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不是也有想过:如果能怀上双胞胎,那该多好!怀上双胞胎当然是件好事,但你有是否知道双胎妊娠有什么危险呢? 在我国生育政策的影响下,不少育龄夫妇都渴望能怀上双胞胎,满足不止生一个孩子的心愿。可是,你又是否知道,双胎妊娠比单胎妊娠危险可多了一倍。 28岁的朱静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第二天清晨醒来,心情愉快,一种渴望油然而生,她撩醒了睡梦中的先生,第一次主动唤起先生的情欲。他们抛弃了结婚3年来一直把守生育大门的避孕套,第一次体验了无遮无掩、浑然一体、淋漓酣畅的性爱。 朱静的月经过期10天,妊娠试验阳性,她怀孕了。公公婆婆笑得合不拢嘴,全家沉浸在幸福之中。 妊娠反应更严重 一个月后,朱静开始出现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喜酸、厌油腻、恶心、晨起呕吐,她以为这是每个孕妇都会经历的幸福中的短暂“痛苦”,过一阵子就会好的。然而,妊娠反应却逐日加重,失眠、全身乏力,滴水不进,频频呕吐,连胆汁都吐出来了,人也日见消瘦。不得已,先生陪她去了医院。 产科谢主任看见她的妊娠反应这么严重,怀疑是双胎(俗称双胞胎),因为双胎孕妇的妊娠反应都比单胎孕妇严重,于是要她作B超检查。 胎儿性别可不同 B超检查结果出来了,果然是双胎。朱静夫妇十分高兴,说如果是一男一女就更理想了。 谢主任告诉他们:“如果朱静这次排出两个卵子,这两个卵子受精后发育成两个胚胎,这就叫双卵双胎,他们的性别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他们的相貌和生理特性就像一般的兄弟姐妹;而朱静怀的是单卵双胎,即双胎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的两个胚胎。这两个胎儿性别一致,遗传基因完全相同,相貌和生理特征也极相似,而且朱静的双胎还是单卵单绒毛膜双胎,共用一个胎盘。 “双胎妊娠属高危妊娠类型之一,与单胎妊娠相比,它的妊娠并发症发生早、发生率高、分娩过程较为复杂,这些使双胎妊娠面临更大的挑战。” 并发症比一般孕妇多 贫血 双胎孕妇贫血发生率约为40%。由于双胎孕妇比一般孕妇需要的营养多,容易发生贫血,贫血不仅会引起孕妇的多系统损害,而且会引起胎儿生长发育障碍。因此,孕期应尽可能多吃些营养食品,特别是含铁量高的食物,预防贫血。 心、肺负担重 在妊娠中期以后,由于双胎子宫增大速度比一般孕妇快,这不仅增加了孕妇的身体负担,还由于其对心、肺及下腔静脉的压迫而更易产生心慌、呼吸困难和下肢浮肿等不适。 双胎输血综合征 双胎输血综合征几乎均发生于单卵单绒毛膜双胎(像朱静怀的双胎),由于双胎胎盘间存在动脉-静脉相连通(医学上叫动-静脉吻合),造成一个胎儿(受血者)接受另一个胎儿(供血者)的大量血液,致使受血胎儿血量过多,心脏肥大、肝肾增大、体重增长快,多尿而导致羊水量多,受血胎儿亦可因血量过多而在产后24小时死于先天性心力衰竭;另一个胎儿则恰恰相反,出现血量过少,贫血、脱水、心脏和体重减轻、羊水量少等情况,造成胎儿生长迟缓甚至胎死宫内。对单绒毛膜双胎,怀孕16周后应每两周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脐带的血流量,以尽早发现和治疗双胎输血综合征。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 双胎妊娠与单胎妊娠相比,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子痫前期和子痫的相对危险性较高,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严重时会出现抽风、昏迷等症状,甚至威胁母子生命。如果孕妇出现头晕、头痛、眼花、下肢浮肿等症状,千万别大意,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一胎死亡 常见的胎儿死亡原因为脐带绕颈、脐带过短、胎儿畸形、胎儿输血综合征、胎盘早剥、胎盘发育不良、胎儿染色体异常、羊膜腔内感染等。单绒毛膜双胎比双绒毛膜双胎更易发生一胎宫内死亡。大部分胎儿死亡发生在怀孕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或仅有少许阴道点滴状流血,胚胎组织可被吸收或自然排出体外,对母体或存活胎儿几乎无不良影响。而妊娠晚期,单卵单绒毛膜双胎一胎死亡造成的影响则很大,由于存活胎儿在另一胎死亡瞬间会向死胎急性输血,造成存活胎儿急性失血,发生缺血性多囊性脑软化及心、肾、胃肠等多器官损害,还可能导致早产。 早产 双胎早产的危险性要比单胎大5倍左右,双胎的死亡率和难产率都比单胎要高。双胎妊娠由于子宫增大、过度伸展,易发生胎膜早破,胎儿常不能维持到足月。因此,早产儿及低体重儿是分娩前后胎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双胎最常见的并发症。 产后出血 双胎妊娠出现产后出血现象明显高于单胎妊娠,这与妊娠期子宫肌纤维持续过度伸展、失去正常的收缩与缩复功能有关。此外,羊水过多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常合并胎盘早剥、死胎等,也是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 严密监控乐轻松 朱静听完谢主任的讲解,脸上的愁云越来越浓——没想到双胎妊娠那么危险。 谢主任笑着安慰道:“你不用这么紧张,上述并发症不一定会在每个双胎孕妇身上出现,但你还是要注意严密监护,产前检查次数要增加。单胎孕妇产前检查通常规定妊娠最后一个月每周一次;双胎一般要求从第28孕周就开始每周检查一次,以便医生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前面提到的那些并发症,并要求孕妇在第34~35孕周就提前住院观察待产,以免发生意外。记住:心情轻松,胎儿受益。”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