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曾考虑基于保留有必要时就以提前解决日本问题的方式去解决中东问题之战略选择项的至关重要性。通过这种强硬战略宣示(环日本列岛巡航、预警机高调穿越所谓第一岛链,特别是一旦……?必将采取行动等),一旦借西方利益-西方资本的中东战略之需而企图实现多种战略意图的日本决策者在这种战略选择项的战略威慑下被迫退缩。那么,它必然极大地影响到日本右翼的信心。 而基于上述这组观点,大家也就不难明白这样几个新闻事件的背后含义: 第一件,为什么日本首相安倍要利用此次焦点话题“必将由经济(金融)问题转为政治(军事)的叙利亚问题”的G20峰会极尽全力要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去谈什么争取就北方领土(俄称南千岛群岛)谈判问题取得进展? 第二件,为什么言辞极其强硬的日本首相安倍这次要极尽全力地与中国国家主席偶遇,并如愿,且在偶遇时不顾中国国家主席的当面告戒,还要表示“日本迫切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第三件,为什么在第一件与第二件新闻发生的期间,日本方面对中国海警船期间继续且连续多日巡航钓鱼岛海域保持少有的低调? 第四件,特别是,为什么在第一、二件新闻发生之后,日本方面又立刻高调报道“中国海警船6日巡航钓鱼岛海域”,而中国相关部门也立刻发布相关消息予以证实? 第五件,为什么日本福岛核泄露在奥运会主办权投票前突然严重升级,而尽管如此,但种种迹象仍然说明西方利益-西方资本还是有意将主办权留给东京? 第六件,为什么9月5日日本央行公布利率决议并宣布:维持基准利率在0~0.1继续承诺以每年60~70万亿日元的规模扩大基础货币? 显然,一旦东京在西方的帮助下获得举办权。那么,在经济、特别是金融上,奥运会的刺激作用无疑是根狗骨头——一根被西方利益-西方资本扔向至今仍在无限量宽松以配合水淹南方及金融防火墙之战略推进的日本经济、特别是金融政策的狗骨头。 最重要的是,站在西方利益-西方资本的角度上,在日本福岛核泄露如此严重升级的情况下,这根狗骨头还由不得着实害怕中东、南亚剧变导致钓鱼岛方向风云突变的日本决策层就那么简单地拒绝。而需要强调的是,在奥运会举办权归属问题上,西方操纵的力度一点也不比诺贝尔奖金(特别是和平、文学奖)归属来得弱。 显然,结合中国国家主席此次访问中亚,并在俄罗斯的沉默中强调“重建丝绸之路”及日前中国商船开拓北极航道、俄罗斯舰队开赴北极军训,还有近段时间中国-俄罗斯-西欧铁路货运频繁开启等旨在开辟欧亚大陆陆上通道的诸多新闻,大家不难看出,国际社会(甚至包括欧洲国家利益)也在准备亚欧海上运输线(亚丁湾、苏伊士运河等)实质性被干扰、甚至中断情况下的继续发展策略。 在如愿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面谈北方四岛问题及与中国国家主席偶遇之外,原本不打算见安倍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面见了安倍。作为一时间成了中俄美三国元首都愿意一见的人物,恐怕安倍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叙利亚局势不要失控。因为,一旦如此,如果日本在国际社会的战略威慑下拒绝屈服。那么,因战略帧频的需要,也就意味着国际社会将在钓鱼岛或北方四岛方向进一步施加压力、甚至登钓鱼岛就成为了必要。 而如果日本计划在钓鱼岛方向与中国军事力量迅速脱离接触以自保,如果形势需要的话,恐怕也可能会晚了。在彻底控制中国南海之余,中国军事力量可以同时在硫球问题上找机会,直至提前解决日本问题。 日本媒体报道说,日本政府最近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份解决钓鱼岛问题的建议,同意将钓鱼岛问题“作为外交问题来进行处理,日本不妨碍中国对于钓鱼岛的主权主张”。 对此,菅义伟表示:“外交当局之间保持着沟通,但是日本提出过这一种提议的事实不存在。”菅义伟重复了日本政府对于钓鱼岛的一贯立场:“钓鱼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现在也进行着实效管理,(与中国)必须解决的主权问题是不存在的。” 消息显示,日本政府最近频频派出首相官邸的外交顾问和高官前往中国秘密访问,与中国政府讨论解决钓鱼岛问题的方案。共同社报道的内容,很可能是日本政府递交给中国政府的一个外交底线。 日本向中方提议将钓鱼岛问题视为“外交问题” 多名中日关系消息人士8日透露,有关围绕钓鱼岛主权的中日对立,日本政府6月曾向中国政府提议“不承认存在主权争议,但不妨碍作为外交问题处理以及中方主张主权”。 自从日本政府将钓鱼岛所谓“国有化”后,对坚持以日方承认存在主权争议作为首脑会谈条件的中方,日方做出了这样的“回答”。由于这个提议并未完全满足中方要求,能否被中方接纳还是未知数。 据消息人士透露,上个月访问中国的日本内阁官房参事谷内正太郎提出上述提议。日本政府虽然不承认存在有主权争议的“领土问题”,但试图将其作为妨碍中日关系的“外交问题”来处理,以平息事态。 有分析认为,日方至今一直坚持“不存在领土问题”而未采纳中方主张,然而美国总统奥巴马因担心中日紧张关系激化而敦促双方进行对话,安倍政府判断认为需要一定的灵活性,从而提出上述建议。 日本媒体刊载评论文章称,随着中国日益崛起,奥巴马政府在亚洲领土争端中选边站时越来越犹豫。在涉及到中国的领土争端中,美国几乎都维持中立态势,奥巴马政府软弱的政策致使数个亚洲盟友深陷安全困境。 文章评论称,虽然奥巴马一直在强调“重心重返亚太”,但却顾忌本国利益,不愿伤害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并未在领土争端上帮助盟国共同对抗中国。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在28日接受BBC采访时甚至称,对中国的军事力量的崛起,美国并不视为威胁。 文章认为奥巴马政府对华态度软弱主要体现在在中日钓鱼岛争端和中印边界争端等问题上。在中日争端中,美国一直避免自己卷入钓鱼岛问题;在中印边界争议问题上,美国也采取了回避态度。事实上,在涉及中国的亚洲争端中,华盛顿都不愿与北京为敌,多数采取中立态度。 文章同时指出,美国“重心重回亚太”很大程度是为了应对中国的日益崛起,而奥巴马对华态度又如此软弱,这堪称自相矛盾。美国确实对遏制中国成为亚洲中心卓有兴趣,但它似乎对插手亚洲的领土争端兴味索然。 文章称,美国是在试图寻找一种艰难的平衡,在不破坏和中国的和睦友好关系的前提下,支持它的盟友和伙伴们在领土争端中胜出。奥巴马政府曾表示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但是随后又改口称不插手钓鱼岛事件。作为亲密盟国,日本对这样的双面之词是在难以安心。 据日本媒体消息,日本陆上自卫队部队在与美海军陆战队举行的模拟夺取敌占岛屿的联合训练中,首次乘坐美海军陆战队新型运输机MV-22“鱼鹰”展开演练。报道指出,中日围绕钓鱼岛问题陷入对立,此次训练虽然展示了日美间的紧密合作,但自卫队内部关于“鱼鹰”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应避免过度刺激中国”。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真正的不结盟。但是,随着世界进入21世纪,中国放弃不结盟外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正在增加,中国很快就会发现:不结盟,没活路。回想钓鱼岛问题拖到现在,没有一个国家站出来大喊一句:钓鱼岛是中国人的,问题深层的原因在哪里?我们是否应该走向结盟路线呢? 一、结盟,中国生存之路。 中国为什么必须结盟呢?理由有三: (一)蓝水海军需要海外基地支撑。随着中国加速经济全球化,海外利益越来越成为中国的战略利益和发展利益的核心内容。能否有效维护海外利益成为中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这也正是为什么中国一定要上航母,一定要搞蓝水海军的根本原因。但是,国际经验教训反复证明,打造一支能够遂行作战任务的蓝水海军仅仅有一支可以全球游弋的舰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海上军事基地作为支撑,为我航母舰队提供停靠、维修、给养、休整的场所。而要建立海外军事基地,就必须有一帮可靠的盟友,愿意将自己的港口为我军建立海外军事基地提供方便。如果没有这样一帮盟友,即使中国有了强大的蓝水海军,也将是“跛脚鸭”,难以自如自由、可连续执行远洋任务。 (二)连横围堵需要合纵洞穿。美帝对中国实施围堵和遏制战略。为达此目的,打造了针对中国的“蛇蝎包围圈”:蛇者,U型包围圈也;蝎者,菲律宾、日本都美国的走狗国家也。这近似于战国时期的“连横”;针对美国的连横围堵,中国必须与通过“合纵”打开缺口,突出重围。否则,美帝的包围圈就不是U型,而会是O 型;不是漏洞百出,而是铁桶一般。 (三)能源安全需要兄弟担保。目前,中国能源安全对于海外的依赖性已经达到50将来可能达到60至80稳定可靠的海外能源供给,不仅关系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关系中国百姓衣食住行是否便利可靠。面对美帝在中东和东亚的肆意搅局,中国如果不培养一帮患难与共的盟友为中国能源安全提供担保,中国经济和百姓生活就极有可能陷入“缺粮断炊”的危险。 一个全球化的中国、一个与世界联系密切、成为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不结盟、没活路。 二、结盟需要付出,但是也有巨大红利 结盟是需要付出的,不仅要利益共享,更要风险共担、患难与共。作为盟邦的领袖国家,还必须承担起为盟友提供安全保障的责任。唯此,所谓结盟才能名至实归,而不是徒有其表。 中国目前之所以还有不少人反对放弃不结盟政策: 第一,基于受害心理。近代以来,中国多次被“盟友”出卖甚至讹诈,致使不少人对结盟外交始终心有余悸。 第二,怕担责任。如果中国结盟,以中国的体量和实力,必然会成为盟邦领袖国家,各盟友也必然向中国提出更多的期待和要求,比如提供公共安全保障、维护盟邦内部团结等。 第三,害怕与美帝直接冲突。中国放弃不结盟外交的直接结果,就是必须放弃养光蹈晦;而一旦放弃养光蹈晦,与霸权主义头子美帝发生直接冲突的几率就会显着增加。这对中国究竟是福还是祸,的确需要认真权衡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推行结盟外交,还有巨额红利: 第一,有利于形成中国的海外基地网络,为扞卫中国的海外利益和全球和平稳定提供支持。 第二,可以获得稳定的能源供给,力避因能源供给中断导致经济运行中断、崩溃。 第三,可以形成整体合力,迅速增加中国对抗霸权主义的力量和砝码。第四,可以协调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推展中国的利益边疆和生存空间。 时至今日,中国应该认真权衡结盟与否的利与弊,尽快做出放弃不结盟外交的政治决断。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