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学龄前 查看内容

爷爷他们也有过绰号-学龄前-阅读

2015-5-9 08:15|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7| 评论: 0

摘要: 图为:《天上唱的歌》封面   任溶溶   我家今天可热闹了,   客人来了四位,   是爷爷的小学同学,   全都六七十岁。   他们像是返老还童,   讲小学的时光,   我听下来他们那会儿,   就跟我 ...
爷爷他们也有过绰号
图为:《天上唱的歌》封面

  任溶溶

  我家今天可热闹了,

  客人来了四位,

  是爷爷的小学同学,

  全都六七十岁。

  他们像是返老还童,

  讲小学的时光,

  我听下来他们那会儿,

  就跟我们一样。

  他们同样爱吵爱闹,

  也喜欢开玩笑,

  他们也互相取一些

  很亲昵(n#)的绰(chu7)号。

  取绰号得有点本事,

  抓住对方特征,

  我就因为脚外八字,

  绰号叫卓别林。

  可是你们倒来听听,

  他们那些绰号,

  它们根本对不上号,

  甚至完全颠倒。

  这位爷爷叫“大块头”,

  可他骨瘦如柴;

  这位爷爷倒叫“排骨”,

  尽管胖得厉害。

  这位爷爷叫做“大头”,

  可他的头正好,

  这位爷爷比谁都矮,

  可他叫做“长脚”。

  只有一位一点不错,

  “老头儿”是他的绰号,

  因为他正是位老头儿,

  地地道道。

  天上唱的歌

  大家或许也有绰号,

  倒也不妨想想,

  等到做了爷爷,或者奶奶,

  它们

  ——这些绰号——

  将会怎样?

  阅读驿站

  在一个孩子看来,“取绰号”可不是大人们的事情,但诗歌里的“我”却发现,原来“爷爷他们也有过绰号”。这首诗歌利用“我”的童年和“爷爷”的童年的时间差,通过同一个“取绰号”的行为,让现在的童年与过去的童年相遇,让“我”透过自己的童年看到了爷爷的童年。隔着岁月的距离,爷爷的童年在我眼里变得又亲切又新鲜,因为爷爷他们小时候也像我们一样互相取绰号,但他们的绰号在今天看来,却又“根本对不上号”。透过不变的“取绰号”的童年游戏和变化的人的年岁与形貌,一种与生活紧紧相贴的时间感随着“我”天真的讲述被生动地传达了出来。

  阅读任溶溶

  日常生活到一首诗的距离(节选)

  方卫平

  任溶溶是一位真正用“白话”即普通的生活语言来写诗的作家。他把日常的甚至有些琐屑的生活写成了诗,也因此把诗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他的儿童诗从来不用任何“诗意”的文学字眼,而是以简朴素白同时又充满童趣的口语,如日常说话般地“说”诗,但是很奇怪,他居然就这样“说”出了许多漂亮极了的童诗。他使日常生活与一首诗之间的距离,变得如此微不足道。

  这些素面的童诗让我们想到诗歌的某种返璞归真。我想,只有对语言的节奏和韵律烂熟于心,对童诗的体式有了某种了悟,才会写出这样的诗歌。

  延伸阅读

  我叫任溶溶,我又不叫任溶溶(节选)

  任溶溶

  从学校出来以后,我翻译美国文学作品。就在这个时候,我的一个同学进儿童书局编儿童杂志,要稿子,知道我在做文学翻译工作,就跑来找我,要我每期帮他译几篇。我于是去找外国儿童读物看。它们丰富多彩的插图吸引了我,我很高兴帮他这个忙。因为每期有几篇,笔名要用上好几个,我这时候刚有了第一个孩子,她的名字也成了我的笔名之一。由于喜欢这个孩子,我也就喜欢这个笔名,碰到自以为得意的作品,如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哈里斯的《里马斯叔叔的故事》等,就用这个名字,到后来自己竟成为任溶溶了。不知怎么搞的,我竟没想到孩子会长大起来。等到她长大起来,麻烦也就来了。有人上我家找任溶溶,家里得问找哪一个。后来来老的找我,来小的找她。当然也有弄错的时候:来了小朋友,以为找她,却是来找我的。至于有些小读者给我来信,开头就是“亲爱的任溶溶大姐姐”“亲爱的任溶溶阿姨”,毛病一准儿也出在这个名字上。

  这就是我名字的来由。

  笑眯眯的任溶溶先生(节选)

  孙健江

  偶见台湾《儿童文学家》上冰子写任溶溶先生的吃,很是有趣。原来任先生还是个美食家。不过这事不提也罢,提起来我便不由得觉着一阵懊悔。因为我曾有一次领略任先生美食家风采的机会,可是偏偏给错过了。

  窝囊的发明

  张之路

  晚上十点半。

  徐弯弯正在狼狈(l1ngb-i)地用铅笔抄字词。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一个生词抄二十遍,一共是二十个生词⋯⋯抄的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她趴在桌上睡着了。

  迷迷糊糊的,她眼前出现一只大手,正拿着什么蘸(zh3n)着涂料刷墙。那是他们家刚刚分了新房子的时候,屋子里的装修还不错,就是墙上有些地方有点脏。妈妈皱起眉头。爸爸说往墙上刷涂料的活儿很容易,不用再另找工人,于是自己买了一桶涂料说干就干。

  徐弯弯看着爸爸手中的工具问:“爸爸,这是什么刷子啊?”

  爸爸说:“这不叫刷子,这叫排笔——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用了,是我从工具箱里找到的。”

  徐弯弯仔细看着,可不是吗?就是一支支的毛笔排在一起嘛!不过蘸的“墨汁”是白的就是了。

  徐弯弯不困了。心想,我要是有支“排笔”就好了。她从柜子、笔筒和铅笔盒里找出许多铅笔,试图用皮筋把它们捆成“排笔”。铅笔可不那么听话,每次“试验”到最后,铅笔都变成了“一捆”。徐弯弯懊丧地拍拍脑门。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徐弯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爸爸,爸爸居然很感兴趣。星期天,趁着妈妈去参加老同学聚会的机会,爸爸和徐弯弯准备“大干”一场。

  吃饭的桌子上摆满了铅笔、胶条、小钉子、小锯条、小木条等材料和工具。

  徐弯弯在爸爸的帮助下正在“研制”如何将铅笔组成“排笔”。

  爸爸在作业本上用尺子量了量说:“徐弯弯,本子上行与行的距离是八毫米,笔尖和笔尖之间的距离也要是八毫米⋯⋯五支铅笔怎么样?”

  徐弯弯想了一下,用手比了比说:“四支铅笔就够了,多了就不好用了⋯⋯”

  经过半天的奋斗,“排笔”终于做成了。关键是那两个卡(qi2)住四支铅笔的卡子。

  星期一上学的时候,徐弯弯看看左右没人,神秘地拿出她的“排笔”递给她的同桌——一个瘦瘦小小的名字叫卞(bi3n)白的男同学看,“喂!这叫快速书写器,书写速度是普通笔的四倍。”

  卞白接过“排笔”立刻在自己的本子上试验起来。

  没有料到坐在他们后排的副班长李见吉正在伸着脖子偷偷地观看。

  “哪儿买的?”卞白问。

  徐弯弯微笑着摇摇头。

  “你的作业都是用这个东西写的吗?”卞白又问。

  “不是,爸爸说,这个东西只能玩,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用!”

  第二节下课的时候,班主任方老师突然把徐弯弯叫到办公室。

  徐弯弯很奇怪。

  老师拿着徐弯弯的语文作业本问徐弯弯:“这是你一笔一画写的吗?”

  徐弯弯想了一下说:“是呀!”

  “知道老师为什么让你们一个生词写二十遍吗?”

  “知道,是为了让我们加深记忆。”

  “知道就好⋯⋯听说你发明了一个什么书写器?”方老师特意在“发明”上加了重音。

  徐弯弯愣住了。

  “拿来我看看,也让我长长见识。”

  徐弯弯知道坏了。可她不知道方老师是怎么知道的。

  徐弯弯回到教室,把“书写器”取来交给了老师。

  方老师仔细看了看问:“好用吗?”

  徐弯弯不敢说话。

  方老师自己试了试说:“还行,效率肯定能提高。”

  徐弯弯有点高兴了,刚要再为老师演示一遍,没有想到,方老师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了,但口气还算平静:“你把它叫什么?”

  “排笔⋯⋯”徐弯弯小声说。

  方老师摇摇头,“在我看来,这是投机取巧的工具!应该叫懒笔!”

  徐弯弯咧咧嘴。

  方老师接着说:“徐弯弯,我们有些同学干正经事脑子不够用,搞歪门邪道脑子倒是蛮灵的。不但灵,还有富余。我让你们一个生词抄写二十遍,我为了什么,不就是让你们加深记忆吗?如果这样,我们用复印机好了,比这个东西不是更好吗?徐弯弯,你今年是六年级了,

  马上就要考初中了⋯⋯知道吗?”

  徐弯弯点点头。

  “这个东西是你自己做的吗?”

  “我在爸爸的指导下做的。”徐弯弯小声说。

  方老师很吃惊,“你爸爸帮你做的!你爸爸怎么能帮你做这种东西呢?”

  徐弯弯很后悔,她不应该“出卖”爸爸。但为时已晚。

  方老师叹了口气说:“徐弯弯,我送给你个称号怎么样?”

  “什么称号?”

  徐弯弯猜测着老师的心理:“不会叫我‘发明大王’吧,如果是那样就有些夸张了。”

  “你猜猜是什么称号?”

  “我想不会叫‘发明大王’吧?”

  方老师冷笑一声说:“你还算有自知之明,叫发明大王,你不觉得脸红吗?”

  徐弯弯的脸果然红了。

  “以后我就叫你新闻干事!”

  新闻干事?徐弯弯不明白老师的意图。

  “你是一个创造新闻的干事!”

  徐弯弯还是不明白。

  方老师解释说:“小学生创造了一个提高书写效率达四倍的书写器,这不是新闻吗?这个新闻就是你亲自创造的,你是创造新闻的干事!”

  回到教室,徐弯弯问卞白:“是不是你跟老师说的?”

  卞白拼命地摇头。

  李见吉在后面肆无忌惮地哼起了歌,可见他得意的程度。

  晚饭的时候,徐弯弯和爸爸都像小学生一样站在那里听妈妈“训话”。不同的是徐弯弯低着头看地,爸爸抬着头看天。

  妈妈说:“你们干正经事脑子不够用,搞歪门邪道脑子倒是蛮灵的。不但灵,还有富余。老师让你们一个生词抄写二十遍,老师为了什么,不就是让你们加深记忆吗?如果这样,我们用复印机好了,比这个东西不是更好吗?”

  徐弯弯知道方老师一定给妈妈打电话了,妈妈说的话都和老师说的一模一样。徐弯弯忍不住插嘴:“妈妈,我知道你下面要说什么了。”

  妈妈问:“说什么?”

  徐弯弯学着妈妈的口气说:“徐弯弯,你今年是六年级了,马上就要考初中了⋯⋯”

  妈妈打断她:“徐弯弯,你不要耍贫嘴。”说着她用手把爸爸拉过来一点,“哎!你是徐弯弯的爸爸,受过高等教育,还是中学老师。你帮助孩子做这样的东西,你就不觉得惭愧吗?你这是帮她还是害她?马上就要考初中了,你心里就不着急吗?”爸爸说:“她的时间有限,我就是因为着急,才帮助她做的。”

  最后,徐弯弯和爸爸都承认了错误。徐弯弯挨批评比较多了,承受能力也比较强。今天唯一让她难过的是,她连累了爸爸。在她的记忆中,为了她,这是妈妈对爸爸最凶的一次。

  不料,妈妈还没有完,她一定要徐弯弯和爸爸每人写一份书面检查。徐弯弯的检查要六百字,爸爸的检查要一千字。妈妈还有一句非常残酷的幽默话:“用你们的高科技成果来写吧,效率会提高好几倍。”

  徐弯弯在自己的小屋里写,爸爸在客厅里写。写着写着,徐弯弯心中有些不忍。她悄悄溜到客厅对爸爸说:“对不起,让你跟着受苦了。我替你写吧。”

  没有想到,爸爸却笑眯眯地看着她说:“没关系,你先做作业,我写好了,你抄我的。”

  徐弯弯真是好感动。她低头去看爸爸跟前的茶几,一页稿纸已经写满了,题目是:欲速则不达!

  ⋯⋯

  本来,做“排笔”的事情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去了。可谁也没有想到一个星期以后的一天,徐弯弯和同班的女生顾小娟走到一家商场的门口,迎面的广告上写着:小学生的福音,八折热销快速书写器!

  徐弯弯给吓了一跳,急忙跑到柜台前一看,柜台里居然摆着一排和她与爸爸“发明”的“排笔”一模一样的东西,不过是花花绿绿的,什么颜色的都有,一看就是成批生产的。

  徐弯弯几乎要惊呆了:这世界怎么这样啊!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阅读驿站

  女孩徐弯弯所经历的“排笔”事件,是从中国当代童年生活的独特土壤里长出来的故事,它指向当代孩子童年创造的自由与被缚的无奈。但作者并不是以全然否定的态度对待“童年”所遭受的压力与误解,而是对处于压力两端的成人和孩子同时给予了理解和同情。如果说小说隐藏着批判的内涵,那么它对准的并不是某个具体的行动主体,比如故事里误解徐弯弯的方老师、打小报告的李见吉、扮演“训话员”的妈妈等,而是所有角色都无法脱开的那张真实生活的大网。尽管这张大网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烦恼与缺陷,但关于它的故事却仍然是一个真诚的喜剧。作者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帮助我们理解童年和生活的深度,而这也正构成了这篇小说的深度。

  阅读张之路

  奔突在童年生活里的欢乐与烦扰(节选)

  方卫平

  弯弯的故事是属于故事里一个叫弯弯的女孩的,但是毫不奇怪,我们也在里面发现了属于当代孩子的许多童年身影:黑夜里与作业争夺时间的“悲壮”、课堂上遭遇到的老师的误解、校园内外同学之间的小小“角逐”,以及一个孩子自己和自己的精神交谈与“对决”。在这里,童年享受生命的欢愉,同时也要学习用自己的力量来担当同样属于童年生命的无奈,并把它们编织进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图式中去。

  所以,我们很高兴看到故事里的弯弯认真地守卫着她的真诚,即便这份真诚给她带来了那么多的小麻烦;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尽管要应对这么多的麻烦,弯弯依然是一个对自己、对世界充满乐观和善意的孩子。我们也用作家所提供给我们的这样一种理解的眼光,看到了站在童年背后的成年人们,他们有时怀着对童年的爱而伤害童年,就像故事里古板的“方老师”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弯弯的作文一样,但我们愿意像弯弯那样,在看到这些大人们的可爱之处时,也仍然能够真诚地说“方老师这人挺好的”。

  这份属于童年的宽容,等童年长大起来,就会属于整个世界。

  延伸阅读

  张之路和他的《第三军团》(节选)

  方卫平

  ……张之路其人其文除了豪情万丈的一面之外,也有温情似水的一面。1996年12月,我与他一起去台北参加“海峡两岸少年小说研讨会”,路过香港时,张之路想着为在北京念中学的女儿买一双合适的皮鞋(他说前不久在北京曾陪着女儿转了好多商场也没买成)。那天,我们从铜锣湾繁华的商业区一直转到不知名却同样繁华的小街巷。虽然鞋最后还是未能买成,但张之路身上流露的那份父女情深,着实让我羡慕和难忘。

  不好看的书

  周锐

  一个小外星人来到地球,在街上走。

  一个摄影家看见小外星人,很高兴。因为他想参加奇形怪状摄影大奖赛,找到的人和东西却既不奇也不怪。这下好了!

  “喂,小先生,”摄影家招呼小外星人,“你能让我拍张照吗?”

  小外星人不愿意让别人拍照。

  “我不会让你白照的。”摄影家掏出一捆钞票,“照好了,这个归你。”

  小外星人看到钞票,动心了,他想:“这是一本地球人的图画书,一定很有趣的。”

  他就乖乖地让人家拍了照,得了钞票。

  钞票上的人头和数字是外星人从没有见过的。他津津有味地看过第一张,又翻到第二张。

  怎么搞的,第二张的图画跟第一张一模一样?

  他又往下翻,都是一样,一样⋯⋯地球人的书真没意思。

  小外星人正要扔掉这捆钞票,看见有个大人带着个孩子,孩子一边走一边看着本图画书。小外星人的眼睛睁大了——那孩子一张一张地翻过去,一张和一张都不一样!

  小外星人说:“还是你们的书好看。”

  那大人看了看小外星人手里的钞票,说:“你的‘书’更好看。这种‘书’越厚越好看。”

  “那,你肯不肯跟我换?”小外星人把厚厚的一捆钞票递过去。

  大人愣了愣,接过钞票,对着太阳仔细照,“嗯,是真的。——儿子,咱跟他换!”

  可孩子抱紧他心爱的书。

  “别傻啦!”大人一把将书夺下,和小外星人换了钞票,拉了孩子就走。

  小外星人站在那里,笑了一下,“到底谁傻?”

  他马上打开图画书,一张一张地翻看不同样的图画。

  阅读周锐

  幽默的周锐和周锐的幽默(节选)

  方卫平

  写童话的周锐绝对是一个浑身长满幽默细胞的作家。

  周锐的幽默是一种精致的、成熟的、稳重的幽默。他不用任何轻薄的搞笑来点缀故事。他在童话里说笑的时候,神情永远是认真的、端庄的、一脸平静的,好像他本来不知道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说法,但如果你一定要笑的话,他也没有办法。就是他的这样一种端端正正说笑的姿势,把我们都逗乐了。

  ……

  读周锐的童话,我们常常抑制不住地微笑起来;但是笑着笑着,我们也会不知不觉地沉默下来。在“最后一个冬天”的想象里,在“不一样的眼泪”的夸张里,在关于“好看的书”和“不好看的书”的幽默里,在电梯里、楼梯口、半空中、月亮上人们相遇时的笑容里,总有些什么让我们不自觉地沉默下来,开始要认真地想一想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

  延伸阅读

  给周锐先生的一封信

  金波

  周锐先生:

  你好!

  我跟你认识起码也有二十年了吧?我们总是在各种笔会上见面,也常常会同住一个房间,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一直不停地谈创作、谈童话,有时候会一直谈到深夜两点钟。在别人看来,我们不知有多么愉快呢。

  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我挺怕跟你见面的。为什么呢?

  第一,你住在宾馆里也能写作,还让不让人看电视了?

  好不容易到外面开个会,住在豪华舒适的宾馆里,我满脑袋想的都是怎么玩。就是不出去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也很不错呀。可你呢,摊开稿纸,开始写作了!那样,我还敢再看电视吗?一是怕声音会吵你,二是怕显得我太偷懒。即使是出去玩了,人家都累得躺到床上动也不想动,你倒好,又铺开稿纸开始写作了!你说,我是撑着爬起来也学着你去写作呢,还是假装睡着没看见?

  最夸张的是那次我们到西藏。我连呼吸都觉得累,你倒好,又趴在桌上写作了。

  总之,跟你同住一个房间,我就会有精神压力。

  第二,你坐下来只聊创作聊童话,还让不让人聊别的了?

  在笔会上,作家们常常会在晚上坐到房间里聊天。作家们聊什么呢?那得看你在不在场。如果你不在场,我们可能聊正在播出的电视剧,或者股票。我呢,喜欢聊网络游戏。但是,只要你一来,那就得聊创作、聊童话。不然,你肯定坐不了五分钟,就要站起来走人了。好不容易来了你这么个名家,为了把你留住,我们只好聊创作、聊童话。这样,你这个刚才还是要走的人,结果又坐下来,能跟我们聊到深夜。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但是,我心里还在悄悄想着那个聊了一半的网络游戏。

  第三,在你面前我老是自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有一阵,我迷上了网络游戏。虽然每次玩后我都会自责,但一玩又控制不住自己了。我自己也知道,网络游戏是非常害人的东西,但就是摆脱不出来。你知道这件事后,就狠狠地批评我:“你这是在浪费生命!”我当然只有点头的份,谁让你是我的大哥。接下来,你说:“你应该去建一个童话网站。”我说:“网站维护很花时间的⋯⋯”你说:“那更适合你,你去办,花的是游戏时间,而我去办,花的是写作时间。”

  我的脸一阵青一阵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压倒了我。我在心里狂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那么,是你改一改,还是我改一改呢?

  周锐先生,你之所以能成为全国顶尖的童话作家,就是因为你把写作看成是自己的生命,你写的童话之所以精美和耐读,就是因为你为写作付出了所有的时间。

  看来,只能我去改一改我自己了。如果我也想成为一个好的童话作家,得先照着你的样子去做⋯⋯

  祝你

  身体健康,永远年轻!

  小弟冰波

  2005年3月16日

  尖 叫(节选)

  曹文轩

  天空有朵雨做的云

  奶奶在菜园里种菜,皮卡就在菜园里玩耍。

  说是玩耍,却常常是捣乱。他一会儿把奶奶刚刚栽下去的菜拔了起来,一会儿又不停地把桶里的水浇在一棵菜苗上。

  奶奶就不停地丢下手里的活儿,赶过来,做出要揍他的样子。

  皮卡赶紧跑掉,但过不了多久,就又过来捣乱。

  奶奶分不清楚,皮卡到底是让她生气了,还是给她带来了乐趣。

  春天的菜园里,这游戏就这样反反复复地进行着。

  过了一会儿,天色忽然就变了,一大块乌云停在菜园子的上空,四周暗淡下来。

  奶奶抬头看了看天空,说:“天要下雨了。”

  皮卡也抬头看着天空。

  奶奶指着那一朵乌云,告诉皮卡:“那是雨做的云。”

  奶奶种菜的动作加快了——她要赶在下雨之前把菜种下。

  皮卡不再玩耍,而是一直仰着头,望着那朵云:它怎么就是雨做的呢?

  奶奶把菜种完了,但那朵云并没有变成雨。

  它就停在皮卡头顶的上空。

  奶奶拿着小板凳和种菜的工具回家了,皮卡却不肯回。

  奶奶要关上菜园子里的篱笆门,召唤皮卡:“出来吧,奶奶要关篱笆门了。”

  皮卡摇摇头。

  奶奶还有其他活儿要忙,掉头一看菜园,只见皮卡还站在那里,叫道:“回家啦!”

  皮卡不听。

  “你呆在菜园里干什么?”

  皮卡指了指天上那朵黑云。

  奶奶也去看黑云,也在心里纳闷:怎么还不下雨呢?想想还有活儿,就先走了。

  奶奶再次过来看菜园时,见皮卡还站在那里望天空,就逗他,“你对它大声喊,它就下来了。”

  皮卡真的冲着那朵云喊了一嗓子。

  那朵云无动于衷。

  奶奶一边赶紧将晾晒在外面的衣服往回收,一边在心里暗笑。

  乌云堆积得像座山,山在天空里,毫不动摇。

  皮卡生气了,弯下腰,仰起头,冲着那块乌云,憋足了劲儿,大喊了一声——喊声瞬间变成了尖叫。

  尖叫声极其锐利。

  它不仅使整个校园都听到了,甚至使大河那边的村庄都听到了。

  皮卡自己都大吃了一惊:我怎么就能发出这样的声音呢?

  奶奶以为发生了什么,扔下手中的衣服,赶紧跑了过来。

  皮卡被自己的尖叫声引得很兴奋。不知是因为他的尖

  叫引起了身体的颤抖,还是因为有风从天空吹起,他觉得那朵云也在颤抖。这让皮卡感到非常带劲,便尽可能地延长他的尖叫——很长很长,仿佛能一直尖叫下去。

  似乎是连续不断的箭,纷纷射向了那块乌云。

  正好赶上下课时间,在皮卡的尖叫声中,老师和学生们从教室里蜂拥而出。

  皮卡的尖叫声终于结束。他见这么多人涌了出来,一时忘了为什么而尖叫,倒把注意力全部放到了尖叫上。他仰起脖子,张大嘴巴,发出了一声声尖叫。

  跑得离他近一些的几个孩子受不了这种尖叫,连忙用手捂住了双耳。

  奶奶叫道:“小猴子,别叫了!”

  皮卡却停不住自己的尖叫。

  三姑跑过来,“怎么啦?怎么啦?”

  皮卡这才想起为什么而尖叫,停住,指着天空那块乌云,对三姑结结巴巴地说:“它,它不下雨!”

  就在这时,雨哗啦哗啦地倒了下来。

  皮卡望着那块渐渐淡去的云,跑到雨地里,激动地叫喊着:“是我叫出来的!是我叫出来的!”

  阅读曹文轩

  在尖叫声中成长

  方卫平

  曹文轩念念不忘他的水乡童年。那永不止歇的水声从那时起就织进了他的生命,也织进了他所深爱的每一篇文字中。他在他的文字里不断回溯着这份记忆,也在回溯中不断地对它进行重构。结果是,这记忆正如水流一般,浸没了他笔下许多少年主人公的生活。

  从水乡走出的曹文轩怀着这个情结,在自己的文字里一次次归去。这一次,是一位从我们熟悉的那片江南油麻地走出去的父亲,把他的儿子放回到了油麻地的天空下。

  这个儿子就是皮卡。

  与曹文轩笔下的许多其他儿童主人公不同,皮卡不是从乡村走出去,而是从城市来到乡村;而且,在油麻地生活的皮卡不是少年,而是一个未满五岁的孩子。但我们一眼就能看出皮卡和曹文轩所写过的许多少年主人公一样,只要站在那里,就注定了是个不一样的孩子。

  果然,初到油麻地的皮卡用他独一无二的“尖叫”,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几乎足以撞碎乌云的尖叫有一种穿透力,它不仅在故事里搅了爷爷的午睡,吓坏了幼儿园的孩子,竟也让我们的耳膜隐隐生疼起来。

  读“尖叫”的故事时,我一直在想,作家用“尖叫”的意象,究竟要传达些什么样的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皮卡的尖叫当然不仅仅是有趣那么简单。他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他的高兴、愤怒、兴奋、害怕、伤心、失落⋯⋯一切的情绪。这锐利的声音让皮卡心满意足地确证了自我的存在。我们可以说,这是年幼的皮卡在沉默地看了许久的天空和流云之后,开始对世界说话的一种方式。它在开始的时候还只是一种单纯的表达,还来不及顾及世界的回应,因此,皮卡对于这尖叫带给身边世界的慌乱,最初也怀着一种恶作剧的窃喜。一直要到幼儿园的那天,在尖叫所引起的孩子们的惊恐中,皮卡才开始明白一个人的尖叫并不是世界的全部;在自己的尖叫声之外,还有一个大大的他人的世界。

  当皮卡含着泪水放弃尖叫的时候,他是不是朦胧地明白了走进这个世界的含义?

  然后就顺理成章地有了鸽子的故事。如果说在“尖叫”的故事里,皮卡的身影完完全全地占据了文本的叙述空间,那么在“鸽子”的故事里,我们的注意力或许更多地被这一对鸽子的身影吸引。但读到后来,我们明白了,鸽子也是为了站在地上一刻不停地观望着它们的皮卡而“准备”的,它们在皮卡的仰视中完成了一次具体而微的生命过程的演绎,或许也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让年幼的皮卡第一次体验到了生命常常要面对的艰难和痛楚。我想,这些有关世界的图像,也会在皮卡的生命里留下永久的印痕。

  曹文轩是一位对文学的运墨有着近乎苛刻的自我责求的作家,他的文学世界无一不传达了他对于文学语言及其意义的精致追求。但在皮卡的故事里,他很决然地放弃了自己一向擅长的精致、细腻、密丽的文学表达,转而以一种较为简洁、平实的白描语言,来向我们讲述年幼的皮卡的故事。因此这些故事也可以讲给与皮卡一样年幼的孩子们听。

  这或许不是一次容易察觉的叙事改换,但它的的确确展示了作家曹文轩的文学自信。

  延伸阅读

  水与成长(节选)

  曹文轩  徐 妍

  徐:……您能够进一步谈一谈水构成了您怎样的性格、人生观与审美情趣吗?

  曹:首先,水是流动的。你看着它,会有一种生命感。那时的河流,在你的眼中是大地上枝枝杈杈的血脉;流水之音,就是你在深夜之时所听到的脉搏之声。河流给人一种生气与神气,你会从河流这里得到启示。流动在形态上也是让人感到愉悦的。这种形态应是其他许多事物或行为的形态,比如写作行为——写作时我常要想到水——水流动的样子,文字是水,小说是河,文字在流动,那时的感觉是一种非常惬意的感觉。水的流动还是神秘的,因为,你不清楚它流向何方,白天黑夜,它都在流动,流动就是一切。你望着它,无法不产生遐想。水培养了我日后写作所需要的想象力。回想起来,我小时候的一个基本姿态就是坐在河边上,望着流水与天空,痴痴呆呆地遐想。其次,水是干净的。造物主造水,我想就是让它来净化这个世界的。水边人家是干净的,水边之人是干净的。我总在想,一个缺水的地方是很难干净的。只要有了水,你没法不干净,因为你面对水还肮脏,就会感到不安,甚至会感到羞耻。春水、夏水、秋水、冬水,一年四季,水都是干净的。我之所以不肯将肮脏之意向、肮脏之辞藻、肮脏之境界带进我的作品,可能与水在冥冥之中对我的影响有关。我的作品有一种“洁癖”。再其次,是水的弹性。我想,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水更具弹性的事物了。遇圆则圆,遇方则方,它是最容易被塑造的。水是一种很有修养的事物。我的处世方式与美学态度里,肯定都有水的影子。水的渗透力,也是世界任何一种物质不可比拟的。风与微尘能通过细小的空隙,而水则能通过更为细小的空隙。如果—个事物连水都无法渗透的话,那么它就是天衣无缝了。建一座大楼,最揪心的莫过于防水了。谁家跑水,全楼人都紧张。水之细,对我写小说很有启发。小说要的就是这种无孔不入的细劲儿。水,也是我小说的一个永恒的题材与主题。对水,我一辈子心存感激。

  大话曹文轩(节选)

  彭 懿

  这不是一个道听途说的故事,是我亲历的故事。

  有一年在天津,我,还有梅子涵等几个人走在一条黑暗的马路上。当然还有曹文轩了。走着走着,曹文轩就不见了,说是腰病复发去买药了。

  他的腰病,不知是不是当年怒摔花瓶时落下的病根。

  十几分钟过去了,有人追上来气喘吁吁地说:“出事了!”曹文轩砸药店了?我还在迟疑的工夫,梅子涵已经一个恶虎调头在往回跑了,“走,我们去把文轩救回来!”路上的行人纷纷避让,一个小女孩吓得哭了起来,以为来了一群劫匪。当我们这伙绿林好汉呼啦啦破门而入时,却发现曹文轩腼腆地站在柜台外面,脸红红地对里头的一个女人说:“我没给。”那女人嗓门特大:“你给了我!”曹文轩又说:“我没给。”那女人又大声喊道:“你给了我!”

  看那样子,他们会站在那里一辈子重复下去。

  梅子涵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什么我没给你给了我的,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推来推去像什么样子哦!”后来我们才知道,曹文轩买完药给过一百元钱了,可是取过药要走的时候,他已经忘记付过钱了,又拿出一百元钱递了过去。于是,那女的就说:“你给了我!”曹文轩就说:“我没给。”

  最后,药店只好闭店盘账,结果当然是多出了一百元!

  小精灵的飞翔梦

  方素珍

  森林公园的草丛里,有一群小精灵,身高只有一根拇指长,每天傍晚以后,他们才会出来活动。

  其中有两个很老很老的小精灵,他们年轻的时候就结婚了。在小精灵的传说中,如果结婚当天空中掉下来一颗糖果,只要吃一口,他们的背上就会长出一对翅膀。拥有一对美丽的翅膀,是所有小精灵最大的梦想。有了翅膀,就可以飞呀,飞呀!飞到树上,再也不必担心被踩扁啦!

  可惜,这一对夫妻结婚那天,空中只下着毛毛雨,什么也没有掉下来。所以新郎就安慰新娘:“听说月圆的晚上,如果月亮出来了,天空下着毛毛雨,又碰巧掉下来一枚戒指,我们把戒指套在头上,一样会长出翅膀。”

  这个“传说”,新郎对新娘说了一遍又一遍。但是,每个月圆的晚上都发生不同的情况。

  有时候,月亮出来了,没下雨。

  有时候,下着雨,月亮不知道去哪里了。

  有时候,月亮出来了,而且下着雨,却等不到戒指。

  有一次,他们终于等到了月光雨,而且正好也有一枚戒指从空中掉下来,不过,戒指被动作快一点的小精灵捡去了。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草丛里其他的小精灵几乎都长出翅膀飞走了,只有他们这一对夫妻,已经变成老公公和老婆婆了,还是没有碰到好运气。这一天,圆圆的月亮从乌云中慢慢地出现了。空中正好飘着毛毛雨,又是一个等待奇迹的好日子。老婆婆兴奋地坐在摇椅上,闭着眼睛,让月光下的毛毛雨轻轻地飘打在脸上。

  她和老公公默默地祈祷着:“戒指、戒指、戒指⋯⋯”

  “喀──”轻轻的一声。

  老婆婆立刻睁开眼睛说:“咦?什么声音?”他们紧张地到处找来找去。

  突然,老公公的心跳加快了,他结结巴巴地说:

  “啊呀!是⋯⋯是⋯⋯”

  这时候,一张小女孩的脸趴下来,她焦急地说:

  “妈,我的戒指掉了,怎么办?”

  “我们快点找找看啊!”

  老公公一直盯着那枚戒指,老婆婆一句话也不敢说,好像她一开口,那个戒指就会咻──飞走了。

  等了好久好久,小女孩的脸终于离开草丛了,找不到戒指的小女孩呜呜呜地一直哭着。

  妈妈耐心地告诉她小精灵的“传说”,小女孩专心地听故事,不再哭了!

  看到小女孩和她妈妈走远了,老公公立刻跑过去捡戒指。

  “快!套在头上,等一下就会长出翅膀来。”

  老婆婆小心翼翼地接过戒指,忽然,她想到了:“那你呢?”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这么多年才等到一枚戒指,你快点套上吧!”

  “我不想自己飞走,我们一起等下一枚戒指。”

  “那要等多久啊?真是受不了你!”老公公气呼呼地回家去了。

  听说,那个小女孩的戒指一直留在森林公园里。老公公和老婆婆仍在耐心地等待下一枚戒指。听说,那个掉了戒指的女孩长大后也生了一个小女儿。有一天晚上,她带着小女儿去森林公园玩。一不小心,小女儿的戒指掉在草丛里,她们找了好久,那枚戒指就是不见了!小女儿呜呜呜地哭个不停,她擦擦小女儿的眼泪,轻轻地说着:

  从前,森林公园的草丛里,

  有一群小精灵,身高只有一根拇指长,

  每天傍晚以后,他们才会出来活动⋯⋯

  就像她当年一样,小女儿认真地听故事,也忘记哭泣了。小精灵等待戒指、长出翅膀的故事,就这样一直流传下去⋯⋯

  阅读驿站

  故事里的这对小精灵怀着飞翔的梦想等待着戒指的到来,但当这个机会好不容易来临时,他们却选择了一起留在地上,继续寻找另一枚能够让他们共同飞翔的戒指。作者有意在故事的结尾保留了对于小精灵最后命运的揭示,而是通过另一个小女孩在公园里掉下戒指的故事,让读者自己去猜想已经成为老公公和老婆婆的小精灵是否实现了他们的梦想。我们看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故事的讲述始终停留在小精灵的世界里,但到了最后,这个世界忽然消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外在的讲故事的声音和行为。这样的处理使得此前有关小精灵的全部叙述都像是从这个声音里传出来的一个虚构的故事,作品也因此染上了一层真幻莫辨的气息。

  阅读方素珍

  童年生命的力量(节选)

  方卫平

  方素珍善于从普通的生活场景里敏锐地捕捉到那个最富于童趣的点,继而将它生发开去,使之变成一首有趣的诗,或一个有趣的童话。她在诗里写一个孩子远足前的兴奋心情,却只字不提“远足”,而只选取了一个特定的动作——“翻过来⋯⋯翻过去⋯⋯”,把诗中孩子迫不及待的心情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她在童话里写小猪仔参加“白雪公主”的表演,先围绕着小猪仔的角色卖了许多关子:演出前,猪妈妈、猪爸爸、猪爷爷、猪奶奶一起问小猪仔;演出时,猪奶奶、猪爷爷、猪爸爸、猪妈妈之间互相猜问。但一直到谢幕时,小猪仔的角色才得到揭晓:原来他演的是大树旁边那颗胖石头!回想起小猪仔演出前的兴奋和演出时的认真,再看一看演出结束后他毫不掩饰的开心和自豪,我们禁不住想为他的这份孩子气的单纯、真诚和自信,认真地鼓一鼓掌。

  延伸阅读

  方素珍总绘(节选)

  刘碧玲

  她是一个很懂得生活、很有美感的人,总是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从头顶到鞋子,还有一些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小配饰,可以看得出是细心搭配过的颜色)跟她走在路上,随时会发现美美的事物,因为她的眼睛是很“锐利”的,善于发现特色的存在,也许是河面上的星光点点,也许是路边一个在卖可爱饰品的小摊贩。在学画的课堂上,她是个超级用功的好学生。除了上课时候仔细地画,她还买了颜料、画纸全套配备,回家一张一张地练习。总而言之,她是一个生活态度很认真又很可爱的人,这样的态度,会给周围的朋友一种好的影响。

  火 柴

  吴然

  村里人把“火柴”叫做“洋火”。

  我们一进学堂,李老师就给我们讲,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非常伟大,火药就是其中的伟大发明之一。可是我们问李老师,明明是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怎么粘在小木棍上就成“洋火”了呢?李老师吁地吸着牙——这是他遇到麻烦或怪事情时的习惯动作——说,他也弄不懂这个“洋”字是怎么冒出来的。接着,李老师宣布了一个同样伟大的决定:“火柴就是火柴,不准叫什么‘洋火’!”

  火柴是很乖的,整整齐齐躺在小盒子里。不过,它们各自都做着燃烧的梦吧。要不,当火柴做什么呢?这个梦很长,特别在我们村子里。你想,一年到头家家火塘里的火都是燃着的,偶尔哪一家头天晚上没焐(wù)好,焐熄了,要重新笼火,一般都是拿松明子到隔壁家点个火过来,哪家会舍得随便擦根火柴?一盒火柴两分钱,差不多有100 根吧,一年用掉一盒火柴的人家不多。大人腰上都挂着“火镰”。这火镰是铁打的,掺了钢,打起来很有“钢火”。火镰样式简单,可是我该怎样向你描述呢?以树春大伯的火镰来说吧。它的外形是椭圆的,像人的一只丰满的耳朵,只是这“耳朵”上有一双圆溜溜的“杏眼”。打火的时候,食指和中指抠在“杏眼”上,与大拇指紧紧夹住火镰,朝“火石”上猛地一擦,一串火花就会引燃火石上的“火草”——这是连我们小娃娃都会玩的。在星月闪闪的夜晚,院场上会有一串一串金红的火花闪现,会有一个一个的身影追着火花跑跳叫喊,那就是我们在玩火镰了!有了火镰,火柴只好乖乖地、整整齐齐地躺在小盒子里,做着漫长的燃烧的梦。

  不过有一次,李老师用“火柴”破案,让阿亮很是伤心。阿亮愤怒地把家里的火柴全部烧掉,让火柴燃烧的梦瞬间实现又瞬间熄灭。

  事情和写大楷有关。

  我们读村小的时候,写大楷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村里人看重写字,毛笔字写得好,几乎就等于书读得好。阿亮才读三年级,就写得一手好字,他爹说以后过年的对联就由阿亮写了。可是阿亮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家穷,不要说铜墨盒,连个砚瓦(砚台)都舍不得买。阿亮用个土碗翻过来,在碗底上研墨写字。墨呢,是那种大伙儿说的“猪屎墨”,黑倒是黑,就是一股猪屎味,臭烘烘的,难闻死啦。阿亮喜欢写字,又怕写字。你看,李老师才说“写大楷”,阿亮的脸就有点红。他小小心心地、不好意思地、慢慢地拿出他的“猪屎墨”,甚至有点讨好的腼腆,想叫别人不要说他的墨臭。他看看海涛,海涛的字写得也好,但他更喜欢海涛的墨,海涛的墨有一种真正的“墨香”,让人神清气爽的“墨香”。他想,他什么时候才会有海涛那种墨,才能闻着好闻的“墨香”写字呢?他想象不出闻着墨的清香写字的感觉与爽快。他只能小小心心地、不好意思地、腼腆地拿出他的“猪屎墨”,红着脸,想叫别人不要说他的墨臭。他把土碗翻过来,在碗底上倒了点水,开始研墨⋯⋯

  就在这时候,海涛叫了起来:“老师,老师,我的墨不见了!”李老师问怎么不见了?海涛说是一锭新墨,他爹前几天才给他买的,不见了。李老师问:“哪个拿着海涛的墨?”一片鸦雀无声。每张脸和每双眼睛都在转来转去,像是在帮海涛找寻丢失的那锭新墨。阿亮的脸更红了,他在心里骂自己刚才那么羡慕海涛的墨。咣(gu`ng)的一声,阿亮把砚瓦打翻了,黑臭的墨汁溅了一地。所有的眼睛都看着阿亮。阿亮低着头收拾他的砚瓦。李老师把手背在背后,在讲台上走来走去,裤脚把地上的粉笔灰都扇了起来,他大概气极了。“这样吧,”李老师说,“除了海涛,今天写大楷的同学,都站到前面来!”算上阿亮,一共是七个同学站到了前面。我们村小是混合班,一年级到四年级就在一间教室上课。三年级写大楷,四年级就做算术,一二年级趁老师不注意就开始打闹⋯⋯但这时,谁都瞪大了眼睛,看着站在前面的同学。

  李老师转身到隔壁拿来一盒火柴。

  李老师摇了摇火柴盒。

  睡着的火柴都醒来了!

  李老师给前面的七个同学一人发了一根火柴。

  李老师对七个同学,也是对教室里所有的同学说:

  “这些火柴都是一样长的。你们每人手里有一根。如果谁拿了海涛的墨,谁手里的火柴就会长长⋯⋯”大伙儿一听,惊奇成一片,呵呵呵地叫起来。

  李老师叫七个拿着火柴的同学出去,说:“等我喊你们,再进来。”

  大伙儿七高八矮地趴在窗子上,盯着看这几个同学倒霉地站在院子里,个个都像拿了海涛的墨,颤颤噤噤(j#n)的,使劲握着会长长的火柴。李老师走出去,围着他们转了一圈。每个同学都看着李老师,看着李老师会不会施什么魔法。看不见李老师施什么魔法,只听到他说了声“回教室”,握着火柴的同学就小心翼翼地进了教室,依次站在前面,让大伙儿用“目光弹”扫来扫去。“把火柴拿出来!”李老师的声音不大,但却像打雷一样,同学们都跳起来,跳起来看谁的火柴长长了。几乎每一根火柴都被汗水捂湿了,没有谁的火柴长长了,倒是阿亮的火柴断了。“阿亮留下,”李老师说,“其他几位同学,下去坐好。”阿亮慌了,他不知道为什么要被留下,他轻轻地问:“老师⋯⋯”李老师走到阿亮跟前。李老师脸色很不好。同学都想李老师要发火了,要用他的大巴掌教训阿亮了。可是李老师没有发火,他看上去很疲倦。李老师叹了口气说:“阿亮呀,你就用你的‘猪屎墨’,字不是也写得很好嘛!”阿亮不敢看李老师,轻声说:“老师,我⋯⋯”李老师抚着阿亮的肩膀说:“把墨还给海涛。”“老师,”阿亮吃惊地看着李老师,“我没拿!”李老师也看着阿亮,“没拿,那火柴怎么断了?”“ 我怕⋯⋯”“怕什么呀?”“怕火柴会冤枉我⋯⋯”“唉⋯⋯”李老师又叹了口气,“火柴怎么会呢?把墨还给海涛。”“我没呀,老师⋯⋯”眼泪从阿亮脸上淌下来。其实李老师是喜欢阿亮的,他相信阿亮品行端正,不会拿海涛的墨,可是火柴怎么断了呢?怎么怕火柴长长呢?李老师看看海涛。“老师,”海涛也不相信阿亮会拿他的墨,站起来说,“我,我不要墨了。”“下去吧,”李老师对阿亮说,“好好写你的大楷。”“我没呀,老师⋯⋯”阿亮很伤心。

  “老师,老师⋯⋯”是海涛的妹妹,海涛的妹妹拿着一锭新墨,奇迹般地出现在教室门口,“墨,墨,哥哥你的墨⋯⋯”

  “哇⋯⋯”阿亮的哭喊惊天动地。他冲出教室,发疯般地跑回家。他把家里的火柴拿出来,拼命咒骂:“死火柴”“混蛋火柴”“鬼火柴”“狗屎火柴”,甚至还骂了声“洋火”!阿亮骂一声擦一根,一根根火柴带着梦一般的金黄色的火苗,落了一地⋯⋯

  阅读驿站

  关于火柴的叙述是从一种散发着淳朴的古意与勃勃的生命力的乡间生活开始的。那来自乡村人家的不灭的火塘、燃起的松明子和满院场闪烁着的金红色的火镰花,把火柴稀罕的光亮紧紧锁在了小小的火柴盒子里,却又在不知不觉中勾起了我们对于这种光亮的渴望。伴随着男孩阿亮的登场,寂寞的乡间火柴实现了一次“燃烧的梦”,但它所照亮的却是阿亮的无限委屈和愤怒。然而作者并没有用愤怒来诠释这个故事。当阿亮握着折断的火柴伤心地站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时,我们没有听到更多责备的声音,而是从李老师、海涛的言行里读出了一份尽管包含了误解却同样真诚的理解。正是这份朴素的真诚使得关于阿亮的这个故事虽然令人不无叹息,却仍然是温暖的。

  阅读吴然

  散文的色彩、声音及其他

  方卫平

  吴然的散文正如他笔下那一群斑斓的太阳鸟,美丽、欢快,翅膀上闪着太阳的光芒。

  他的散文从不曾离开他生长的那片风物奇异的土地,不曾离开那片土地所生养的一切活泼的生命。这些作品的文字也因此晕染上了这片土地的各种色彩。在他的许多散文篇章中,作家向他所钟情的自然借来种种色彩,细细安排,层层铺开,读来总让人感觉满目光华,如同一条条在阳光下翻飞的五色缎带。从晨光里飞蹿起来的太阳鸟,闪着火红、灰蓝、金黄、翠绿、紫亮的光芒;被团团绿树围抱的歌溪,衬着溪上湛蓝的天空和白得耀眼的云朵;泉眼边,嫩草闪着缎子般的绿光,上面点缀着红的、黄的和蓝晶晶的小花⋯⋯这些散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的美感,也是一出想象中的视觉和色彩的盛宴。

  ……

  显然,云南独特的风俗民情给了吴然的散文独特的题材魅力。但我们看到,在吴然的散文里,对于一种民俗的表现始终与一个孩子真切、生动的生活情境结合在一起。白族的“三月街”,是通过一个满怀着憧憬走进赛马场、最终闹出一场笑话的孩子的视角,趣味盎然地呈现出来的;独龙族取名和“踩新路”的习俗,是透过一个名叫“孔嘎·朋”的男孩的亲身体验,生气勃勃地展示出来的;而德昂族绵长的茶传统,则在两个小姑娘卖茶叶的一天里得到了充满生活情味的展现。吴然从来不在他的散文里以“介绍”某种特别的乡俗取巧,他的注意力集中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个个鲜活、具体、生动的童年个体身上。他也特别善于从平常的儿童生活细节中发现别样的童趣。一匹小马、一条溪流、一筒茶叶,都可以成为无限童年情味的生发点。而在《火柴》里,这种童年情味与童年生活的某种沉甸甸的负重结合在一起,使文本多了一股显然有别于作者其他许多散文作品的苦涩之味。作家用他的文字告诉我们,这也是一种童年!

  延伸阅读

  写信与作文(节选)

  吴然

  是的,沐老师说得真好,作文就是写信。信是写信人心的飞翔!对远方亲人、恋人、朋友的多少话语、多少柔情、多少牵挂、多少思念,都交给了面前的一纸素笺了。作文如同写信,不论什么类型、什么题目的作文,写作时你就当给你的朋友写信。把你最想告诉朋友的事写清楚、写生动、写得有感情,这样你的朋友就不仅知道你写了什么事,而且还会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感动。我从写信中获得的极大的好处就是我学会了表达。我后来一直喜欢散文,这不能说和我小时候就喜欢写信没有关系。可是现在,通讯发达方便了,有什么事情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什么的就行了。这未必不可。但这和“一纸素笺”的写信,是不同的吧?那心情是不一样的吧?即便从练习写作文的角度说,同学们何不提起笔来写封信呢?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22 , Processed in 0.05063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