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里孕育着生命的准妈妈们,负担重、消耗大、易疲劳,更需充分睡眠以恢复体力,保持健康,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现在就为所有的准妈妈们准备了安全待产的睡眠法则,让睡眠的困扰从此销声匿迹,让神奇的生命健康、强壮的来临! 对于准妈妈而言,良好的睡眠质量非常重要。 医生建议孕妇每天晚上10点前就寝,睡足8~9个小时。尤其是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4点这段时间内,一定要保证最佳的睡眠质量。养成有规律的睡眠习惯,晚上在同一时间睡眠,早晨在同一时间起床。但是这样的睡眠对于大多数孕晚期的准妈妈来说,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充足睡眠对准妈妈健康十分重要,也影响到腹中胎儿身体状况。一项调查显示,临产前一个月内夜间睡眠少于6小时的孕妇,分娩过程比睡眠7小时以上的孕妇长;另外,睡眠少于6小时的孕妇剖腹产几率更大。 孕妇失眠的常见原因 (1)激素变化 怀孕的女性在精神和心理上都比较敏感,对压力的耐受力也会降低,常会忧郁和失眠,这是由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引起的。在孕期影响人体的激素主要是雌激素和黄体酮,会令孕妇情绪不稳、压力过大使胎儿早产,或者出现视力、听力和智能的缺陷。因此,适度的压力调适以及家人的体贴与关怀,对于稳定孕妇的心情十分重要。 (2)饮食习惯的改变 饮食习惯的改变也会影响孕期睡眠质量的好坏,均衡的饮食很重要。必须尽量避免影响情绪的食物,例如咖啡、茶、油炸食物等,尤其是食品中的饱和脂肪酸会改变体内的激素分泌,造成很多不适。孕妇只要在入睡前3小时吃些东西,多数情况下能提高睡眠质量。而准妈妈更要留心自己的“助眠食品”,睡前不要吃太冷的食物等。“助眠食品”配方:一份主食,一份奶类,一份蛋、豆、鱼类。 (3)尿频影响睡眠 孕妇常发生尿频。怀孕初期可能有一半的孕妇尿频,但是到了后期,有将近80%的孕妇为尿频困扰,晚上会起床跑厕所,就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尿频大多数是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到膀胱,让孕妇总有"尿意"。另外,还有心理因素或某些器官的病变,比如情绪紧张或膀胱尿道炎。 许多孕妇发现自己分泌物增多或尿频,就以为是正常现象未加处理,或是担心服药会影响胎儿的健康发育而拒绝看病,最后可能导致流产等严重后果。因此孕妇必须同时注意是否有其他感染同时存在,比如感冒、念珠菌阴道炎等。抵抗力不足可能源于免疫系统的过度负担,情绪不稳定、压力过大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除了调适心理上的压力外,孕妈咪最好也要注意避免刺激性饮食、过多使用化学药物、发炎、过敏等情况,这都会增加心理的不适,加重尿频。 (4)食物过敏 过敏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失眠原因,尤其是对食物的过敏反应会造成免疫系统的负担。有的人可能知道自己吃了某些食物会马上皮肤发痒起疹子,当然就把这些食物排除在菜单之外了。但是,还有一种过敏反应称为迟发性过敏反应,是长期重复摄取某种食物所致,比如牛奶、乳制品、鸡蛋、芝麻等食物,症状不十分明显,常见的有失眠、焦虑、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此时孕妇会产生情绪上的紧张和失眠,此时要特别注意食物的选择。 (5)半夜容易抽筋 到了妊娠后期,许多孕妈咪常常会发生抽筋,这也影响到睡眠的质量。而抽筋大多与睡觉姿势有关,通常脚掌向下时较容易发生抽筋。另外,也可能和局部血液循环、血液酸碱度有关。一般正常的血液是处于微碱性,如果情绪不稳定、饮食中甜食和肉食过多,都很容易让血液偏酸性,引起电解质的不平衡,造成局部肌肉抽筋。 如果经常在睡眠中抽筋,就必须调整睡姿,尽可能左侧卧位入睡,并且注意下肢的保暖。另外,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动物性蛋白质、精淀粉(如白面包、白米饭、甜食等),都可以减少血液酸碱度不平衡的问题。万一发生抽筋,也可以请家人帮忙热敷和按摩,以缓解抽筋的痛苦,早点入睡。 除了以上原因外,孕期还有以下几种疼痛,也是引起失眠的因素: (1)头痛:少数孕妇在怀孕6个月后,会出现一种日趋严重的头痛,有的还伴有呕吐,看东西模模糊糊;同时有下肢浮肿,血压增高,检查尿中有蛋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表现,医学上又称为子痫。 (2)胸痛:孕期胸痛时有发生,好发于肋骨之间,疼痛部位不固定,可能是由于怀孕引起某种程度的缺钙,或是由于膈肌抬高,造成胸廓膨胀所引起的。 (3)胃痛:孕期由于消化器官肌肉蠕动减慢,使人有胃部饱胀不适感;还有的孕妇因不断返酸水和胃灼痛而一筹莫展,这是因为怀孕引起胃的逆行蠕动,致使胃中酸性内容物返流,刺激粘膜而引起的。 (4)腰痛:随着怀孕时间的增加,孕妇会感到身体沉重,站立或步行时,为保证重心前移的平衡,必须挺胸,突肚,再加上双脚外八字分开,这样就必然造成腰部脊柱过度的前凸弯曲,引起脊柱性腰痛。 (5)腹痛:有些妇女(尤其是子宫后倾的妇女)在怀孕初期感到骨盆区域有一种牵引痛或下坠感。倘若怀孕期间下腹部痛比较剧烈,而且有阴道出血,可能是流产或子宫外孕的征兆,必须迅速就医。日益增大的子宫进入骨盆,还易引起耻骨联合或骶髂关节的疼痛。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