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凯宁(右)与年轻技术骨干一起探讨。郝嘉摄 主人公小传:肖凯宁,总参信息化部某中心高级工程师,我军电磁频谱管理领域知名专家,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4次荣立三等功,获全军“作战部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被评为“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深秋时节,北京某重点实验室内,随着一位专家下达指令,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电波在大屏幕上“显形”。 这位专家就是总参信息化部某中心高级工程师肖凯宁。站在年轻的博士、硕士中间,他时而神情专注地对比数据,时而与大家展开激烈讨论。走出实验室,他仍三句话不离本行:“电磁空间也会拥堵甚至撞车,我们必须通过特定手段维护电磁秩序!” 该中心政委夏元国向记者介绍,肖凯宁10多年前是搞通信的,却在不惑之年转战频管领域。后来,中心奉命组建,一纸调令,肖凯宁又从总部机关到中心任总工。 军事专家曾预言,未来战争,谁善于控制、驾驭和运用电磁空间,谁就能赢得战场主动权。近年来,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电磁频谱管理的重要性。然而,肖凯宁刚步入这个领域时,我军在许多方面还是空白。 履新之初,肖凯宁就面临三大难题:人才储备不足、技术力量薄弱、频管基本手段缺乏。 必须尽快打破这一局面!暗下决心的肖凯宁一面奉命组织精干科研力量展开攻关,一面积极争取将频管装备列入武器装备体制,为我军频管装备入列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随后举行的全军大型演习中,肖凯宁带着新研装备解决了战场用频筹划、电磁频谱感知、电波秩序监管等老大难问题。一时间,“频管”成为演习场的高频词。 肖凯宁并没有因此陶醉,他心中涌起一种深深的忧虑:虽然我军早已关注频管,但与军事强国相比,无论是技术还是理念都存在差距,如果总是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后面,差距岂不是越拉越大? 在上级机关指导下,肖凯宁和同事们先后研究提出了“频管理论体系”“频管技术体系”“频管技术标准体系”“频管装备体系”的构想。 路线图逐渐清晰,肖凯宁决心大干一场。可有人说:“想法倒是很好,但‘胃口’是不是太大?”也有人提醒,按照此构想,不仅投入太大,而且短期难见成效! “功成何必在我!”肖凯宁态度坚决:“我们这一任搞不出名堂,还有下一任,只要路子是对的,就要坚定地走下去!” 在一些人怀疑的目光中,肖凯宁带领团队展开了“愚公移山”式的攻关。他们在全军开展“电磁频谱管理体系”,全方位论证,针对我军频管的短板弱项,逐条逐项捋出头绪,开出“药方”。 这是一条艰辛而漫长的道路。无数个夜晚,肖凯宁和同事们聚在办公室里,一遍遍地查阅技术资料,进行可行性论证。他走遍大江南北,辗转数万公里,摸清了40多个地域的电磁环境底数,使我军首次有了这些地域资料翔实的电磁环境态势图。 时光荏苒,肖凯宁选择的这条“短期难见效”的路子逐渐显示出后发优势:他们在我军武器用频规划、装备体系优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而此时,已从总工岗位上卸任的肖凯宁却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54岁,他领衔制定我军武器装备对复杂电磁环境的“适应” 标准,建成“国家先进、军队领先”的实验室。自此,解决我军用频装备系统互扰问题有了精确化的分析手段。 57岁,他带领课题组建成试验用频管仿真平台,被列入“十二五”期间国家和军队频管系统重点建设项目。 “制胜未来战场,电磁频谱管理任重道远。”深知这一点的肖凯宁坦言,自己攀登的脚步将永不会停止。(李强 张能华 通讯员 郝嘉)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