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学龄前 查看内容

不必追求完美-学龄前-阅读

2015-5-9 08:11|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6| 评论: 0

摘要:   在第一章里,当我进行测验后告诉父母们孩子在“正常范围之内”时,父母常常显得失望,我也感到惊讶与困惑。在一些父母看来,诊断出来问题,总比正常的、与生俱来的局限性要更好。如果孩子有问题的话,就可以想办 ...

  在第一章里,当我进行测验后告诉父母们孩子在“正常范围之内”时,父母常常显得失望,我也感到惊讶与困惑。在一些父母看来,诊断出来问题,总比正常的、与生俱来的局限性要更好。如果孩子有问题的话,就可以想办法进行纠正,但如果孩子与生俱来就有局限性的话,那就需要父母对原先的期望值进行调整来接纳并不完美的子女。要是自己停不下来的孩子真的是患有多动症,爱做梦的孩子患有注意力缺失症,数学不好的孩子得了学习能力失调症,害羞的孩子得了社交恐慌症,经常做错事的孩子患有间歇暴发性疾患症的话,父母才觉得有希望。只要有了一份孩子的病情诊断书,父母就可以找专家和教练给予药物、   做出治疗计划,于是家长就可以继续幻想不完美是可以克服的,家长对孩子就会继续抱着孩子具有无穷潜能的信念。

  为什么父母这么急于培养出完美的孩子呢?答案有两方面:骄傲和对未来的恐惧。

  骄傲1:我的孩子,我的杰作

  珍妮特跟我和亲子教育班上的其他人请教,商讨该如何跟她大儿子来“讲道理”。

  你知道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才能测验吗?他们提供机会给六年级学生参加学力性向测验(SAT)的机会。不论是语言测试或是数学测试,假使学生能拿到跟高三学生平均分数一样的成绩,他们就有资格参加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组织的特定暑期课程。我知道迪伦能在数学测验时及格,可是他却说他不想参加测验。迪伦的这个说法太不明智了,因为不参加考试的话,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根本不知道他的优异成绩,要是他能通过大学才能测验的话,那么在他的简历上将加上亮丽的一笔。

  外行人把它称为炫耀,心理学家则把它描述成“代理成就感症候群”。有些父母喜欢用自己子女的成就,来获得自身的安全感和个人荣耀,或是达成自己当年未能实现的梦想。即便是那些不想拿子女当做防范生活恐惧挡箭牌或是标榜自身价值的家长们,也可能觉得很难不屈服于父母之间“比孩子成就”的攀比热潮。

  事情并非总是如此。在过去,父母生养孩子是为了他们的劳动价值(给农场增加帮手)。时至今日,许多家长把孩子的成就视为家庭重要的“产品”。这种态度导致了一种上下颠倒、以子女为中心的观点:人们设法迎合孩子的奇思妙想,却迫使他们不惜任何代价(学业、社交和竞技方面的代价)去有所建树。然而,这种压力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觉得家长期待自己必须超越父母已然很高的成就,或是需要展现出超乎自己能力的技能的孩子们,身心会受到折磨。有些孩子只会习得单项技巧,所以想让他们熟练各种技能,不仅不会有效果,而且具有破坏性。要是长此以往,他们甚至会忘掉自己已经掌握的单项技巧。有些孩子会开始意识到,自己好像只是为了父母满意在行事,于是就会公然反抗。有些孩子会因为应对这种压力而失去了原本学习技巧时的快乐,也有人以身体或心理的不适为借口来摆脱这种局面。借着夸大自己的缺陷,这些儿童希望能避免挫折,并让自己的进步由更合乎实际的标准来衡量。

  孩子并非你的杰作。按照犹太人的思想,孩子并不真是“你的”。在希伯来文里,并没有表示拥有的动词,我们所翻译成“拥有”的某些词语,实际含义是“它是给我的”或者“有给我的东西”。尽管任何事物都不属于我们,上天还是让一切都可以出借,并通过我们的拥有来进一步弘扬上天的旨意。这也包括了我们的子女,他们是上天给予的宝贵借贷。每个孩子都拥有一条侍奉上天的独特途径,我们的职责就是帮助他们发现那是一条什么途径。

  骄傲2:陪伴优秀的小通才征服未来

  如果只让孩子在某些特定方面表现突出,那么他们就比较能够满足父母的期待。心理学家麦可·汤普森说过,我们对青春期少年提出了不合情理的、“无所不通”的要求:“人生只有在这段时期里,父母期待孩子要做好所有事情,而成人自己并不遵守这些标准。我们找小儿科医师看病时,并不会问他是否会投篮;我们找会计师为我们报税时,也不会测验他知道多少生物学知识。在中小学,我们鼓励通才,然而在现实世界中,除了参加美国著名的‘危险’知识抢答节目以外,通才并没有什么发展空间!”

  我们期望孩子在更小的年纪就能无所不通,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家长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这种不确定性正以比之前更快的速度向我们袭来。我们买的计算机刚刚拆箱,就已经有更便宜、更轻巧、性能更好的计算机问世了。父母们担心,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只有样样杰出的孩子才能生存下来。如果年少的玛雅设计不出自己的网页,成绩不能在班上名列前茅,不能参加马拉松赛跑,不能在公众场合自信满满地发表演讲,她就会落在别人后面。

  我们努力想为子女迎接未来做好准备,但是我们的努力受制于自己想象力的局限性。我们忧虑,但孩子却不然。这个瞬息万变的高科技世界,在我们看来似乎非常劳心费神,对他们却稀松平常。把孩子变成极具竞争力的通才来为这个新世界“做准备”是没用的,因为我们预料不出他们在今后二十年所需要的技能。唯一可以确定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培养孩子的人格特质,例如诚实、毅力、应变力、乐观和同情心。千百年来,人类的这些特质始终会让人受益。

  害怕1:害怕平凡

  还记得盖瑞森·凯勒在小说中所创造的假想城镇瓦伯格湖吗?在这个湖区,“女人都强悍,男人都帅气,儿童智商都超出一般水平”。这个阳光灿烂、统计数字好得难以想象的世外桃源,也成了小学老师所熟悉的领域。每当家长会来到时,这些老师们就会描述起年复一年重现的情形。某位忧心忡忡的中学校长告诉我:

  家长们很神经质。如果孩子们在各方面都表现很好,那么他们参加家长会的时候就会觉得很有面子。如果孩子的表现平平,那么家长们就会慌张起来。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老师已经开始给出“瓦伯格湖式”的成绩报告单了。老师们担心,要是他们没有给学生“优”的成绩,家长们倒是不会责备孩子们能力不足,而是会怪罪老师缺乏能力。这是件憾事。因为直到孩子念四年级之前,他们身上真正的问题一直被粉饰或没有得到家长重视,直到这些问题无法再隐藏。儿童能力较弱的领域已经在标准化测验中显现出来。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特殊迷恋会持续到小学四年级之后甚至更久。这对孩子的自尊心有好处吗?听听我所采访的一位贵族学校学生伊莎贝尔的情况吧。伊莎贝尔明年要上高二。她告诉我,她的社交生活不顺利,前两个她喜欢的男孩子对她一直没有兴趣,她的老师似乎都偏袒其他学生。为此,她觉得困惑,也很受伤。

  我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觉得这么难受。妈妈和爸爸从来都让我觉得,我是最好的:最漂亮,最聪明,最有魅力。而且,大多数时候,我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好。不过,我现在发觉,我并不是那么不同寻常,也许我算挺不错的,但更高的评价我就不敢说了。

  就像许许多多的父母一样,伊莎贝尔的父母也怕女儿认为她自己普普通通。是否他们自己也拒绝承认孩子“不过是”平凡的,我并不知晓。可是他们的瓦伯格湖态度并不会给伊莎贝尔带来什么益处。他们把她摆到看似很高的基座上,而现在她却卡在那儿了。伊莎贝尔也没法确定,自己要是有机会和别人真正展开竞争,自己会登上哪一层平台。

  害怕2:男孩和女孩平等但有所不同

  当今还有一个培养孩子的观点使得孩子们肩头承担了更多的压力。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教师和社会科学家一直强调要弱化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差异。这一想法是为了矫正过去男女不平等的局面,但造成的结果却是:我们开始期待,男孩子要表现得像女生,而女生也要表现得像男孩子。这在有些情况下是很难做到的。毫无疑问,所有儿童都应该受到鼓励,去探知任何使他们感兴趣的领域。然而,一种对性别盲目不加区分的教育方法,有时却会给已经过度受压的小孩增加压力。过去以性别为基础的安全港湾已经消失,如今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有机会(也承担着压力)要在各方面表现优秀,既要成绩好,也要体育好,既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也要力争成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

  上天是种种区别的最初创造者:把光亮从黑暗中分去,从六天的工作分出第七日的安息,从粗俗中分出圣洁。尽管我们潜意识中可能还保留着对男女性别的歧视,但我们还是能够对男孩、女孩之间的天生差异保持尊重。例如说,他们的兴趣和发展阶段通常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不用刻意忽略或抹杀这些差别,而是可以留意这些区别在孩子行为中的具体显露方式。如果你害怕承认任何性别差异会导致不公平待遇,那么你的孩子就有可能错过自己需要的东西。若要公平对待女儿和儿子,有时需要给予他们不同的待遇。尊重差异化反而可以促进彼此得到平等的机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23 , Processed in 0.05552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