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妊高征是妊娠期间一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早期发现,早期控制病情,配合医生治疗,在生活上多加小心,一般都能平安度过孕期。但有些孕妇感到血压也比较稳定,就没有按时按量服药,这样很容易会导致血压再次飙升,甚至威胁母婴生命。 结婚10年,在35岁那年,我终于怀孕了!在全家的一片欢笑声中,我成了重点保护人物。丈夫早早地为我请了长假,洗衣、拖地等家务活,也被丈夫承包了;退了休的公公婆婆则自愿成为我的“专职护士”,每天变着花样为我安排可口的饭菜。我惟一的任务便是每天一早一晚到公园散步。就这样,我充分享受着未来孩子带给我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服生活。 因为是高龄怀孕,我定期到医院做孕检。最初的几个月风平浪静,检查一切正常。然而好景不长,怀孕6个月后,我的双脚出现了浮肿,到医院一查:收缩压146毫米汞柱,舒张压98毫米汞柱,尿蛋白阳性。医生诊断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点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是妊娠期间一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等,多发生在初次妊娠,尤其是高龄孕妇多见。患有慢性高血压、肾脏疾病、糖尿病的孕妇也容易发生。另外,孕期营养不合理、精神心理异常、运动不足等,也是妊高征发病的重要诱因。妊高征在临床上可分为轻度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期。轻度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当发展到后两种较重的情况时,患者可有严重的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继之发生抽搐、昏迷、心力衰竭,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孕妇死亡。 病情较轻的妊高征,可因血管痉挛,导致通过脐带供给胎儿的血和氧不足,胎儿缺血缺氧就会生长发育迟缓;严重的妊高征,可引起胎儿宫内窒息、早产甚至死亡。因此,最重要的是早期发现,早期控制病情,防止它由轻度转为重度。 妊高征?丈夫听后如五雷轰顶,当时就吓呆了。因为他曾有一个同事患妊高征,生孩子时母婴双亡。 接诊医生见我们惊慌失措的样子,安慰道:“妊高征对孕妇与胎儿来说,确实是一种危险的疾病,但也不必过于惊慌和担扰。只要配合医生治疗,在生活上多加小心,一般都能平安度过孕期的。” 遵照医嘱,我坚持每周去医院检查一次,每天按时服药,并及时进行了饮食调整,在充分合理补充营养的前提下,严格控制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取,适当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高钙类食物,并将食盐的摄入量控制在每天5克以下。由于进行了及时有效的调理治疗,我的血压控制得比较好,不仅没有继续上升,而且有所下降,自我感觉也良好,没有高血压的症状,浮肿的现象也没有加重,胎儿生长良好。 一段时间后,由于没有什么不适症状,再加上血压也比较稳定,我就没有按时按量服药。没过多久,我觉得有些头昏和疲劳不适感,睡眠也没有以前好了,常常梦见孩子在肚子里喘着粗气,经常被吓醒。丈夫急忙将我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说胎儿一切正常,只是我的血压又有所升高,收缩压为158毫米汞柱,舒张压为102毫米汞柱,需要住院观察。 点评:由于“我”不按时服药,加上精神上的紧张,引起梦多、睡眠不好,从而导致血压的反弹。其实,无论是哪一种高血压病,都不可随意停药或不按时按量服药,否则会因血压骤升骤降、不稳定而使病情加重。患妊高征时血压不稳定,会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必须加以高度的重视。 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观察后,我的血压稳定在140/90毫米汞柱。于是医生让我回家休养。回家后我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监测血压,并怀着诚挚的心祈求上苍保佑我安全顺利地度过孕期。然而事与愿违。在怀孕34周时,一天早上起床穿鞋,感觉像穿了一双夹脚的小木鞋。和婆婆在一起聊天时,婆婆像往常一样按了一下我的脚背:“哇,肿得好厉害呀!”婆婆要我立即上医院检查,我说没事的,都按时吃了药,过几天看看如何。我抱着侥幸的心理挺了几天后,发现肚子长得比以前快了,脚一天比一天肿,脸也开始肿了起来。丈夫一看不对劲,硬是拉着我又一次来到医院。 在医院急诊室,值班医生给我进行了详细的检查,测得血压为170/110毫米汞柱。又听了听胎音,量了量宫高,医生稍稍松了一口气说:“好险,毛毛还好,没出现意外。”随后,医生给我开了住院单。当晚,我的血压居高不下,收缩压达180毫米汞柱,医生一边给我进行治疗,一边给我上了监控器。 那一晚,医生和护士、丈夫及其父母守候了我一夜,我也迷迷糊糊地睡了一夜。第二天,当我的血压下降并稳定在收缩压160毫米汞柱、舒张压100毫米汞柱的时候,胎心监控和B超检查发现胎儿情况有些不太妙,于是医生决定立即给我行剖宫产手术。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我被推出手术室时,丈夫告诉我,孩子重2.5千克,已经安全地睡在特殊的育婴房中。医生说如果再拖下去,婴儿可能会救不过来,母亲也有极大的危险。在医生和护士的精心照料下,我的身体很快恢复过来,血压也降到正常了。孩子长得很快也很健康。 如今,看着我那迫不及待出世的孩子活泼可爱的样子,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的暖流。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