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破裂”是产科急症之一,一旦遇到,必须立即处理,否则会危及母亲或宝宝的生命。因此,本文特别提醒准妈妈,需提防“子宫破裂”的征兆、了解紧急处理法及预防之道,以顺利迎接baby的诞生。 案例 曾某,26岁, 2年前剖腹生下1个女儿,这回选择自然产的方式生第2胎。没想到,阵痛变成剧痛,因为子宫收缩压力,将上次剖腹产的伤口挤爆,造成一处长达23厘米的纵向新伤。3800克重的男婴滑入母体腹腔被肠胃所包覆,因为缺氧而胎死腹中,产妇也因为失血过多,紧急缝合子宫并输血4000毫升后,才捡回一命。 危及母亲及胎儿的“子宫破裂” “子宫破裂”又分为“完全性子宫破裂”及“不完全性子宫破裂”。 完全性子宫破裂 是指子宫肌肉组织整层完全破裂、羊膜破裂、子宫腔与腹腔相通,通常胎儿会部分或完全位于腹腔内。这种情形通常比较严重,常常会有严重的内出血,母亲常合并休克,影响母亲及胎儿的生命。 不完全性子宫破裂 是指子宫裂开,但是腹膜及羊膜仍然完整,胎儿位于子宫腔内,出血比较少。 注意“子宫破裂”的征兆 “子宫破裂”是产科危急症状之一,一旦发生,必须立即处理,否则不论母亲或宝宝都立即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在怀孕及待产的过程中,“子宫破裂”的症状及征兆不得不特别注意。 在母亲方面的要注意的征兆 包括腹部剧烈疼痛、反弹痛、极度腹胀、血压下降、子宫收缩压力突然消失、子宫形状突然改变等。 在胎儿方面的要注意的征兆 包括胎儿位置改变、突然听不到胎心音、胎心音出现不规则的晚期心搏减速等。 造成“子宫破裂”的原因 曾经剖腹产 尤其是前胎剖腹后又尝试自然生产,其发生比率约占所有曾剖腹生产的1%。另外,生产方式若采取传统式(纵切式)的剖腹产,其疤痕组织破裂的发生率比子宫下段横切剖腹产多约4倍。 子宫曾手术过 例如子宫肌瘤切除、子宫整型等。 其它生产相关原因 1 未曾接受过子宫手术 但因生产时使用子宫收缩剂来催生,也有可能发生“子宫破裂”。 2 生产过程如采用产钳生产 亦可能增加“子宫破裂”的几率。 3 植入性胎盘、腹部有外伤或遭遇过撞击 这是“子宫破裂”的可能原因之一。 极少数患者是“自发性子宫破裂” 容易发生在高胎次又使用催生药物的孕妇身上。高胎次合并胎头与骨盆腔不合或胎位不正的孕妇,要更加小心“自发性子宫破裂”的发生。
“子宫破裂”的危险性 对母亲而言 “子宫破裂”后可能造成严重内出血,从而出现腹部剧烈疼痛、反弹痛、极度腹胀的症状。如果不及时止血,腹部大量出血后,极可能造成“出血性休克”;或者因为大量出血后可能造成全身性凝血功能障碍,使得止血困难,甚至有产后大出血的可能。这些情况都可能危害母亲的生命。 对胎儿而言 一旦胎儿破出子宫、进入腹腔内时,子宫收缩压力突然消失、子宫形状改变、胎儿位置改变,可能会听不到胎心音,或者胎心音有不规则的晚期心搏减速,甚至造成胎盘早期剥离,形成胎儿窘迫的情形。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胎死腹中的情形。 因此,“子宫破裂”,不论对母亲或胎儿的生命,都存在有极大的威胁。 紧急抢救法 “子宫破裂”大多有危险因子,比如说前胎剖腹产或先前有子宫手术的病史,这些病人如果在待产过程中突然发生腹部剧烈疼痛或血压下降,会合并心搏速上升或胎心音下降。突然无法听到胎心音时,或子宫形状突然改变,都有可能是发生了“子宫破裂”的情形。 “子宫破裂”一旦发生就非常危险,若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胎儿与母亲的死亡率非常高。若孕妇已有大量出血或休克,治疗方法是: 1 马上给予输血及静脉点滴,并立刻安排剖腹探查手术以抢救胎儿的生命。 2 必须把破裂的子宫或分开的伤口缝合。 3 若出血无法控制或发生阔韧带血肿,则必须考虑下腹动脉结扎或全子宫切除来止血。 4 手术后仍须密切观察生命征象,并注意“输血症候群”及感染的发生。 “子宫破裂”高发情况 “自发性子宫破裂”比较少见,大部分“子宫破裂”都发生在前胎剖腹及子宫有过手术的病人。根据最新的研究显示,多次的剖腹产,发生“子宫破裂”的几率越高,这可能与子宫伤口愈合的程度比较有关系。多次的剖腹产切口愈合,主要是纤维组织而非肌肉,纤维组织较无弹性,无法像子宫肌肉般收缩及伸展,因此破裂的几率比较高。 传统式(纵切式)剖腹产疤痕组织破裂的发生率,约是子宫横切剖腹产的4倍,所以前胎若是采用传统式剖腹产的病人,下一胎不鼓励自然分娩。这些高危险群的病人如果能在规模较大、设备齐全的医院生产会比较为安全,一旦发生问题,有足够的医疗人力及设备支持。另外,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接受严密的监视,在有危险征象出现时才能及时处理。 预防“子宫破裂”,医生产妇均有责 生产是一件令人喜悦的事,大家都希望不论怀孕或生产过程中都能平安顺利,这不但是医生的责任,也是产妇的责任。产妇应将自己过去的病史仔细地告诉医生,好让医生能提早做准备;另外,一旦待产过程中有问题,一定要马上与医护人员沟通,这样才能提早发现、提早治疗,以确保母亲与婴儿的安全。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