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百姓的网上家园-互动交流平台!(0.0)=^_^=(00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内刊揭秘:毛泽东的亲人在狱中自杀真相(图)_野史秘闻_中国军事迷网

2013-4-14 14:46|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22| 评论: 0

摘要: 毛泽东的表侄女王曼恬,女,1913年生,湖南省湘乡县人,1930年代就读于上海新华艺专学习美术,做过地下党工作,从事文艺界的抗日统战运动,后到延安边中一队任美术教员。1949年后曾任天津教育局分局长。文革中造反起 ...
    毛泽东的表侄女王曼恬,女,1913年生,湖南省湘乡县人,1930年代就读于上海新华艺专学习美术,做过地下党工作,从事文艺界的抗日统战运动,后到延安边中一队任美术教员。1949年后曾任天津教育局分局长。文革中造反起家,任天津市委主管文教的书记、革委会副主任。1971年7月兼任国务院文化组党组成员,分管全国美术工作。1973年11月兼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副校长。因与毛泽东的亲戚关系,被倚为毛的私人信息源之一,说话能直达天庭,实际影响力超过职务。一些牵扯面大的敏感事项常拉她参与办理,以开辟方便通道、协调关系。粉碎“四人帮”后,作为“四人帮在天津的代理人”,被隔离审查。1976年10月自杀于狱中,享年63岁。

    王曼恬当时凭借她的特殊关系,向江青写密信告发天津的“二黑”问题,成了“有功之臣”。按照江青的旨意,王曼恬从此上台,担任中共天津市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成员、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成立市委后又担任市委书记。

\
王曼恬(前排中)在陕西户县

    她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又调国务院文化组任副组长,来往于津京两地工作。她为什么到中央文化组任职呢?据吴德回忆,当年吴德兼任国务院文化组组长,由于把持文化组的于会泳等人都是江青的亲信,吴德工作起来很困难。当时万里给吴德出主意,可以把王曼恬调到文化组来。万里说王曼恬是王海容的姑姑,和毛主席是亲戚,能和毛主席见得上面、说得上话。有一次王曼恬到北京,吴德找她谈了这个问题,提出文化组要请她兼职,她在天津的工作可以不动,每星期来一两次参加文化组的工作则可。她说她本人同意,但要请示毛主席。吴德说那是不是就由你给毛主席写一封信,看一看毛主席有什么意见。后来,王曼恬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把在文化组兼职的事情报告了,毛主席同意。这样,王曼恬在京兼职,工作于京津两地。据吴德回忆,王曼恬在文化组表现还是比较好的,向毛主席反映了一些情况,帮助解决了文化组的一些问题。有几次于会泳、刘庆棠、浩亮等在文化组整人,王曼恬一说话,他们就缩回去了。

    粉碎“四人帮”以后,于会泳等人接受审查,王曼恬不再赴京工作。在清查工作中,王曼恬的问题成为重点。从1976年12月开始,市委常委开会清理自身的问题,每次都是解学恭先讲,然后王曼恬讲。市委先后召开过六次常委会、常委扩大会议和一次全委扩大会议,让王曼恬讲清问题,她讲来讲去,一些问题始终也说不清楚。王曼恬对于清查她的问题思想抵触很大。1977年1月4日下午,她在办公室服安眠药自杀。当年市委书记都在市委大楼小院内办公,每人一间小办公室,一张单人床,中午在办公室休息。那天下午上班多时,警卫人员才发现王的办公室紧闭未开,打开门后发现她昏倒在床上,立即送医院抢救,才没有死成。

关键词:揭秘毛泽东亲人 为了防止王曼恬再次自杀,市委将王曼恬自杀未遂的情况和她的态度向华国锋、党中央作了报告,并提出对王曼恬实行隔离审查。报告发出后,市委随即指定由市直机关党委和市委警卫处负责人共同组成了20多人的看护小组,对王曼恬采取保护性措施。解学恭对看护小组提出三条具体意见:一是防止自杀,确保万无一失;二是政治上要划清界限;三是生活上要给予适当照顾。

    1月10日市委正式成立王曼恬问题调查小组。1月18日至26日,经市委批准,文化局、市直机关、文教系统、天大、南大等五个单位开大会对王曼恬进行面对面揭发批判。王曼恬于1月22日给解学恭写信,说批判和报纸文章的调子越来越高,再加上对她实行看护,她感到“精神上受不了”。1月27日晚,王曼恬以和值班人员谈家常、讲故事的办法,麻痹了值班人员。20时她向值班人员要了两片安宁片、一片安眠酮服下,20时15分王熄灯并将门用方凳顶上。值班人员为防止意外,又将凳子搬开,将门半启。20时15分王睡觉不打呼噜引起值班人员怀疑,推门进屋见王没有动静,21时10分又拉亮电灯,见王用被子蒙着头仍无动静。21时40分,值班人员揭开被子见王脸色不好,怀疑其心脏病发作,找来医生检查发现瞳孔放大,呼吸脉搏已经停止,随即采取药物和人工抢救措施,但为时已晚。经医生、法医、现场检验人员确证,王曼恬死亡,是用一条毛巾和床单边缘布条勒在脖子上自缢身死的。

\
1953年,毛主席在丰泽园部分亲属合影。后排左起:李敏(长女)、毛远新(侄子)、朱光(表外甥女婿)、刘松林(长媳)、李讷(次女)、王海容(表侄孙女);前排左起:两位表嫂、文静纯(三表姐)、毛泽东、王季范(九哥)、肖石英(九嫂)、刘媛英(表侄媳)(括号内为合影者与毛主席的关系)王季范的母亲王文氏,系湖南湘乡大坪棠家阁(解放后划归韶山)文芝仪的次女,行六,是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的亲姐姐,即毛泽东的二姨妈。她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是王星臣(王曼恬父亲),次子王季范(王海容祖父)。

    王曼恬自杀的当晚,市委书记王一、赵武成等都分别赶到现场。王一当晚在家里已经服了安眠药,在听值班人员汇报时,他情不自禁地摆着头。说:“我是第一次看到自缢的,听说‘吊死鬼’都吐出舌头,其状甚惨。可王曼恬只是脸色有些青紫,舌尖微向外吐,像因病而死的人一样安详。”原来她将毛巾、布条的一头拴在床头栏杆上,一头往脖子上一勒,身子往下一滑就断气了。听说女一中以前有一位女校长,被审查时就是在床上用这种方法自缢的。王曼恬当时曾在该校担任教务主任,看来她是了解这种自杀方法的。无独有偶,时隔14年,1991年5月14日,在北京保外就医的江青也是用同样的方法自杀身亡。江青用几个手帕结成一个绳套,套在浴盆上方的铁架上,而后用被子和枕头垫在脚下。

    王曼恬自杀身亡后,相关人员到她家清理她的信件等各种资料。当年查出,王曼恬自1968年3月到1976年10月给江青等人的信件33封、电话记录23份。她的主要问题,就是上述向江青写密信制造了所谓1968年“二二一”事件,后果严重。其次是由于她在中央文化组兼职,经常给天津传些上边的小道消息,特别是1976年她积极鼓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再次就是她对江青以及中央文革的一切指示积极紧跟。当时市委把王曼恬定为“四人帮”死党。

关键词:揭秘毛泽东亲人 看后令人惊讶:毛泽东子孙儿女当今的境遇!

\
李敏只一句话概括——“父亲教育我们要夹着尾巴做人”。在这个家庭里,也许只有江青可以不理会这句话,但毛泽东的子女们却把它牢记在心。刘松林——毛泽东 长子毛岸英之妻、毛新宇——毛泽东之孙、邵华——毛泽东之子毛岸青妻子、毛东东——毛泽东重孙、刘滨——毛新宇之妻、李敏——毛泽东女儿、孔继宁——毛泽 东外孙、孔东梅——毛泽东外孙女、李讷——毛泽东女儿、王孝芝——毛泽东外孙、王景清——李讷的丈夫。除了依稀熟悉的一两个名字,除了少数残留的记忆,对 于这份名单,人们或许只有茫然。
\
毛岸英和毛岸青。1936年,上海地下党找到岸英和岸青,并将他们送到苏联。毛岸英先后在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于1943年1月加入苏共(布)党。

关键词:揭秘毛泽东亲人 \
1946年毛泽东与毛岸英在延安。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长子,1922年10月24日出生于长沙清水塘。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敌人关进协操坪监狱,小岸英也同妈妈一同关在监狱内。

\
1949年4月 毛泽东和毛岸英、刘松林、李讷。大学毕业后,毛岸英获中尉军衔,参加了苏军的大反攻。

关键词:揭秘毛泽东亲人 \
毛岸青与妻子邵华、儿子毛新宇在一起。毛岸青: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次子,生于1923年。毛泽东喜欢毛岸英,也疼爱毛岸青,寄厚望于他。每每见到他的进步,都加以热情鼓励。
\
毛主席和李敏的同窗们1951年。

关键词:揭秘毛泽东亲人 揭秘:毛泽东主席十个儿女的跌宕沉浮

    伟人丢下的下一代

    “我们干革命是为了造福下一代,而当时为了革命,又不得不丢下下一代。”这是一个不幸的父亲。他与杨开慧、贺子珍、江青3任妻子共育有10个子女,有的不幸夭折,有的下落不明。解放之后,身边的子女只有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讷4人。

    获悉长子毛岸英牺牲,毛泽东伸手拿烟,几次都没能将烟从烟盒里抽出来。

    他那些在战争年代失去的子女包括:

    1.长子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出生在长沙,1950年11月25日在朝鲜战争中牺牲;

    2.三子毛岸龙,1927年4月4日出生在武汉,1931年在上海失踪;

    3.长女毛小敏,又名毛金花,1929年3月贺子珍在福建长汀生下的一个孩子,因队伍要走,没过半个月就被送给当地老乡抚养。一年后毛泽民去寻找时,听到 的消息是女婴死了。(解放后辗转有了消息,称毛小敏在福建龙岩,但毛泽东和贺子珍生前均未同她再见过,未能证实);

    4.贺子珍所生第二个孩子,男孩,1930年生下来就死了。接生者是红军中传奇的“基督医生”傅连璋;

    5.毛岸红,1932年11月出生,小名毛毛,长征开始后毛泽东把他交给留下来坚持游击活动的毛泽覃和贺怡,苏区沦陷之后,毛泽覃把他秘密转移到瑞金一个警卫员的家里。以后毛泽覃不幸牺牲,毛毛从此下落不明;

    6.毛妹,1935年红军二渡赤水河,贺子珍在行军途中生下一个女婴,寄养在当地老乡家中。解放后,贺子珍曾设法查访,但没有下落;

    关键词:揭秘毛泽东亲人 7.客死异国的廖瓦,1938年在莫斯科出生,10个月的时候感冒,转为肺炎,不幸夭折,连中文名字都没有取。

    跌宕沉浮的第二代

    伟人功过,自有评说。由他发动的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超级实验将所有中国人卷入其间,他自己的子女同样因之命运跌宕,他的晚年异常喧闹,也异常寂寞。

    李敏4岁时离开陕北到前苏联去陪伴母亲贺子珍,直到11岁才回国。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李敏后来回忆说,“在那边没吃的,最好的食品就是土豆,以至于后来见到土豆就要吐。”

    尽管父亲缺席了自己的整个童年,但李敏始终对他怀有深情。毛泽东也格外喜欢这个体贴、懂事的“姣姣”。“文革”前,李敏和丈夫孔令华(其父亲为解放军中将、沈阳高级炮兵学校校长孔从洲)抱着孩子,被迫搬出中南海。毛泽东再三叮嘱她,“姣姣,你要常回来看我!”

    从生炉子做饭学起,李敏一家开始了平民生活。据孔东梅回忆,6岁从上海外婆家回到北京后,一家人过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父母一直都靠工资吃饭,和普通家庭一模一样”。

    李敏想去中南海看望父亲。然而自从当初搬出来,出入中南海的证件就被收回了。她要进中南海得在门口先联系,通报后才能进入,有时等了半天还是进不去。

    1974年,江青搞批林批孔活动,李敏和孔令华决定去中南海反映情况。夫妻俩被拦在门外,李敏气愤地质问,“为什么不让我见爸爸?搞运动就要骨肉分离?我爸爸知道了也绝不会赞成你们这样搞。你们这样封锁主席,为的是干见不得人的事情。”回到家后,李敏大哭一场。

    1976年10月,“文革”中风云一时的李讷搬到北京西郊一条小胡同的小四合院里,带着与前夫所生的儿子过活。母子俩生活一度十分艰苦,每天只买一毛钱的肉吃,孩子长得很瘦。一人一条被子,半铺半盖。

    关键词:揭秘毛泽东亲人 1984年,她与毛泽东延安时期的警卫员王景清结婚,儿子易名为王效芝,一家3口继续过着普通生活,排队购买定量供应的大白菜和取暖做饭用的煤块。

    毛岸青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次子,生于1923年岸青是和哥哥岸英一起到苏联学习,考取了东方大学。毛泽东喜欢毛岸英,也疼爱毛岸青,寄厚望于他。每每见到他的进步,都加以热情鼓励。

    新中国成立后,毛岸青曾在中宣部马列着作编译所从事翻译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毛岸青因儿时大脑被打伤,和哥哥岸英牺牲的刺激等缘故,在大连疗养。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岸青和邵华一同回到北京,又一同去湖南老家。

看后惊呆:揭秘毛泽东身边的“五大秘书”

    中共中央一支笔、政治秘书——胡乔木

    胡乔木,1912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原名胡鼎新,笔名乔木,北乔。胡乔木由于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文字修养为毛泽东所重视,他以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辞获得了党内外享

    有盛名的学者和章辞家的称号。胡乔木于1941年担任了毛泽东的政治秘书,并成为中央重要的笔杆子,他先后协助编选了《六大以来》、《六大以前》、《两条路线》等重要党史材料,并参与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文件。

    1945年8月胡乔木随同毛泽东来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他的同乡、同学乔冠华此时也在重庆,老友相见甚欢,此时的乔冠华也 是个笔杆子,发表文章也使用“乔木”作笔名,而胡乔木当时也正使用这个名字,两个“乔木”聚集在一起,他们发文章时叫人搞不清到底是哪一个“乔木”。

    乔冠华曾经到德国土宾根大学哲学系进修,获得了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时事晚报》工作,撰写时事评论,就是此时他给自己起了笔名——乔木,当时他并不知道老 同学胡鼎新进入延安并且也取名字叫“乔木”,好在一个“乔木”在香港,一个“乔木”在延安,距离遥远,倒也不相干,不过也曾闹过小小的笑话:正在白区工作 的胡乔木的妹妹方铭,看到香港报纸刊登“乔木”文章,便以为哥哥在香港,并且还给哥哥写了信寄过去,但是这封信竟送到了乔冠华的手中!

    这么一来人们渐渐发现有两个“乔木”,于是称延安这个为“北乔”,称重庆那个为“南乔”,而眼下两个乔木竟然相聚在一起这就“麻烦”了,有人要他们其中一 个更改名字,但是两个人都喜欢“乔木”这个名字,都不愿改动:“南乔”以为,他本姓乔,用“乔木”笔名,顺理成章;而“北乔”呢,他连妻子的名字谷羽都出 自同一典故,怎能再改用原名胡鼎新呢?于是便有了毛泽东为“二乔”断名这一趣闻。那天大家在毛泽东那里谈起了“南乔”和“北乔”的事,一致请毛泽东作出评 判,经毛泽东一问后知道,是胡乔木先用“乔木”这个名字,而“南乔”乔冠华真姓姓乔,“北乔”的真姓姓胡,于是毛泽东提出一个建议,“北乔”在名字之前加 个“胡”字,南乔则仍用乔木原名,从此两乔之间便有了区别,而“胡乔木”的大名也随着时局的发展而为全国人民所熟知。

关键词:揭秘毛泽东亲人 建国后胡乔木曾担任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以及新华通讯社社长等职,参与编辑了《毛泽东选集》,正是由于他的这 些丰富经验和编写经历使他对中共党史达到了烂熟于胸的地步。1951年6月,胡乔木起草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毛泽东指示以胡乔木的名义发表,这由此 而成为胡乔木的代表作。

    1956年的一天,刚刚从起草中共八大文件的忙碌中透过一口气来的胡乔木又陷入新的忙碌之中,毛泽东给他一个重大的任务:写一篇批驳赫鲁晓夫的大文章!事 情源于苏共二十大中苏两党的分歧,胡乔木奉命起草了《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该文发表以后一时间内震撼国内外,毛泽东不止一次地称赞过“再论”, 这再次显示出胡乔木深厚的理论功底,这篇文章也成为胡乔木一生笔耕的巅峰之作。这时的他,不仅仅是“中共中央一支笔”,他已经是“中共中央大手笔”了。

    毛泽东曾说胡乔木是“一介书生”,这话倒颇为合适,虽说胡乔木高官多年,但是他依然书生意气,书生作风。

    “文革”期间,胡乔木怀着深深的失落感离开了中南海并多次受到批斗。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胡乔木随着邓小平的复出而复出,并为拨乱反正纠正 “左”倾错误而努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他为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努力,之后又积极推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发起、编写工 作。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对正确评价毛泽东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付出了巨大心血,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揭秘毛泽东亲人 总管家、日常秘书——田家英

    田家英1922年生,原名曾正昌,四川成都人。田家英于1937年到达延安,次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北公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央宣传部工作。他于1948年10月经胡乔木介绍,来到毛泽东身边担任了毛泽东的秘书。在此之前田家英曾经担任过毛岸英的老师,那时毛岸英刚刚回国, 由于长期待在苏联,毛岸英的汉语讲不好,毛泽东打算请一位老师来教毛岸英历史、语文,而此时的田家英由于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从侯方域说起》一 文,毛泽东读后颇为赞赏,虽说那只是一篇千余字的杂文,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史功底和敏锐的思想。对毛泽东来说,文笔如此老辣深沉而作者竟然是一位二 十多岁的小伙子,他颇为感慨,这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那以后毛泽东便注意起田家英这个“少壮派”了。当毛岸英需要一位老师时,毛泽东就想起了 田家英——田家英熟悉文史,年纪和毛岸英差不多,请他当老师教历史、语文,再合适不过了,就这样田家英开始当起毛岸英的老师来。

    自从担任毛岸英的老师之后,田家英和毛泽东的交往也就多了起来。那时由于正处于革命胜利的前夜,毛泽东的工作变得异常繁忙,秘书工作加重了,需要增加新秘书,这时在陈伯达、胡乔木的推荐下,田家英开始担任起了毛泽东的秘书。

    田家英为人忠厚老实、细致干练,深得毛泽东的信赖、倚重,毛泽东的存折、稿费、印章都交给他,这充分显示了毛泽东对他的信任。

    作为毛泽东的日常秘书,田家英把主要的精力与才华都用于协助毛泽东的工作。他事无巨细,凡是毛泽东需要他做的他都尽力做好,从起草文件、下乡调查、处理信 访直至保管存折,可以称得上是大管家。他对毛泽东极为敬重,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他更是深受毛泽东的熏陶与感染,田家英和毛泽东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这使 他们成为了忘年之交。

关键词:揭秘毛泽东亲人 下午4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毛泽东逝世的消息。全中国的人们都震惊了,随即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龙开富的家人这才恍然大悟:毛泽东走了,老警卫员龙开富有预感啊!

    当获知毛泽东去世的消息时,龙开富又一声不响从床上爬起来,走着走着,过了好一阵子,才突然号啕大哭:“主席啊,你走了,我们怎么办啊?”当即昏过去了。

    此时,毛泽东的另一名老警卫员吴吉清正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开始,他死活不相信这个噩耗:“主席咋死了呢?他咋会死呢?”不停地问着,就是不相信。当家人告诉他这个消息准确无误时,他突然放声大哭,声音又尖又难听。因为太伤心,一把倒在地上,竟然也昏迷过去了。

    当他醒过来后,抱着当初毛泽东接见他时送给他的那张照片,继续大哭大号,又昏迷过去。

    家人大惊,急忙请来医生。医生诊断说:“大恸昏厥!”

    以后,吴吉清又醒过来了,接着又哭,一哭又昏迷过去。这样,连续好几日,家人和医生们都没有任何的办法。

    老警卫员贺清华此时正在北京。获知毛泽东逝世,也是先嚎啕大哭,妻子李锦在一旁也跟着放声哭泣。哭着哭着,突然,贺清华一把倒在地上,像小孩子一样打滚 儿,哭得死来活去。以后,他不吃饭,不睡觉,比父亲去世时还伤心。哭够了,夫妇俩带着孩子,一起站在毛泽东遗像前,举起拳头宣誓:“永远忠于毛主席,誓死 保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毛泽东逝世的消息传到哈尔滨时,老警卫员李家骥泪流满面,悲痛得心像刀割一样难受。随即,他流着泪,跑去向组织上提出申请:要求到北京去,为毛主席守灵。但是,他所在的哈尔滨市委、市轻工局都不同意,答复说:“中央有精神,不许去。”

    结果,他几天几夜睡不好觉,悲痛万分,以泪洗面。

    ……

    在人们的悲痛与痛哭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个伟大时代结束了。

关键词:揭秘毛泽东亲人 “姣姣(李敏的小名),你怎么不来看我?”毛泽东问。

    李敏哭着叙述了被江青等人阻拦、不能前来看他的事。毛泽东听着她的诉说感到愕然,不解地说:“还有这样的事情?这种做法不妥,应该批评。”

    毛泽东顿了顿,休息了片刻,又深情地说:“姣姣,你要常来看我,我想你啊!”

    “嗯。”李敏流着眼泪点点头,回答说,“一定要拆除人为的障碍。”

    毛泽东点了点头。

    李敏在父亲的身边呆了一个多小时,然后,满含泪水地上车走了。后来,有人说“这是毛主席最后一次清醒的时刻”。因此从那之后,他就一直处于昏迷之中了。

    9月2日,毛泽东再度病危,中央政治局设立值班制度,常委两人一班,毛泽东身边昼夜保持都有人,其中,王洪文、汪东兴一班,张春桥和华国锋一班。众人轮流在毛泽东住地值班,陪同他渡过最后的人生时刻。

    9月5日晚上9时30分,毛泽东突然丧失神志。值班的常委经过研究后,决定打电话给江青,告诉她毛泽东病危,请她立即赶来。江青赶过来后,毛泽东还是没有好转。

    9月7日,毛泽东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下午,除常来的几位常委外,叶剑英、李先念、陈锡联、吴德、吴桂贤等人也赶来了。没过多久,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也从外 地风尘仆仆地赶来。他布衣布裤,光着头,肩上搭着一块毛巾。陈长江迎接他进屋后,他只是简单地洗了把脸。陈长江问他道:“要不要吃点东西,点心什么的?”

    他摇了摇头,痛苦地说:“我什么也不要,给我弄两包烟就行了。”

    接着,他低头不语,边听汪东兴等人介绍毛泽东的病情,边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烟瘾比往常出奇地大,抽得眼前满是烟雾。

    随后,中央领导齐集在202南大厅开会,中心议题是准备安排毛泽东的后事。

    9月8日,毛泽东已进入弥留状态。江青给他翻了一次身。谁知他已虚弱得连翻身也承受不了,这一翻身竟然颜面青紫,血压上升。医护人员不得不进行抢救。但一直没取得明显的效果。

    9月9日零时,毛泽东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84岁。

    他没留下任何遗书,也没向任何人交代过一句遗言。

关键词:揭秘毛泽东亲人 毛泽东与田家英的诗交较深,他除了欣赏田家英的文采之外还看中他的古文诗词的扎实功底,田家英有看书过目不忘的本领,他能背诵许多像贾谊《过 秦论》这样长篇的文章,对他来说,背诵古诗更是他茶余饭后的一个消遣。毛泽东有深夜工作的习惯,为此,田家英也保持着与毛泽东同步工作的习惯。1961年 11月16日清晨,忙碌一夜的田家英刚刚宽衣解带,就连续接到机要员送来的毛泽东三封内容相同的信,都是让他查找“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两 句诗的出处,田家英知道毛泽东将有新作问世,凭着他对古诗词的深厚功底,没费多大功夫就找到了诗的出处,那是明代高启的《梅花》九诗之一,是婉约派的诗 词。毛泽东自己的诗风豪迈雄健,但是他对抒情味浓、艺术性高的婉约派诗词也不排斥,在这些诗的触发下,毛泽东直抒自己的宽广胸怀,写出了很多好诗,其中不 乏千古绝唱的革命之诗。

    但是由于毛泽东晚年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在思想上,田家英和毛泽东产生了分歧。田家英向来敬重毛泽东,把他视为导师、父辈,正是因为他对毛泽东的爱之切,才 对一些倾向忧心如焚,正是由于他不会“见机而作”,使他成为江青和陈伯达的眼中钉,进而他被安上了“篡改毛主席着作”的罪名。

    那是1965年的寒冬,毛泽东再次来到杭州。该年12月他在杭州召集五位“秀才”:陈伯达、田家英、胡绳、艾思奇、关锋召开会议,要他们每人为一本马列经 典着作写序,由于那天毛泽东的情绪非常好,便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所聊的内容大大超过了写序的范围。毛泽东谈着谈着忽然又转移了话题,针对1965年11 月的《文汇报》所载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和12月8日的《红旗》杂志所载戚本禹的文章《为革命而研究历史》,毛泽东说了一段评论式的话, 在他谈话刚一结束,陈伯达就把这事告诉了江青,于是原本只作为毛泽东随口而说的话却要整理出谈话纪要,于是这一任务便落在了田家英的身上。田家英看过纪要 后,删去了毛泽东关于姚文元和戚本禹的那段评论式的话,此时的田家英完全是出于正气、正义而删的,不料他的这一举动却触怒了江青一伙,于是他们给田家英安 了一个在当时足以置之于死地的罪名“篡改毛主席着作”。

    田家英毕竟是一介书生,毛泽东和田家英在闲谈中曾戏言在田死后应立一墓碑,上书“读书人之墓”。田家英继承了读书人的好传统——好学敏思、忧国忧民、洁身 自爱、不睦名利、以天下为任,以苍生为念,正是这种优秀的传统铸就了他新一代读书人的性格,即便革命成功身居高位也不曾异化为官僚政客,但是也正是因为这 样,使他无法防御那些玩弄权术的小人,最终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1966年5月,被逐出中南海的命令给田家英以沉重的打击,在他蒙受陷害时他以死相抗,他离世之际不过44岁。1980年,田家英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

关键词:揭秘毛泽东亲人 长期追随的人、机要秘书——叶子龙

    叶子龙,原名叶良和、叶佐臣,1916年12月29日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少年时代就接受进步思想,追求革命真理。叶子龙1930年8月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年仅19岁的他就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从那时起一直到1962年,叶子龙一直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时间 长达27年。作为长期在毛泽东同志身边工作的人,几十年春风秋雨,叶子龙一直跟随毛泽东南征北战,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陪同毛泽东两次访问苏联,护送毛泽 东进京,从延安的枣园,河北的西柏坡,到北京的丰泽园,这期间凡是毛泽东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他忠厚诚挚的品格,积极认真的工作 态度,多次得到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称赞。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冒着很多常人所无法想象的风险,同时也要有异乎寻常的勇气。叶子龙在担任毛泽东机要秘书时也曾被人诬陷过,这就是所谓的“窃听器事件”。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作为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叶子龙有个深切的体会,那就是毛泽东的一言一行都有着强烈的目的性,从不做无用的事,不说无关痛痒的话, 所以对他说过的话要格外的留心。进城以后,叶子龙总想尽量地把毛泽东的话一字不漏地记下来,为此叶子龙想过很多的办法,其中之一就是采用录音的方法。录音 作为现代化记录的手段,对于记录、整理、保存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是完全必要的,而且实践证明效果也很好。早在延安时,为了准确记录领导人的讲 话,我们培养了一大批速记人员,直到解放后速记仍是记录领导讲话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机要室的工作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了。1956年以 前,机要室作为中央的核心秘书部门却没有记录人员,更没有现代化的录音设备,为此,叶子龙几次与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谈这个问题并请示周恩来筹划录音工 作。从1956年下半年开始机要室便陆续购买了录音设备,培训了专门的录音人员,不料这在“文化大革命”中却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诬陷成所谓的“窃听器事 件”,说成是在毛主席身边“搞特务活动",是“为彭、罗、陆、杨反革命集团搞情报”,在这所谓“秘密录音”一案中,不仅中央办公厅的领导干部和机要室的许 多同志被迫害,而且还株连了中央和地方单位的一些负责人,使许多好同志蒙受了不白之冤,叶子龙也受到株连。

    叶子龙把毛泽东看成自己的良师益友,是毛泽东把他从一个年轻的红军战士培养成为一名党的干部,同时叶子龙也从毛泽东那里获得了多方面的精神财富,到 1962年5月,叶子龙调任北京市委工业部副部长。他告别了毛泽东,离开了中南海就再也没有回去。叶子龙1982年11月任中共北京市顾问委员会副主 任;1983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咨询委员会委员;1983年7月任国家安全部咨询委员会委员;1992年6月离职休养。2003年3月叶子龙在 北京逝世。

关键词:揭秘毛泽东亲人 陈伯达1904年生,福建惠安人

    在毛泽东众多秘书当中,陈伯达是担任秘书时间最长的一个,前后共达31年。

    陈伯达,原名陈尚友,早年就读于上海劳动大学,后去苏联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到达延安。初来延安的那些日子他的心情不是那么顺畅,一直在低谷中徘徊。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陈伯达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那是在延安一次座谈会上讨论孙中山思想,会上对孙中山思想的阶级性发生了争论。一种意见说,孙中山的思想属于小资产阶级;另一种意见认为孙中山的思想属于 民族资产阶级,争论颇为激烈。就在这个时候陈伯达开始展示他的本领了,由于他说话口音太重,所以他发言时尽量把语速放慢,以便让大家都听懂。陈伯达采用了 对立的双方加以统一的方法讨论孙中山思想而引起毛泽东的注意,他说:“我认为,孙中山的思想有两个两重性——既包括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两重性,又包括民族资 产阶级思想的两重性……”,毛泽东称赞“很恰当地分析了孙中山思想的阶级属性问题”,会后毛泽东还专门把陈伯达留下来了解了一下他的情况,随后毛泽东又邀 他参加接待外宾的宴会。当他得知陈伯达通晓古代哲学,而他正巧也对中国古代哲学饶有兴趣时,他们之间便有了共同的话题,越谈越投机,竟把美国客人搁在一 边……这一天成了陈伯达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他成为毛泽东的秘书。陈伯达成了毛泽东的秘书后,毛泽东让他超脱于一般秘书事务,主要从事政治理论研究工作。

    陈伯达号称“理论家”、“中共一支笔”,他手中的笔一直在写文章:民主革命时期,他写下了《人民公敌蒋介石》、《中国四大家族》、《评〈中国之命运〉》 等,解放后他又写下了《论毛泽东思想》、《斯大林和中国革命》,参与起草了“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决议”、关于社会主 义教育运动的“二十三条”、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六条”等。在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打败蒋介石、建设新中国的胜利大进军中,陈伯达在毛泽东的统率下也曾经做 过一些有益的工作,做出过一些贡献。

    一个人的人品如何往往会通过一些具体的小事表现出来,陈伯达也不例外。他曾随毛泽东出访过苏联,就是在出访莫斯科的日子里,他的那种爱出风头、争强好胜的鄙处暴露无疑。

    那是在一次与斯大林会谈的时候,毛泽东谈起了蒋介石,这时斯大林忽然对着陈伯达说话了:“哦,我读过陈伯达同志的《人民公敌蒋介石》。”陈伯达本来一直坐 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当他在听到斯大林提及他的着作时非常高兴,整个人马上变得兴奋起来,还未等翻译把话说完,懂俄语的陈伯达已经放声笑了。

关键词:揭秘毛泽东亲人 斯大林把注意力从毛泽东转向陈伯达,斯大林甚至举起了酒杯走到陈伯达面前:“为中国的历史学家、哲学家陈伯达同志干杯!”陈伯达也举起酒杯回 敬道:“为全世界最杰出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斯大林同志干杯!”这时的陈伯达已经忘乎所以,为自己在最高级会谈尚能这么大出风头而兴高采烈,这明显违背了基 本的党际交往规则,因此事后受到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批评。

    陈伯达善于见风使舵,察言观色,在“文革”中红极一时,成为中共“第四号人物”,是中共九届政治局五位常委之一,同时又是臭名昭着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的组长,“文革”初他曾经是江青的亲密伙伴,后来又倒向林彪,成为林彪的“军师”,堕落成为反革命集团的主犯之一,犯下了严重的罪行,成为历史的罪人。

    夫人、生活秘书——江青

    江青,1913年生,山东诸城人。她与毛泽东结婚后,名义上是中央军委办公室秘书,实际上就是照料毛泽东的生活,当毛泽东的生活秘书。在婚后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她还

    扮演着“贤妻”的角色,但是江青本质上是一位颇具野心、不安分的女人,在她地位巩固以后,她便渐渐得意起来,她利用其“第一夫人”的身份,充分发挥其以前 的文化专长,开始干预起政治来。她出任“电影指导委员会”委员,批判电影《武训传》使她终于得以崭露头角,这令她颇为得意,从此江青便开始越出她应有的职 权,步入了政坛。

    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时,正式决定任命江青为毛泽东的生活秘书,在提名江青时,毛泽东曾表示反对,说江青不行,常委们经过讨论,认为毛泽东的生 活秘书还是由江青担任比较合适、方便,就这样江青有了一项正式任命,即毛泽东的生活秘书,此外她还有两项任务即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文化部电影局 顾问,她就利用这些原本不应属于她的政治职位与地位紧紧盯住局势的发展,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利用价值的机会。在“文化大革命”中,江青更是“中央文革小组” 副组长,个人野心急剧膨胀。此时的江青不仅仅满足于只有国内知名度,她还想要有国际知名度。她深知记者、作家手中笔的影响力,她更知道“无冕皇帝”的威 力,她寻觅着自己的“斯诺”,她希望她也有一本在西方广为传播的传记,最初她找到了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可在韩素音那里碰了一鼻子灰,但江青仍不放弃,继续 寻觅着自己的“斯诺”。

    恰恰这个时候维克特出现了:维克特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中国近代妇女运动,但是所获无几,正为难以出研究成果而发愁之际,江青的热烈握手表明了写作江青 传记这一新课题远比研究中国现代妇女运动更容易获得成功。既然一个愿谈,一个愿写,两人一拍即合,这样写一本书的意念已经明确,于是开始长谈。两人的谈话 前后共达七次,十六个小时并记录整理成文稿,虽然由于毛泽东等人的阻止使文稿未落入维克特之手,但是维克特根据自己的笔记还是写出了关于江青的传记,书名 为《ComradeChiangChing》,后来被译为《红都女皇》,书的封面上印着江青在延安所摄的披着军大衣的侧面照片,书前印着江青赠给维克特的 一首诗。《红都女皇》一书的出版在国内外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多行不义必自毙,江青在“文革”期间倒行逆施,引起了毛泽东的强烈不满。毛泽东多次对她进行严厉批评,并警告她和张春桥等人不要结成“四人帮”。1976 年9月毛泽东逝世后,江青等人更是加紧了篡党夺权的脚步,但邪恶终究战胜不了正义,江青最终还是受到了人民的惩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关键词:揭秘毛泽东亲人 当夜,警卫一中队的干部和战士们和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没有睡,每个人都陷入了深切的悲伤之中。

    202房子里灯火通明。中央政治局正在开会,讨论、安排毛泽东的后事。由于以前一直对毛泽东后事没进行过考虑,会议从深夜1时许一直开到黎明时分,后事如 何安排、遗体如何处理、如何发丧和规模如何、是否邀请或允许外国代表团前来吊唁等等问题,讨论来讨论去,没有一个定论。

    陈长江、李连庆率领警卫战士在门口值班,不时往里面递送一些开水。

    这些事情迟迟确定不下来,但已不能再等了。其中,如何处置遗体,尤为迫切,亟须决定下来。一种意见认为,根据毛泽东所倡导的,中央也早有决定,遗体实行火 化为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毛泽东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在人民群众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应学习苏联的做法,像保存列宁遗体一样,永久地保留遗体,让子孙后代都 能瞻仰,以学习他的精神。两种意见相持很久,谁也没说服对方,谁也没被对方说服。好几个小时过去,还是没有结果。

    这时连医疗小组的专家都着急了,抱怨说:“天气这么热,再等下去不得了……”最后,华国锋和叶剑英商议后,提出分两步走:先对遗体实施防腐处理,进行发丧、吊唁;然后再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决定是火化还是遗体保存。

    这个决定定下来时,天都快亮了。于是,华国锋布置各项工作,各成员分头抓落实。

    汪东兴从会议室出来后,匆匆地来到警卫值班室,打电话给卫生部,找专家研究遗体防腐处理工作。因为时间紧迫,他说话很急,而对方本来就缺乏思想准备,结 果,对他讲的话,怎么也没听明白,不得不反反复复地问了好几次。汪东兴也不得不回答、解释了好几次,才把这个决定传达下去。

    很快,卫生部的几名专家来了,研究毛泽东的遗体防腐处理问题,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具体防腐操作工作。

    这时,汪东兴把张耀祠和陈长江找去,交代说:“毛主席在世时,他的警卫工作一直是你们一中队负责。现在,根据政治局的决定,毛主席遗体的警卫任务,仍由你们一中队担任。”

    张耀祠叮嘱陈长江说:“老陈啊,你们要和主席在世时一样,严肃认真地做好这项工作。这也是非常光荣的!”

    “这无需多说,我和战士们都会尽心尽力的。”陈长江坚决地表了态。

    随后,陈长江从一中队挑选20多名战士,召集大家开会,商量如何做好遗体的住地警卫和护送工作,并如何配合卫生部专家们的工作。大家含着泪水,忍着悲痛表示:“一定要做好每一件事情。”

    这一日早晨,时任沈阳军区后勤部第二政治委员的龙开富起床后,第一句话竟对老伴说:“我不行了,你们考虑后事吧!”说完,便自己又躺到床上了。

    这时龙开富才68岁不算老,身体也不差。老伴很纳闷:“你前天还去钓鱼呢,怎么突然间说自己不行了!”

    龙开富也不解释,只是躺在床上,不吃不喝地睡了一天。

关键词:揭秘毛泽东亲人 ************给大女儿留下的奇怪手势成谜

    李敏来到床前,看到爸爸病成这个样子,眼泪又要流下来了,她竭力忍住,不让泪水流出来,她轻轻地叫了一声:“爸爸。”

    毛泽东带着微弱的声音说:“娇娇,你来看我了?”毛泽东神智十分清醒,他仍然习惯地称呼李敏的小名“娇娇”。

    李敏点了点头。

    “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毛泽东望着李敏,目光中充满着慈祥和怜爱。

?</td></tr></table>

<!--[diy=diycontentbottom]--><div id=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0社区

GMT+8, 2023-1-31 10:48 , Processed in 0.0453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