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数人对邓小平的攻击 中美建交谈判及其成果不仅得到了11届3中全会的充分肯定,而且历来在学术界有着普遍的好评。但是世纪末以来,随着台独势力的发展,少数人开始怀疑中美建交的成果,特别是对邓小平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各种非议。 我在网上看到的较早的一篇文章是韩德强1999年9月写的《美国是怎样制造和支持两国论的》。他认为中美建交公报留下了两国论的隐患,而邓小平应当对这一公报负责,说邓“全盘接受了美国的条件……默许美国继续可以向台湾出售武器”。不过,与今天少数人在这一问题上对邓小平的无理指责相比,韩德强还算客气,他只是认为邓小平在中美谈判中犯了不可挽回的错误。从去年12月起,网上出现了一些骇人听闻的帖子,居然指责、大骂邓小平卖国,而且说他私下卖国。这些网民,绝大多数为不明真像者,主要听信了范机和吕加平等人在网上散布的谎言。受人煽动,拍案而起,不足为奇,倒是这两个人的文章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范机文章的题目是《邓小平在中美建交谈判期间的暗盘交易》(07.12.18),后面还有附文《中国政府所说的“三个公报原则”到底什么回事》。范机不仅指责邓小平默许售武,而且指责他连犯三个大错,一错在默许售武,二错在隐瞒真相,三错在要求美方帮忙隐瞒真相。他说,默许售武实际就是将美蒋地上协防条约变成地下,中国参与其中却对外装着不知道而已。在美方人员的帮助下,这个秘密一直保持至今。 吕加平把自己的东西概括为“三信二文”。“三信”:《2008年1月8日给胡锦涛的信》,《1月13日给中共中央、中央纪委并各位委员的信》,《1月21日给中共中央、中央纪委的第二封信》。“二文”:《关于邓小平与美暗盘交易私卖台湾主权真相和后果的揭示与分析》(08.1.8),《有关邓小平私卖台湾主权史实的补充材料》(08.1.18)。 吕加平写了这么多,其实没有提供额外的材料,只是大幅引用范机的东西,接过他的话头,添枝加叶,肆意发挥,将论点推向极端。在他的笔下,邓小平从默许犯错、受骗上当,变成了卖国贼。他说邓小平“有意放弃国家对台主权、引进美国继续干涉中国内政”,“暗盘勾结私卖主权、私通美国”,“以私下卖国来搞反党篡党逼宫夺权活动”,“他比李鸿章更卖国、更可恶”,“完全是一个……卖国求荣的活脱脱汉奸形象,丑陋可鄙的卖国贼嘴脸”。 关键词:中美建交邓小平 二、卡特日记及其讲话传达了什么信息 短短一个月,两人对邓小平的攻击迅速升级,从指控错误,宣布罪行,到漫骂侮辱,上书逼问,大吵大闹,沸沸扬扬,皆因他们自以为掌握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原来,去年前美国总统卡特先生访华期间,参加对中外友协12月5日举办的中美建交28周年纪念会时,公布了几段记录当年建交情形的私人日记。他们宣称这些日记提供了邓小平的所谓罪证。 范机写到:卡特日记“记载着中美1979年建交时邓小平默许美国对台售武:‘邓小平同意,中国不会公开反对我们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宣言,他也明白我们将在共同防御条约终止后继续向台湾出售防卫性武器。他们在公开场合不会赞同美国向台湾售武,但是私底下他们知道武器还是会卖给台湾的。’” 范机宣称,国内媒体不仅没有反驳卡特的论断,而且在发布消息时,将其中有关邓小平同意售武的讲话部分全部舍去,但是当时在场的外国记者却都发出了报道:卡特宣读了日记,点明了邓小平默许售武。 范机没有指明哪位外国记者发出了不同于北京的报道。有网民猜测,可能指一篇题为《卡特:中美建交时中国默许对台售武》的网帖。该帖发表时间是07年12月6日4时,作者网名为“苏联红军大尉”。这个猜测有几分道理。因为范机引证卡特日记上述段落的译文,一字不差,恰恰来自这位使用中文并用中国人语气说话的“苏联红军大尉”。 笔者无缘中美建交28周年纪念会,没有听过现场传译,但是知道关于卡特先生讲话及其日记存在不同的译法。2007年12月13日,国内一家学术网站“中国选举和治理”,以《吉米·卡特眼中的中美建交——卡特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演讲时披露中美建交时的私人日记》为题,全文发表了卡特讲话的译文。其中对范机所引那段日记是这样说的: “邓小平对美方将继续维持一年与台湾的防卫协定(根据美台双边条约)表示理解,他同意中国不反对美方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声明,他对美方将在防卫协定到期后继续向台湾出售防御性武器也表示理解。他们不会公开认同这一点,但是默许。” 两个译文有些许差别很正常,一人一个译法,各有千秋与不足。且看最后一句。苏联红军大尉的译文是,“但是私底下他们知道武器还是会卖给台湾的”,而这里的译文只简单地说出“但是默许”4个字。两相对照,看不出原则区别。相反,两个译文还可以按某种意图相互诠释。例如,上文的“私底下”可以用来诠释下文的“默”,而下文之“许”字又可以用来诠释上文“知道”两字。这样一来,范机之论似乎有些道理:邓小平私下允许美国对台军售。 为了搞清卡特先生的本意,应当读一读他日记的原文。这个原文也是由“中国选举和治理”网提供的,篇幅较长。引起范机兴趣的,只是1978年12月14日日记中的下面几句话: 关键词:中美建交邓小平 He understood that we would maintain a defense agreement with Taiwan for a full year according to our bilateral treaty], agreed that our statement that the Taiwan issue should be settled peacefully, would not be contradicted by China, and understood that we would sell defensive weapons to Taiwan after the treaty expires. Publicly they're going to disapprove of this action, but they've acknowledged that it will be done. 先看关键词acknowledge。苏联红军大尉译为“私底下知道”,“中国选举和治理”网译为“默许”,而笔者则译为“认识到”。在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acknowledge一词曾被美方用来表述他们对“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观点的立场。在两个公报的中文本中,这个词被分别表述为“认识到”和“承认”,实际上都是表示美国对中方主张的一种确认,只是在程度上不同于直接接受中方立场的某种表述(如recognizeas或accept等)而已。[8]联合公报的中英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其措辞得到了双方认可。美国某些反华势力曾拿acknowledge不等于recognize说事,说什么美国没有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种狡辩并没有引起他们所期望的回应。 不过,我们待会儿再来谈这一点。现在只谈acknowledge的原义。《全本百科版韦氏英语词典》给出的相关释义包括:1. own, avow, or admit to be true, by a declaration of assent; as to acknowledge the being of a God(以宣布同意的方式承认、认可某事是真实的,如承认上帝的存在);[9]2. to own or notice with particular regard(以特别关注的方式予以承认或告知).9.to show recognition of by an act ,as by a bow, nod, smile, lifting of the hat ,etc. as a mark of friendship or respect(以某一动作,如鞠躬、点头、微笑、举帽等体现友好或尊重的姿态表示承认);10.to own, avow or assent of (an act)in a legal form, to give it validity; as, to acknowledge a deed(以法律形式承认或确认某一行为,使其具有有效性,如确认某一行为)。从这些释义看,acknowledge可以译为承认,认知,认可,认识到,或确认。但是没有“私下”的含义,正如美国在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对“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中方立场的承认(acknowledge)不是私下做出的一样。至于“默许”的译法更是无从谈起。 再看acknowledge后面的从句it will be done。这是一个被动语态,it指代“军售”这件事,will be done表示还要做,而不是必须做或应该做(will表示时态,非情感助词),更不是说这件事有被做的权利,或有人有权做这件事。全句只能理解为他们认识到军售仍将进行这一事实,决不能理解为他们承认美国拥有继续对台军售的权利或赞同美国对台军售。 再看understood that we would sell defensive weapons to Taiwan after the treaty expires一句。“中国选举和治理”网的译文是“对美方将在防卫协定到期后继续向台湾出售防御性武器也表示理解”。“理解”什么?军售的合理性,还是军售仍会发生?语义极其含糊。如果是后者,这种表述显然是不妥当的。 最后看整个段落。前面几句的主语都是第三人称单数“他”,而最后一句的主语换成了第三人称复数“他们”。“他”和“他们”在语法上有严格区别。“他”是指邓小平。那么“他们”是指谁?可以肯定,不是美方人员,也不单指邓小平一人。只有几种可能:中国政府,中方,或参与谈判的几位中国人。从上下文语气看,从“他”到“他们”转化很自然,完全是修词的缘故,没有语义上的质的区别。无论“他”还是“他们”,卡特都知道是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但是范机和吕加平一定要把此事说成一种背着中国政府的阴谋,那就讲不通了。为什么日记显示“罪证”时用“他们”,而你们只指控邓小平一人?按照你们的逻辑,卡特所揭露的“卖国罪”不应是一人作案,而是一个有组织的犯罪集团所为。也就是说在决定中国伟大历史转折的两个重要会议之间的短短一天时间里,邓小平背着党中央和中国政府,居然迅速拉拢了一个包括翻译、随从甚至部长在内的小集团,同美方人员进行了一次出卖台湾的不可告人的秘密交易,并且在美方人员的帮助下,把这个秘密保持到他逝世后多年也无人问津,直到30年后的今天,卡特才将其公之于众!请问,这是历史,还是一部拙劣的小说? 关键词:中美建交邓小平 2、卡特日记的背景 这段日记写于12月14日。这是美国时间,相当于中国12月15日,即邓伍最后一次会谈的日期。 此前,美国政府为达成建交,试图以接受中方“断交、废约、撤军”三原则,换取中方接受美方的“三条”:即1、宣布关系正常化时,美国单方面发表关于台湾问题应和平解决的声明,请中国方面不要反驳;2、美国将与台湾保持非官方的经济文化关系;3、美国应能向台湾继续出售武器。[10] 到1978年12月13日邓伍首次会谈时,前两条中国已基本接受了,只剩下最后一条。由于中国始终反对军售,伍德科克基于现实考虑,从原来要求中方承认美国有权对台军售这一目标退而求其次,只期待这一争议不影响双方签署公报。会谈时,他向邓小平提交了新起草的联合公报草案,并表示,公报发表后美国将不直接废除美台条约,而是根据条约本身的规定由一方提出“中止”要求,使条约在一年后自动失效。又说,美国将发表声明,期望台湾问题和平解决,中方也发表声明,不反驳美方的观点,而是重申统一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他没有再提军售问题。 邓小平表示,基本同意新的公报草案。同时他又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联合公报应重申反霸条款。这是针对苏联的,曾写入上海公报。二是美方在声明中不要讲“一年后技术上”终止美台条约。这一要求本身说明中国同意把“废约”改成“终约”,而作为交换,美国不应对外强调该条约还有一年的有效期。三是美国政府在这一年期内不应向台湾出售新的武器,在途武器除外。三项要求是作为正常化的条件提出来的,邓小平这么做时充分考虑到了对方接受的可能。问题是,他为什么要提三项要求,特别是为什么要求美国在中国已接受的美台条约最后一年有效期内不对台湾售武?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为即将实施的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争取最有利的国际条件。如果正常化后美国即刻向台湾出售武器,中国势必要做出强烈反应,这将对作战产生不利影响。 邓小平也谈到了“终约”后的军售问题。他重申了中方的立场,没把对方同意这一立场或解决双方分歧作为正常化的条件。他希望伍德科克理解军售问题何等重要,强调对台出售武器会破坏中国的和平统一,并告诫如果美国向台湾出售大量武器,蒋经国就会把尾巴翘得高高的,这只会增加冲突的危险性。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尽管邓小平重申中方关于对台军售的立场,但是他仍然同意美方提出的新的公报草案,也没有要求美方把放弃军售写入联合公报和声明。这一点足以说明,中国政府已决定不把对方放弃军售作为建交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伍德科克也采取了相同的做法,即不要求中国同意军售。正因为双方对军售问题采取了搁置争议、先行建交的处理方式,才使这次会谈基本达成包括正式文件和各种口头或文字承诺在内的建交协议。而这种处理方式本身需要谈判双方采取某种程度的默契。 但是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卡特总统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却对这种心照不宣的解决方式陡生疑虑。他显然没有理解邓小平为何要求美方在条约一年有效期内停止对台售武的实际含义。而公报及相关文件又没有涉及此后的军售问题。他担心中国方面有误解,以为美方从此放弃了军售,而这将使建交功亏一篑,用他本人的话说,“切莫为了一些形式问题贻误大事”。实际上,布热津斯基混淆了邓小平把作为协议条件提出的一年内停止军售,与表明中国立场但不作为协议条件提出的要求美国最终放弃军售之间的区别。他在回忆录中写到:“不幸的是,到了最后一分钟,出售武器的事情出了问题。中国人一直以为我们将立即停止台湾出售武器。我们则说明,我们在通知台湾终止条约的一年时期内暂停出售,但此后将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他指示伍德科克求见邓小平澄清这一问题。然而,在北京的伍德科克完全清楚怎么回事儿,认为无此必要。他认为中国人已彻底了解了这一立场,“如果总统发表对台军售的声明,中国人有可能被迫进行反驳”。[14] 根据以上叙述,我们可以得出几点结论。1、“最后一分钟”的问题不是发生在邓小平和伍德科克之间,而是发生在布热津斯基和伍德科克之间。2、这个问题不是中国是否接受美国对台军售——美国人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而是中国是否明白美国在条约期满后仍将继续军售。3、布热津斯基的担心,虽可理解,却实属多余。因为提出这一问题,充其量不过把原来的心照不宣变成一种明确的答复。 关键词:中美建交邓小平 伍德科克在15日的会谈中要求中方澄清军售问题的方式本身,也表明了他与布热津斯基对这一问题的判断差别。他没有照本宣科地贯彻白宫指示,即要求中方回答是否知道美国将在“终约”之后继续售武。他清楚中国人实际上了解这一立场。他用自己的方式请中方答复,美方能否在记者问到时表示1979年后可向台湾出售有选择的武器。伍德科克不愧为谈判高手。这一提问十分巧妙,中方不能直接回答“能”,还是“不能”。“能”意味着中方同意美国的立场,而“不能”则意味中国确实有误解,布热津斯基的判断不错,双方需要进一步谈判,否则无法达成协议。 面对这一暗含玄机的提问,邓小平的回答同样巧妙,而且无懈可击。他表示,如卡特总统对外说向台湾出售武器,我方不同意。如卡特谈话涉及此事,中方也要立即表态。现在要避开不谈,“以后我们双方再来讨论”。这既表明了中方始终反对军售的立场,又明确告诉对方,不要让这一分歧影响关系正常化。 尤其是,邓小平指出了美国坚持军售必然引起的后果。他说,中美建交后,希望美国政府慎重处理同台湾的关系,不要影响中国采取最合理的方法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最重要的是,如果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从长远讲,将会对中国以和平解决台湾回归祖国问题设置障碍,最终只能导致武力解决。”[15]这不仅是一种预言,更是一种警告。关于这段话,范机不仅讳莫如深,只字不提,反而指责国内媒体删掉并不存在的所谓邓小平同意售武一事。到底谁在隐瞒真像? 与前三次邓伍会谈不同,这次会谈没有形成任何新的成果,也没有对以前协议做任何修改,只给了白宫一颗定心丸。 让我们再回到卡特日记。卡特想要得到的不是中国对美国军售立场的赞同或默许,而是想知道中方在双方发表联合公报之前,是否了解美国这一立场。他在日记中满怀欣喜记录下来的正是中方对这一问题的确认。这也说明双方政治家对搁置争议完全一致。 可以说,在军售问题上,美国人的目的没有完全达到,但也达到了一半。军售问题不再成为中美建交的障碍。美台条约终止后,军售尽管会受到中国的反对,但仍会继续,而这足以使卡特说服国会。 3、卡特讲话和所谓国际反映 范机写到:“卡特的讲话是应中国外交协会的邀请,而且是在北京发表的。他当然知道这个问题的敏感性,不会在中国的首都对中国主人如此不敬,栽诬邓小平。相反的,他选择这个时候这个地点这个场合用他当时的日记来宣布此一历史公案,目的就是要表明他所说的可信性,也就是对此一历史定案。” 但是,听过读过卡特讲话的听众读者,也许发现不了卡特怀有如此险恶的政治意图,反而可能怀疑范机的可信度和动机。范机料到了这种可能,于是接下来解释:“就卡特的角度来考虑,一方面他自己年岁日增,总要找一个时期来交代;另一方面,他也不想让中国因此难堪,所以他的态度相当低调,只念日记,没有发挥。”于是,高调只能由对年事已高的卡特老人体贴入微的范机先生来唱,日记也只能由他来发挥了。 可惜,在卡特整个讲话中,日记占了85%的篇幅,其中可供范机发挥的也就三两句话。而日记的其他内容,剩下不到15%的开场白、宣读日记时的插话解释,以及简短的结束语,都不支持范机替卡特所做的发挥。 在开场白中,卡特先叙述1949年他在青岛目睹新中国成立前夜的情景;再历数尼克松起几任美国总统对中美建交所做的工作,以及留给他的历史任务;最后指出:“官方文件已全部公开,我敢肯定,许多中国学者已做过研究。但是,这里还有一些情况需要说明。最近我一直在细读我在白宫4年保留的个人日记。它们从未公开,但是今天下午我决定同你们分享其中的几段。” 关键词:中美建交邓小平 他宣读的时段从1977年5月17日到1979年1月30日,包括17天的相关记录。通篇读下来,一方面,笔者没有从中发现对已知历史的颠覆性材料,另一方面,确实感到这些记录提供了关于中美建交的最新资料,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其中不少材料,可填补现有官方记录和个人回忆的空白,或丰富其细节。这有待于史学家充分利用。 日记对邓小平赞不绝口,尊崇褒扬之辞随处可见。这说明作者为分享日记而做的挑选,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为了纪念中美建交。 更重要的是,卡特已明确表达了他对中美建交历史意义的看法。他说,上海公报发表后5年,“台湾仍被我的政府承认为主权国家。而我作为新总统决定结束30年来(中美两国)的疏远”。 1978年12月24日的日记有这样一段记录:“我们的中国问题专家向我谈起了‘党的三中全会’的结果”。读到这里(范机所谓卡特只念日记不作发挥的说法是不对的),卡特停下来说:“现在看来,我们应该认识到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时机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它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关系。没有正常的美中关系,中国很难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同样,继续承认并保护台湾的主权地位,对于我们最强大的各国来说也是非常麻烦的。就在邓小平和我的笔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可以看出,卡特试图传达给我们的准确无误的信息是,他和邓小平改变了美国政府对台湾主权地位的承认和保护。 如果真如范机所说,卡特为历史定案而来,并且抛出了惊人的材料,那么国外媒体和学术界,或多或少,一定会反响,至少不会一言不发。范机自己也提到,“当时在场的外国记者都发出了报道。”然而,笔者搜遍了国外英文网站不仅没有看到邓小平默许军售的相关报道,甚至也很少有人提及到卡特讲话及其日记。笔者只好直接进入卡特中心网站。 该网有一个栏目专门刊登卡特撰写的旅行报告。2007年12月10日的报告追述了几天前卡特对中国的访问。关于日记,只有寥寥数语。他说:“对于这次讲话,我决定直接引用我的个人日记,而某些思想和事件以前还没有报道过。”还说:“在下午的论坛上,我概述了1977年5月到1979年1月邓小平完成访美这一时期的私人经历,听众则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使我开始考虑是否在将来的某个时候编辑出版我的日记。” 没有巨大的反响,没有轰动的效应,一切都那么正常,平平淡淡。 这就是所谓“外国记者发出报道”的真相! 三、《长城》一书不可信 卡特日记份量虽重,却不够详细,于是范机找来国外9年前出版的一本旧书,补充所谓邓小平同意军售的细节。书名是《长城,六位总统与中国,一部通过访谈获得的历史》,1999年出版,作者帕特利克·泰勒为美国一家报社记者。 范机说,这本书是作者采访伍德科克后写成的,国内曾以各种方式披露过书的部分内容,却全部删除了有关邓小平让步的经过。他全文抄录了所谓被删除的段落。大意是说,在最后一次会谈时,邓小平最终同意了伍德科克的建议,但是加上了一个要求,希望将来的军售能够秘密成交。然而,公报发表前最后一刻,美国答复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新闻自由的社会里无法做到。邓小平只好吞下他们的苦药。 至于吕加平,为了增强这本书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他干脆把它说成是当事人伍德科克的回忆录。据此,他认为,邓小平原来主张搁置争议,后来转向同意军售。依这种观点,中美建交已不存在争议问题,搁置争议只是掩人耳目的幌子。 一般来说,由于立场、价值观和个人角度的不同,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件的记录会有不少差别。这是可以理解的正常现象。只要当事人尊重基本事实,那么双方的记录是不难相互印证和衔接的。但是泰勒的陈述却非如此。它不仅与中方史料及当事人的回忆严重冲突,而且也与卡特、布热津斯基等美方当事人的说法大相径庭。 关键词:中美建交邓小平 例如,伍德科克奉什么指示与邓小平举行最后一次会谈?泰勒如是说:“电报指示他立即求见邓小平,以确保中国领导人既理解又同意美国保留向台湾出售防御性武器的权利”。而布热津斯基则说:“我还是坚持要他去对邓小平讲,‘在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上,我们将尽可能地克制,但是根据美国的政治实际,要美国不重申它在这个问题的立场,那是根本不行的……考虑到中国对这个问题很敏感,我们将不发表正式声明。可是新闻界以及反对关系正常化的人肯定会立即提出质问,我们将作如下回答:在关系正常化协议的范围内,美国已表明在共同防御条约失效后它将继续与台湾进行贸易,包括有控制地向它出售选定的防卫武器,但将注意避免危及该地区的和平前景。中国方面不赞成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但不阻挡双方就关系正常化问题达成协议’。” 我们到底应当相信泰勒的陈述,还是电报起草人布热津斯基的证词? 为慎重起见,笔者认真翻阅了泰勒的原著,以核实此人之说根据何在,结果发现问题不少。许多重要情节的叙事或者没有提供出处,或者笼统地罗列一大堆受访者名单,让读者无法核实其真伪,而且肆意发挥和演义的痕迹非常明显。 我们来看看,泰勒关于美国人哄骗邓小平上当的情节是如何编造出来的。 搁置军售争议是中美建交的关键。卡特政府一班人都很看重这一点,将其视为一个了不起的外交智慧。布热津斯基的回忆录《实力与原则》花了不少篇幅来描写这一点。但是此书也有很大的不足,那就是把搁置争议说成是他的创议。在这个问题上,布热津斯基有故意贬低伍德科克的争功之嫌。[18]一方面,他有意不提邓伍13日首次会谈时中方已基本同意美方新提出的公报草案这一事实;另一方面,又把他的猜疑说成似乎已经存在的事实,硬说“中国人一直以为我们将立即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以此证明邓小平最后接受了他的主张,才搁置了争议。 当然,这么说尽管不是事实,也无碍大局。毕竟,搁置争议谁先提出,13日还是15日提出,并非那么重要,至少不会影响基本事实的认定。然而,泰勒却把布热津斯基这种出于个人名利的说法演义成了另一个不同的故事,将其当作美国政府对华外交取得的一次单方面的重大胜利,说什么伍、布用计迫使独裁者邓小平吞下军售这颗苦果。 在谈到邓伍13日首次会谈时,泰勒效仿布热津斯基,也删除了邓小平接受公报草案这一至关重要的情节,同时添加了这样的细节:“邓盯着公报草案,只有一页,并且是英文的,他喊来年轻的女翻译施燕华,让她站在背后,看着译给他听。她弯下身子,而邓则口述修改意见,现场做着决定,不同任何中国官员商量。”隐去重大情节,添加能使人亲临其境的细节,这仅是泰勒玩弄的手法之一。 另一种手法是曲解伍德科克在这次会谈中的意图:“伍德科克不敢接邓(反对军售)的话头。他只是听着。伍德科克不打算把总统关于军售的立场再摆上桌面,卡特9月时已经提过。那么做是要坏大事的(Thatwould beadeal breaker)。伍德科克觉得自己这样做才是正确的。”伍德科克不提军售是为了搁置这一问题,先达成建交协议。而泰勒则暗示读者,伍德科克在用计谋,试图瞒过邓小平,为总统悄悄保留军售权,使其今后不受协议的限制。 第三个手法是为所谓邓小平接受布热津斯基主张一说,安排了以下戏剧性的情节:邓小平听了伍德科克奉布热津斯基之命的表述后,先是勃然失态,大发雷霆,接着软下来,不知所措,竟向对方求助,询问“你说该怎么办”,继而又听伍德科克好言相劝,最后无奈地接受了美方的意见。写到这儿,泰勒仍然不忘添加细节:“伍德科克说完后,邓盯着他看了一会儿,耸了耸肩,摊开双手,只吐出一个字,‘好’”。大家可以看看,这个邓小平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 关键词:中美建交邓小平 第四个手法是偷换概念,把搁置争议说成各自保留权利。“争议”是指美国坚持对台军售,认为拥有这一权利,而中方则反对美国这一行为,也不承认美国拥有这种权利。“搁置”是指把这一争议放到正常化之后再来解决,决不意味着中国同意美国在正常化后有对台军售的权利。12月15日伍德科克奉白宫指示求见邓小平,是为了说明,美国将在条约期满后恢复军售。而泰勒则把白宫指示偷换成要求中国理解和同意美国有权继续军售。由于邓小平反对军售的基本事实无法否认,泰勒便为邓小平添加了这样一句话:“这位中国领导人说他保留再回到军售议题上的权利”,以此暗示邓小平实际上承认美国也保留了军售的对等权利。 最后一个手法是杜撰邓小平要求美方确保军售秘密实施的故事。泰勒说,这是邓小平为减少被迫接受军售造成的损失而提出的要求。为使读者相信,他竟把这一观点描写成邓小平自己的话。接下来的对话、引语、情节等的描写很长,却没有指明资料来源。一直写到这个要求传回美国,布热津斯基认为美国政府不可能同意“秘密”对台军售时,泰勒才勉强提供了一个注释。 原来,他只有一个材料来源,即布热津斯基同柴泽民谈话的备忘录。时间是1978年12月15日(美国时间),建交公报发表前若干小时。且看备忘录的内容:“布热津斯基说,关系正常化后公开讨论对台军售是不可避免的;美国政府在‘被提问时’将发表一个声明:正常化之后对台军售仍将继续,中国不赞成这一行为,但是双方仍然同意关系正常化。应将这一立场迅速通知邓小平,以免刚宣布完关系正常化,美中之间就爆发公开的争论。” 看来不给出处还好,一旦给了出处,便真相大白。原来,布热津斯基这里讲的不是泰勒臆造的军售能否秘密进行,而是公报发表时美国政府如何回答记者议员关于军售问题的提问。他要求柴泽民把美方意见立即反馈给中国政府。前面提到,头天伍德科克曾就这一问题询问过邓小平。现在,双方互通消息仅仅是为了在宣布联合公报时能够做得漂亮。后来双方确实作到了口径一致。 就这么一条资料,还是用其英文记录的,泰勒把它演义成了什么?不懂母语呵,还是别有用心? 关于泰勒编造的邓小平要求美方秘密售武一节,范机和吕加平做了这样的解释:邓小平明知自己犯了一个重大错误,为了面子而向党中央隐瞒真相,并要求美方帮忙隐瞒,试图蒙混过去。 但是同样采访过伍德科克的另一位美国学者罗伯特·S.罗斯(RobertS.Ross)却反驳了把邓小平的拍板看作个人行为的观点:“邓小平之所以能够作必要的妥协,是因为他有中国杰出人物的支持,而不是不顾反对。这个妥协协议毫无疑问在中央筹备会上进行了讨论,如果存在强大的反对意见反对他在销售问题上甘愿妥协,那么邓小平既不能促成实现关系正常化协议通过,也无法确保其政治上的权威性。中国领导层的精英分子一致认为坚持实现关系正常化是战略上的需要,中国不得不在武器销售问题方面作出妥协。” 罗斯的判断是靠谱的。因为搁置军售争议先行建交的决策是由华国锋主席而不是邓小平副总理公布的。《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刚一发表,华国锋主席就在当天(1978年12月16日)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了这一点:“我们认为,在两国关系正常化后,美方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这不符合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原则,不利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对亚太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也将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是说,我们之间有不同的观点,有分歧,但我们还是达成了公报。”[25]同一天,美国白宫也向美国国会议员们指出:“我们十分清楚地阐明,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关系后,我们将继续向台湾出售有限的防御性武器,而且我们一定会这样做。”可见,军售并非什么秘密或阴谋,而是被公开搁置的一个分歧。 范、吕过于相信美国三流记者泰勒了,对他的书不探明其究竟便据以声称:“伍德科克的叙述,同卡特此次的讲话是互相印证的。将两者联合起来,邓小平在售武问题上的最后让步,是没有丝毫疑问的。” 我们看到,卡特讲话及其日记存在误译,受到歪曲;所谓伍德科克的回忆,根本就是泰勒编造的谎言。 关键词:中美建交邓小平 四、正确评价中美建交和邓小平对其做出的历史贡献 1999年是中国主权受挑战国家安全受威胁的一年。这一年,李登辉打出了“两国论”的台独旗帜。美国则乘科索沃战争之淫威,在“民运”组织大搞“六四”十周年反共活动的呼应下,轰炸中国大使馆,向台湾出售大宗的先进武器,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案”、“涉台修正案”,扬言要把台湾纳入战区反导体系,大有改变对华政策之势。 泰勒的《长城》是为追随这股历史逆流而作的。它传播了以下理念,美国对台军售,进而对台湾的保护,可以在中美建交时达成的有关协议中找到国际法依据。虽然此前美国有人动过类似念头,拿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英文版中“acknowledge”一词说事儿,但不成气候。泰勒另辟蹊径,通过编造历史来使人们相信这种说法。应当说,他的书在海外和境内都有一定市场,而不只是有人恶意利用和发挥。 1999年9月12日,香港《亚洲周刊》发表题为《改写历史的采访》的文章,称《长城》透露了一个“内幕”,美国“把邓小平骗到最后一刻”,使中方“受骗上当”。[27]国内有些研究中美建交史的学者,不明真相,面对美国的逼迫和中国的一时被动,也沉不住气,常常引用这本书的所谓史料,认为邓小平在中美建交问题上存在失误:当时不应搁置争议,授人口实,而应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不留后患。 笔者认为,这种看法,对中美谈判是一厢情愿,对遗留的军售问题和台湾前景的估计又过于消极,对邓小平的评价也很不公正。 首先,台湾问题不同于香港回归。在中美谈判中,中国在国际政治和国际法方面不具备压倒性的优势,而军事力量又弱于对方。这个现实决定了我们在谈判桌上无法取得后来中英谈判那样的单方面的完胜,只能用局部的让步换取最大利益。 其次,坚持军售是美国的底线,也是卡特政府说服国会的重要理由。我方如不在这个问题上做出某种让步,就会丧失关系正常化的一次重要机遇。这不仅不利于“一条线”战略和改革开放政策,实际上也不利于推动台湾问题的解决。试问,如果美国现在还驻军台湾,两岸关系乃至中国周边和国际环境,会是一个什么局面? 第三,搁置军售争议没有丧失原则,更没有束缚我们的手脚。韩德强、范机等人可能没有注意到,在搁置军售争议之前,中国政府通过谈判已迫使美方放弃了要中国公开承诺不对台湾使用武力并将其作为关系正常化条件的无理要求。当然,这不并等于美国承认或默认中国在台湾问题上有权用武,如同中国搁置军售争议不等于承认美国有权军售一样。 第四,美国政府和国会对中国的一致立场是,只有中国承诺在台湾问题上放弃使用武力,美国才能考虑停止军售。对于这种要挟,中国显然不能接受。我们选择是:“如果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最终只能导致武力解决。”这句话是邓小平讲给美国佬听的。同时,他对党内又作了这样的交代:“不能排除使用武力,我们要记住这一点,我们的下一代要记住这一点。这是一种战略考虑。”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国在中国坚持自己有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情况下作出让步,最终同意与中国建交,与中国搁置军售而同意与美国建交,是对等的。也就说,用武和军售具有相互制衡的作用。 最后,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军售问题也不是中美建交后才有的。早在解放战争爆发时,美国就已把支持中国抗战的援助用于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了。对台军售只是延续了美国一贯的霸权主义做法。中美建交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决不意味着我们以后没有能力和手段解决这个问题。对台军售,中国的立场一是反对,二是不怕。正如美援没有挽救国民党政权垮台一样,军售也不能阻挡台湾回归,最多只能为祖国统一添置一点障碍。 历史已经证明,邓小平在中美建交中的决策非常及时、英明,既解决了当时的紧迫问题,又照顾了以后的长远利益。实际上正是因为中美建交,我们才可能通过国际组织和双边条约夯实一个中国的国际法基础,才可能通过改革开放缩短中美之间的差距,改变两岸的力量对比。 关键词:中美建交邓小平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