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令龙摄 对尚未经历过战争洗礼的第二炮兵部队来说,“战场”仿佛有些遥远。然而,刚过去的一年中,“战场”的味道越来越浓:“旅旅比武竞赛”训练,“红蓝”真演实抗,自主独立发射和整旅火力突击……从初春到寒冬,从南疆到北国,一支支导弹部队被“赶”出营区、“逼”进荒野、“挺”上高原,常年转战南北,游牧东西,围绕提升全疆域作战能力,在一次次摔打锤炼中历练腾飞之翼。 去年以来,第二炮兵把全要素、全过程、全天候合成训练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突出出来。经过一轮轮针对性适应性训练,取得高温、低温、雨天、大风等各种复杂困难环境下的导弹发射数据;紧贴使命任务,进一步改进训风、演风、考风,在实战化训练下,精确量化考核,以严实作风建设一支强大的信息化战略导弹部队。 天候条件无障碍 全疆域作战,让战车长剑“适应力”越来越强 对尚未经历过战争洗礼的第二炮兵部队来说,“战场”仿佛有些遥远。作为战斗力“磨刀石”的信息化“蓝军”分队,按照导弹发射流程“设计”敌情特情,环环相扣不断摧毁“红军”的指挥链、行动链,让演兵场狼烟四起,危机重重。 皑皑雪野。今年新年前夕,第二炮兵历史上首次冬季整旅跨区机动驻训演练就吹响出征的号角。 零下20多度的气温,呵气成霜,滴水成冰。一路上雪厚路滑,险象环生。记者跟随“钢铁长龙”前行,有些担心:部队开进的地方曾是一条蜿蜒的公路,此刻却变成了茫茫一片白色,如果不是提前撒下的煤渣指引,很难分辨路面和沟坎。 “注意保持车距,控制车速!”演练指挥官、某导弹旅旅长汤勇,不停地下达各种指令。 记者发现,在应急处置手册上,冬训可能遇到的40多种“特情”一一在列,每种都有好几项应急处置措施。虽有“预案”,但一路上,意想不到的情况接连发生:严寒天气使部分通信器材时通时断;低温让金属变脆,两辆车的防滑链断裂,官兵紧急更换备用链条;途中进行课目演练,有的车辆“怕冷”启动困难,加热喷灯和低温启动液派上了用场。 面对各种“意外”,导演部既头痛又欣喜:忧的是预案再细,也难抵现实难题的多样;喜的是“预案”外的难题越多,对部队的检验也就越实。“严寒既是困难也是最出色的‘敌情’。”旅长汤勇幽默地说:“练兵打仗既要做万全准备,也要经得起各种‘没准备’。越是不按套路‘出牌’,越能体现出实战的味道。” 严寒给官兵制造着麻烦,拔掉前进路上一根根“钉子”,官兵士气愈发高涨。据介绍,这些年来,导弹武器装备曾在热带、寒区、高原等各种环境下进行过适应性训练,上万组数据精确分析导弹武器装备在高温、低温、雨天、大风等复杂困难环境下参数、性能等的变化,一系列装备改进调整措施增强了武器装备在各种环境下的“免疫力”和“适应力”。 随着军事斗争准备形势变化和任务调整,第二炮兵部队不仅锤炼提升“定点发射”、“单向打击”能力,更注重练就“全方位突击”、“全疆域作战”硬功,真正实现多域机动、多重作战,完成从“山沟沟部队”向“车轮子部队”的全面转型。 曾经,中国“巨龙”蛰伏深山,如今,大国长剑驰骋九州。白山黑水间,对抗性训练剑拔弩张;戈壁大漠里,导弹发射鏖战正酣;林海雪原中,战车长剑碾冰卧雪。这是一本载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史册的“练兵日志”,如今,“寒区可砺剑,热带能点兵”的目标成为现实。 战场环境更逼真 红蓝方对抗,让方案里的“敌人”穿梭演兵场 2013年8月,某导弹旅时隔两年再次踏进白山黑水间的某野外训练场,山川河流依然熟悉,但静谧的“战场”却变得危机四伏: 宿营地外,黑黢黢的树林里突然蹿出“蓝军”特战分队,随着几声枪响,2名哨兵被宣布“遇袭阵亡”,退出战斗。待机地域,“遭敌核袭”的警报刺耳欲聋,“核爆”模拟车不仅“制造”出逼真声响,还释放出催泪瓦斯,让“防护不周”的官兵无处遁形。 这是咋啦?扮演“红军”的该导弹旅官兵在惶恐中审视整个“战场”。 现场组织训练的第二炮兵军训部张立刚参谋介绍,这正是通过“等效实做”构设的逼真战场环境,以前写在方案里的“敌人”如今却活生生地穿梭在演练场上,以往“虚拟”的“特情”被实实在在地展现出来。不搞导调,不预设结果,让红蓝双方在互不通信息的条件下展开“背靠背”对抗。 对尚未经历过战争洗礼的第二炮兵部队来说,“战场”仿佛有些遥远。作为战斗力“磨刀石”的信息化“蓝军”分队,按照导弹发射流程“设计”敌情特情,环环相扣不断摧毁“红军”的指挥链、行动链,让演兵场狼烟四起,危机重重。 作为战斗力“磨刀石”的信息化“蓝军”分队,按照导弹发射流程“设计”敌情特情,环环相扣不断摧毁“红军”的指挥链、行动链,让演兵场狼烟四起,危机重重。 为了让“战场”距离实战更近一些,“蓝军”分队数百名导调员把世界范围内近年发生的百余场大大小小的战争进行“复盘”,不停转动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魔方”,寻求逼真构设未来战场的“密码”。他们还请来无人机团、电子对抗团等外援力量助阵,构成实体层、电磁层、虚拟层相互贯通、多域融合的复杂战场环境,把千里之外的“敌人”拉到眼前。 “去年的对抗让我们吃尽了苦头!”担任“红军”的某旅参谋长魏光荣发出这样的感慨。而担任演练总导演的训练基地司令员孙金明认为:“暴露短板不怕‘洋相百出’,唯有‘蓝军’精,‘红军’才能强。” 演练中,“蓝军”越打越狡猾,“红军”越战越英勇,对抗越来越逼真:人员伤亡,不再像以前那样贴纸条,而是躺在原地,由野战救护所前来处置;装备受损,也不再原地不动或驶离“战场”,而是拖到野战修理所抢修;防化袭击,也不仅是扔个发烟罐穿上防化服就完事,必须接受“毒气”考验和洗消处理…… 一年来,对抗训练在一次次交锋对决中不断升级,尝尽了苦头的导弹发射分队也在一次次历练中不断成熟,应对招法越来越多。 考核程序更精确 全过程考评,量化精确从严治考逼出真打实练 这是一场实战背景下的导弹发射演练。从长剑战车驶出营门,迎接某导弹旅的便是一张硕大的考卷。从坐镇“中军帐”的旅长政委到“号令长剑”的指挥长,从“诊脉把关”的技术军官到“力臂挽弓”的操作骨干,人人都被推上“被考席”。 考核他们的,正是处处设“敌情”、出“特情”的“蓝军”分队,数十名导调员随队出征,精确记录研判每一组数据信息。为了备战此次演练任务,该旅早已采取“营营对抗”实兵考核的方式,对全旅发射单元进行了一次能力“排序”。人盯人、架跟架、营考营,导弹发射训练的每一个口令、每一个动作、每一套程序都会全程接受精确量化考评,最终的胜者不仅捧回金灿灿的奖杯,还有一份“大礼包”:参加实弹发射任务。 尽管如此,严格的训练考核仍出乎该旅官兵的意料。 作战筹划中,从旅领导到参谋人员,人人面前片纸不留,给“念稿子”、“背台词”等形式主义来了个“釜底抽薪”,每条举措、每项指令、每个人的发言都通过监控镜头实时传输到考核组,让“南郭先生”无处遁形。 演练阶段总结会上,考核组把一张张“问题表格”与“成绩清单”一同摆在旅领导面前,精确到分秒的数据、细化到每一个要点的记录,还有语音、录像等“战场实录”,诸多短板不足被相继“曝光”。 “不怕平时丢丑,就怕战时丢命!”旅政委许保坤在演兵场上开起议训会,查缺补短,研究对策。他们向考核组主动请缨“增压加码”:多搞不打招呼的抽考、多出没有预案的临时课目,把问题暴露在平时。随后,他们又从全旅选拔军事训练精锐力量组成“战备训练研究督导小组”,深入训练场进行检查考核。 从严治考精确评估催生部队打仗能力,该导弹旅只是第二炮兵部队的一个缩影。考核的导向作用,这个杠杆不仅撬动了部队实战化标准的提升,还推动了一系列战法转型——从“固定发射”到“机动发射”,由“择机发射”到“随机发射”,从“一般环境下发射”到复杂天候、复杂电磁等“四难环境”下发射,部队核心军事能力不断跃升。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