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百姓的网上家园-互动交流平台!(0.0)=^_^=(00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揭秘开国将帅中唯一一对将军夫妻居然是他们_野史秘闻_中国军事迷网

2013-4-14 13:00|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1| 评论: 0

摘要: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次授衔授勋仪式,在首次授衔的1048名将帅中,有一位少将特别显眼,那就是李贞。作为解放军历史上的第一个女将军,李贞的英名传扬中外,而她的丈夫、被授予上将 ...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次授衔授勋仪式,在首次授衔的1048名将帅中,有一位少将特别显眼,那就是李贞。作为解放军历史上的第一个女将军,李贞的英名传扬中外,而她的丈夫、被授予上将军衔的甘泗淇的威名同样是家喻户晓,人们纷纷称他俩为“神州夫妻两将星”。

    陈琮英牵线搭桥

    1934年10月,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会师后,转战至湘西开创了新的根据地,并在湖南省永顺县的塔卧镇成立了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原为红六军团组织部长的李贞,被调任省军区组织部长,来到了塔卧。为了巩固和发展这块新的根据地,贺龙率主力东进,向常德展开攻势,而任弼时则率余下部队在永顺和附近的桑植、大庸等县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发展革命武装。而发动群众是组织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部长的李贞自然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一天,李贞从农村回来后,刚到宿舍就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任弼时的夫人陈琮英。陈琮英是做机要工作的,与外界接触不多,和李贞来往也不是很多,今天她的突然来访,使李贞觉得有些意外。李贞请陈琮英坐下后,正要倒水,陈琮英摆了摆手,笑着说:“听说你到下边去了,什么时候回来的?”
\
李贞少将和甘泗淇上将

    “刚到一会儿。”李贞如实地做了回答。陈琮英接着问道:“下边很红火吧?”“是的,”李贞说,“群众已经发动起来了,建立了政权,也发展了武装,就连妇女们也积极参加了进来。”一谈起工作,李贞忍不住兴奋起来,先前的疲劳也没有了。陈琮英见状,笑了笑,说道:“弼时讲,我什么时候也下去一次,做一做实际工作,他还说要向你学习呢!”“你能离开吗?机要工作可不同一般,随时都有事,再说弼时同志的身体也不好,需要你照顾呀!”

    李贞刚一说完,陈琮英就不紧不慢地说:“女人结了婚事是多一些,但不可能总是一个人过呀!”

    “一个人!”李贞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往事一幕幕地在她的脑子里迅速闪现……1908年深秋,湖南省浏阳小板桥乡的一个农户家里又添了一个女婴。户主名叫李光田,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全家8口人仅靠租种地主的两亩半田和捕鱼为生。李光田唉声叹气地看着自己的第六个女儿,失望得连名字都不想给她起了,便随随便便地叫她“旦娃子”。因为家境贫寒,旦娃子6岁那年就被送到一户姓古的人家当童养媳,开始了噩梦般的生活:一个6岁的小姑娘要担负起古家繁重的家务,打水、砍柴、洗衣、做饭、带孩子……大盆水端不动,要挨打;砍柴不会捆,捆了背不动,也要挨打;背一个比自己还要大一岁的女孩,背不动把孩子摔着了,就更要挨打。就连比她大4岁的未婚夫也常常抓住她的头发拳打脚踢,直至打得她鼻嘴出血,身上、脸上青一块紫一块方才住手。

关键词:揭秘开国将帅 就这样,在无尽的苦役和打骂中,旦娃子度过了苦涩的童年和少年时期。1924年正月,旦娃子16岁了,婆家让她和儿子圆了房。由于长期受虐待,旦娃子对古家人有着一种难以化解的敌意,对那个脾气耿直但性情粗野的丈夫也激不起半点感情。婚姻对她来说,除了负担与痛苦,别无其他。对于这种毫无希望的生活,旦娃子常常暗中流泪,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然而,就在旦娃子备感绝望的时候,仿佛一潭死水突然溅起了波澜,她感到了一种不可阻挡的生机。旦娃子的感觉是对的。1926年对湖南而言是汹涌澎湃的一年,湘军师长唐生智驱逐了湘军总司令、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占领了长沙。与此同时,广东革命政府的军队正准备着北伐,革命的洪流席卷着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村。封闭的小板桥乡也被汹涌的潮水掀动了,在共产党人的发动和组织下,工会、农会和妇女解放协会,如同雨后春笋般冲破重重土块和岩石,迅速冒出地面,茁壮成长。

    一心想脱离苦难的旦娃子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未曾有过的新事物,并自然而然地向其靠拢。妇女解放协会刚刚成立,旦娃子就悄悄打听:“妇女协会是干什么的?”“是干革命的!”有人回答她。革命!多么新鲜的字眼呀!她过去从未听说过,但直觉告诉她,“革命”对她这样的人来说,不但没有什么坏处,相反还会给自己的命运带来某些改变。在妇解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旦娃子以“李贞”作为自己的名字加入了妇女解放协会。童养媳李贞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这年10月,北伐军进入浏阳,各种群众组织由秘密状态转为公开活动。在革命的斗争中,李贞天才的组织活动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她带领一批进步妇女搞宣传、做军鞋、为北伐军征兵筹粮,工作做得十分出色,成了永和地区颇有名气的女活动家,同年冬被选为永和地区妇联委员。1927年3月,李贞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胆小怕事的婆家害怕李贞会连累自己,忙不迭地将一纸休书送到了李贞娘家。李贞终于如愿以偿,可以完全自由地参加革命活动了。

    从李贞1926年走出婆家闹革命的第一天,她就认识了时任中共永和区委书记的张启龙。一次,李贞的母亲病重,由于家境贫寒无钱请医,生命垂危。张启龙得知这个消息后,毅然将自己的生活补贴拿了出来,请妇联的同志转送给了李家。由于救治及时,李贞的母亲很快就转危为安。为此,李贞打心眼里感激这位领导,深深感到了革命家庭的无限温暖。

    “李贞同志,李贞同志,想什么呢?”李贞的沉思被陈琮英打断。陈琮英见李贞沉默了好一阵子,不禁有些着急了,但她似乎很快就明白了李贞的心思,便又语重心长地说道:“事情都过去了,不要多想了,你就再找个人吧!”“我没想过!”李贞摇了摇头。“那现在就想想。”陈琮英仍没有放弃的意思,“眼下环境安定了,找个人,也好有个照应,怎么样?”

    李贞不再说什么了,可心里却不得不承认陈琮英说得有道理。在婚姻问题上,女人最了解女人的心思,陈琮英是大姐姐,她自然关心李贞的婚事,她最终还把话挑明了:“我给你介绍个人怎么样?”

关键词:揭秘开国将帅 “谁?”李贞抬起了头。

    “甘泗淇,甘主任!”

    两个模范干部,一对革命夫妻

    甘泗淇原名姜风威,1903年12月21日出生于湖南宁乡县楠竹山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党组织派他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从那时起,他正式改名为“甘泗淇”。1930年,甘泗淇回国,受党中央的派遣来到了湘赣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独立一师党代表,后又调任湘赣省委宣传部部长。甘泗淇一到任,就听说组织上原来打算调时任中共吉安县委军事部长的李贞担任此职,但李贞考虑自己的文化不高,坚决要求调整,这样组织上才派甘泗淇来任职,而李贞则调整为湘赣军区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

    一天,甘泗淇和军区政治部的人去红军学校检查,此时学员们正列队在操场上唱歌,指挥者是一个留着短发、腰扎皮带、脚穿草鞋的女同志。她充满朝气的面庞和刚健的身姿,引起了甘泗淇的注意。这时,只见那位女同志双手用力一收,发出了一声洪亮的口令,跑到甘泗淇一行人面前:“红校政治部主任李贞报告,学员集合完毕,请首长指示!”

    “李贞!她就是李贞?”甘泗淇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连连问身边的同志。身边的同志赞叹道:“对呀,她就是李贞,别看这么年轻,可是个老党员,老同志了!”甘泗淇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回到驻地,甘泗淇在日记本上郑重地记下了:“红校,李贞”几个字。不久,李贞与甘泗淇一前一后被调入红六军团,一个任组织部部长,一个任政治部主任兼代政委。这样,他们在一起工作、互相接触的机会更多了。

    李贞对甘泗淇的印象极好,却从没有想过要和他结婚。陈琮英的话自然令她惊讶不已,连连摇头说:“不行!不行!”“为什么?”陈琮英不解地问。“人家是到苏联留过学的,我可是个童养媳出身,没有文化。”“那怕什么!我也是童养媳嘛!”陈琮英笑了,“至于他的文化高,你的文化低,他正好可以帮助你学嘛!”

    “那也不行!”李贞提高了嗓门,“反正我觉得不合适。”其实,李贞的内心世界异常复杂,在她看来,甘泗淇是不会愿意和自己结合的。不料,陈琮英的一番话又让她吃了一惊:“别把话讲得那么绝对。甘主任对你的印象可是相当好的哩!他说你泼辣能干,作风扎实,是个了不起的女同志。”原来,陈琮英也是见甘泗淇经常人前人后地夸李贞,而且李贞离婚后也一直单身,才主动过来撮合他们二人的。听完陈琮英一席话,李贞羞赧地低下了头,不再说话了。长征即将开始的时候,在贺龙亲自主持下,甘泗淇和李贞在一个老百姓家借了间房子,结成了一对革命伴侣。

关键词:揭秘开国将帅 长征征途漫长而艰难,战斗频繁,供应紧张,气候多变,加上人地生疏,对每个红军指战员都是严峻的考验,而对于已经怀有身孕的李贞来说,困难就更大了。当时,组织上考虑到这些情况,曾动员她就地留下,等生下孩子再说,但李贞坚决要求随部队继续前进。“我感谢组织上的照顾,但我能经受任何考验,请组织上放心!”李贞说到做到。长征途中,她几乎每天都和战士们一道在露天的冷风里过夜,部队一驻下,她就到每个单位去,询问党团工作和伤员情况,统计伤亡数字,很晚才歇息。

    李贞配有一匹马和一顶小帐篷,但她常将这些让给伤病员用。有位女战士病了,她还将自己的一件较好的衣服送给这位女战士,而自己穿的是一件单薄的旧衣。由于过分劳累,加上饥寒交迫,李贞病倒了,但她没有告诉任何人,艰难地跟着部队一道行进。她的情况被战友们发现后,战友们纷纷来看她,那个女战士流着泪要将衣服还给她,可她坚决不要。由于病情严重,最后大家只好用一条长布带将她捆在了马背上继续行军。

    由于战斗的需要,甘泗淇和李贞并不能常在一起行动。甘泗淇除了参与军团的决策外,有时还要参加指挥战斗,沿途做部队的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这时的他,身体消瘦,头痛病时常发作。当得知妻子病重的消息时,他感到惊讶和惭愧,在贺龙和任弼时的“命令”下,他火速赶到李贞身边。甘泗淇发现妻子高烧不止,便请来医师诊断,最后李贞被诊断为伤寒病。当时部队缺医少药,甘泗淇便把自己唯一的私产――莫斯科中山大学奖给他的一支金笔卖掉,买来了针剂,才使李贞的高烧退下来。夜晚,山风如刀割,甘泗淇又将自己唯一的一件毛衣脱下给李贞穿上。大病一场的李贞,身体非常虚弱,部队过草地时,她已怀孕7个多月了。恰恰是在这段最艰难困苦、最难行走的征途中,李贞早产了。可问题是,战士们都在吃树皮、草根,甚至在吃战马、皮带的时候,这个呱呱坠地的孩子哪里能吃到好东西呢?李贞长期没有充足的营养,自然缺少奶水,孩子饿得啼哭不止。尽管叔叔阿姨们对小生命百般呵护,送来了自己舍不得吃的青稞面,但这毕竟杯水车薪,根本不解决问题,还没等李贞走出草地,这可怜的小生命便夭折了。从那以后,她再没有怀过孕,这是甘泗淇和李贞为革命战争做出的巨大牺牲。

    孩子的夭折,使李贞伤心不已,身体愈发虚弱,常常高烧不退、昏迷不醒。甘泗淇只要有机会,就想方设法来照顾她。李贞不宜骑马,甘泗淇就背着、扶着她走。战友们见这样下去不行,就临时做了副担架要抬李贞。甘泗淇很受感动,坚持自己抬一头,尽量减少战友们的负担。就这样,夫妻二人患难与共,终于顺利地到达了陕北。贺龙高兴地称他们是“两个模范干部,一对革命夫妻”。

    “双子将星”

关键词:揭秘开国将帅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贞接受组织的安排,从一二○师直属政治处主任的位置上回到了后方,担任了妇女干部学校校长,而甘泗淇作为一二○师政治部主任一直奋战在抗日前线。解放战争时期,甘泗淇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李贞任政治部秘书长,夫妇二人一道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一系列战役。新中国成立不久,夫妇二人又一同奔赴抗美援朝的前线。甘泗淇担任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贞则被彭德怀亲点为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

    在异国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李贞出色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她还于1950年11月与鲁迅夫人许广平一道率领中国妇女代表团来到了莫斯科,向苏联妇女介绍中国人民志愿军女战士的英雄事迹。为了让苏联妇女更多地了解志愿军女战士的事迹,李贞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报告会的会场设在克里姆林宫的一个大厅里,李贞在苏联妇女界领导人的陪同下一跨进大厅,就赢得阵阵热烈的掌声。李贞缓缓地走到主席台,向人们回以亲切的笑容,她声情并茂的演讲,响彻克里姆林宫大厅……

    1953年,甘泗淇和李贞胜利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光荣使命,从朝鲜凯旋回国,又一起担当起国防和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任。甘泗淇出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李贞任军委防空军干部部部长。1955年9月27日,夫妇二人又一同走进了怀仁堂。

    周恩来亲自把上将军衔授予甘泗淇,把少将军衔授予李贞。周总理握着李贞的手,亲切地说道:“祝贺你,李贞同志,你是我们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啊!”“这是党和人民给我的荣誉,我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李贞谦虚地说道。

    繁忙的工作之余,李贞眼见战友们一个个膝下儿女成群,其乐融融,想到自己不能再生育,总觉得很内疚,对不起丈夫,便对丈夫说:“老甘,趁现在还来得及,我们离婚吧,你再娶个妻子,给你生个孩子吧。”可甘泗淇不容置疑地说道:“我要的是爱人!”“我要的是爱人”,多么简单的一句话!虽看不出半点柔情蜜意,但却满含着甘泗淇对李贞坚贞的爱。李贞,这位坚强的女将军,此时此刻也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正当夫妻二人准备携手再创新的辉煌时,1964年2月5日,60岁刚过的甘泗淇便因积劳成疾,不幸离开了人世,离开了相濡以沫30余年的妻子,离开了他们共同抚养的20多个烈士遗孤。他留给李贞的,除了他们共同的未竟的事业外,便是难舍难分的夫妻感情。时任军事检察院副院长的李贞悲痛欲绝,洞悉丈夫心思的她更加忘我地勤奋工作着。

    1990年3月11日,李贞因病在北京逝世,人类历史上难得的“双子将星”的另一半也陨落了。在遗嘱中,李贞交代:将平时节省下来的11000元人民币存款和2500元国库券,一部分捐献给宋庆龄儿童福利基金会,一部分捐献给甘泗淇的家乡宁乡作为办学补助,最后一次表达了她对丈夫及其家乡的深挚的爱……

关键词:揭秘开国将帅 一位鲜为人知开国中将:前妻居然是元帅夫人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总政治部干部部原顾问(按原副兵团职待遇),红军长征女干部,罗荣桓元帅的夫人林月琴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11月22日6时3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1930年1月,林月琴同志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她和队员一起贴标语、作宣传,使劳苦大众了解了红军,看到了革命的希望。 1931年12月任红四方面军后勤供给部妇女工厂厂长,后改任妇女工兵营营长,她带领大家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赶制衣帽、鞋袜、被装,解决了数万指战员的 穿衣问题,受到了前方将士发自肺腑的称赞。在工作的同时,与时任后勤供给部总经理部军需处处长,总兵站部部长的吴先恩相识并恋爱结婚。

    1935年1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率领妇女工兵营担负筹备粮草,运送弹药等繁重、艰苦的人力运输保障任务。红一、四方面军 会师后,曾担任过粮食局妇女运输连连长,后调中央卫生所护理班任班长。在长征中两爬雪山、三过草地,历尽艰辛,经受了千难万险的严峻考验。红二、四方面军 会师后,随红军总部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经何长工同志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12月,调中共中央妇女部工作。

    1937年1月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同年5月,在西路军覆灭,谣传吴先恩已经战死的情况下,林月琴与时任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相识并结婚,不料吴先 恩只是被国民党抓进了监牢,严刑拷打而坚贞不屈,后被中共营救回延安。林月琴闻讯几乎惊呆了,由于这个事件牵扯到两个方面军的恩怨,罗荣桓的朋友毛泽东亲 自出面调解才让没闹出事来。后转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校期间,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基础知识和党的历史,提高了思想理论水平和文化水平。

    吴先恩同志1907年生于湖北省黄安县紫云区。1926年投身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他参加过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历任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军需处处长、总兵站部部长、红九军供给部部长、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供给主任、晋察冀军区供给部部 长、华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湖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湖北省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北京 军区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当选为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关键词:揭秘开国将帅 吴先恩(1907-1987),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6年任本村农民协会宣传委员、农民自卫队小队长。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大革命时期,担任箭厂河村农协委员、农民自卫队小队长,参加了镇压土豪劣绅的农民运动和反击地主武装进攻农会的自卫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黄麻起义和开辟柴山保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秋编入中国工农红军,任湖北黄安独立团第1营政治委员,独立团经理处处长,黄安独 立师经理处处长,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军需处处长,1934年5月任红四方面军总兵站部部长,红9军供给部部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反“围剿” 作战和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参加了长征和西征。到达延安后,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供给处军需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大队队务主任,第二分校供给主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供给处处长, 晋察冀军区供给部部长、政治委员。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反“扫荡”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后勤部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硝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参加了集宁、包头、清风店、石家庄、平津、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北省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财政厅厅长,1952年秋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员。 1954年回国后,入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1955年起任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 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1987年11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0岁。

    英烈逝世

    1987年11月17日,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吴先恩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吴先恩因病于11月1日逝世,终年80岁。

    赵紫阳、邓小平、李先念、彭真、徐向前、聂荣臻、李鹏、乔石、胡启立、姚依林、万里、杨尚昆、杨得志、张爱萍、段君毅、韦国清、王任重、谭政、董其武以及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军委纪委、北京军区、河南省暨新县、湖北省即红安县党政机关等送了花圈。

    秦基伟、习仲勋、宋任穷、王平、李德生、肖克、余秋里、陈锡联、耿飚、廖汉生、洪学智、杨成武、郭林祥等向吴先恩同志遗体告别。

关键词:揭秘开国将帅 唯一自杀开国上将遗言曝光被四人帮逼死内幕

    反对高岗

    1955年,新中国为55名在民族解放与独立战争中出生入死立下了不朽功勋的解放军高级指挥员授予了上将军衔,史称“开国上将”。在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 中,这五十多名开国将军大都受到了冲击。其中,有的人,为了自保,晚节不保,上了林彪江青的贼船,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有的人,受了左倾思潮的影响,沦为 打手,对自己治下无辜而又善良的人民群众惨下毒手,制造了一起又一起冤案。但有一个人,不顾个人安危,对林彪、“四人帮”奋起抗争,最后服毒自杀以死抗 争。这个人,就是与刘志丹同为陕北革命根据地早期领导人,建国后先后任四川省委副书记、云南省委书记的开国上将阎红彦。

    1909年10月,阎红彦出生于陕西省安定县瓦窑堡镇。1924年入陕北军阀井岳秀部当兵,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随部参加清涧起 义。1931年参与创建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大队,任大队长。后率部西渡黄河,转战到陕北地区,与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会合,参与创建陕甘工农红军和陕 甘苏区。

    阎红彦天生一副犟脾气,为人正派,刚正不阿,坚持正义,只唯实,不唯上。不论是天王老子,不论对方官再大,只要认为你说的话不在理,他都会加以反驳,据理力争,不顾个人安危,不计后果。为此,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没少吃亏。

    1942年夏,阎红彦在延安的中央党校学习。那时,延安整风已经开始。有人揭露时任西北局书记的高岗伪造履历,在战斗中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一天,高岗找到 阎红彦,要阎红彦向组织作证,自己在陕甘游击队刚组建时,就是游击队队委;临镇战斗中他临阵脱逃是被人绑架走的。作证的交换条件,是让阎红彦担任师长。但 阎红彦不为所动,实事求是一针见血地当面向高指出:当年高岗只是陕甘游击队三支队二大队的政委,根本不是陕甘游击队队委。而且,在临镇战斗中,高岗临阵脱 逃,当了逃兵,当时队委会决定开除他的党籍,并对其进行通缉。后来,高岗自动回来了,队里就给了他个留党察看的处分,让他下去当了战士。为此,二人大吵一 架。之后,高岗就一直在中央高层领导面前说阎红彦的坏话。

关键词:揭秘开国将帅 1945年党的七大上,高岗被提名为中央委员并进入政治局。阎红彦根据多年来对高岗的了解观察,向刘少奇、任弼时提出了反对意见,指出高岗伪 造历史,临阵脱逃,品质不好,诡计多端,不可信赖,但他的意见未被重视,还被误解和批评。其后,阎红彦受到了组织批判,康生代表党中央宣布:“高岗是西北 的革命领袖,今后不准任何人反对。阎红彦反对高岗是错误的。”

    直到1954年,高岗因同饶漱石进行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受到揭发和批判而自杀身亡,中央高层才知道当初是错怪了阎红彦。毛泽东公开向阎红彦道歉说:“阎红彦同志,很对不起,把你冤枉了十多年,当时只怪我看错了人。”

    解散公共食堂

    1959年8月,阎红彦走马上任,去云南做了省委书记,成了名符其实的封疆大吏。当时,神州大地正在大搞三面红旗,云南和其他省份一样,官僚主义、浮夸风 盛行,群众超长时间、超负荷劳动和粮食不够吃,造成了云南解放以来人为的群众大规模死亡。而阎红彦能接触到的报纸上,只是一味地宣传我们的形势大好。阎红 彦老家的亲戚给他写信,说那儿饿死了很多人。阎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没人敢向他说实话。阎红彦就带着自己的秘书李原一起下去微服私访。阎红彦一行走过了云 南很多县份。一路上,他们看到了每个村子都是浮肿病蔓延,路边有很多饿死倒毙的农民,成群结队的边民不得不外出要饭。阎红彦流泪了,对李原说:“和平年代 饿死这么多人,一定是我们的政策出问题了。”

    在麻栗坡,阎红彦遇到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婆婆在雨中手拄拐杖气喘吁吁地赶路。老婆婆对阎红彦说,自己是走了二十多里山路去公共食堂吃饭的。老婆婆说:“过 了这道梁,还要爬一个坡,吃顿饭真难啊。”路边的群众对阎说:“老婆婆还不算远,最远的人,要骑着毛驴去食堂吃饭,三十多里路呢。吃完饭回家不久又得准备 来吃下顿饭。”

    阎红彦十分难过,在省委干部会议上说:“三十里路骑毛驴吃饭,谁发明的?还把我们的群众当人不?公共食堂根据群众意愿嘛,办不好就散嘛。”

    要知道,公共食堂是中央的既定方针,毛主席的指示,没人敢反对。有很多相当级别的干部因为对公共食堂有意见,被判刑,被关押,被下放劳动。但阎红彦不顾个人安危,一定要为民请命。他说:“公共食堂再办下去,老百姓都叫饿死完了。”

    1961年5月,阎红彦就放宽若干农村经济政策问题给毛泽东写了6000多字的长信,提出解散公社食堂等建议。他的建议和调查方法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不久,云南农村解散了公社食堂。

关键词:揭秘开国将帅 在1962年8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讲话,提出国家今后的工作重点是搞阶级斗争,一切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要在全国农村开 展一次全面整顿的群众运动。文件传达下来后,阎红彦不以为然,他在省委干部会议上公开讲:为什么要老提阶级斗争?我看云南就不要再搞阶级斗争了,经济搞上 去了,人民生活提高了,才是道理。没有饭吃,搞什么阶级斗争。

    遵照阎红彦的指示,云南省委在下发全省的文件中提出:云南不需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去开展一次社会主义教育的群众运动。这是迄今发现的全国唯一一份提出“不需 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省委文件。文件下发后,很快就引起了西南局和中央的不满。中央派出彭真来云南调查事情真相。彭真理解阎红彦,做了妥善处理,巧妙地保 护了云南省委和阎红彦等人,使其顺利过关,化险为夷。

    云南省在阎红彦的主持下,经过一系列调整工作,经济情况出现了良好的变化。三年后,云南省的粮食产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全省城乡市场繁荣,肉食、主副食品敞开供应,物价稳定,一跃成为全国经济状况明显好转、人民生活改善幅度较大的省区之一。

    勇斗陈伯达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当年10月,阎红彦被江青、陈伯达召集到北京参加揭发批判邓小平的会议。会上,谢富治揭发邓小平“在淮海战役中 动摇,企图后撤,犯有逃跑主义的罪行”。在淮海战役中担任纵队司令员的阎红彦立即站起来反驳说:“根本没有这种事。整个淮海战役期间,中野总部一直是随我 们三纵行动的,邓小平一直是和我们在一起的。”他又问原三纵作战部长、时任昆明市委书记的赵增益:“你听说过这件事没?”赵回答说:“没有。”阎红彦反驳 弄得江青、陈伯达和谢富治都涨红了脸,气急败坏无话可说,此次揭发邓小平的会议因此不欢而散。至此,阎红彦被中央文革视为“走资派”,在之后的运动中饱受 摧残。

    阎红彦从北京回云南没几天,云南的造反派在江青、陈伯达的指使下,开始对云南省委进行冲击。造反派占据了省委办公楼,还抄了阎红彦的家。造反派对阎红彦召开批斗会,一场接一场,有时一开就是一天,不给他吃饭,不给他喝水。

    为了保护阎红彦,叶剑英元帅专门从北京打电话给昆明军区司令员秦基伟,让他一定要设法保证阎红彦的人身安全。秦基伟召开昆明军区党委会议,责成副司令员王银山专门负责阎红彦全家的安全。王银山安排部队将阎红彦和他的妻子接到云南省军区警卫团驻地小麦峪。

    造反派找不到阎红彦,连忙向江青和陈伯达汇报。江青在北京的文革会议上公开叫嚣:“阎红彦压制造反小将,昆明现在是死水一潭。中央文革要派出力量,去昆明扭转局势。”于是,北京和昆明的街头到处都出现了“炮轰阎红彦”的大字报。

关键词:揭秘开国将帅 两年过去了,王新兰苦苦等待着。由于心力交瘁,她的心脏病发作,住进医院。在医院,王新兰给周总理写了一封要求见肖华的信。总理很快批示让他 们见面。王新兰和孩子们被带到一间会议室。“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是他们别后5年的第一次见面。神情有些呆滞的肖华见到家人,目光中闪过一丝惊异,但又立 即恢复了原先的样子。几个孩子见活泼开朗的父亲成了这副模样,忍不住哭了起来。王新兰怕肖华看到自己的眼泪,背过身默默流泪。

    专案组的人一直坐在旁边,一家人什么话也不敢说。气氛相当沉重。肖华只是不停地说,“我很好,你们不要担心......”肖华的儿子肖云借搀扶父亲上厕所 的机会,把事先写在手心的“林彪死了”的字偷偷给父亲看,肖华一怔,目光亮了一下。在探望结束时,肖华突然对王新兰说:“新兰,你自己要多保重!”一句话 没说完,王新兰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流下来。

    肖华重见天日为民鞠躬尽瘁

    肖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失踪”了七年,终于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1974年9月,在庆祝建国25周年前夕,中央派人将出席天安门国庆观礼的人员名单送毛主席审定。毛主席仔细看了一遍名单,什么话也没说,退了回去。过了 几天,经修改的名单又送到主席面前,主席看后又退了回去,依然什么话也没说。9月29日,第三次将名单送来后,毛主席看了半天,拿起笔,亲手添上了肖华、 刘志坚两个人的名字。

    “四人帮”慌了,指示专案组立即释放肖华,并为肖华赶制军装。专案组来通知肖华出去时,肖华显得异常平静。肖华抗拒出去,他说:“当初你们为什么抓我?现 在为什么放我?我要一个文字结论。”造反派乱了阵脚。原来,肖华和总政一大批领导被打倒关押,完全是林、江两个反革命集团联合“砸烂总政阎王殿”的直接结 果。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毛泽东竟然想起了已被关押七年的肖华,而肖华偏偏不出去。他们担心毛泽东再过问,无奈之中,开车来接王新兰。

    王新兰见肖华穿了八年的军装已经烂成一条条的,忍不住落泪。她关心的是丈夫早点离开这里,回到那个虽然破旧但不失温暖的家。她劝丈夫:“主席让我们回去就 回去,是是非非怎么说得清,孩子们都在家等着你呢。”肖华怔了半天,终于叹了一口气,说:“好吧。”9月30日,肖华出席了国庆招待会。周恩来感慨万分地 握着肖华的手,久久不放,却没有说出一句话。



关键词:揭秘开国将帅 至此,阎红彦已经被江青一伙列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在劫难逃了。

    1967年1月4日,云南省造反派准备在昆明检阅台广场召开批判省委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大会。由于找不到阎红彦,造反派报告了中央文革。1月8日凌晨,中央 文革组长陈伯达接通了阎红彦的电话,对阎红彦咆哮道:“为什么要躲起来?为什么不敢见革命群众?斗一两次就怕了?我看斗十次八次也没问题。不要见不得风 雨。你出去和造反派见面!这是中央的决定!”

    天不怕地不怕的阎红彦立即对陈伯达反唇相骂:“你能代表中央吗?我就不承认你是中央的代表!你坐在北京,不了解下面的情况,只知道乱发号令。我看你是想把云南搞乱,把国家搞乱……”

    二人在电话中大吵一通,各自狠狠地挂了电话。

    放下电话,阎红彦心乱如麻。他知道,自己和身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陈伯达发生了争吵,对方肯定不会放过自己。他为中国的前程忧虑,他也知道造反派肯定很快就 能找到小麦峪,将他和妻子抓去批斗。他不愿意忍受屈辱,不愿意再看到江青、陈伯达在自己面前颐指气使。他要以死抗争。

    于是,在写下了“逼死我者,江青、陈伯达”的遗言后,一代名将阎红彦吞下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安眠药,自杀身亡。阎红彦成了在文革中唯一一个自杀的开国上将,也是第一个自杀身亡的省委书记。

    阎红彦死后,江青一伙下令不准开追悼会。可是昆明党、政、军机关干部和群众,自发地为阎红彦举行了庄严的追悼仪式。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指出:“阎红彦是个好同志,我了解他,他在云南的工作搞得很不错,这个人正派,耿直刚强,要不是林彪、‘四人帮’迫害,他不会死。”

    1978年1月24日,阎红彦骨灰被移放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正厅中区。邓小平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及阎红彦生前好友380余人参加了仪式。2月15日,中共云南省委、中共昆明军区党委联合发出通知,为阎红彦平反昭雪。

关键词:揭秘开国将帅 终于曝光:揭开最年轻的开国上将失踪之谜

    1930年,毛主席将14岁的肖华交给红四军政委罗荣桓时说:“这孩子日后会有大出息。”于是,肖华便从兴国的“赤患”成长为少共国际师政委;从冀鲁边区 的“娃娃司令”锤炼成共和国最年轻的开国上将。因为年轻,使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具有了某种传奇色彩。当一部《长征组歌》唱遍神州大地的时候,人们又认识了 一个诗人肖华。然而,“文革”中,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却神秘地失踪了。七年过去了,他又在毫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天安门城楼 上。肖华的失踪成了一个谜。

    肖华结怨江青叶群“文革”中惨遭报复

    肖华尽管对毛主席十分崇敬,但对他身边的江青一直保持着距离。原来,战争年代肖华在江青的家乡工作时,就了解到江青品行不好。“文革”前,江青一直想到总 政兼职,并找肖华谈过,肖华没有答应。50年代,一位中央领导人的夫人向肖华反映叶群的男女作风问题。从那时起,肖华成了叶群的一块心病。“文革”开始 后,林彪的权力急剧膨胀,叶群以"左"派面貌频频亮相。那些可能对自己政治生命构成"威胁"的人,成了她报复的对象。于是,在对待肖华的态度上,江青和叶 群有了共同语言。两个女人议论肖华时,曾恶狠狠地说:"人家欺负咱们,咱俩联合起来,你的仇我报,我的仇你报。"

    “文革”初期,林彪、江青向肖华频频发难,指使造反派对肖华抄家和多次批斗。叶剑英、徐向前等几位老帅为肖华伸张正义,与陈伯达、江青之流进行了针锋相对 的斗争。毛主席也明确表示保护肖华。周总理为了保护肖华,维护军队的稳定,在1967年3月3日,召开了总政系统及军队院校造反派参加的6000人大会。 会上,总理专门批评了造反派揪斗肖华、冲击军队的恶劣行径,然后,讲了肖华的革命经历,从早晨9点一直讲到中午12点。

    周总理愤慨地说:"你们在座的没有一个比我了解肖华,他是我看着长大的,他连衣服都穿不好时,我就认识他。他是毛主席调来的,毛主席信任他,培养他,他的 第一个启蒙老师就是毛主席。他从红小鬼到总政治部主任,跟着毛主席南征北战几十年,总是处于斗争的第一线,哪里困难哪里去。这样一个好同志,怎么会反对毛 主席,反对党呢?你们会唱《长征组歌》吗?你们能写出来吗?对毛主席没有深厚的感情是写不出来的。‘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句是传神之笔,《长征组歌》每 一段我都会唱,你们为什么不准唱?你们凭什么说《长征组歌》是大毒草?"

    6000人大会之后,稳定没几天的形势又开始了无政府状态。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受林彪、叶群的唆使,组织造反派继续对肖华进行批斗。肖华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工作了两个月。此间,林彪、江青一伙又在策划一个大动作。罪恶之剑在一步步向肖华逼近。

关键词:揭秘开国将帅 5月13日,在林彪、江青的挑动下,分属两派的军队和地方造反派为文艺演出由谁参加的问题,大打出手,死伤多人。肖华果断地平息了这场武斗。 而林彪、江青一伙却翻云覆雨,挑动造反派,把这次事件嫁祸到肖华头上,叶群指使造反派把批判肖华的大字报贴到天安门广场。周总理见情况不妙,立即让肖华夫 妇搬到山上。还未来得及动身,造反派的几十辆汽车就包围了肖华的家。肖华被批斗一个多月,身患肝炎的他被折磨得精疲力竭。他不得已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毛 主席很快指示:造反派不要再搞了,肖华身体本来不好,让他休息几天,若真有问题,“书面检查,以此了案”。然而,事情并未了结,一个置肖华于死地的阴谋正 在加紧策划。

    林彪一道黑令肖华神秘失踪

    文革初期,毛主席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要肖华参加。“四人帮”得知后,布置一伙人截住肖华的车,致使肖华未能参加。1967年7月25日,林彪在天安门城 楼上接见了他们操纵的人,指示说:要彻底砸烂总政阎王殿。自此,肖华被连续批斗。八月,在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的操纵下,一大批造反派疯狂地冲 进总政大院,把标语贴满墙壁。其中一则标语尤令人注意:“毛主席说,肖华是扶不起的天子”(粉碎“四人帮”后,肖华的夫人王新兰曾向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 了解毛主席是否说过此话?工作人员都未听说)。

    1967年12月,在林彪、江青一伙的操纵下,造反派炮制了一份《关于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肖华的罪行和处理意见的报告》,分别上报毛泽东、林彪、中共中 央、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在这份充满诬陷、不实之词的报告中,他们罗列了肖华的“六大罪状”,对于“总政阎王殿”的问题,他们是这样说的:“总政治部 长期被彭德怀、黄克诚、谭政、罗瑞卿、肖华所把持,经过他们苦心经营,变成了水泼不进、针插不进的资产阶级独立王国,一个刘、邓设在我军的黑 店。”1968年初,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把肖华极其秘密地关押在离总政不远的一个叫做松树胡同的小院里。从此,肖华"失踪"了。

    关押肖华的小屋只有5平米,小屋的窗户用铁板钉死了,屋里吊着一只日夜通明的100瓦灯泡,一个枪口从门上的小孔伸进来。看守规定肖华睡觉必须脸迎着灯光 和枪口。由于肖华“态度顽横,拒不交待问题”,常被打得遍体鳞伤。肖华的食谱是:早饭,半个窝头、一碗玉米面糊;中饭,一个窝头、一碗菜汤;晚饭与午饭 同。七年之间,天天如此。肖华获释时,全身浮肿,毛孔出血,望之令人沧然。

    肖华失踪王新兰苦苦寻夫

    林彪、江青也没放过肖华的夫人王新兰。在肖华被抓的前5个月,王新兰就被抓走了。这位从小参加红军的女战士被关了三年,遭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与磨难。后来 未作任何结论,又莫名其妙地放了。她出狱后就开始打听肖华的下落。因为当时社会上传言肖华已不在人世了,有的说被秘密处决了,有的说自杀了,有的说病死 了。后来王新兰在一张小报上看到一条消息:张春桥说:“林副统帅说过,肖华三反分子这个案子,什么人也翻不了。”王新兰由此判断,丈夫还活着,而且还在抗 拒着强加在他头上的罪名。

    为了丈夫,王新兰给毛主席写了一封长信,为丈夫伸诉。她找到王震,王震通过叶剑英把信交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批示:“王新兰说肖华不是三反分子,请中央政治局讨论。”但由于当时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干扰,这封信也不了了之,王新兰陷人漫长的等待之中。

    1971年春,总政的一个老水暖工轻轻地敲开了王新兰的门,把他在松树胡同修管道时见到肖华的事告诉王新兰。他还活着!王新兰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9月13日,林彪折戟沉沙温都尔汗,使王新兰看到了希望,但是肖华依然没有消息。

关键词:揭秘开国将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0社区

GMT+8, 2023-1-31 10:48 , Processed in 0.04706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