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难忘的高原驻训经历。2012年6月,总部命令驻豫某汽车团出动重装备运输分队,赴藏执行综合试验性演练。当军列行至青海格尔木时,神秘高原渐渐显露出狰狞的面目。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头晕、胸闷、心慌、气短,考验着这群来自中原大地的汉子。高山缺氧,是驻训官兵要过的第一关。 冻土能把生命阻挡在高原之外,却阻挡不住官兵进军天路的脚步。初夏的高原,风暴疯狂地撕裂冰冷的世界,驻训地域起伏的山峦之中,一顶顶绿色的帐篷坚强地扎下了根,驻训一切准备就绪。 清晨5时30分,政委尹书民赶到了海拔4800米的训练地域。不少战士由于高山反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尹书民见状立刻走进战士当中传授起自己的高原经:听音乐,聊天,找僻静地儿大喊几声。这一招还真奏效,简单的放松后,战士们的精神状态明显好了很多。 尹书民的团队和某装甲部队对接联训正式开始,由尹书民担任总指挥。初见尹书民的人很难把他和指挥官联系起来,而这个中等个头、一副儒雅书生气的政工主官一上训练场就变了模样。 “渡板放得不够到位,再来。” “放置牵引绳速度不一,重来。” 经过反复熟练配合、严抠细训,联训人员统一了步调,规范了动作,在实战演练中赢得了总部首长的一致好评。 演练之所以如此顺利,得益于平时的千锤百炼。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当初那艰苦摸索但又催人奋进的岁月。2007年,总部为该部配发了全军首批重装备运输车,这让官兵们兴奋不已,有一股马上想要驾驭的冲动。但接下来的情况却让大家束手无策,除了最基本的数据说明外,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教材。如何让新装备真正形成战斗力保障力?尹书民带人赴厂家调研,下部队体验,编写了200万字的训练教材和操作规程,制作了20类50多份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官兵熟悉掌握新装备掌握了第一手科学翔实的资料。这让很多厂家的技术员见到尹书民都自叹不如:“还是部队的能人多呀!” 当夕阳收起最后的余晖,参演部队开始了休整。可尹书民却陷入了思考之中,此次来到高原地区,难得的训练条件,为什么不锻炼一下指挥机关复杂条件下的指挥呢? 说干就干,尹书民召集副团长袁基和参谋廉政等人,展开地形图研究起来。格拉丹东雪山,长江的发源地,位于唐古拉山口以西,海拔最高6621米。尹书民抬头顺着地图指向看到高耸入云形似塔的冰峰——格拉丹东。 “我们就去那儿瞧瞧。” 一行人到达目的地之后,对讲机早已超出了使用范围,此时指挥车里的指挥组成员只能依靠地图、指北针来辨别方位了。尹书民面对眼前皑皑雪山调侃道:“这才是真正的电磁干扰下的指挥嘛。”海拔不断增高,道路愈来愈窄,尹书民的指挥车孤寂地行驶在高原上。指挥车里,他们在昏暗的灯光下围着地图按照预先想定的方案一步步地推演着。 “运输分队到达这里,应该怎样展开行动?” “这里没有信号,应该怎么保持信息联络?” “如果人员身体突发状况,如何最快运送到医疗单位?”……这一个个平时只能停留在脑海和教材里的设想,此时他们一一推演出来。 战争是实打实的,绝不是纸上谈兵。在演习方案出台的第二天晚上,演习展开了,之所以选择在夜间,是因为夜晚行车难度更大,特别是在不知地形地貌的雪域高原进行夜演就更有意义了。 马达轰鸣,烟尘阵阵。深夜的高原,严寒和缺氧迟滞着一切生命的脉动。汽车兵依靠着车灯一步一步艰难地向着演习地域出发,哪里是沟,哪里是路,他们只能凭借山的位置来判断。 更大的考验来了,氧气好像被白昼给带走了一样,官兵们头疼难耐,不得不用背包带把自己的头紧紧地缠起来。肚子饿了就靠着用车轮都碾不碎的馒头补充热量。当疲惫不堪的车队安全从数公里的雪胡同里钻出来的时候,官兵们几乎同时按响了喇叭,喇叭声在沉睡的高原上久久回响。 “没有豁出去的魄力,部队怎么可能得到锻炼!”这是尹书民在总结演习成果时讲的一句话。也正是靠着这种魄力,此次驻训,重装运输分队圆满完成了装甲装备铁公倒运、“使命行动-2012”和高原高寒装备性能测试等3项任务,重装运输分队也因此荣立集体二等功! 3个月的高原驻训,官兵们一路征程一路歌,从中原大地到青藏高原,他们的车轮驶过海拔5270米的唐古拉山,虽然他们的脸经最强紫外线洗礼后留下了两块淡淡的“高原红”,但留在他们心里的却是能打仗、打胜仗的信心和勇气。(本版插图:仓小宝)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