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解放军报12月11日报道,没有经过政治的考量、科学的判断、周密的谋划,就拿着剑往上冲,那是莽夫行为,是不可能打胜仗的。 孙武有言,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我军之所以能打胜仗、屡打胜仗,离不开先胜全胜的思想。 如何做到先胜全胜?从我军的战史来看,主要体现在政治头脑、战略眼光、民心向背上。 “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没有目的的手段永远是不可想象的”,克劳塞维茨的观点深刻影响到毛泽东。“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成为毛泽东指导我军发动战争的一个重要思想。如果不考虑政治因素,就贸然发动战争,战争的目的也毫无意义。以政治为前提,战争才会有价值。 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后,志愿军极度疲劳,弹药消耗殆尽,官兵吃饭穿衣困难,完全不具备再打大仗的条件。但考虑到政治需要,毛泽东一声令下,彭德怀迅疾发动第三次战役,志愿军攻克汉城,在政治上赢得先声。这场仗被后人称为军事上不能打、政治上必须打。 大战已定,庙算为先。谁的战略谋划深远,谁将最终赢得战争。 抗日战争,日本军队打的是速决战,我国的战略则是持久战。结果,日本被中国军队打败了。 解放战争前期,蒋介石提出“由点来控制线,由线来控制面”的战略设想,这一设想讲起来仿佛头头是道,其实完全脱离实际,不仅最终全盘落空,还种下国民党军兵力捉襟见肘、无力应付的苦果。 再看看毛泽东的战略指导思想: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的目标,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标。毛泽东认为,敌我双方有生力量对比的消长,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战略思想高下立见,战争结局已由历史证明。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投身战场,没有民众的支持不行。有人说,解放战争的胜利,最根本的是靠《土地法大纲》,这一点丝毫不夸张。《土地法大纲》的颁布,使我军赢得了民心,于是就有了粮食,有了有利的战场,有了充足的兵员。以至于毛泽东在1947年的新年献词中,竟然没有提及战争。而正是1947年,成了国共力量对比的转折年。 著名的莱芜战役纪念馆,有这样一首歌谣:“一条扁担两头弯,千里遥远来支前。一头挑的是白面,一头挑的是炮弹。白面送给同志吃,送上炮弹打坏蛋。”由此可见民心的力量。 据统计,三大战役中,动员民工累计达880万人次,人民群众出动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副,牲畜260万头,贡献粮食4.25亿公斤。朝鲜战争期间,为支援前线作战,群众在短短一个月内制作了650万公斤炒面,52万公斤煮肉;1952年一年间,社会各界捐款5.5亿多元,可购买当时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3710架,成为战争动员史上的伟大奇迹。 我军的胜利无不验证着这样一个真理: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战争的最终胜利,绝不是一阵拼杀就能换得的。稍有不慎,就满盘皆输。阿根廷与英国的马岛之战,初战倒很风光,后来却败得很惨。不能不说明其领导人准备不足,谋划不足、应对不足,结果造成国内局势动乱,政府倒台。 所以说,发动战争,说说容易,真正实施起来,却不能没有战争智慧、先胜思维、全胜观念。(杨宏伟)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