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选择题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现代的教学和考试中广泛使用的选择题,如果用在家庭谈话中,只会增加孩子的被动性,打击他们的自信和能力。 在家庭中有时会发生这样的场面:孩子有时搭拉着脑袋从学校回来,家长可能回问:“怎么了?老师又批评你了?考试没考好?...”等等,似乎家长已经一眼看穿了孩子行动背后的原因,他们不用费时间、磨洋工了,只需从家长给出的选择中挑一个就行。 无论家长给出的选择范围的对和错,这种选择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打击,因为孩子从父母的这种说法中体会到,家长关心的不是孩子本人,而是家长自己对 孩子的看法,孩子感觉到家长需要的只是对家长意见的某一方面(某一选择项)的肯定。且不说这些选择中透露出来的父母的态度。如果家长给出的选择是消极的, 那么孩子就知道家长对自己不抱希望;如果家长给出的选择是积极的,那么孩子可能觉得家长对自己期望过高而产生压力。 上面的例子可能过于极端,但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样问孩子“你今天过得高兴吗?你喜欢这个洋娃娃吗?你觉得那个东西有趣吗?”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些 封闭式的选择题,答案就是“是”、“不是”,或者“我不知道。”上面的问题作为一种日常的寒暄可能是个好问题,但是家长如果真是想通过上述问题来了解孩子 的真实想法,往往就不能达到目的。 家庭沟通的研究者们建议,如果家长真的是想了解孩子,并且也准备花时间这么做,那么应该用开放式问题来代替选择题,家长可以问“今天你觉得什么最有 趣?”、“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而不是“你今天觉得有趣吗?”、“今天你学到东西了吗”。这种开放式的问题给孩子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会得到孩子的真 实反应。研究者们发现,如果在孩子四岁时,每天花上7分钟时间,或者每周总共花一个小时时间问孩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激发孩子的真实反应,那么在这些孩子 5岁时,他们的平均智商会提高8个点。这些孩子在上学后,他们比那些没有这样做的孩子更自信,更有自理能力,也更能有效地对老师做出应答。同时,这些孩子 跟那些对自己有重要价值的成人,如父母、老师的关系更亲密、更互相信任。很明显,对话,而不是选择,对孩子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文忠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21 , Processed in 0.05891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