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百姓的网上家园-互动交流平台!(0.0)=^_^=(00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解析:官渡之战双方兵力及战略对决

2013-4-12 11:57|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29| 评论: 0

摘要:   传统的历史观念的表述中,公元200年曹军在官渡之胜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之一。不少权威的历史学著作中更是以类似于曹操以一比十的劣势兵力在官渡大败地广兵强的袁绍来加以描述。  近来,在网上有些博客,引经据 ...

  传统的历史观念的表述中,公元200年曹军在官渡之胜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之一。不少权威的历史学著作中更是以类似于“曹操以一比十的劣势兵力在官渡大败地广兵强的袁绍”来加以描述。

  近来,在网上有些博客,引经据典,不但否定了以一破十,而且认定曹、袁军兵力大体相当。其根据主要是什么呢?一是从曹军控制的地域看,曹操势力不弱于袁绍;二是从曹军发展史、兵源看,曹军兵力应不少于袁;三是从曹军的屯田成就看,曹操可以供养大量的军队。

  看起来,这样说也是有理由的,所以,官渡之战双方兵力需要认真加以分析。

  一、地盘

  袁绍当时据有冀青并幽四州,即现在的河北全境、山西、山东大部及河南的北部。而曹操据有兖豫司徐四州,即现在河南省大部、山东东南部及山西、陕西、苏北小部分。相比之下,势力应差不多。但实际情况却有很大差别。

  袁绍的主要根据地冀州,是北方破坏较少的最富有的大州,在官渡之战前九年(191年)就已经据有。以后逐次获得其它三州。

  而曹操的最初根据地是兖州,在官渡之战前六年前(194年)被吕布偷袭夺走,曹操几乎没有存身之地,第二年才收复。官渡之战前四年前(196年)借迎汉帝的名义,获得豫州司州大片土地,但并未全部控制。如关中地区是官渡之战的前一年(199年)才派人去安抚的。虽然官渡之战前两年(198年)杀吕布占有徐州,但就在官渡之战开战之际,刘备又据徐州反。在官渡之战中,刘备还据豫州的汝南郡起兵反曹操。可见曹操所占地区远非袁绍多年经营的四州那样稳固。

  此外,曹操所具有四州本是人口密度较高,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但也是在汉末大混战中,破坏最惨重的地区,大量士民逃离。曹丕当皇帝后还想从冀州向河南移民十万户,可见冀州之富和曹操占有地区之荒凉。

  可见曹操所据四州既不完整,破损最惨重,也不稳固。从地盘上看,确是袁强曹弱。

  二、兵力

  有人认为既然曹操起兵时已经有五千兵力,以后胜多败少,收编部队肯定不少。计算起来应几十万,不会比袁绍少。实际上,当时能有多少兵,关键在于能有多少粮食养活他们,不至于溃散。曹操所据有的是饱经战乱反复蹂躏的地盘,他是不可能养大量军队的,至少比袁绍所能养的军队少很多。何况,曹操所据许多地区并不稳定,必须驻兵,还得在南方驻兵防孙策和刘表,能集中到官渡来的兵力也不可能是曹操的全部。

  有人喜欢讲曹操在曾接受三十万黄巾投降,且择其精锐组成青州军,似乎是曹军的主力。实际上,青州军既不强,数量也不很大。这可以由下面两件事得到佐证:

  194年曹操和吕布作战,吕布先以骑兵冲击青州军,青州军逃跑,曹军大败,曹操“坠马,烧左手”,有惊有险。可见青州军是曹军中薄弱部。

  197年征张绣,张绣先降后反,曹军败退,青州军抢掠,于禁率手下数百人“讨之,数之以罪”,青州军跑到曹操那里去告状。以此观之,能以数百人讨之(其中有杀伤之事),说青州军千人或稍多,也还可能,说他们万人或更多,是不可信的。

  可见不能以史载曹操受三十万黄巾降,就认定曹操兵力就有极大增加。同样也不能因曹操曾打过不少胜仗,就判断他的兵员就很多。

  三、屯田

  196年秋曹操下令开始屯田。有人以《三国志》中裴松之注中引《魏书》“是岁(196年)乃募民屯田许下(指许昌附近)。得谷百万斛。”为根据,认为屯田使曹操当年就得到大量粮食,因而曹军不会因缺粮而不能扩张军队。

  虽然引文中“得谷百万斛”可以解释为当年所得,但因屯田令是秋天才下的,这是绝不可能的。而且,一般说来,在屯田的前一、二年,根本无法收租税。在下屯田令后的第二年,曹操攻袁术,还因缺粮以小斗发军人口粮,为防止兵变杀主管人员,就可证明曹操手中粮并不多。

  在《三国志·卷十一》袁焕传中载:“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可见屯田并非一帆风顺。屯田的负责人先后为枣祗、任峻及国渊,国渊应是在比较晚的时间才主管此事的。在《三国志·卷十一》他的传中说他采取了很多措施,才在“五年中仓廪丰实”。可见,屯田能见成效绝非易事。至于具体何时才得到大量粮食,史无明载,无法妄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屯田不可能立竿见影。从下屯田令到官渡之战中间只有三个收获季节,不能设想曹军已经根本上解决了粮食问题。

  认为曹军因屯田就能大量扩张,以至于在实力上和军力上都可能和袁绍比肩,是不合适的。

  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官渡之战前,确是袁强曹弱。例如:

  199年袁绍准备进攻许昌时,“(曹方的)诸将以为不敌。”(三国志武帝记建安四年)

  200年荀攸向曹操进言:“今兵少不敌。”(武帝记建安五年)

  200年荀彧给曹操的信中说:“公以至弱当至强。”(武帝记建安五年)

  208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也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面众寡。”(诸葛亮传)

  官渡之战,曹操大胜,但却未趁胜追击,恐怕只能归之于曹军实力不济。袁绍死后,其子袁潭、袁尚相互兵戎相见,十分有利于曹操,但曹操仍无力一鼓作气战而胜之,直到四年以后的204年才攻占冀州,六年后才完全据有原袁绍的地盘。可见袁绍原有的实力十分强大,官渡之战前袁强曹弱是很明显的。

  总而言之,官渡之战中,曹弱袁强之势是可肯定的。说在《三国志》中因陈寿以曹魏为正宗,有意将曹军兵力说少,而编造历史,有诬陷之嫌。当时司马炎已经篡位,过分宣扬曹氏会惹麻烦的。

  不过,虽然曹操的实力(当然包括兵力)明显地弱于袁绍,但并不能由此得出官渡之战中的兵力之比就是十比一。

  《三国志》中讲,袁绍大军连营几十里,曹军也分营与之抗衡,交战曹军不利,“时公(曹操)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见《武帝记·建安五年》)有人以此为据,认定在官渡前线曹军的总兵力不足万人。但这是不恰当的。

  当时是袁攻曹守,曹军在几十里地域中与袁军抗衡,曹操绝不可能把全部兵力都抽出来去交战,否则,营垒无人防守,整个战线就会崩溃。所以,这稍少于万人的部队只是曹操防守兵力之外的机动兵力。至于说十分之二三受伤,则就是参与这次不利的并战的士卒的受伤比例,并非整个曹军中本来就有百分之二三十伤员。

  后来,曹操率领攻击袁绍万余运粮部队时,也只率五千余人,可见认定曹操的机动兵力不足万人是合理的。

  既然开始时袁军攻曹军守,曹军中防御守备的部队数量可能高于机动兵力。这样,曹军守备部队就应有万人或稍多,但也不会太多。曹军本来精于袁军,如数量上接近袁军的一半或更多,强弱之势就不明显了,就不应有“以至弱当至强”的说法。还有,荀彧在给曹操的信中还说过:“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如果曹军已经达袁军的一半,荀彧是不应该这样瞎说的。这个“十分居一”应该是个数量级的概念,依此而言,曹军很可能有两万余众,而不应该比此多很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0社区

GMT+8, 2023-1-31 10:49 , Processed in 0.0409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