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发言人申进科 这几天,刚担任空军新闻发言人的申进科有点忙。因为“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一事,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新闻发布。从幕后走向台前,这个“新手”虽有些不适应,但还是很沉稳。 从无到有 今年11月21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和海军、空军等7个大单位正式设立军事新闻发言人。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亮相的8位发言人都是兼职性质,大多是所在单位的宣传部长,熟悉本单位情况。而担任空军外宣办主任的申进科,也由此走上新闻发言人的岗位。申进科介绍说,军事新闻发言人制度已成为各国军队的标准设置。而关于我国军事新闻的发布,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毛泽东曾作为新闻发言人,向外国记者发布消息。新中国成立后,军事新闻通常由外交部代为发布。2007年,中央军委决定设立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和国际传播局,军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确立也开始提上日程。而此前,在外媒的不实报道中,我军“吃了不少亏”。2003年,某单位发生特大事故,但一个月后才对外发布消息,表述也过于简单,缺乏必要信息。结果,外媒对此进行了歪曲报道,损害了我军形象。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与其让媒体随意揣测,不如主动发声引导。2008年5月, 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国内外急需了解中国军队的救灾情况。在此背景下,中国军队正式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发布会,答复媒体问询以及书面发布等方式, 发布军队重要新闻。当时,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胡昌明一亮相,就引来诸多关注。如今,国防部在每月的最后一个周四都有例行的记者会,每逢中国军队处于舆论焦点时,国防部新闻发言人都会在第一时间发声,回答媒体关切的问题。 上岗培训 当个军事新闻发言人并不容易。由于军队新闻发布工作的特殊性,他们工作中面临的风险也更多——说与不说、说多说少、早说晚说以及说的方式等,个中分寸都要拿捏得当。因此,这些新闻发言人在上岗前,都要“身经百战”,申进科就是个活跃在新闻战线的“老兵”。他1989年3月入伍,从战士到排长,从指导员到宣传干事,再到外宣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经过多个岗位的锤炼。在担任新闻发言人之前,他长期从事舆论宣传和军事外宣工作。2008年汶川地震,他在一线“战斗”了两个月,发回了200多篇报道。今年8月,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首次走出国门,亮相莫斯科国际航展。他又随队出访,负责外宣工作。申进科告诉记者,那时他的手机成了媒体“热线”,一些外媒记者也纷纷找来,想从他这里了解更多的信息。“从这些锻炼中,我更了解记者想要什么,自己该说什么。” 即便经验丰富,这些发言人还是得“岗前培训”。申进科告诉记者,10月初,各单位新闻发言人确定后,便开始在国防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进行强化训练。从理论学习到现场模拟,从案例分析到角色扮演,这些大校、上校们,开始学习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当时,既兴奋又紧张。”申进科说,“兴奋的是接触了新的工作,学到了新知识;紧张的是,看到一些失败的发言人案例,还是会有压力和担忧。”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永平的案例,让他感触颇深。“从新闻发言人角度看,王永平在舆情汹涌时被推向前台,可他并没有掌握比他人更多的信息,却要独自面对上百人愤怒的诘问。最后一句‘反正我信了’成了引爆舆情的导火线,王永平就成了替罪羊。”还有一些新闻发布的要点和技巧,申进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很有用,比如“6秒钟不回答便会被认为反应迟钝”,“发言人要进入第一知情圈、决策圈、行动圈”,“在黄金4小时主导舆论走向”等。培训期间,他们还在国防大学进行了一场模拟新闻发布会。当时,来自央视、凤凰卫视等媒体的记者,就“我国周边某海域安全形势”向发言人们提问。一个记者还提出一个超出发布会范围,且刁钻的问题要求申进科来回答。随即,他答道:“这位记者提的问题很有水平,我也非常关心。在下一次的发布会上,你会得到满意的答案!”就这样,申进科巧妙地回避了问题。 实战开始 刚下了模拟发布会,这边实战就开始了。11月23日,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此后,中国空军在东海防空识别区进行空中巡逻,实现了对防空识别区内空中目标的常态化监控。 环球人物杂志:您刚做发言人,就遇到“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这样的大事,这几天工作是不是很忙、很累? 申进科:这几天,我要不时向媒体发布一些信息,受理媒体的电话咨询、连线采访。其中有许多事都得自己动手干,确实非常忙。但再忙再累都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现在已经晚上9点了,我连午饭都还没吃。 环球人物杂志:首次新闻发言之后,有什么感受? 申进科:感觉压力很大。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本来就是大事,又比较受关注,也没经验可寻,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上任之前,虽有过培训,但经验是靠积累的,更多的还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