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19日,陈赓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留影 “豫西伏牛,朝鲜打虎,宏谋韬略湛深;电掣风驰,战斗一生,钦尽瘁。领袖学生,人民儿子,赤胆忠心不朽;松青柏劲,河岳同寿,看长明。”这是哈军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当年给陈赓大将敬献的挽联,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无尽哀思。2013年2月是一代大将陈赓诞辰110周年,为了缅怀这位充满传奇色彩和人格魅力的新中国开国大将,本刊记者采访了他的儿子陈知建将军,让他带我们走进那些渐行渐远却又值得永远记忆的将门往事。 2月1日,北京终于迎来了大风,连日来肆虐京城的雾霾顿时一扫而空,久违的蓝天和冬日暖阳让人感觉一切是那么的美好,又是那么的来之不易。伴着大风的“呼呼”声,我摁响了灵境胡同一个小院的门铃,进大门后,就见陈知建将军已穿着家居棉服站在院子里迎候,“来来来”,他招呼着,显得亲切、自然、随和。落座于洒满阳光的客厅后,我们开始了对话。 陈赓的“五大员” “老司号员、老通信员、老饲养员、老警卫员、老侦察员--五大员,那都是我爸的宝贝,个个身怀绝技”。 “他有个老号长,我很熟悉,是个老红军,没文化,但背号谱特别厉害,全兵团的号谱他都能背下来。他甚至可以用号音把行军中的某团某营的团长或营长叫过来”。 陈赓特别重视司号员,每次战前动员除了政治动员、军事部署以外,还有就是把老号长派下去做各级司号员的动员工作。通信科的科长等人对此都很不解。陈赓就在动员会上讲完作战方案后,给大家示范号兵吹号的各种姿势。还对他们说,在战斗中,号声特别能鼓舞士气,但号兵伤亡最大,因为当士兵还是卧姿时,号兵要跪姿吹号,士兵跪姿时,他又要用站姿吹号。所以他对号兵特别优待。老号兵在他的部队里都牛得很,甚至陈赓的贴身警卫都不敢惹他们。最后1950年陈赓部队打到昆明时,部队裁员要老号长退伍,通信科科长都做不通工作,他要求司令员和他说才算。陈赓一听明白了,就把老五大员召集在一起,请他们好好吃了一顿,最后他们都顺利地退伍了。“我对司号员也特别有感情,所以我现在的手机铃声也都是号声,电话是冲锋号、短信是集合号。”陈知建一边说,一边发出爽朗的笑声,我也似乎听到了阵阵号声。 “再说后来成为我们系(哈军工导弹工程系)主任的戴其萼,最早是我爸部队里的通信科长。他领导的骑兵通信员传达命令的效率就是一绝。比如说,发起攻击时间,这是最绝密的,不能用电话或电报传达,只能写在纸条让通信员下到部队传达。但部队经常分散在各地,有时候还是处于运动中,很难找,尤其是在晚上传达命令,那就更难了。但他每次都能完成任务。”有一次,有一个首长(是国民党那边过来的)非要自己带一个警卫排下去传达。陈赓让他带上几个骑兵通信员,他不要。他说我去了我就是通信员。结果一个晚上也没找到部队,而骑兵通信员仅用几个小时就把任务完成了。戴其萼是国民党的通信学校毕业的,他懂旗语、火光、通信鸽、通信犬等,可就是脾气特别坏,但在善于用其所长的陈赓手里,成了一宝。战场上电话线紧缺,他就想办法用一根线通电话,另一根用铁钎子代替,走两步往地上一插,形成回路,后来干脆在鞋上钉上马蹄铁,一步一步地走,也能通。后来,部队缴获了一只日本狼狗,交给戴其萼养,取名阿莱。在戴的调教下,阿莱成了一条能干的通信犬。可惜阿莱在战场上咬死了好几个日本鬼子后,壮烈牺牲了。后来,为了纪念阿莱,陈知建养的两只狗都取名叫阿莱。 陈赓的好马特别多,因此饲养员也是他的一大“宝贝”。他把缴获的好马都让饲养员养着,饲养员特别负责。1946年,陈知建的大哥陈知非刚从上海被接到父亲身边时,没事就喜欢骑马。饲养员交代他,你骑可以,不能把我的马累出汗来。哪知十几岁的陈知非越骑越来劲,早把饲养员的话忘到脑后了。还马时,老饲养员一看,马出汗了,心疼得不得了,急得要打他。原来马出汗后,一喝凉水就容易生病。 “我爸的老警卫员都特别老实和忠诚,不像电视电影里演的鬼精鬼精的。有个叫尚小辰的警卫员还救过我。”那是1946年,陈知建的母亲带着他和警卫员随部队走路到山西与父亲会合,可就在离敌人封锁线二里地左右时,还在襁褓中的陈知建突然哇哇地哭了起来。他母亲一看急了,怕把部队给暴露了,伸手就要把他给掐死。警卫员一把抢过来,抱在怀里,也许是他带过陈知建,陈知建一到他手里居然就不哭了,可刚过封锁线,就又哭起来了,好险。 由于陈赓不但驰骋沙场多年,还做过几年的地下工作,他的自我保护经验很丰富,常常教授警卫员。刚解放时,治安不好,警卫员只要随陈赓出去,就带上两只驳壳枪,然后把他围在中间。陈赓就对他们说,离我远点,你们把我拥在中间,不明摆着让人一看就知道中间是个大官。而当他们骑马路过村子时,警卫员们很紧张,陈赓就教他们跑快点,这样敌人就打不准了。 “我爸的侦察员都是老资格,居然还有红军。他们的化妆技术不得了,装什么像什么,特别善于渗透到敌营抓蛇头”。 这五大员都可以在任何时候直接见陈赓,没有人敢阻拦,别人不行。(本文摘自:《黄埔》2013年第2期,作者:曹燕)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