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记者王敏、高敬)23日-27日于此间举行的“宇航界的奥林匹克盛会”——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上,大会中国组委会副主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提出中国宇航事业未来发展的五方面设想。 ——研发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高红卫说,目前人类进入太空主要依赖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在发射成本和安全性方面限制了人类航天活动的发展。未来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应该发挥航空飞行器与航天飞行器各自的优点,成为一种能够在稠密大气层、临近空间和地球低轨道之间往返飞行的新型空天飞行器,具有广阔的商业应用前景。 ——开发低成本、高可靠固体运载器。“在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的对地观测等临时性卫星发射服务需求方面,固体运载火箭将是一种更加实用的选择。特别是机载发射将使固体运载火箭更加显示出优势。”高红卫说,如果能实现卫星的按需发射,将发射时间压缩到数天以内,发射成本比目前的水平再降低20右,竞争优势将十分明显。 ——研制微小型卫星星座,组建及应用微小卫星星座有可能成为空间技术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开发临近空间资源。传统意义上的航天飞行器或航空飞行器均不能满足在临近空间飞行作业的要求。发展具有长期驻留能力的临近空间浮空器和太阳能无人机技术,不仅将在传统航天器和航空器应用产业之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为改善人类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推进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及应用。高红卫指出,随着全球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信息化的发展,基础设施、市政管理、资源环境、居民生活质量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航天要进一步加大技术转化,为民众提供一个更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美国空军定于本月27日进行第三次X-37B空天飞机轨道试验飞行,这让美国舆论想到了“中国版”的空天飞机——“神龙”。美国《赫芬顿邮报》11日发文称,中国是除美国和俄罗斯之外,第三个独立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除了对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势头或将赶超美国表示担忧外,文章还引述美国专家的话提出一个新的观点:“长期以来,秘密的美军X-37B空天飞机项目备受指责,其用途无人能解释清楚,而中国‘神龙’的出现,让X-37B的意义出现了:将中国拉入空天飞机的竞争,花掉其为数不多的研发经费。” “神龙,中国对美国X-37B空天飞机的回答?”《赫芬顿邮报》11日以此为题报道称,去年,中国多家媒体报道了“神龙”空天飞机进行试验性飞行的消息,但外界对“神龙”的性能、目的等一概不知。今年,中国的“神舟”载人飞船首次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向构建约60吨的空间站迈出了一步。 美国“太空网站”引述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和全球安全项目博士后马克-谷布鲁德的分析说,“与‘神舟’那样的一次性太空舱不同,‘神龙’是一种重复使用的航天器,有些类似于美国航天飞机和X-37B空天飞机,但比二者要小得多”,“如果中国在“神龙”的研制上取得成功,将会试验更大型的空天飞机”。 但报道称,谷布鲁德并不认为空天飞机有什么实际意义。他说:“美国的航天飞机项目已被证明在经济上并不现实,而X-37B比可以重复使用的常规太空舱能向军方提供何种好处也不得而知。因此,不排除美国军方发展X-37B只不过是向外界表明,美国在航天飞机退役的情况下仍然拥有太空优势而已。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神龙’身上,它也可能只是中国‘有能力挑战美国’的象征。” “攀比说”似乎在美国专家中有一定市场。《赫芬顿邮报》的文章称,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国家安全事务教授约翰逊-弗莉斯表示,一名苏联宇航员曾告诉她,苏联当年试验“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与美国攀比”。 她因此得出结论说,“如果有国家看到美国在发展空天飞机,它们也将被迫这么做”,“如果这种技术已经成熟到可以投入使用的时候,其他国家还会出于对潜在威胁的恐惧而加快研制步伐,但现在根本看不到空天飞机能投入使用的迹象”。 该专家还认为,“目前正在研制空天飞机技术的国家肯定不止中国和美国”。“Scrape电视新闻网”科学新闻评论员赫沃德-珀伊更是调侃说,对美国来讲,X-37B在很多年里都是个非常奇怪的计划,因为它没有任何实际功能。 人们假想,把X-37B发射升空并使之进入轨道只不过是在进行发动机技术测试而已。然而,当中国的空天飞机出现时,X-37B的价值终于出现了,那就是制造出一种神秘的假象,然后让其他国家也模仿美国去发展类似的技术,以耗费它们本来非常有限的资金。 “美国媒体的这种观点有失偏颇”,《航空知识》副主编王亚男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神龙”飞行器的研究起步不算晚,从研发时间上应该和美国的X-37B空天飞机不相上下,“神龙”能够重复和往返使用,可以相对减少这些项目的费用,同时对中国航天飞机项目发展,对民用和军用航空技术的提升,都会起到推动作用。 美国美华航太工程师协会理事、曾专门从事国际空间站系统管理工作的航天专家陈西书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外界对美国空军的X-37B空天飞机项目普遍感到神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X-37B是重复使用、可以回收的。虽然航天飞机项目被中止了,但美国并没有放弃“发展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这一理念。 《赫芬顿邮报》称,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埃里克森今年8月曾撰文分析说,“神龙”目前的能力比X-37B要差许多,中国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生产出“真正具有工作能力的样机”。不过,中国测试“神龙”反映出的是一个大趋势:北京可能比许多人预言的更快进入空天飞机阶段。 文章认为,中国此前都是在美国首次展示某项航天技术至少15年后,才透露自己也存在相同的研究项目,而这次当美国刚公开正在致力于建造“空天飞机”这种军事系统时,中国随即也表明正在发展类似系统,表明中美空间技术之间的“时间差正在日益缩小”。 想象一下,在未来的太空作战中,一旦敌方将我方的卫星击毁,我方可以通过快速反应的卫星发射系统迅速补充损失卫星,并扭转战场颓势。 当敌卫星进入我方预警范围,可以通过快速反应的太空卫星将敌卫星捕获和破坏,敌人的空间资产将迅速贬值,这是多么诱人的应用前景啊。 哈工大科研经费实现连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总经费达74.11亿元。累计承担国家“973计划”56项、“863计划”476项;其中承担的国防“973”、军口“863”任务在国内高校名列前茅,民口“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较“十五”取得重大突破。 承担和参与包括载人航天工程与探月工程、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1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承担完成了试验卫星三号、快舟空间作战武器平台、空间激光通信、试验五号载荷相机、空间机械臂等一批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2002年,美国为了称霸世界和控制太空的目的,开始研究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他要把上述作战想象变为现实,而2013年在中国的官方媒体也开始陆续披露相似的作战系统,而其他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技术和经济实力,难怪一些媒体认为,中美两国垄断太空优势的竞赛将彻底改变世界军事格局,因为在二十一世纪谁掌握了太空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2009年4月,美国雷声公司公布了一个名为“响应器”的有效载荷设计概念,这种创新性的设计采用了一套可互换的任务专用遥感器,能够实现有效载荷的快速部署。 “响应器”设计概念采用了光电和射频有效载荷构造,由于基础载荷设计使用标准的即插即用技术,易于与遥感器进行集成,从而能够显着缩短生产周期并减少计划成本。其生产周期预计为2年至3年,成本可降低3050 “响应器”能有效增加或重组关键空间能力,并融入新技术和创新型的操作,从而可直接满足军方的特定需求。 2009年10月,美国《新闻周刊》登载关于即插即用卫星的文章,称美国国防部正在研发成本低廉、像洗碗机那么大的卫星。这样的卫星在几天甚至几个小时之内就可以由建造好的零件组装起来,并被迅速“按需”发射。这项技术成为奥巴马政府的优先选择。 相关计划的预算从1亿美元增加到了1.9亿美元。及时响应型空间办公室主任称此项研究将使卫星具有“与笔记本类似的即插即用技术”。实验室的一个团队近期在不到4个小时的时间内组装了一颗迷你卫星。 从海湾战争到阿富汗战争的近几次现代化战争中,军用卫星均大显身手,对拥有卫星的一方迅速取得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太空系统将面临从防御敌方攻击到应对迅速变化的技术和支援需求等各种挑战。 由于卫星自身的脆弱性以及缺乏反应能力,使其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基于上述考虑,美国提出了太空体系建设的新理念——“太空快速响应作战”(ORS),其主要思想是准确、快速、且经济可承受地将载荷送入太空,为战场的作战人员提供实时的空间战役与战术支持。 美国空军最早提出“太空快速响应”一词,其概念重点强调在接到需求命令后,全部的开发工作可在18个月内完成,保证从提出作战需求到航天器部署完毕只需要几天或者几周的时间,以满足战术级作战的要求。2007年4月,美国国防部正式向国会防御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发展“太空快速响应作战”计划的报告。 根据该报告,美国把“太空快速响应作战”定义为“确保集中并及时地满足联合部队司令部需求的空间力量,以能够承受的成本提供在太空和近太空迅速、精确部署和运行国家及军事资产的能力”,并将“太空快速响应作战”视为旨在满足联合部队司令部需求的太空活动的一部分,以此提升太空实力的快速响应性,满足国家安全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太空快速响应作战”并不是要取代传统的太空系统,而是对后者进行必要的补充,“太空快速响应作战”与传统太空系统的关系,类似于C-130与C-17的关系。 美国军界领导指出,搞“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的目的,不是建造可以满足更多作战需求的一套系统,而是去建造一些满足专门且关键的作战需求的若干套个性化系统。“太空快速响应作战”将提供一种经济适用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在太空,近太空、经由太空/近太空的国家与军方资产,能迅速、准确、决定性地到位并运行。 “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的远景是提供快速的、量身打造的聚焦于战役与战术任务的太空力量。从作战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角度考虑,“太空快速响应作战”中的响应时间是第一位的,为此该计划所需要达到的能力包括: (1)为应对对手不断提升的太空作战能力,太空项目开发阶段对航天器的设计、制造和测试时间由当前的2至10年,缩短到6至9个月; (2)用于集成、发射,部署航天器的时间由当前的3》12个月缩短为几天; (3)达到作战需求的效果由目前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缩短到能够实时支持作战。为了达到上述的军事需求,需要研制出一系列新的、低成本的,能快速进入太空的运载器和航天器。 (1)进一步拓展太空系统的应用范围,使空间系统具有更广泛的战术应用能力,及时响应不断变化的战场需求,快速提供针对战役和战术任务的战场情报、监视与侦察,部队移动中通信,气象监测,定位、导航等各种信息。 (2)提高太空的战略应急能力,及时应对始料未及的紧迫需求,成为大型卫星系统战略能力的有力补充。尤其在大型卫星系统受到攻击而失效时,“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可快速提供系统重建能力; (3)使空间系统更易于维持、更有效,并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成为太空防御的新途径,并将有效提高关键太空系统在未来战争中的快速补充和恢复、重建能力,同时应用“虚拟卫星”或“星簇”结构等技术,明显加大对卫星硬杀伤的技术难度和成本; (4)“太空快速响应作战”计划拟采用标准化的卫星通用平台和模块化有效载荷及部件,并通过快速组装和测试技术等,形成太空系统的快速研制和部署能力。 太空也要“兵贵神速” 现有的大型卫星系统还不能及时响应战场变化,不能由战场指挥官控制,而且时效性差,研制、发射和准备的周期长、费用高昂,不适于战术应用。因此,需要探索、发展能满足战术战役应用,成本低廉、更加灵活的空间系统,提供更快的作战响应能力。“太空快速响应作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 2001年12月美国发布《AFSPC001-01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作战及时响应型太空运输任务需求陈述》,为日后发展“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奠定了基础。2002年下半年,美国防部军力转型办公室与海军实验室联合启动“太空快速响应作战试验”(ORSE),旨在从有效载荷与发射系统两个方面验证“太空快速响应作战”能力。 2003年3月,美国空军又开始进行“太空快速响应运输”替换方案分析(AOA),对空天飞机、空射火箭、完全或部分可重复使用火箭、一次性火箭等发射方案进行研究。2004年,美国空军参谋长提出了“联合作战空间”(JWS)的概念,进一步深化了“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的思想。2005财年美国防部又提出了“太空快 速响应作战”倡议。2006财年国会增加了对近太空的研发投资,要求对近太空平台的作战有效性、技术性、经济性进行分析。 2006年7月,空军还新组建了“太空快速响应作战”小卫星中队。2007年4月,美国国防部正式向国会提交了“太空快速响应作战”报告,阐述了“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实施技术,标志着太空系统投入战场战术应用的序幕正式拉开。 2007年5月,美国空军在柯特兰德空军基地建立“太空快速响应作战”办公室,该办公室的设立使美国“太空快速响应作战”能力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当前,美国正在北约26个成员国中积极推广“百星星座”的概念,试图建立“ORS星座联盟”,并最终部署一个可共享的“百星星座”。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