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但咱们的作文训练却往往是无思想的,于是有思想的孩子写不出有思想的作文。 这个周末,我无意中翻了一下鲁鲁的英语作文,还真吃了一惊,其中有一道题,大意是:“假如你是学校心理治疗室的志愿者,针对同学们提出的以下几个问题,你会进行怎样的指导?”提的几个问题包括“学习压力大,担心考不好”“与同学相处不好”“不被父母理解”,等等。 鲁鲁写了一大篇,让他翻译给我听,没想到真还说得头头是道。什么“要原谅别人,别人没有恶意,要想开一些,对人要善良一些”,什么“要理解父母,父母是爱我们的,父母比我们更难”,我觉得他真的可以去当志愿者了! 这些问题不是他平时没有想过,而是我们没有引导他去写。我们常常抱怨孩子的作文单调苍白,却没有告诉他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可写、怎样才能让作文丰富起来。其实这不仅仅是作文一科的问题,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就是单调苍白的,在很多学校,心理治疗室形同虚设,没有多少人会去注意它,鲜有人会去光顾,更别说去当志愿者了,类似英语作文中的情景假设,在孩子们的实际生活中根本就没有可能存在,他自然不会去想,更不会去写。 生活决定写作。要让孩子的作文丰富,首先就要让他的生活丰富。要写出有深度的文章,确实就要深入生活。一个对生活一无所知、对社会漠不关心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好作文的。 曾经看到一个报道,温州有七个高中生,调查行人闯红灯现象,得出了好几个非常有意义的结论,包括行人心理、红绿灯的设置、中外有关法规的对比,等等。我想,这些结论形成文字,一定是篇很好的作文,甚至可能是篇很好的论文。 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成果,得益于这个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我们每天都会面对闯红灯现象,为什么只有他们会注意到,并且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这与其说是智力的体现,不如说是品德的促成,是由社会责任感所推动的。据孩子们说,他们之所以要做这件事,最初是对“闯红灯”现象的反感,然后是关注,最终采取行动,希望能对这一陋习有所改善。这其实就是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完整过程。 有一位博导曾经告诉我,他审读博士论文,最头疼的就是很多论文根本没有问题意识,表面上看,材料一大堆,逻辑也清楚,但你看了半天,就是不知所云。 其实,不光是博士写论文,一般人写文章都容易犯这个错。究其原因,主要是写作动机有问题。如果写作不是为了去发现一个精神的秘密,或解决一个现实的问题,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用它去获得某种好处,所写的东西,连自己都不明白写了有什么用,那么写作就成了一个体力活,只是完成了材料的搬运而已。 阅读和写作都应该是一个研究过程,读书要带着问题去读,写作要带着问题去写,你之所以做这件事,总有它的目的。我以前并不太懂教育,但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惑,就去读了有关的书,问了有关的人,想了有关的问题,还写了几本有关的书,结果,我自己的问题解决了,我在这个领域也有了一定的发言权。 从这个意义来说,提出问题确实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你将会思考些什么、学习些什么,然后才是得出了什么结论。 附:鲁鲁的作文 呼吁回收废电池 以前我从网上知道废电池的危害很大,一节五号废电池可以污染一平方米的土地,而且这种污染过100年也不会消逝。 我家经常用电池,所以我家的废电池也很多,我便把它们放进一个塑料袋里。最近,我发现我家的废电池多了起来,有一天,我们决定去找回收废电池的地方。我们找了很多地方,譬如商店、收废品的地方、垃圾回收站等,可是这些地方都不收废电池。最后,我们终于在小区门口发现了一个回收废电池的垃圾桶,可是里面全是各种各样的垃圾。无奈,我们只能又提着塑料袋回了家。 我看到电视上说,在一些发达国家都已经设立了很多回收废电池的地方。在城里的一些小区也有废电池回收处。我希望昌平区也能把这件事重视起来,在我们小区设立一个专门回收废电池的地方。 (写于小学六年级时) 楼越来越高,天越来越小 我们家住在六楼,从阳台上可以看到远处的山,以前我没事的时候为了放松心情,就看看这片山,山上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座塔。山仿佛离天很近,一片片的云看上去好像就是浮在山上似的。每当看到这些,心情就会很舒畅,仿佛是从一片喧闹中解脱出来。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四周的高楼越来越多,眼前的这片天空也逐渐被大大小小的高楼所分割,你占一块,我占一块,一片蓝色的布上就这样被钉上了一块块补丁。 以前,在我们家的阳台上可以看见远处一片完整的山脉,如波澜起伏,但是几年前,一座中国移动的大楼建了起来,把这片山脉左边的一部分挡住了。今年几座“金隅·万科”的高楼又拔地而起,把这片山脉的中间部分分成了好几段,现在能看到的这一小片山已是残缺不全的了。 但是城市的发展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人类的进步促进着城市的繁荣,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生存的环境。也许,到将来的某个时候,人们只能望着一片小小的天空发出感慨,回忆以前那片飘着白云的湛蓝的天空。 (写于初中一年级时) 传 递 文化的底蕴都需要传递给后人,以保证这个国家的兴盛不朽。精神上的传递可以使后人有良好的品德与学识,所以传递是很重要的。 但是目前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人们的传递意识都在减弱,普遍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甚至在向高层发展,这就在无形中影响更多的人。 就在这一周,北京市宣布:把宣武区和西城区合并,改名为西城区;把崇文区和东城区合并,改名为东城区。单看合并城区这一点,也并无不可,但是如此改名却很是欠妥。一个城市、一个区的名字就像是一个人的名字一样:必须要有特点,要能代表他自己。而这次给两个新区起的名字,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阻碍了文化的传递,对比“宣武”“崇文”和“西城”“东城”这样的名字,“宣武”“崇文”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历史底蕴,能很好地代表北京这个古城,而且这个名字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绝无仅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应该是这两个新区名字的最好选择了。可是北京市却非得把名字起成西城和东城,简单地想一想,只要是个城市,都可以分为西城区和东城区,可以说全国有多少个城市就有多少个西城和东城。 宣武和崇文就这样被扼杀了,中国又失去了一点文化的底蕴。虽然人们大都还知道它们,但是宣武和崇文将从未来的地图、书本上消失,所以对于很多年后的孩子来讲,已经割断了文化上的传递,包括这两个“传说中的城区”。 (写于初中二年级时)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20 , Processed in 0.04792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