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11日下午的会上,叶剑英质问康生、陈伯达、张春桥一伙说:“你们把党搞乱了,把政府搞乱了,把工厂农村搞乱了,你们还嫌不够,还一定要把军队搞乱啊!” 徐向前敲着桌子,激愤地说:“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柱石,军队这样乱下去,还要不要支柱?如果不要,我们这些人干脆回家种地去!”两位老帅据理力争,慷慨陈词,得到了一些同志的支持,使康生、陈伯达等人无言可对。 2月16日下午,继续开碰头会,讨论“抓革命、促生产”问题。徐向前因故没有参加。这次会上,斗争更加激烈。开始,谭震林要张春桥保护陈丕显,张春桥推托 说回去和群众商量。谭震林恼怒了,大声质问:“什么群众,老是群众群众,还有党的领导嘛!你们就是不要党的领导。”谭震林越说越激动。他斥责清华大学蒯大 富之流搞的“百丑图”,说:“蒯大富是什么东西?就是反革命!搞了个‘百丑图’。这些家伙就是要把老干部统统打倒。”谭震林越说越气,拿起文件、衣服,要 退出会场,并说:“让你们这些人干吧,我不干了!砍脑袋,坐监牢,开除党籍也要斗争到底!” 周恩来要他回来。陈毅也说:“不要走,要留在里边斗争!这些家伙上台,就是他们搞修正主义。”还讲了延安整风,说他和周恩来挨过整。…… 参加会议的张春桥、姚文元等人成了受审被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散会后,他们急忙跑到钓鱼台去向江青汇报。江青听了夹叙夹议的报告,暴跳如雷,说:“这是 一场新的路线斗争,陈毅、谭震林、徐向前是错误路线的代表,叶剑英、李先念、余秋里是附和错误路线。”她拿起电话打给毛泽东办公室,说张春桥、姚文元有要 事报告,请主席连夜接见。张春桥、姚文元讲起这些情况,毛泽东听着只是笑,并不表态。他最了解几十年跟自己打江山的这些将帅们。张春桥摸不着头脑,弄不清 毛泽东的意思。但是,当汇报到陈毅说延安整风的问题时,毛泽东的态度突然有了变化,说:“难道延安整风也错了吗?还要请王明他们回来吗?” 2月18日上午,江青带着王力去向林彪汇报怀仁堂会议的情况和毛泽东的指示。林彪一如既往,面无表情地听着。听完,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徐向前不能代表解放军”;再一句是“陈伯达是个书生”。 2月18日深夜至19日拂晓,毛泽东召开会议,在会上盛怒地说:“要否定文化大革命,办不到!大闹怀仁堂,就是要搞资本主义复辟。让刘、邓上台,我同林彪 南下,再上井冈山打游击。陈伯达、江青枪毙!康生充军!中央文革小组改组,陈毅当组长,谭震林当副组长,余秋里当组员,再不够,把王明、张国焘请回来。力 量还不够,请美国、苏联一块来。” 关键词:1967年毛泽东盛怒 全场鸦雀无声。新中国的元帅和国务院的副总理们在最高权威面前,面面相觑,目光里充满了担忧、惶惑和期待。 会议确定陈毅、谭震林、徐向前“请假检讨”,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陈毅、谭震林、徐向前。 2月25日到3月18日,在怀仁堂断断续续开了七八次会,名曰“政治局生活会”,实际上是批陈毅、谭震林、徐向前及其他人。 林彪、江青一伙诬蔑老一辈革命家力挽狂澜的举动为“二月逆流”,1967年3月24日,在“中央文革”的一次会议上,宣布由肖华主持“全军文革”的工作。 一个月以后,即4月30日夜,毛泽东请周恩来、李富春、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谭震林等老同志到他的家里,作了亲切交谈。毛泽东逐个问了每个人的情况,然后说:“今天开个团结会。我们还是要搞团结嘛!” 毛泽东手里夹着一支烟,一边抽着,一边和悦地说:“起初,我不知道什么是‘大闹怀仁堂’。后来,我听了几次汇报,才搞清楚了。碰头会上的发言,是对运动有意见,是老帅发牢骚嘛!” 毛泽东坐在沙发上,目光注视着这些一起打天下的战友说:“这些话,是在党的会议上讲的,是阳谋,不是阴谋。以后,大家有意见,可以对我讲嘛!” 毛泽东还笑着问谭震林:“谭老板哪,你的气消了没有呀?我的气已经消了。”“咱们订一个君子协定,不许骂娘。” 屋子里扬起一阵笑声。徐向前和其他老帅们的脸上也出现了“文革”以来的第一次笑容。解放军建军40周年纪念日快到了,按照惯例,新中国的元帅都应该出席招 待大会,所以,这一次周恩来也把他们列入了出席招待会的名单。可是,林彪、江青一伙以他们“犯了方向路线错误”,是“二月逆流”的成员为由而不同意。7月 31日讨论了一下午,始终争论不休。 下午5时左右,叶剑英来到徐向前住处,说周总理打电话给他,请他通知徐向前,准备出席招待会。总理说,关于出席招待会的名单,讨论了一下午,争论不休,他准备报告毛主席,等请示主席后,正式电话通知。 叶剑英还带来一名理发员,要徐向前先理好发,等待通知。他刚理好发,就接到周恩来的电话:“毛主席指示,今天的招待会,朱德要出席,徐向前、韩先楚也要出席。” 徐向前虽然早已脱离“全军文革”的领导工作岗位,但还挂着“全军文革”小组长的头衔,名不符实。9月16日,徐向前正式向毛泽东写了报告,要求辞去“全军文革”组长的职务,请另选贤能。 毛泽东考虑良久,于10月12日批示:“我意不宜免除,请考虑酌定。”林彪也批:“我完全同意主席意见,不要免除为妥。” 徐向前的辞呈没有得到批准,继续挂着空名。这位军委“文化革命小组长”,实际上只干了三个月就靠边站了。 196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以后,黄永胜当了总参谋长。他在总参布置批判几位老帅,并发动老帅们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组织揭发批判,要求和老 帅划清界线。在一期简报上竟编造谎言,诬陷徐向前的夫人黄杰是“叛徒”,结果,三次被“造反派”抄家。不久,徐向前办公室党支部写了一份正式报告给周总 理,请示如何批判徐向前和他的夫人黄杰的问题。周恩来看后批示:“不要搞得过于紧张。”并转呈毛泽东。毛泽东批示:“所有与‘二月逆流’有关的老同志及其 家属都不要批判,要和他们搞好关系。” 林彪无可奈何,只好在毛泽东批示的一旁加批:“完全同意主席的意见,希望徐向前同志搞好健康,不要制造新的障碍。” 1969年4月1日,“九大”召开。在八届十二中全会选举“九大”代表时,徐向前等几位与“二月逆流”有关的老共产党员,经毛泽东提名,当上了代表。九大期间,又是毛泽东出面做工作,徐向前等几位与“二月逆流”有关的老同志才被选入中央委员会。 1971年9月13日,林彪的阴谋彻底败露,葬身大漠。毛泽东在斗争中更加理解和认识了这些老帅,并亲自为“二月逆流”平反。 毛泽东在接见八大军区司令员的会议上,对到场的每一位老帅,都说了几句褒奖的话。在和徐向前握手时,他没有说太多的话,只是连声称赞:“好人!好人!”心情激动,意在不言之中。 关键词:1967年毛泽东盛怒 1968年毛泽东征询对文革看法 全场鸦雀无声 1980年早春,全国“文革”最大冤案——“睡在我们身旁的赫鲁晓夫”、“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冤案被彻底平反昭雪。对这一大案的复查工作,早在胡耀邦率其“甘下油锅”的助手们,冲向“两个凡是”主阵地的时候就胸有成竹了。 1978年11月,中央组织部刚刚向中央写出《关于“六十一人案件”的调查报告》,很多同志在中组部大食堂共进午餐,耀邦就对干审局副局长贾素萍说:“‘六十一人’的问题终 于搞清了,你们认为刘少奇的问题怎么样?”贾素萍不假思索地立即回答:“这更纯粹是个大冤案!”耀邦说:“那好,你们写个材料来我看看。” 两个月后,贾素萍等人给耀邦送去《关于刘少奇同志问题的调查报告》。这时耀邦已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秘书长、中纪委第三书记。他与贾素萍等人多次商量修改,上报党中央。1979年2月,党中央决定由中纪委和中组部共同复查刘少奇一案。这项工作整整进行了两年。 1981年2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从而平复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史以来高级领导人中的 最大冤案,并公布于全党全国。这也等于向全党全国全世界昭然宣告:中国共产党内压根儿就没有“睡在我们身旁的赫鲁晓夫”。 关键词:1967年毛泽东盛怒 至此,从1978年以后的短短三年中,全国对“集团”的和个人的冤假错案,已平反了三百多万件,颠倒了的历史被重新颠倒了过来,解救了我们民 族的许多精英,使亿万人摆脱了沉重的精神枷锁,而且这种枷锁往往都是现代个人迷信造成的。而亘古以来的实践证明,“句句是真理”的伟大圣贤是根本不存在 的。 在1979年连续数月的全国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胡耀邦在讲话中尖锐批判康生、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之流为“理论棍子”、“理论恶霸”的同时,也披露了毛泽东的两次鲜为人知的谈话。 前一次,1965年,彭德怀将去四川担任“三线”副总指挥,毛泽东请彭老总吃饭,对他讲了三句话:“你要向前看。你的问题由历史做结论吧。也许真理是在你 这一边。”后一次,在1968年10月14日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当天下午一点钟,毛泽东问到会的人:“同志们,你们对文化大革命怎么看?”下面鸦雀无 声,无一人作答。毛泽东自己回答说:“我看五十年、一百年之后,可能我们这一段是历史上的一个小插曲。”胡耀邦听了一夜没睡着…… 耀邦说了这些往事,参加理论务虚会的一些人当天就在私下评论说——很显然,毛泽东也早已意识到自己可能错了或确实错了。但由于现代迷信的统治,毛泽东被当 做永远没有错误的神仙,即使他晚年也曾有过这种多少有点实事求是的想法,也被一些人严加封锁,以免有损其伟大形象,动摇人们的崇高信仰。胡耀邦用毛泽东自 己的话,打开了消除现代迷信的缺口,伟大形象永远不会犯错误的神话也就不攻自破,这对大家的思想解放,起了极大的催化作用,使人们勇于冲破各种不可触动的 禁区,重新认识种种敏感的历史问题才得以成为现实,使全国人民跨越“愚昧之河”和“贫困之河”才有了更大的可能。 深度揭秘:毛泽东为何发动“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有一个过程。1962年重提阶级斗争,经过不断升级的中苏论战,特别是经过“四清”运动,毛泽东越来越感到中国有出修正主义和复 辟资本主义的危险。他认定,中国有走修正主义道路的社会阶层,而且相当广泛,人数不多,但有影响。他还认定,中国会不会放弃社会主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关键不在基层,而是在上层,尤其是中央。他说:“领导人、领导集团很重要。……六二年刮歪风,如果我和几个常委不顶住,点了头,不用好久,只要熏上半年, 就会变颜色。许多事情都是这样:领导人一变,就都变了。”(1965年8月11日听取罗瑞卿汇报时的插话)就在1965年八九月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如果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应该造反”的问题。从此以后就不断讲这个事。 ![]() 防止出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成为毛泽东晚年思考和担心的焦点。怕党和国家改变颜色,这就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根本出发点和主观动机。有一 次他对身边护士说:“我多次提出问题,他们接受不了,阻力很大……要是按照他们的做法,我以及许多先烈们毕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诸东流了。我没有私心,我想到 中国老百姓受苦受难,他们是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所以我依靠群众,不能让他们走回头路。”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越来越使他感到问题的紧迫性。 关键词:1967年毛泽东盛怒 毛泽东觉得时不我待,就在73岁那年毅然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批判《海瑞罢官》只不过是一个突破口。 但是,毛泽东对党内和国内的政治情况作了不符合实际的、过于严重的估计,把持不同意见的各级领导干部看成是“修正主义分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把许多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也说成是阶级斗争,严重地混淆了是非,混淆了敌我。 用什么办法才能够彻底解决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阴暗面的问题,毛泽东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他说:“只有发动群众才有办法,没有群众毫无办法。” 但是毛泽东对群众运动产生了一种片面的看法。他说,“我们有一部分干部不接近人民群众,做官当老爷,对付这些人,我毫无办法。这回好,群众就整他了”。这 样,在放弃了党的领导的情况下,各种社会矛盾,人与人之间平时的积怨,就在自发的、失控的群众运动中,以革命的名义和极端的形式,集中地爆发出来,造成社 会动乱。 综上所述,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出于反修防修的目的,在“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下,由于对党内和国内的政治状况作了错误的估计,又采取 了一种错误的方法,所进行的一场所谓的“革命”。有人把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说成是个人的权力之争,归结为毛刘之争,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关键词:1967年毛泽东盛怒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