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日本14个月前,当数艘中国船舰进入“日本海域”的时候,时任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召开紧急会议,日本官员召见中国驻日 大使并向中国政府提出了抗议。日本政府发言人称中方举动是规模空前的“入侵”。 这几艘船舰 最终返回中国,但它们却标志着中国海洋战略的第一阶段——踏入新地、忍受怒气、并将出其不意的开局一棋变成常态。这一战略在大部份情况下奏了效。现在,中国船舰几乎每周都会在日本实际控制的岛屿边转转,东京还会抱怨,但不再警告。 中国此般碎步逼近的手法几乎是日本自二战结束后遇到的最大挑战。虽然亚洲数国都试图遏制中 国的“野心”,但一些专家认为日本已经为此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领导上有鹰派的安倍晋三, 经济上日本正在复苏,而军事上日本受到美国支持。然而,就算日本不断升级军事应对方案并加 强与美国的合作,日本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应对日渐强大邻国中国的好方法。日本官员称,中国正 在不断向外扩张自己的领地范围,让军机飞得越来越接近日本,最近甚至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 。 中国所有这些行动都不足以挑起一场小型的军事对抗,而这也部份解释了为什么亚太地区对如何 有效遏制中国一直备受困扰。在南海,中国通过强大军力将菲律宾赶离具有“主权争议”的岛礁 。数位日本官员和安全专家称,中国正在东海复制这一战略,并通过运用空军战力进而加强战略力度。 日本外相称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是在“单方面改变现状”,上周六,日外相还表示日本 向国际民航组织提议讨论中国防空识别区是否有碍该区飞行自由的问题。而日本的这些举动,则 是希望在制华上赢取国际支持。不过,中方则称自己的这些动作是受日本挑衅行为所迫而不得已 为之,尤其是为了回应日本去年9月的“购岛”之举。 不过日本官员表示,中国的“野心”早在日本“购岛”之前便蠢蠢欲动,并称中国在东海的行动 便可证明这一点——日本防卫省数据表示,中日两国飞机2004年几乎每月交锋一次,而到2007年 ,频率增为几乎每周一次,再到今年,平均每日一次。 日本的有限军力 两个月前,钓鱼岛上空首次发现有无人机飞过。日本防务省新闻官表示,虽然该无人机的属地尚 未确定,但考虑到它飞行的路径,它很有可能是中国的无人机。这一发展趋势“证明了中国军方 在海洋领域增加了活动频率”,日本外务省一官员匿名表示。 随着中国在过去五年间不断增强海上活动,日本也不得不赶上。数年前,日本领导人还从未称中 国是一个威胁,直至2010年,日本自卫队的首要防卫目标还是对抗俄罗斯在日本北部的入侵。 日本的转变是迅速的。三年前,日本设立的新防卫战略对军力进行了重整,并将重点放在周边岛 屿上。当前的日本正在更新该战略,已有建议称希望组建一个类似海军陆战队这样的单位,并允 许日本使用无人机进行监视。日本2014年的防务开支包括购买监控设备和巡逻机。虽然中国上周 划设的东海防空识别区引来不少注意力,但日本其实早已在飞机升级上投入了不少资金。日本航 空自卫队2014年的开支预计将上升7 军事专家表示,日本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监控和威慑技术。但一旦武装冲突爆发,问题就将随之 而来,因为日本的和平宪法并不允许该国拥有远程导弹和航母等重量级军备。日本最大的船舰— —出云号装甲巡洋舰,仅能装载直升机。日本和平与安全研究所总裁西原雅史说:“这无疑是一 个弱点。” 在第二次出任首相的一年前,安倍晋三就探讨接触军队上的一些限制。然而这需要首先修改宪法 ,不过,安倍出任首相后把自己更多的精力专注在与前任首相忽略的国家打好关系上面。安倍已 经访问了东盟十国,这在很多专家眼中是在试图牵制中国。 口水战 中日两国进来对两国间可能爆发的冲突,在语言上互不相让。中国军事专家李杰说,美日两国飞 机在进入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拒绝向北京申报就是“挑衅”。媒体一篇社论则表示,北 京的做法符合国际惯例。 而与此同时,日本则表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在应对中国的“单边”行动,而且其他国家也需要与 日本一道共同扞卫航行自由。 东京一些专家表示,在短期内,中国划设的东海防空识别区可能会事与愿违,招致澳大利亚、韩 国等国的不满,并引来美国的B-52轰炸机。然而在这些最初的震动逐渐平息之后,中国战略的考 验才真正来临。 “目前来看,事情似乎是对我们有利,”日本政策研究院副教授道下德成说。“但问题在于这将 持续多久。 中国一直试图创造一个‘既定事实’,一步一个脚印,这是非常聪明的战术。我们现 在可能很重视它,但一段时间过后,也许就把它忘之脑后了。” 自去年钓鱼岛事件之后,中日之间长期以来“政冷经热”的局面已经发生改变。紧张的两国局势造成了各自的经济损失,两国间的贸易额自2012年以来,一直在下降。在2013年上半年,贸易总额下降了10。8仅1,470亿美元。近期,中日又因“东海防空识别区”闹矛盾,日本媒体称,中国已先发制人,在经济上进一步牵制日本。 日媒质疑中国卖股动机 12月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美国副总统拜登举行了会谈,日本对于中国在东海上空划设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防空识别区表示“深切担忧”,就不承认单方面改变现状达成了一致。同日,据日本媒体报道,中国政府系投资基金在2013年4月后可能大量抛售日本股票。据能够掌握的数据显示,该档基金的投资额较半年前减少了7分之1,相当于缩水6千亿日圆(约合58。8亿美元)。 据Chibagin证券对指标性中国政府系基金OD05 Omnibus进行统计,截至3月底,该档基金对174家企业的投资额为4.24兆日圆;至9月底,该档基金对40家公司减少投资6,074亿日圆。 以OD05对丰田的持股观察,3月底时对丰田投资3,001亿日圆,为该公司第9大股东,但到9月底时已经从排名前10位的股东名单中消失。此外,中国政府系基金还对所持有的软银和索尼的股票进行了减半操作。另外,这些基金还售出了其他一些公司的股票。 全名为“SSBT OD05 Omnibus China Treaty 808150”,被视为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注册地为澳洲悉尼,常任代理人为汇丰银行日本分行。 但其实际的资金来源无人知晓。英国银行团驻东京分行只表示,他们不能公开客户的私人信息。外界猜测是中国基金的理由是,其进军日本的时间,恰与中国大陆政府主权基金----中投公司成立时间相仿。2008年该基金成为Sony第8大股东,2011年第4季起大量增持日本重要企业。 针对OD05基金的减持行为,Chibagin证券顾问安藤富士男表示:“基金的这些行动是纯粹的投资行为,是妥当的。股价上升后,很可能达到了获利目标。” 日本市场人士向来担心OD05可能为打击日本经济实力而转为抛售日本股票,这种担忧随着中日紧张情势加剧而逐渐升温,理由指向OD05可能具有撼动日本股市的实力。据了解,OD05这档基金规模巨大,2008年金融海啸前持有日股市值不过1兆日圆,近年大幅增持下,2012年第1季持有日股市值高达5兆日圆。 近日,中日因“东海防空识别区”又闹矛盾,日本媒体对“大陆挟经济实力回敬日本”的担忧又起。其实,这种担忧也不无道理。 据了解,2012年9月日本对钓鱼台进行“国有化”后,大陆和日本便陷入持续性的紧张关系,期间日本媒体一再丢出大陆官方抛售日股的传闻,日本网路也流传“警惕中国经济导弹”的说法,一度对日股投资者心理构成程度不一的打击。 2016年中日开战,中国急需做好的第一件事 2013年,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达到高潮,日本也紧随美国之后,以钓鱼岛为借口,全面掀起了对中国的围堵、对抗、挑衅等敌对政策,妄图在中国军力、经济全面超过日本之前,彻底从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全面干扰中华民族的复兴强国之梦。如今,东亚已成为一个火药桶,中日战争已不可避免。日本右翼片面认为,不管中日战争大小,只要达到了干扰中国强国复兴之梦,战争所带来的综合效应远远战争高于预期值,而且,战争越早越好。中国痛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在过去300年内,日本曾两次将中国的强国复兴之构扼杀在摇篮之中。 日本左翼认为,在2016年之前,中日发生一场战争,将极大阻碍中国经济、军事、政治等全面发展,可以让中国各个方面倒退50年。那么,作为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在2016年之前应做好哪几件事以应付目前的困局呢? 加速强化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及组网工作,全力推进侦察,遥测,海洋,反导、定位等卫星的发射及组网工作。 众所周知,美国GPS系统在1991年尚未完全建成之时,就已经在海湾战争中首次得到实战应用,并获得不错的战绩。随后,它又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大显身手。如美国B-2战略轰炸机本身就采用了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导航定位,它所携带的16枚制导炸弹由激光制导改为全球定位系统制导后,使该机具备了夜间和全天候精确打击的能力。而随着GPS系统的成熟,其用途也已经从军用向民用领域拓展,市场空间得到急速扩大。 当前GPS系统提供了两种定位信号,其一是所谓的P码,经加密后播放,以供军用,定位精度在3米以内;另一种是C/A编码,由标准定位信号经干扰而成,定位精度在100米左右,以供民间用户使用,这种编码可利用基站差分技术将其中的干扰滤掉,使其精度达到10米左右。 我们应在三年之内,从资金、技术、人才方面,举全国之力,以强大的航空工业为依托,优先发展亚太地区厘米级定位导航精度,为第二炮兵部队各型射程导弹提供高精度打击点;特别是为我国的DF系列导弹提供高精度打击点。必要时,也为原子弹、氢弹提供高精度打击服务;同时,也为我军新型轰炸机提供高精度定位制导,使我空军各型战机具备夜间和全天候精确打击能力。 中日一旦开战,我们必须确保制空权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因为有美国的扶持,日本也不会坐以待毙,所以我们在第一时间,在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高精度指引下,对日本空军、弹药库、飞机场、机库、导航站、雷达站等关键节点进行点穴式打击,让日本飞机上不了天,上了天的也回不了家,同时,也为中国空军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