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战略重心转向亚洲让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的大片海域成为一面交手愈发激烈的“棋盘”。美国《外交政策》杂志11月1日发表文章称,在中国的东面与南面,领土争端的风云迭起占据了外界对中国这个亚洲经济最为活跃地区的视野,然而,对于中国的“西进”政策,即中国“战略重心转向欧亚”的趋势却受到较少关注。 文章称,在10月3日的东盟领导人峰会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明确表示,中国愿与东盟国家共建新的“海上丝绸之路”。而在此之前,习近平在对中亚四国的访问中,亲自抵达当地丝绸之路的遗迹。 更令媒体关注的是,在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就建设“中哈新运输管道”问题达成一致,工程建成后将实现里海天然气输往中国沿海地区,该管道土库曼斯坦段部分将由中哈共同建造。文章认为这一举动是中国推动“西进”政策的开端。 文章分析称,中国的地理条件并不优越,它无法向美国那样依靠得天独厚的海洋。除了朝鲜、缅甸之外,中国在东面和南面的边缘地带可考虑的盟友几乎没有。同时,中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悬殊太大。 对此,中国愿意为“走出去”做出极大努力,寻求与多国成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更愿意竭尽全力平衡诸多问题,例如同亚洲国家间的历史问题、核武器问题以及领土争端等。由此可见,中国“西进”政策具有持久动力,中国的西部地区将获得重要的战略地位。这种趋势也许会令美国鹰派彻夜难眠。 《外交政策》表示,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国际关系问题专家认为,“西进”政策的背后逻辑相当简单,它恰恰反映了中国复杂的地缘政治局面。美国一心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平衡亚洲各势力的关键,然而,面对中国的“西进”政策,中美关系似乎正趋于“零和”,即美国政府会非常担心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崛起会遏制到美国在该地区的势力。 对此,中国很清楚美国已积极采取一系列政策来遏制中国在东部的崛起。例如,美国不断扩大军事同盟,破坏中国同东盟的友好联系,同时通过推动美国中心政策和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一系列自贸区战略,来削弱中国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中所作的努力。相关专家补充道,如果中国继续为之努力,会有更多的问题难以避免,甚至中美会发生军事冲突。 文章指出,中国的“西进”并非毫无摩擦,然而,中国政府的处世理念和态度深受中亚地区各国的好评,中亚各国政府对于中国的相关合作政策高度赞扬;中国“西进”的过程中,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也成为问题的焦点之一。
中国清楚巴基斯坦拥有与其战略合作优势,尤其是接近霍尔木兹海峡这一中国进入阿拉伯海域的关键性入口。中国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投资体现了这一愿景。 此外,文章还谈到,中国面向中亚地区的战略政策受制于北方的俄罗斯。俄总统普京领导的俄罗斯政府发表声明,俄罗斯的未来不会依靠欧洲和横跨大西洋的联系,而是与欧亚大陆紧密合作。中国和苏联关系曾经的伤口早已愈合。 普京也表示,苏联瓦解是一个巨大的悲剧,现在他要带领俄罗斯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并驾齐驱、共求发展。中国也致力于与俄罗斯就“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一致。 日本《外交学者》10月29日文章,原题:中国向西转向 专家们谈论中国与日韩、东盟或印度的关系,几乎都会提及这些国家在做“两手准备”,以防未来对华交恶。中国也在做“两手准备”,却鲜受关注。最能体现这点的是北京的“西进”政策——这是中国自己的“欧亚转向”。 中国的地理条件不利,无法像美国那样自由出入海洋。向东进入太平洋,战略上中国处于并无坚定盟友的环境。但在对外政策和商业方面,中国已成为许多国家强大的“全天候”伙伴。经济上,中国西面可能不如东面那么发达,却有巨大战略价值,且会越来越重要。 北京的转向并非秘密,还给自己的欧亚战略起了颇为自信的名称“西进”,这可能让美国对华鹰派夜不能寐,除非意识到中国的西征步伐止于里海。学者认为“西进”战略反映出中国所处的复杂地区困境。 随着华盛顿转向亚洲,美中关系愈加“零和”。北京认为华盛顿有一整套政策,通过军事联盟阻挠中国在东面崛起,并“破坏”它与东盟的关系。 支撑北京“西转”的是能源地缘政治。鉴于中国与东面邻国关系不太好,又依赖几乎完全无法控制的印度洋运输线,北京意识到通过陆路进口能源的条件要好得多。西进并非毫无摩擦。但中国以地区“友好邻邦”自居,也是地区国家急需的投资来源,因而中亚各国一直乐于认可北京的西进构想。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