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学龄前 查看内容

名画,孩子怎么看?-学龄前-其他

2015-5-9 15:14|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0| 评论: 0

摘要:   如果你期待在这里找到如何“教会”一个孩子看画的方式,那你恐怕要失望了。因为在我看来,每个孩子天生就会看,不管是对于大自然,还是对于所谓的“名画”,他们能看到的东西比我们所意识到的要多得多。如果你觉 ...

  如果你期待在这里找到如何“教会”一个孩子看画的方式,那你恐怕要失望了。因为在我看来,每个孩子天生就会看,不管是对于大自然,还是对于所谓的“名画”,他们能看到的东西比我们所意识到的要多得多。如果你觉得孩子“不懂得看”,其实那不过是他没有按照你期望的方式去看到你预想中的东西而已。所以正相反,我要说的是:不要阻碍了孩子的视线。就好像第欧根尼对亚历山大大帝说:“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或许你认为,这是无稽之谈。除非你像亚历山大大帝那样,站在第欧根尼的面前,才会挡住他的阳光,或阻碍孩子的视线。但其实你或者你的意识,常常站在那里,而你却并不自知。比如,你觉得——一幅名画应该有一个主题,应该表达一些内容,并且这些内容应该被准确无误地接收到;一幅名画应该有一个作者,一个创作它的年份,以及背景等等,而这些信息应该被知晓、被记忆;相比较其他的图画,一幅名画应该被赋予更多的目光,而相比较其他部分,画面的主体部分又值得花更多时间、更仔细地去看……

  但是,如果孩子被一幅画的色彩吸引,却对它的背景信息丝毫不感兴趣呢?这对几岁大的孩子而言,是绝对有可能的。当你抓着他喋喋不休地讲述连自己都是刚刚从书本或展览简介处看到的内容时,他会心生厌倦,甚至美丽的画幅也瞬间变成黑白。再如果,他偏偏跟画面最底下靠近边框的蜗牛耗上了呢?那只实物大小的蜗牛刚好就在他平视的高度上,画得栩栩如生,同他在美术馆外花园里看到的那只一模一样,因此吸引了他全部的注意。这时如果你要他抬头去看正中央的天使与圣母,不管那在你看来有多么重要,在他眼里也只会觉得“好讨厌”吧。更何况你或许忘记了,对他的身高来讲,天使和圣母是需要仰视的,而抬头太久,脖子真的会很酸。

  《天神报喜》,弗朗切斯科·德·科萨,约1470年~1472年,藏于德国德累斯顿艺术博物馆

  你根本不用担心孩子看得“不对”。谁能说哪种看法是绝对正确呢?事实上,一幅画,尤其是名画,包含的信息相当丰富,以至于你可以一看再看,每次都还能看到新鲜的内容。而孩子的认知也是如此,随着年龄、思维水平的不断变化,他每次看到的、理解到的也会有所不同。或许你可以在他看过以后,认认真真地听他说,他究竟看到些什么。最好蹲下来,视线与他齐平,这样你的视野才会和他差不多。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别作任何评判!所得的回答常常出乎你的意料,你会想:“哎,我怎么没注意到这些有趣的东西!”

  不阻碍孩子的视线,是不是就是什么都不做呢?也并不完全是。我们可以引导,但一定要明了,引导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任何知识,也不是画面的任何部分,而是激发孩子去看那些画的热情与好奇心。

  当一个事物与自己有关时,你就会赋予它更多的关注,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觉得,眼前的那些画,与他有关。游戏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如果让你带3幅画回家

  带孩子去美术馆参观,或看一场画展,这是最具普适性的一种方式,可以让孩子迅速与那些高高挂在墙上,看起来或复杂、或古怪的东西,建立起关联性。没了名画“高高在上”的既定位置,想象一下,将它放到我们的身边,变成好像是在挑选玩具那样,名画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平等了。平等之后,才能建立起真实而美好的关系。

  孩子会高高兴兴地打量每一幅画,就好像初到一个新班级打量自己的同学那样,从中寻找那些想要与之交朋友的人。他会记住每一幅画的样子,而非看过就忘(这真的是太常发生了),因为他要不断地回忆、比较,最终挑选出“最喜欢的3幅”。当他回家以后,还会记得那些画儿,并在以后碰上与它们有关的信息时,自然而然地多留一份心。

  Tips:你的问题必须是真实的

  其实许多老师和家长都懂得要“带着问题去看”。但如果那些问题是“这些画有什么特色”、“这些画表现了一些什么”、“你觉得这些画的哪个部分最具价值”之类,这背后已经隐含了主观的预设:这些画是有特色的,颇具价值的,以及,的确表现了某些东西。所有隐含主观预设的问题,都是伪问题。孩子或许会循着你提问的思路,去想答案,但那不过是投你所好而已。一个真实的问题,应当没有任何主观预设,这才能引导开放的思考。

  ·寻找一只“小蜗牛”

  如果你的孩子跟画中的一只小蜗牛看对了眼,他的这种偏好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也可能转瞬即逝,但你可以就从这只蜗牛开始。在接下来所看到的每一幅画中,都试着寻找一下小蜗牛的身影!把这变成一段时间(直到孩子的热情消退)里,你们之间秘密的小游戏。

  在幽静的博物馆里,或人声鼎沸的画廊开幕式上,打着手势,兴奋的眼神彼此碰撞:“嘿!这里有一只!”他会非常仔细地搜寻每一幅画的每一个细节,还会去比较:“这幅油画里的蜗牛,没有我们昨晚看的绘本里那只来得好耶!”你甚至可以让孩子以他喜欢的角度、构图,把它们都拍下来,放到网上,这个游戏会持续得更久,直到最后积累的素材足够做一本私家影集。想一想,他将会变成“名画中的蜗牛专家”,哇,真是酷毙了!

  ·在无限复制品的时代

  在互联网时代,你和孩子在家就能很方便地看到原本只存在于遥远的某个博物馆内的作品,更可利用便利的现代技术设备,享受复制品时代的许多好处。

  例如可变更性。一般在画册或电脑屏幕上看到的画作,很少是原始尺寸的。利用放大复印(打印)、投影仪等,呈现出一张画的原始大小,所得观感会大不相同。孩子能非常真切地感受到:“哦,莫奈家的花园看起来是这个样子的,跟我们家小区的花园在某个角度上很相似……”

  拿起相机(或在电脑的制图软件上操作),就像拍风景照那样,框住画面上的某个局部,“咔嚓”“咔嚓”,一张画由此可被拆解为无数张。还可以继续尝试,比如将它缩到很小很小,好像微缩胶片那样,再去看,会是什么效果?想象自己此时是个俯视地球的巨人呢?尺度感在我们观看、把握周围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视域的变化,会对既有的思维框架造成冲击……

  莫奈,《睡莲》,1915年~1926年,183cm*366cm,藏于法国巴黎奥朗热利的椭圆形博物馆

  ·我们也来画一画

  说到动手尝试,这绝对是最积极主动地去建立关联性的方式,而所建立的关联也是最牢靠的之一。但不必要一板一眼地临摹——

  把画倒过来放,然后让孩子看到什么画什么,当然最好还是你跟他一起画,又一次,出乎意料的情况发生了,比你预想中的要“像”?

  把画划分成一小格、一小格的,每人负责其中的几格(别选紧挨在一块儿的),画好以后在拼起来,surprise?

  只取其中的色彩及色彩所占的比例,不管线条与图形,将它们涂抹在自己的画布上(可用梵高的《星月夜》),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色彩的魅力,及挥洒色彩的快乐。

  ?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把画中的内容,大体上遵循原画的安排就行,重新诠释一遍,或改变其中某件东西,将它替换成孩子在生活中着迷或讨厌的事物(可以用拼贴的方式,对孩子来说更简单),或改变其中某件东西的颜色、形状、与周围事物的比例关系(可用普洛伯格的《静物》)。

  ……

  《星月夜》,文森特·梵高, 1889年,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赫伯特·普洛伯格,《静物》,1926年

  这些方法并不是全部,只是很小一部分而已,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而且这些也不是绝对真理,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方式,在任何时刻,适用于任何一个孩子。

  作者介绍:

  袁坚,复旦大学文学博士,自修心理学多年,从事过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及教师等多种行业,儿子3岁,现为自由撰稿人、全职妈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20 , Processed in 0.05927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