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学龄前 查看内容

从容的生活步调就是“美学”-学龄前-阅读

2015-5-9 09:07|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6| 评论: 0

摘要:   看画展、听讲座,考试暂时摆一边   ──从容的生活步调就是“美学”!   To B宝:   分针秒针齐指十二点,铃声响起,是自由解放的救赎,是寒假的开始!校园里、走廊上一片尖叫声音,大家如脱缰野马、四处 ...

  看画展、听讲座,考试暂时摆一边

  ──从容的生活步调就是“美学”!

  To B宝:

  分针秒针齐指十二点,铃声响起,是自由解放的救赎,是寒假的开始!校园里、走廊上一片尖叫声音,大家如脱缰野马、四处乱窜,争相询问彼此的寒假计划。九年级的我们,却没有狂喜的心情,今天的结业,也就是明日的寒辅。糯米喜滋滋地抱着几米《走向春天的下午》的画册、门票、高更画展的介绍走来,我们偷得浮生半日闲,抛开繁杂琐事的羁绊,走入了一场艺术探险。

  充满热带的气息,鲜明的色调飘来丝丝暖意。我喜欢高更晚期,在大溪地创作自然朴实的作品。大溪地人皮肤黝黑、结实的肌肤、神秘的眼眸在他的画笔下充分表现出伊甸园大溪地。抛弃所有荣华富贵、文明的生活,投向荒野、自然的怀抱,回归原始。高更没有趋附当时的主流画派,却坚持走自己的路。

  我的生活如何呢?我也似乎找到了节奏。不再为了表面的分数而影响情绪,却会因为扎扎实实地把问题厘清感到快乐。学会在即将灭顶前,找到游回海平面的方法,一步一步,生活渐渐有了固定的步调,不会为了天外飞来的事物而脱轨。

  其实,九年级的生活很丰足,把“好苦!”换作“好补!”,心情就不自觉豁然开朗。

  结业式隔天,同学们已经开始钻进书堆中,郑教授的超级粉丝——妈咪,却鼓吹我们参加音乐欣赏。教中文的郑郁卿教授,介绍古典音乐的方式独特而魅力十足。想起很小的时候,郑教授容忍我们边听古典乐,边打盹的快乐时光。这次谈的是电影《交响情人梦的最终乐章》中的古典音乐,电影结尾野田妹和千秋合奏莫扎特的《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两架钢琴散发出的音乐像在竞逐又似嬉戏,千秋回想起过去的点滴,有一段内心话特别感动我:“……即使要忍受着漫长的孤独,要经历痛苦的淬炼,只要想到彼此共有的快乐,什么困难就都可以克服。”

  是的,只要回想起和家人看电影的精彩时光、与朋友登山和K书的日子,就燃起全新的动力。这些也都是我生活的节奏,相信自己的脚步、倾听自己的旋律!

  A宝

  To A宝:

  第三次段考结束了,宣告着九年级生涯将迈入最后慷慨激昂的第四乐章。

  回顾这个学期,有人形容如炼狱般的生活,有人认为是斯巴达军事训练,你觉得你的生活如何?我想,若要说我的生活令人窒息,太严苛了!但要说是悠闲自在,这又似乎是天方夜谭。我隐约地找到了节奏,像海浪般的韵律,宛若前几天在画家几米和高更身上,发现的一波波独特的振荡。

  几米的旋律是小夜曲般轻盈柔美。他原本是广告设计工作者,因为血癌他开始画“自己”。每一幅画、每一个笔触都好像是重新再造自己。记录了生活中的点滴信息,捕捉生命瞬间的氛围。是的,几米画中蓝衣小女孩的背影,总能吸引好奇的目光;兔子的百态神情,也常引起惊叫声。但是,我喜爱探索他提笔创作的心情。几米在那白色天地间尽情翱翔,他不仅画了一座乐园给自己,也将这份情散播在人间。

  高更的旋律如交响乐般充满变化性。北美馆用强烈的橘红色代表高更,有一说是高更最喜欢橘色调,我认为是大地的颜色。主题“永远的他乡”,高更热爱土地并不限于出生地法国,他游走各地为的是寻找平静,摆脱文明的影响。高更吸收了各大派系的创作手法,开创了“综合主义”这种简化、主观、形体不清楚的画派。他没有迷失于塞尚、毕沙罗的风格,在“三个大溪地人”的作品中有浓浓的原始味,高更自称野蛮人,这就是属于他的节奏吧!

  同为艺术之子,几米和高更的创作截然不同。但唯一相同的是他们“忠于自己”的精神——选择跟随自己。

  我想我也听见了自己的旋律。

  B宝

  【浪漫阅读生活清单】

  。影片:《交响情人梦的最终乐章》

  。活动:几米、高更画展、音乐欣赏讲座

  亲爱的AB宝:

  从你们小时候开始,只要有著名的艺术大师来台湾展出作品,不管看得懂或看不懂妈妈一定会带着你们挤在人群中朝圣。其实不管在台湾旅行或我们全家到国外旅行,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或各式各样不同的主题,只要有展览,一定进去看,很像爸爸小时候跟着奶奶参加进香团,只要看到有庙就进去拜一样,我跟着大人屁股后面一路拜,根本不知道自己拜的是什么神。

  我其实很好奇,你们怎么能够那么厉害,不管什么展览都能够有耐心地看。我猜或许你们因为自己的经验而能体会到表面上看来即便微不足道的小展览,背后都是许多人的心血。你们从小学四年级起连续很多年参加科学展览比赛,你们自己设计制作展示挂图时,对于每个字句或表格该如何呈现,都费尽脑筋,而且你们也看到荒野保护协会的志工们在参与展览或准备各种摊位展示时,总是反复讨论与构思如何用最简单、最清晰的方式表达最多或最深入的内涵。因为如此的体会,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参观,应该都可以从似乎平淡无奇的展览中学到一些东西。

  不过,也有很多次,包括花费巨资的国际大师到台湾展览,你们看了半天,却看不出所以然,而且大部分我都没有跟你们去,难怪你们偶尔会疑惑究竟要不要去跟一大堆民众去凑热闹。

  我不太去挤这些国际艺术大师的展览原因有几个,首先是你们可以去的时间我没有空,而且我很不喜欢和一大群人挤着,然后花很多时间排队,又被人群匆匆推挤着前进,只能快速浏览那些作品,若我真的对哪一位大师有兴趣,我宁可出国时到他专属的美术馆很从容地静静观赏真迹,否则我干脆在家里阅读印制得非常精美清晰的专刊或复制画。

  不过,这是对于我个人而言,至于你们,我还是觉得可以到现场去感受一下氛围,参观本身就是对大师的致敬,也是表达对艺术的憧憬,更因为社会上愿意去参观的民众很多,才能支持主办单位继续筹划这些艺术展演,同时也能激励更多本土的艺术创作,长期来说,对台湾社会整体的文化水平也会有帮助。

  看完展览后,有时候你们很感动,又有时候觉得很枯燥,这中间的差别,主要不是来自于作品或主办单位,而是牵涉到你们自己的准备够不够。当你们对作品的背景、主题或作者在历史里的意义都还不清楚时,收获当然就很有限了,这也是为什么妈妈在参观之前,都会先到图书馆借相关的书要你们看的原因。到了现场也一定会预约专人导览解说或租借自导式解说录音,因为任何艺术创作一定不是凭空蹦出来的,而是会跟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或世界或时代有关,同时每个艺术领域也有各自不同的技巧与表现手法,这些知识了解得愈多,对作品的领略也会愈多。

  不过,爸爸觉得,这种欣赏还都只是在知识或理解的层次,若能进入到情感或生命的体会,那就更棒了。比如一个人一辈子着迷于陶瓷艺术,他可以飞越千里去看一个刚出土的古代陶器,当他见到数十年来朝思暮想的真迹时,心中或许会浮现“死而无憾”的快乐。但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或许只是很高兴可以拍一张相片,当做他未来演讲的素材。至于对一位不懂也没兴趣的人来说,真要把那件古陶器送他,搞不好都嫌太重呢!

  因此,不管我们欣赏一件艺术品,看一场表演,听一场音乐会或到一个名胜古迹,人会不会感动,有没有收获,绝对不是我们看到了什么,而是取决于我们内在的记忆或感官有多少准备。

  这些准备,必须来自于我们平日的生活经验,来自于我们心之所向或生命有所追寻、有所憧憬的长期累积。

  甚至对于美的欣赏与学习也是如此,曾经有人请教毕加索,“如何欣赏艺术?”他回答:“为何不先试着去了解鸟儿的歌声?去爱这朵花、这个夜晚,去爱围绕身边的一切事物,试着了解它。”

  著名诗人与画家席慕容也这么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我就没有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有第一手接触过美。”另外,你们很喜欢的作家龙应台也曾表示:“上一百堂美学课,不如让孩子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我们所说的美,或“美”化为可以表现的艺术,通常包括了绘画、音乐、舞蹈与戏剧等等,艺术顾名思义,包括了“艺”与“术”,带有很浓厚的技术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一个技能高超的工匠与艺术家的差别,就在于是否有思想与创新的表现,超越了实用功利的价值。就像是德国大哲学家康德说的:“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换句话说,当所作所为都考虑到最现实的“目的”时,就丧失了美的可能性。

  对比观念的描述,我觉得最动人的是自然哲学家怀海德所说的:“自有人类以来,不知有过多少落日时光,忽然有一天,看着西方的落霞,而‘呀’了一声,人类的文明自此开始。”

  是啊!野蛮与文明区分的关键,就来自于对美好的感怀与赞叹,这种美可以是大自然,也可以是生命的感受!就像蒋勋老师所说的:“美是记忆,是感谢,是关怀,是很多的怀念,没有这个部分,绝对没有美,不管对自然,对人,还是对土地都是如此。”

  美是一种累积,是一种思想的习惯,技术与表象只是美最肤浅的部分,而不是美的核心。所以,怀抱着感恩谦虚的心情认真生活,就是最好的美学教育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22 , Processed in 0.050452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