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百姓的网上家园-互动交流平台!(0.0)=^_^=(00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中国北斗系统遭外部强烈电磁干扰

2013-6-20 11:46|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4| 评论: 0

摘要:   1983年提出导航定位设想,1994年全面启动北斗导航系统研制,2012年底14颗卫星覆盖亚太,2020年将建成30多颗卫星、覆盖全球的大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一代代北斗人胸怀强国梦想,奋战在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伟 ...

  1983年提出导航定位设想,1994年全面启动北斗导航系统研制,2012年底14颗卫星覆盖亚太,2020年将建成30多颗卫星、覆盖全球的大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一代代北斗人胸怀强国梦想,奋战在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上。2012年12月2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来贺电,表彰他们做出的杰出贡献。

  其中,有这样一个年轻团队:没有一个院士,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成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国家队主力军;从三人课题组,到如今成长为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导航技术方向专家组组长单位;18年来,他们从诸强逐鹿北斗的“观察员”,成长为国内唯一同时担任系统核心体制、卫星关键载荷、运控主体、测试设备研制任务的单位。

  青春何以傲苍穹?近日,记者走近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北斗青年科研团队,解读他们的心路历程。

  “到2020年北斗系统如期覆盖全球时,我还不到30岁!”稚气的脸庞、儒雅的气质,如不是这“乳虎之声”,记者实难相信,眼前的大四学员竟是北斗团队的成员。

  18年前,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遇到一大技术瓶颈,亟待突破。3位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在读博士生王飞雪、雍少为和欧钢,在导师庄钊文教授的指导下,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他们将旨在解决信号传输与接收难题的“全数字化快速捕获信号与接收技术方案”呈给了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陈芳允院士。

  当时,数字技术初露峥嵘,不少“北斗”前辈对此充满质疑。半年后,他们带着一笔4万元鼓励尝试经费和一台当时较先进的台式计算机回到了学校。没有实验场地,他们找学院借资料室;没有设备,他们找各课题组东挪西凑。就这样,在庄钊文的悉心指导下,3名博士生凭着青年人特有的虎气与朝气,干得热火朝天,孵化了该团队的雏形。

  3年过后,北京星地对接现场。当看到显示器上脉冲闪闪、捕捉信号成功的那一幕,在场20多位这一领域的专家不敢相信:10年来未能解决的瓶颈技术,被他们仅用3年破解。成果一举打破了国外在这一核心技术上的封锁与垄断,为我国拥有自主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斗青年的卓越,源自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信心勇气。”如今肩挂专业技术大校军衔的王飞雪主任告诉记者。

  2007年,我国一颗北斗卫星在试运行过程中,受到强烈干扰,导致信号传输中断。专家分析认为,复杂电磁环境是“罪魁祸首”。如3个月内不能解决问题,即将组网的数十颗卫星发射将无限期推迟,已发射的卫星将无法使用!

  “3个月内,我们一定拿出解决方案!”团队向上级立下了军令状。“国家的需求就是对我们的要求!”庄钊文亲自挂帅,团队集合了所有专业组的精英人员开展攻关。在最紧张的2008年3月,所有人员每天2/3的时间在实验室度过。不到3个月,他们研制出具有强大抗干扰能力的卫星载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北斗团队实验室内,一幅小篆字体书写的名言已成为共识。

  美国惊呼:中国北斗卫星的“报复”令欧洲难堪

  美国《InsideGNSS》杂志文章,原题:布鲁塞尔观察———评估过去  2003年中国承诺投资2.7亿美元参加欧洲的伽利略项目开发。但到2007年中国被排除于重大决策之外,理由是安全等问题。当时,拉中国参与该计划被一些人视为欧洲人的一种反美姿态。中国人感到被严重利用甚至是羞辱了。

  对这段不愉快的历史,最近一次会议上看似到了评估的时候。欧洲的亚洲研究所在布鲁塞尔举行圆桌会议,与会者有来自欧盟委员会、欧洲航天局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代表。但欧中全球卫星导航合作在会上仅被简略提及。“欧中伽利略惨败”居然成了“房间里的大象”,没人想看见或触碰———尽管讨论会的名称就叫“欧中空间合作的起伏”。

  到2009年,伽利略项目远落后于原先计划,中国人则不断前进,在开发自己的北斗系统上进展迅速。“真令人难以置信”,比利时Eutralex航天机构主席米歇尔·福布曾与中国协作者打过交道,他说,“中国人确定主次,做出决策。没有争论,没有谈判。这与欧洲不同,欧盟做什么事之前,必须统一27种不同意见。”

  如今,继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格罗纳斯之后成为第三个充分运行的导航系统完全可能是北斗,而非伽利略。美国空军前军官布赖恩·威登说:“中国不会轻易忘记所受的冷落,往往会以精明的方式作出反应。”中国没从伽利略项目获得预期价值,为此记恨,并作出周密考虑、针锋相对的反应,北斗/伽利略频率重合的问题就是例子。

2.jpg

  北斗导航系统

  欧盟委员会空间处负责人哈特威哥·比斯切夫坦承,欧中经过那段不太成功的合作后,双方关系全面下滑。他提到国际武器贸易条例(ITAR),该条例实质上是将中国完全排除在敏感的美国技术、装备和系统交流之外。威登认为,“ITAR是个失败。它对美国的相关产业没有好处,反而会令其受伤害。封锁信息、拒绝合作没令中国屈服。”在战略行业排斥中国的做法,只会给其他全球参与者打开大门。这肯定不会损害到中国。若中国不能从欧美买到所需,它完全可以从零开始自主开发。

  欧洲可能觉得,将中国排除在伽利略计划核心圈,可确保自身的战略优势,美国也认为,ITAR有助于维持自己的战略优势。但欧美不会成功。不管别人说什么、怎么想,中国会继续全力以赴,毅然决然地克服一切阻碍,朝着清晰的目标迈进。

  绝密“太空怒火”计划被曝光 密谋攻击中国北斗

  绝密“太空怒火”计划曝光

  俄罗斯《起飞》杂志援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美国航天业人士的话称,美军有一项从未对外公开过的绝密计划,该计划代号为“太空怒火”,其主要内容是动用军民科技力量进行太空装备研发,包括天基导弹、天基电磁武器、自杀式卫星和天基动能武器等。根据该计划,美国国防部将于2050年左右在太空轨道上部署1-2艘核动力空间飞行器(类似于在一些科幻作品中出现的空天母舰),以形成对俄罗斯的太空战优势。

  《起飞》杂志称,鉴于太空领域严峻的竞争形势,五角大楼正酝酿对“太空怒火”计划进行调整:到2040年左右就部署首艘核动力空天母舰,到2050年部署3艘空天母舰,并组建3支“空天舰队”。每支舰队都由1艘空天母舰、4架航天飞机、两艘太空拖船、1座空间补给站组成。这些装备都可在距地球数万千米的太空轨道上飞行。美国还计划在空天母舰上配备常规导弹、核导弹、高能激光武器、动能武器等作战装备及一些侦察设施,以便在“爆发多维空间战争”时,摧毁中俄两国的太空、空中、地面、水面的各型导弹、战舰、卫星、飞船等重要军事目标,从而确立“绝对火力优势。

  《起飞》杂志指出,从“太空怒火”计划的调整可以看出,美军太空战计划的主要目标已经从俄罗斯一国转变为俄中两国。针对俄罗斯和中国两个航天大国,美军在控制太空方面要实现5个目标:一是确保美军飞行器自由进出太空,即自由实施航天器的发射和回收以及空间战略运输任务;二是全面监视中俄两国的空间活动,能够实时了解中俄在太空的动向,明确中俄太空飞行器的位置和特性;三是保护美国及其盟国的航天系统不受中俄两国“干扰”;四是防止中俄“不正当”地使用美国及其盟国的航天系统;五是在必要时阻止中俄使用两国自己的航天系统,也就是扰乱、破坏中俄的航天活动。

1.jpg

  北斗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

  据俄罗斯《专家》周刊报道,虽然美国一直不承认它针对其他国家制定了太空作战计划,但外界普遍相信,这种计划早就存在了,而且仍在不断被美军改进。

  美军年底演练“攻击北斗”

  对于俄媒的猜测,美国方面没有进行回应,尽管如此,美军针对太空战的准备工作却一刻也未停止。

  据美国《连线》杂志报道,美军将从今年第2季度开始展开一系列有关“太空安全”的演习,其主旨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发动攻击、破坏“敌方”的计算机系统,甚至破坏“敌方”的卫星。其中,计划于今年年底进行的一场演习,将演练“如何打击敌国的军用卫星导航系统”。

  据美军消息人土透露,在GPS一家独大的时代,美军主要考虑的是如何保护美国的GPS卫星,而不是打击别国的导航卫星。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由于中国“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发展迅速,已经开始为解放军的行动提供有力的支持,美军认为有必要为打击这种系统做好准备。

  另据美国《华盛顿时报》报道,美军还将针对中国和俄罗斯开展多种太空战演习,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太空信息战,这是在太空领域展开的信息攻防战。美军将假想与中俄进行包括电子战、导航战和威慑战在内的太空信息战。二是地面航天基地攻击战。

1.jpg

  北斗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 已完全覆盖亚太地区

  它是指为破坏对方地面航天基地的正常运行,阻止对方向太空中输送物资,运用各种远程机动作战力量,直接对对方的重要地面航天设施进行攻击。由于航天基地是“天军”的根本依托,因此打击破坏敌方的航天基地,往往可以达到釜底抽薪、事半功倍的作战效果。所以美军认为,这是美国未来与中俄展开太空战的一种重要作战形式。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0社区

GMT+8, 2023-1-31 10:44 , Processed in 0.04153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