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百姓的网上家园-互动交流平台!(0.0)=^_^=(00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中国核潜艇遭遇紧急情况 上级命令仅12个字

2013-11-6 13:58|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2| 评论: 0

摘要:   深秋时节,我突然接到通知,要立即出发去采访我国第一支核潜艇部队。这个消息让我着实有些兴奋,虽然从事军事报道数年,但与核潜艇部队亲密接触还是头一次。   长久以来,对中国核潜艇部队的报道少之又少,它像 ...

  深秋时节,我突然接到通知,要立即出发去采访我国第一支核潜艇部队。这个消息让我着实有些兴奋,虽然从事军事报道数年,但与核潜艇部队“亲密接触”还是头一次。

  长久以来,对中国核潜艇部队的报道少之又少,它像隐蔽在幽暗海底的蓝鲸,游弋在人们的视线外。这只庞然大物如何在深海中潜行、隐蔽,最终向“敌人”发出致命一击?在采访前,我脑海里不断闪现着军事大片中的情节。

  “海底蓝鲸”,大国佩剑

  很快,我和同行的记者一起抵达海军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这里是一个天然良港,静谧的港湾内,一艘艘核潜艇扶波静卧,庞大身躯反射着黑黝黝的冷光,透出凛凛杀气,让人有些不寒而栗。

  它为什么神秘?在官兵的讲解中,我逐渐认识到这些“海底蓝鲸”的重要。

  核潜艇被誉为“大国佩剑”,是国家安全的战略盾牌。曾有军事学家断言:“只需要一艘战略核潜艇,就可以让一个现代化国家退回石器时代。”这说法也许过于绝对,但新中国成立后,领导者们认识到了核威慑力量的重要性。为打破世界军事强国的核讹诈、核垄断,毛泽东主席发出伟大号召:“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核潜艇可以做到“平时核威慑,战时核反击”,能在祖国需要时发出雷霆一击,给敌人以毁灭性打击。建设一支强大的核潜艇部队,是国家的使命,也是历史的召唤。

  在众人的不懈努力下,1970年12月,我国仅用了10多年的时间,就让第一艘核潜艇轰然下水。与此同时,由36名海军精英官兵组成的第一支核潜艇部队,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历程。

  有人计算过,如果把核潜艇内所有电缆连接起来,长度足可绕赤道两周。核潜艇拥有各类设备数千台套,仪器仪表上万件,指示灯数千个,大小阀门上万个……弄明白这些仪器设备,对当时大多只是高中毕业的艇员来说,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

  据老艇员们回忆,上艇第一堂课上,老师就给大家来了个下马威。当时,老师把“核裂变”的理论知识讲了好几遍,可大家还是不太懂。最后,是老师讲出了一身汗,大家也急出了一身汗。在这样的条件下,艇员们自身的“裂变”也开始了——面对核物理、高等数学、流体力学等30多门学科和上万台设备,他们跟着教员学,跟着工人练,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练上几百次、上千次,嗓子喊哑了、手掌磨破了,全然不顾;困了累了,就用辣椒和生姜提神,夜以继日学习钻研……一年内,36名官兵通过了全部笔试、口试、实操考核。这些种子选手,随后进行了第二次“裂变”,他们带出了100多名核潜艇艇员,成功配合科研厂所,完成我国首艘核潜艇核反应堆艇上启堆运行调试和试航任务。

  随后的十几年,这样的“裂变”在不断继续。

  1985年11月,一艘核潜艇悄悄驶出港口,一个“猛子”扎入深海,开始了我国核潜艇首次最大自持力考核试验。“水下长征”毫无浪漫色彩可言,艇内没有白天黑夜,艇员们只能凭着挂在各岗位上的那个铜盘挂钟判定是黑夜还是白天。空气、水、阳光是生命必不可缺的三要素,可对于长航的官兵来说,这三样就是最昂贵的“奢侈品”。50天,60天……用水成了大难题,喝水是定量的,洗脸更是奢望。长时间水下生活,艇员们体质明显下降,许多人出现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血压降低、大腿根部溃疡等。全艇人员原来一顿能吃几十斤米,现在连一半都吃不了。

  日历一张张翻过。第七十天到了,已超过法国核潜艇67天的长航纪录,是到此止步还是继续前行?艇政委常宝林做了“民意测验”,结果90上的艇员都选择“继续航行”。他们说,纵有千难万险,也要勇往直前,为国争光!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水下长征”:打破了美国“海神”号核潜艇的长航纪录,创造了核潜艇一次水下航行时间最长的世界新纪录。不仅如此,据公开报道,外军核潜艇极限长航归来,许多艇员是被担架抬下艇的。而我们的远航勇士凯旋时,依然在寒风中坚强挺立,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1988年9月,我核潜艇又一次潜入海底,执行水下发射运载火箭任务。27日,运载火箭冲破海面,带着橘红色的火焰,准确落在目标海区。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能力的国家,标志着我军海基战略防御力量初步形成。

  众所周知,核潜艇的战斗力在于它的隐蔽性:对手不知道你在哪里,才会感到莫名的恐惧。“潜得再深一点,隐蔽再好一点。”某年4月的一天,核潜艇在某海域向极限深潜发出了挑战。100米、200米……潜艇越潜越深,舱壁不时发出响声。“一根支撑深度计的角钢随着潜艇下潜而逐渐变形。”参加深潜的老艇员回忆起当时情景,仍心有余悸。但是,官兵们并没有退却,每个人都在各自战位上镇定操作,控制潜艇平稳地向深海下潜。12时10分52秒,深度计指针指到极限深度,标志着中国潜艇史上的深潜新纪录诞生了!

  基地官兵在一次次闯关中,把中国核潜艇20多项“首次”和第一载入史册。

  抽屉里的“遗书”

  艇员的讲述,还不能让我感同身受,直到下艇参观,我才明白其中的艰辛。

  核潜艇的进舱口很小,只能容下一个人进入。舱内狭小的空间,布满各种线路管道和仪表设备。某舱室不到两米的高度横着3层铺位,每个铺位1米多长,并排铺位的间隙也就一个转身的距离。官兵们只能钻进去睡觉,小腿和脚多半露在床外,有些床位就安排在鱼雷架上。

  舱内的温度可以说包含了四季。因为工作环境不一样,舱室之间的温差有四五十摄氏度:有的舱室工作时热得只能穿大裤衩,有的冷得要穿棉大衣,有些舱室噪音大得听不见彼此说话。

  据介绍,因为环境密闭,不能有烟,官兵执行任务时,吃的大多是罐头食品。常常执行数十天任务回来,有些官兵见着罐头就反胃。而因为水下密闭的环境,一般人都会生物钟紊乱。“莫说完成任务,能在艇里待住就是奉献。”这是我们下艇的直接感受。高温、高湿、高噪音、高污染、高放射性,时刻考验着官兵。

  讲起官兵们的故事,某艇员队政委朱涛悄悄地流泪了。采访之余,他给我展示了一张照片,他取名为“太平洋之夜”。那是某次在太平洋执行任务,他深夜巡查时,用镜头记录下官兵们的睡姿。他们有的侧着身,有的相拥着,还有人坐着就睡着了。

  但采访中,我也看到了温情的一幕。在核潜艇执行任务期间,艇政委给艇员们带来一份惊喜。他把潜艇官兵家人们的视频剪辑成了“亲情DV”,把家人对官兵们的问候带到了大洋深处。艇员王文平说:“我妻子怀孕8个月了,很激动也很辛酸。我看到妻子在视频上拍着肚子对我笑,就忍不住流泪了……”

  与水面舰艇部队不同,由于执行任务的需要,不论出航还是回港,核潜艇官兵总是默默地离开,悄悄地回来。因为保密需要,家人不可能到码头送别,也不能迎接他们归来。“过去只知道丈夫在潜艇上工作,具体干什么、多危险,他从来不告诉我。”一位士官的妻子直到来了部队,才略知丈夫工作的风险。

  “我不能陪你走完一生,一辈子欠你的情。希望你不要难过,把孩子带好,再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艇员董福生的抽屉里,一直保存着写给妻子的“遗书”。一位艇员也告诉我,他第一次随艇远航执行任务,老班长就提醒他,出发前要给家人写上几句话,要把东西整理好。“刚开始我不理解,等我回过神来,心跳突然加快了。”

  即便牺牲了,核潜艇官兵的精神也会传递下去。孟昭旭曾是某艇员队机电长。一次出海执行任务时,反应堆舱冷却系统突发故障,他第一个冲进去抢险。由于反应堆舱内存在放射性物质,等战友们把他拉出堆舱,时间已超过规定时限的两倍多。最终,45岁的孟昭旭献出了生命。临终前,他叮嘱年幼的儿子孟龙:长大后要到核潜艇部队去当兵。

  如今,孟龙已经是核潜艇部队的一名军官。他告诉我,6岁时,他就开始学京剧,专业是武生。高中毕业那年,他同时收到了两张录取通知书,一张来自戏曲学院,一张来自军事院校,是父亲临终前的那句话让他选择了部队。

  无时无刻不在战斗

  在基地军史馆里,有几页泛黄的纸,那是核潜艇官兵从深海大洋带回的一份临时党委会记录。基地政委厉延明告诉我,这也是部队执行任务的“核武器”。

  “每次出海远航,我们都要在任务艇上增设海上临时党委。海上指挥员就是临时党委书记,艇长、政委、部队机关人员等就是临时党委成员,核潜艇的一切行动由临时党委按上级党委决策指示和决策,并记录下来,返航后这些记录都要上交封存。”换句话说,核潜艇作为国家战略力量的“撒手锏”,任务之中,交锋之时,是上浮还是下潜,是前出还是后撤,驶向何方,打向哪里,必须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一次,被中央军委授予“水下先锋艇”荣誉称号的某核潜艇奉命远赴深海大洋,执行重要任务。其间,突遇紧急情况。而上级的命令简短,只有12个字。危急关头,临时党委严格执行上级命令,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出色完成了任务,受到中央军委表扬。

  核潜艇要求“团队一条艇,百人一杆枪”,这种特殊模式,对每个艇员的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久前,第11艇员队官兵出海执行一项重大任务,主机兵孟祥磊在进行例行设备巡检时,突然发现舱室温度在逐步上升。他仔细查找后,终于发现某排放系统吹除管路周围有微量蒸汽漫出。“糟糕,出现蒸汽泄漏了!”孟祥磊顿时紧张起来:此时,潜艇正处大洋深处,如果不及时处置,很可能直接导致主动力丧失,严重的话潜艇会“滑”向大海深处。他立即向值更舱室长报告情况,两人商讨出了应对方案。孟祥磊冒着高温,又迅速加工出一个新部件,更换上去。故障得到了及时解决,潜艇摆脱了危机。

  还有一次,艇员们带着试验任务进行远航训练,要求验证复杂海况条件下核潜艇新型通信天线的可靠性。这时,通信天线突发故障。指挥员果断决定:连夜浮起更换。艇长朱振国决定亲自带领突击队出艇,然而,他和航海长、值更官刚登上舰桥,就被大雨狂风给“推”了回来。朱艇长咬咬牙,嘴里蹦出两个字:“再上!”3个人紧紧抱在一起,粗大的绳子拴在腰上,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挂到了艇边的护栏上,建起了临时抢修的“通道”。通信班长黄超也带领6名艇员登上舰桥,顺着绑好的绳子,把自己绑在艇舷上进行操作。黄超描述当时的场景:那时的大浪打到脸上,犹如刀锋划过般的疼痛;坐在左倾右晃的艇舷上,比坐过山车更加惊险。3个小时后,终于重新更换了通信天线,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在更多时候,对核潜艇来说,出航就是出征,下潜就意味着战斗。

  一次,“水下先锋艇”官兵受命执行远航任务。途经复杂狭窄水道,遭到外军舰机连续跟踪,对方的声呐,持续不断地对我搜索探测,意图逼我上浮。“上浮意味着暴露,暴露意味着失败!”全艇官兵临危不惧,在各自战位上镇定操作。蛙跳、悬停、变深……一连串干净利落的动作后,核潜艇成功摆脱“尾巴”。声呐操纵长段正辰说:“与对手打遭遇战,在平常训练中就是家常便饭,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了。”

  侦察与反侦察,跟踪与反跟踪……浩瀚的大洋上,潜艇与反潜的较量从未停止。“8分钟,普通人看来只是短短一瞬,可对核潜艇来说,8分钟,就可以决定战斗的胜负。”大洋上的那一场较量,一级军士长穆美田至今记忆犹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0社区

GMT+8, 2023-1-31 10:42 , Processed in 0.0446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