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1日,布什总统刚上任,美国海军一架EP-3E电子侦察机,在南海上空与中国海军航空兵一架歼-8II战斗机相撞,美机迫降海南岛,爆发美中关系近年来最大的危机。 美军被迫临时销毁电脑,但中国对机上极机密的情报侦察电脑设备,使用“逆向工程”还原,读取资料,重创美国军情,损失至今难估。 美国一直迟到2009年,才下决心对这次中方逆向工程所造成的军事机密损失,采取对应措施,革新海军的情报侦蒐处理设备。但为时晚矣,美国才惊觉美国网路系统之脆弱,军方随即成立网路司令部,重视网战(cyber warfare)。 预定11月1日出版的“纽约客”报导,美国2000年总统大选,因选票争议,无法决定谁是新总统,华府群龙无首。当时美国刚决定减少对前苏联的每日军事侦察飞行架次,军方也不敢断然终结侦察飞行任务。 为维持既有编制军力,中国成为新目标,侦察中国军事动向,从每两周一次的飞行架次,增加到每天都飞,其实侦察飞行任务只是纯为应付。 中方飞行员自2000年12月起,对美方侦察机动作越来越挑衅。这些情况虽向华府反映,但华府当时无人有权威回应,结果导致美国无法挽回的灾难性损失。 EP-3E在迫降海南岛前,机员理应依规定销毁机上的电脑等设备。规定要求机员使用消防斧,甚至热咖啡等,销毁机上电脑硬体和软件。 但当时处于紧急情况的机员未能及时销毁,EP-3E整机落在中方手中,任由处置。 EP-3E上由美国国家安全局操控的作业系统,可以监测中国的加密雷达,语音和电子通讯等等。 中国取得EP-3E机后,使用逆向工程,复制机上电脑,解出3000至5000万行的密码电脑程式,等于取得美国海军情报解码路线图的最高机密。中国知道美国如何探测中国的机密,更反过来侦测美国机密,对美军动向一清二楚。 美国海军起初低估中国对EP-3E所做的逆向工程,一直到2008年年底,才惊觉到损失之惨。在欧巴马当选总统后数周,美国国家安全局发现通常监视的系列中国网站上,同时出现大量包括美国海军未来动向等的机密细节,等于向美国展示中国逆向工程的成果。当时研判,中国此举是为给奥巴马新政府一个下马威。 前中央情报局官员指出,当时美军太平洋总司令基廷,为此紧急召开系列会议,并在2009年初报告欧巴马新政府,指出如果中国已对EP -3E的操作系统进行逆向工程的仿制,海军所有相关电脑系统都必须全部换新。结果海军花费数亿元完成更新。 报导指出,中国甚至侦察到美国就伊朗问题举行秘密会议的内容。 2008年欧巴马及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马侃的竞选团队,都遭到怀疑是中国骇客的攻击。专家认为中国网路技术,足以袭击美国的民用的基础设施和军事设施。 但一位前柯林顿政府官员指出,中国官员告诉他,中国不会用骇客攻击华尔街,“因为现在华尔街基本上是我们的。” EP-3E电子侦察机事件,让美国警觉必须正视及尽速处理网路安全问题。同年5月,美国网路指挥部正式启动。 网路指挥部司令亚历山大(Keith Alexander)中将说,美国军方必须重整网路安全作业。欧巴马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决定应该由军方还是民间主导美国的网路安全,以及网路间谍、骇客行动等是否将视为战争行为。 南海撞机事件发生后,根据中美双方达成的解决方案,降落在海南陵水机场的EP-3侦察机被拆解成块运回美国。 2001年的中美撞机事件已经过去快8年多了,从目前能够得到的信息看,对于事件的具体情况仍存在着很多争议,而事件的很多细节可能永远都不会公之于众。本文力图通过现有的一些资料来解答事件的一些疑点。 疑问1、两架飞机为什么会相撞? 在此次事件发生前(包括事件发生后),在南海海域中国战机驱赶美国侦察机的行动都属于“日常行动”,大家都不是第一次打交道,应该说双方都是很熟悉的。我 们的飞行员的任务就是与之周旋直到把他们赶走,他们的任务是尽可能接近中国领空从而获得更多情报。 而我方飞行员为达到驱赶对方的目的,经常要与敌机贴的很近,这从视频上可以看出来,两者的距离近可以说完全超过了国际上通常的安全飞行间距,因此危险性非常大。双方对此都十分清楚,为了以防万一,此前应该是有 一个应急处理预案的,一旦发生事故双方该怎么办都应该按规定来。 但事件发生后美国方面并没有按预案的规定办,他们没有与中国方面沟通,而是擅自先自行公布 了出来,打了中国一个措手不及,这让中国高层非常恼火,因此才指责是美方故意撞机。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双方的飞行员都是“例行公务”,都没有故意去撞对方的理由: 美国方面完全没理由故意撞中国战机,撞了中国落后的机型歼8-II他们有什么好处呢?他们就对自己的飞机那么有信心?高空飞行又不是玩碰碰车,连个小鸟撞 飞机都可能机毁人亡,更不用说飞机撞飞机了。茫茫大海之上,相撞之后如果飞机损坏严重,后果就是死路一条(后来的结果看他们是宁可降到中国机场也不愿意在 海上迫降的),他们没有主观去撞的动机。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