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鼎盛时期是“康乾盛世”,这一时期的康熙帝有35子、20女;雍正帝有10子、4女;乾隆帝有17子、10女。而到了晚清,同治、光绪、宣统均无后代。三位皇帝为何接连无嗣成了清王朝永远的谜团。 有人认为:大清皇帝接连断后是因为同治与光绪的寝陵没有与主陵的神道相接。这种说法纯属迷信之谈。道光皇帝的慕陵的神道也不与主陵泰陵的神道相接。而道光帝一生共有9子、5女,在清朝所有皇帝中位列第三。所以,神道是否相接与有无子女没关系。 也有学者认为:三代皇帝接连绝后是由满洲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所致。在清朝尤其是清初的婚姻大部分是近亲婚配甚至是乱伦婚配。大清开国皇帝皇太极的一后四妃全部来自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家族,皇后与宸妃、庄妃还是亲姑侄;顺治的两位皇后也都来自博尔济吉特家族,第一个是他的表妹,第二个是他的侄女;康熙的孝懿仁皇后与悫惠皇贵妃是姐妹,同时,她们又是康熙的亲表妹;光绪的孝定景皇后出身于叶赫那拉家族,是光绪的表姐;溥仪的皇后婉容的生母则是毓朗贝勒的次女,一个皇家格格。所以这种近亲婚配为皇族灭种埋下了伏笔。 这一说法当然不无道理。但是,皇帝有三宫六院,他们完全可以和其他嫔妃生育孩子。清朝的前十位皇帝没有一个是近亲婚配得来的。因此,婚配制度不合理也不能算是主要原因。 那么,到底是何原因让三代皇帝接连绝后呢?我们一一分析。 关键词:揭秘不为人知秘密 同治皇帝16岁结婚,19岁驾崩,婚龄仅有3年。当然,这只能是他子嗣少的理由,而并非是他无后的借口。有野史记载:同治去世时,皇后阿鲁特氏也怀有身孕。慈禧生怕阿鲁特氏生下皇子,自己不能掌权,因此逼死了皇后。这虽然是野史,却仍有一些道理。那就说明同治并不是无后,只是他的孩子还没等生下了就随母而去了。其实,即便阿鲁特氏已有孕在身,是男是女尚不可知,就算是个皇子,能不能顺利降生,平安长大都很难说。况且,国不可一日无君,两宫太后必须找一个人登上帝位,哪怕只是个摆设。所以,即使阿鲁特皇后已经怀孕,在这时也解不了燃眉之急。 如果这种说法不准确,同治真的无后也不难解释。同治帝喜欢皇后,而慈禧却对这个儿媳不满。她派人监视这对小夫妻的私生活,还逼着同治与慧妃同房。同治不喜欢慧妃,又怕惹着母亲,只好独居,最后发展到出宫寻欢作乐。所以,婚姻生活的不如意是同治无嗣的主要原因。 光绪皇帝18岁结婚,虽然他不喜欢皇后,但与珍妃却相亲相爱,两人形影不离。光绪每天都召幸珍妃,珍妃也经常一连几天待在光绪的寝宫里。如此恩爱的两个人竟没有孩子,这是为什么呢? 据《宫女谈往录》记载:珍妃曾为光绪怀过一个孩子,因为卖官遭杖责,所以孩子也没了。即使珍妃从没怀过孕,也情有可原。光绪三十三年,也就是光绪临死前一年,他曾毫不隐讳地在分析自己的病原时写到:“遗精之病将二十年,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近数年每月不过二三次,且有无梦不举即自遗泄之时,冬天较甚。近数年遗泄较少者,并非渐愈,乃系肾经亏损太甚,无力发泄之故。”那时光绪三十六岁,他的遗精病却已近20年,也就是说他还未成亲时就患病了。那么他没有孩子就不奇怪了。对于遗精病,现在的医学专家解释,其主要是由:沉湎与性刺激中;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所致。而《满清野史记载》介绍:光绪整日吃的都是一些“久熟干冷”的食品,有些食物甚至都已酸腐。而他自小长在慈禧的淫威之下,不免紧张,恐慌。可见,光绪的遗精病是慈禧造成的。 末代皇帝溥仪17岁成婚,娶有一后二妃。伪满时期又续娶了谭玉玲、李玉琴两个贵人,特赦后与李淑贤结为夫妻,但他也没生出一男半女。《末代皇帝的后半生》的作者贾英华收集到溥仪当年的病历,其中完整地记载:“患者(溥仪)于30年前任皇帝时就有阳痿,一直在求治,疗效欠佳……”可见,溥仪的性功能不正常。李淑贤曾表示:这是因为宫廷生活摧残了溥仪的身体。在《末代太监孙耀廷传》中有了更详细的解释:“溥仪十多岁住在故宫的时候,因为服侍他的几个太监怕他晚上跑出去,而且他们自己也想回家去休息,经常把宫女推到他的床上,要她们晚上来伺候他,不让他下床。那些宫女年龄都比他大得多,他那时还是一个孩子,什么都不懂,完全由宫女来摆布,有时还不止一个,而是两三个睡在他的床上,教他干坏事,直弄得他精疲力竭,那些宫女才让他睡觉。”长此以往,溥仪对房事也越来越没有兴趣了。由此可知,是宫里的太监和宫女们摧残了他。 光绪和溥仪入宫时都还是三四岁的孩子,离开父母,得不到良好的照顾,也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只能任由太监和宫女摆布,久而久之就丧失了性功能。顺治、康熙两代帝王虽然也是幼年登基,但他们都有长辈关爱,教导,所以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同治、光绪、宣统三代帝王都是缺乏母爱,缺乏引导,生活不如意而导致无后的。这一切的制造者就是那个只认权不认人的女人——慈禧。因此,可以说:大清王朝无后的罪魁祸首是慈禧。 关键词:揭秘不为人知秘密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