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百姓的网上家园-互动交流平台!(0.0)=^_^=(00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希特勒的“台风”战役计划:彻底“抹掉”莫斯科(1)

2013-10-22 00:00|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2| 评论: 0

摘要: 在克里特岛被攻占之后,希特勒的功业可以说是如日中天,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位将军,曾经在如此短促的时间之内,获得过这样多的胜利。他曾经在二十七天之内征服了波兰,一天之内征服了丹麦,二十三天之内征服了挪威, ...

希特勒的“台风”战役计划:彻底“抹掉”莫斯科

    在克里特岛被攻占之后,希特勒的功业可以说是如日中天,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位将军,曾经在如此短促的时间之内,获得过这样多的胜利。他曾经在二十七天之内征服了波兰,一天之内征服了丹麦,二十三天之内征服了挪威,五天之内征服了荷兰,十八天之内征服了比利时,三十九天之内征服了法兰西,十二天之内征服了南斯拉夫,二十一天之内征服了希腊,十一天之内征服了克里特岛。而俄国尽管是一个庞然大物,却花了一百多天的时间,才算是勉强的使芬兰人向其屈服了。因为他自己有了如此优越的纪录,而同时又看到俄国人是那样的不中用,所以结果遂使希特勒获得了一个错误的印像。他假定在冬季尚未来临之前,即可以打倒俄罗斯。对于他这个丧失了理性的心灵而言,这种想法是毫不足怪的,因为连整个世界也都认为这是具有极大可能性的。他希望能一举而毁灭俄国的战斗力,并且在三四个月之内,达到伏尔加-阿尔汉格尔斯克之线;此后他就可以留下五六十个师的兵力来据守被征服的地区,而使用其余的兵力以来对付英国。为什么在这个战役开始之时,对于侵入军冬季服装准备的预算还不够总数五分之一的数量,其原因即在此。

    要想进行这样一个迅速的战役,其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在发动时,其地面条件一定要是最好的。因为一九四一年的春季是特别的多雨潮湿,直到五月间,布格河和它的支流还是保持着最高的水位,所以一般人认为南希两国的战役,曾经使这个侵入战延误了六个星期的时间,这种说法似乎是不可靠的。不过无论如何,时间的延迟是导致最后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那却是毫无疑问的。比较更应加以责备的,却是目标的选择。为了想要毁灭俄国的战斗力量,则所应选择的目标一定要是俄军所不能够放弃的.这样才能迫使他们在德军打击距离之内来接受会战。能够满足此项要求的唯一目标即为莫斯科。它是俄国铁路交通的总枢纽,所以在战略上是不可以缺少的;它同时也是世界共产主义的“麦加”(圣地),一个高度中央集权政府的首都,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其所雇用的工人总数在一百万以上。这正是布劳希契元帅和哈尔德将军所想要打击的目标,但是希特勒对此却毫无认识。他愤怒的说着:“只有完全落伍的头脑,才沉醉在这种过去的观念之中。”他认为占领俄国首都是毫无意义的。他的兴趣是在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这是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发祥地。只要毁灭这两个城市,则布尔什维克主义就会无疾而终。

    这个观念初看来似乎是很荒谬,但实际上并不如此,因为希特勒看清楚了他所面临的问题,是与拿破仑所面临的完全不同。那不完全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即击毁俄国的陆军;它主要的是政治性的,即推翻布尔什维克的统治。如果是这样,则不应以占领城市为手段,而应在俄国之内制造革命。假使从开战之日起,他就以一个解放者自居,那么他这种认为其将领们是头脑陈腐的想法就不能说是毫无理由。可是认为仅仅由于其“定名”之故,只要占领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即足以粉碎苏维埃的统治,那却可以说是神话式的幻想。尤其是他又进一步把这个目标,与两个主要的经济目标混为一谈--即征服乌克兰和高加索--于是思想就更为混乱了。前者的目的是要想使俄国丧失其主要的粮食资源和百分之六十的工业,后者的目的是要想夺去其石油的主要产地。由于目标的混乱和复杂,结果是德国的兵力伸展过度,并将无可避免的采取折中的措施。

    尽管他怒斥德国将军们是“头脑陈旧”,可是第二十一号训令却还是希特勒思想与他们思想之间的一个折中产品。莫斯科并未被放弃,但是却把它摆在列宁格勒和乌克兰的后面,除非是这个秋天特别的干燥,否则当冬季来临之前,是不可能将其占领的。

    德军的一般意图是有如下述:

    “对于留驻在俄罗斯西部的大量俄军,应用果敢的作战来加以歼灭。这个作战中包括着装甲箭头的纵深突破,并应尽量阻止尚能战斗的俄军残部,撤退到巨大的俄罗斯空间之中。”

    “使用迅速的追击,可以达到某一条线,从这条线以外,俄国空军即不可能再攻击德国的本土”(这就是上文所已经说过的伏尔加-阿尔汉格尔斯克之线)。

    接着,在说明了芬兰军和罗马尼亚军的任务之后,该训令即继续说到“作战的指导”,其中比较重要的项目可以摘录如下:

    “作战地区为普里佩特沼泽,分为南北两部分,攻击的主力应位于北半部。在这里应使用两个集团军的兵力。这两个集团军中南面的那一个--在全部正面的中央--应具有以特殊强大的装甲和摩托化兵力,突破到华沙周围和其以北的地区,并击毁在白俄罗斯境内敌军的任务。这样就可以造成一种情况,可以使强大的机动部队转向北面,这些部队以后即应与北面集团军合作--后者从东普鲁士出发,大致朝着列宁格勒的方向--以来共同击毁在波罗的海诸小国地区中的敌军。仅仅当这个攻势作战完成之后,才继之以攻占列宁格勒和喀琅施塔得(Kronstadt),然后才再发动进一步的攻势作战,以占领重要交通中心和军需制造工业地区--莫斯科--为目的。”

    “在普里佩特沼泽以南的那个集团军,其主力应从卢布林地区出发,大致朝着基辅的方向,其目的是用强大装甲部队深入俄军的侧翼和后方,然后席卷沿着聂泊河(Dnierer)的敌军。”

    “一旦在普里佩特沼泽南北双方的会战已经进行完毕之后,就应向下述的目标实行追击:(一)在南面,迅速占领有经济重要性的顿涅兹(Donetz)盆地。(二)在北面,迅速占领莫斯科。”

    “对于该城(莫斯科)的占领,无论从政治或经济的观点上来看,都要算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胜利。此外,它也使俄国人丧失了其最主要的铁路中心。”

    这三个集团军的组织在训令中也有列举性的说明:

    (一)北面集团军:总司令李布元帅,下辖第十八军团,司令为库希勒尔将军(Gen.Von Kuchler);第十六军团,司令为布西将军(Gen.Busch);第四装甲兵团;司令为霍普勒尔将军(Gen.Hooppner)--共二十个步兵师、三个装甲师、三个摩托化师。由克勒尔将军(Gen Keller)所指挥的第一航空军团(Air Fleet)担负支援。

    在该集团军的北面侧翼上,为马勒尔汉元帅(Marshal Mannerheim)所指挥的芬兰军,它一共包括着十六师芬兰军(共十五万人)和四师德军--两个步兵师和两个摩托化师。

    (二)中央集团军:总司令波克元帅,下辖第九军团,司令为施特劳斯将军(Gen. Strauss);另配属第三装甲兵团,司令为霍斯将军(Gen.Hoth)。第四军团,司令为克鲁格元帅(F.M.Von Kluge);另配属第二装甲兵团,司令为古德里安将军--共三十一个步兵师、九个装甲师、七个摩托化师和一个骑兵师。由凯赛林元帅所指挥的第二航空军团担负支援。

    (三)南面集团军:总司令为龙德斯泰特元帅,下辖第六军团,司令为赖歇瑙元帅(F.M.Von Reichenau);第七军团,司令为斯特普拉格将军(Gen.Von Stuelpnagel);第一装甲兵团,司令为克莱斯特将军--共有三十个步兵师、五个装甲师、四个摩托化师。此外它也还包括着意大利第三军(共四个师),军长为梅西将军(Gen.Messe);以及一个匈牙利军,一个斯洛伐克师和克罗地亚团。支援他们的空军为罗尔将军(Gen.Loehr)的第四航空军团。

    在这个集团军的南面即为配属给它的罗马尼亚陆军,其番号为第十一德罗联合军团和第三、第四两个罗马尼亚军团。名义上的总司令为安东尼斯库元帅。他们的任务为保护南面集团军的右翼。

    (四)总预备队:共为二十四个步兵师,两个装甲师和两个摩托化师。

    关于上述的兵力,有两点需要加以检讨:(一)为战车方面;(二)为运输工具方面。

    当西欧战役结束之后,为了想要扩充装甲师的个数,它们的战车数量却反而被减少了一半。德国对于战车的生产量,每年还不到一千辆,所以当这个侵入战开始时,德军的战车实力还只有三千二百辆的总数。以后,每个月的产量似乎已经从八十辆增到了二百一十辆,但仍然是太少,不足以补充战争中的损失,当然更谈不上扩充装甲师的个数。

    而更重要的还是第二点,因为这是受到德国燃料补给量的限制。它的数量只够使一小部分的运输工具摩托化,而且也限制摩托化师的个数。师属的运输工具大部分还是用马车,又因为德国所生产的卡车不够用,新成立的师都是分配了法国人所设计的卡车,对于俄国的道路它们是不够坚固的。毫无疑问的,我们可以说由于缺乏履带式的补给车辆,是这一次战役最后失败的主因之一,正好像拿破仑在一八一二年缺乏马和牛的蹄铁一样。

    现在再来研究俄国方面的计划,事实上对于任何俄国人的作战研究,其最大的困难就是经常缺乏可靠的文件。这些东西可以说是根本上不存在,因为苏俄的历史是受到政治的支配,而后者却在经常变化之中,所以没有那一位将军敢写他的回忆录。同样的,苏俄政府也写不出一本真正可靠的官方战史,因为他们害怕一出版之后,再逢到未来的政治变化,就又会难以自圆其说了。所以我们只好利用外国的资料来源,尤其是德国方面的,可是这却当然难免有主观的偏见。

    不过据我们所知道的:苏俄当局在一九四一年,本应利用俄罗斯的巨大纵深来磨毁德军的实力,等到它的冲力已经匮竭之后,才大举反攻;可是他们却未如此做法,在开战时他们的大量兵力都是位于逼近德国边界的地区中。依照苏俄前少将马尔柯夫(Alexei Markoff)的记载:

    “当战争开始之时,对于第一线部队是完全缺乏支援它们的预备队,因为纵深防御的思想,在当时被人认为是胡说八道。根本上就不曾想到一个防御性的战争计划。巨大的仓库中装满了各种爆炸性的兵器,弹药和燃料,但却并不设置在安全的后方,而是那样的接近边界,并在纳粹重炮射程之内”。

    此外,我们也知道在一九四一年六月间,红军对于一九三七年到三八年之间的大清洗所造成的创痕也还没有恢复,而且还正在改组的情况之中。在这一次大清算中,他们一共损失了三个元帅、十三个军团司令、五十七个军长、一百十一个师长和二百二十个旅长,换言之,占了高级军官中的一半。若是根据西方标准来判断,俄国红军只能算是一个原始化的战斗兵力,虽然据德国人的估计,他们也大约拥有一万五千辆战车和一万架飞机,但其中大部分都是陈旧落伍的。他们的运输和补给体系是混乱不堪,他们的攻击战术也是笨重不堪。但是仍然和过去的战役中一样,他们的士兵都是顽强善战的农民,虽然缺乏主动精神,但却具有惊人的忍耐能力。

    当战役开始时,依照不太可靠的德国资料来源,俄军的兵力分布大致是有如下述:

    (一)芬兰集团,指挥者为米里兹可夫将军(Gen.Meretzkoy)和果弗罗夫将军(Gen.Govorov)。共有二十个步兵师、两个骑兵师和五个装甲旅。在拉多加湖(Lake Ladoga)的东西两面,向芬兰军作战。

    (二)波罗的海集团,指挥者为伏罗希洛夫元帅(Marzhal Voroshilov)。共有十七个步兵师、七个骑兵师和五个装甲旅。位置在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境内,以掩护列宁格勒为目的。

    (三)白俄罗斯集团,指挥者为提莫申科元帅(Marshal Timoskenko)。共有五十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旅。位置在波兰东部和明斯克(Minsk)以西的白俄罗斯境内,以掩护莫斯科为目的。

    (四)乌克兰集团,指挥者为布琼尼元帅(Marshal Budienny)。共有六十九个步兵师、十一个骑兵师和二十八个装甲旅。位置在波兰东南部和比萨拉比亚(Bessarabia)地区中,以掩护乌克兰为目的。

    依照哈尔德将军在其日记上的记载: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一日,所估计在俄国西部的俄军实力为一五四个步兵师、二十五个半骑兵师和三十七个装甲旅。所面对着的德军为一〇二个步兵师、十九个装甲师、十四个摩托化师、五个特种师和一个骑兵师。

    可是俄国的实力却并不全靠它的军队数量,而还是和在查尔斯十二世和拿破仑的时代中一样,主要的还寄托在它的广大空间、原始化的道路、巨大的森林、宽广的河川和沼泽,再加上其短促的夏天、绵长的冬天和春天的解冻期。此外还有铁路线不仅稀少,而且又还是宽轨;同时对于战车和摩托化车辆也是一个难于行动的国家。当下雨的时候,道路上就变成了淤泥河;而不下雨的时候,它们不是积雪就是尘土飞扬,使战车的引擎都为之阻塞。在冬季里,常常是结着厚冰,所以除非在车下烧火,否则就无法发动。对于德国人而言,是必须尽可能用最快的速度,在伏尔加河的前面将俄军彻底击毁,使他们来不及动员其巨大的人力。否则,这个战役在战术上就会变成一个无止境的苦斗。

    希特勒所信赖的即为德军在战术方面的优势,认为足以获得一个迅速的胜利。他的观念是准备使用一连串的巨型战车包围运动,来将俄军单位逐一各个击破。其程序是有如下述:首先用两个装甲兵团,迅速的向所选定将要击毁的敌军部队的侧翼上前进,透过他们,然后向内旋转直到深入后方为止,来切断他们的交通线,并使他们的指挥体系发生瘫痪作用。同时,德国的步兵则向俄军的正面进攻,把他们向侧翼方面压迫,构成一个内包围圈,然后再来扫荡敌军的残部。

    这种战术的开始运用是在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星期天。那一天上午三点十五分,在中央集团军(这是本章中的主要对象)的正面上,德军开始作炮兵的轰击,二十五分钟之后,第一批俯冲轰炸机也加入作战了。上午四点十五分,大致是以苏瓦尔基(Suvalki)和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为基地,第三(霍斯)和第二(古德里安)两个装甲兵团,分别前进以来对于在明斯克以西的提莫申科所部,作大规模的包围运动。在这个最初的前进中,古德里安的战车中有一部分是不透水的,并且装有“斯诺克”(Schnorbel)呼吸管,(后来才为德国潜艇所采用)这些装备使他们能够渡过布格河的河床。

    尽管克里姆林宫已经接到了许多的警告,可是这次攻击却还是使他们受到了完全的奇袭。哈尔德说:“很明显的,沿着全线的敌军都受到了战术性的奇袭。所有在布格河上的桥梁,以及整个的河川边界上,都是不曾设防的。下述的事实都足以作为敌人受到了奇袭的明证:敌军在他们的营房中被围捕,飞机停在机场上没有起飞,当敌军部队面对着这个突如其来的发展,都纷纷向他们的上级请示,应该如何的应付。A集团军的报告说:敌军正向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明斯克公路上,拼命的溃逃。俄军的指挥组织是已经完全崩溃。”

    于六月二十四日,已经有了二千余架俄国的飞机被击毁,有些是在空中,有些是在地面上。凯赛林说:“自从第二天起,我都亲眼看着俄国的重轰炸机,从其内地深处飞来投入战斗。就我所见,这些飞机用战术上不可能的编队来自投罗网,真是一种罪过。几乎是隔着一定的时间,就有一批无辜的飞机飞来送死。对于我们的战斗机简直是最轻松的猎物。这简直是'幼稚的自杀'。”

    六月二十六日,霍斯装甲兵团就达到了他们的目标--明斯克城;第二天又与古德里安的兵团会合在一起。当德国步兵还落后很远时,这个装甲的大钳却已经向提莫申科夹拢起来。七月三日,这次战役中的第一个伟大会战--拜里斯托克-明斯克之战--在大雨滂沱之中宣告结束。 [ 注:大雨使路面变成了泥潭。 ] 依照艾斯曼(Adm. Assmann)的估计。在这一战中俄军所付出的成本,专以俘虏而言,就有人员二九〇、〇〇〇人,战车二、五八五辆,火炮一、四四九门。在这同一时间之内,北面集团也已经占领了芬斯克(Dvinsk),并强渡了芬拉(Dvina)河。南面集团军也在齐尔姆(Chelm)越过了布格河,并向鲁特斯克(Lutsk)和罗弗罗(Rovno)前进。

    哈尔德对于这个最初阶段的成功,也不免感到趾高气扬,所以在七月三日在他的日记中,这样的记载着说:“假使说在两个星期之内,俄罗斯战役即将胜利的结束,也似乎还不算是过分夸大的说法。”不过照他的本意看来,并非认为侵入战就会从此一了百了。诚然,他的判断并未错误,第一阶段的确是如此轻松的赢得了。可是第二阶段又如何呢?

    第二阶段的开始即为一个战术性的争论,从这个争论上即可以证明出来在德国高级指挥部中,其意见是如何的不一致。照原有的指示是要中央集团军的两个装甲兵团,一直迅速的向斯摩棱斯克-罗斯拉弗尔(Roslavl)之线推进,而陆军总部也仍然坚持着这个观念。但是因为现在步兵已经落后了差不多十四天的行程,希特勒一心只想多获得俘虏,所以不想迅速推进来瓦解敌人的指挥体系,反而希望把装甲兵团的主力调回来,以帮助步兵们进行扫荡工作。就这一点来说,克鲁格是拥护他的主张,而霍斯和古德里安二人则希望赶紧挺进。波克为了避免负责起见,遂建议把两个装甲兵团部暂交给克鲁格指挥。希特勒在七月三日也表示同意。

    于是接着就是一连串互相抵触的命令,在德国将领中敢于不听希特勒乱命的人,古德里安要算是极少数中的一个,他终于不顾一切的发挥其主动的精神。他一心准备继续前进,等到克鲁格出面干涉时,这个准备已经成熟而无法中止了。结果是到了七月七日,两个装甲兵团又继续挺进。霍斯兵团取道维切布斯克(Vitebsh);古德里安兵团则经由莫吉里夫(Mogilev)和奥尔沙(Orsha)。那一条半神秘性的斯大林防线,它是从拉尔瓦(Narva)到波罗特斯克(Polotsb)、维切布斯克、奥尔沙、莫吉里夫,然后再经过芬尼特查(Vinnitza)以达黑海,现在也就被突破了。尽管克鲁格又横加干涉,古德里安的领先战车还是在七月十日渡过了聂泊河,一路击退了俄军的激烈反击,于七月十六日达到了斯摩棱斯克。四天以后,斯摩棱斯克东西面五十哩,在聂泊河岸上的艾尔雅(Elnya)也被攻占了,但是在那里,古德里安所部却受到了沉重的反击。霍斯兵团也从斯摩棱斯克的北面赶上来了。

    所以,到了七月十六日,照直路算来,到莫斯科的距离是已经走完了三分之二了--一共是四四〇哩,平均一天进展了二十哩。斯摩棱斯克会战一直打到八月八日才结束,结果又是一个巨大的包围战。在这一战中,从七月三日到七月二十五日之间,中央集团军宣布它已经俘获了敌军一八五、四八七人,战车二〇三〇辆,火炮一九一八门。

    这次前进的执行是果敢而巧妙,要算是第二次大战中最卓越的战车作战战例中之一。依照布鲁姆提特将军的记载,这个地区是非常不利于战车运动的--“巨大的处女森林、宽广的沼泽、坏得可怕的道路和强度不够荷负战车重量的桥梁。”他告诉我们,只有从边界通到莫斯科的一条尚未完成的大公路,照西方人的标准看来,还可以勉强的算得是一条“道路”,其他所有的公路都只算得是沙质小径。

    “这个地区对于战车而言,已经是够坏的;而对于追随着战车后面的运输车辆,则更是坏到了极点。几乎所有的运输工具都是由轮型车辆所组成,它们不能离开路面活动,而当沙土变成了烂泥的时候,在路面上也都不能移动。一两个钟点的大雨即足以使装甲兵力停滞不前。当一大批车辆都被陷在路上,延展到一百哩以上的距离,真可以叹为奇观--一直要等到太阳出来,把路面晒干了才能行动。”

    另外一个障碍物就是这位克鲁格元帅,每逢后方一发生困难时,他就会命令装甲兵团暂缓前进.一直到困难被克服之后,才再准他们继续行动。这里有一点应该强调说明的:一个勇敢的战车指挥官,应该永远的把眼光钉在前面的目标上面;而不应像一个谨慎小心的运输队长,眼光只钉在他的军队尾巴上面。

    当这个卓越的作战正在进行之际,七月五日,北面集团军也在佩普西湖(Lake PeiPus)的地区中,突破了斯大林防线,占领了阿斯托夫(Ostrov)、斯可夫(Pshov)和普尔霍夫(Porbhov),然后进向诺夫哥罗德(Novgorod),以求从东面切断列宁格勒。同时,南面集团军也在日托米尔(Zhitomir)与伯迪切夫(Berdichev)之间,突破了斯大林防线,并向基辅前进。

    希特勒这个人是假使有一个念头之后,就会很难放弃它,正好像圣女贞德不敢违背她的神意一样。一旦当他立下了决心之后,他会感觉到他的计划好像是圣经一样。这就是他为什么不肯放弃和修改第二十一号训令的理由。当他的军队愈向俄国境内深入时,他愈是要坚持着他的理想。

    七月十九日,当斯摩棱斯克会战正在最高潮的时候,他却不等待其结果的分晓,而颁发了第三十三号训令。它的内容是分别用中央集团军的两个装甲兵团,去执行两个作战。古德里安的第二兵团与南面集团军合作,向南运动以来对于基辅附近的俄军,进行一个大包围战。霍斯的第三兵团则向北转进,切断列宁格勒-莫斯科之间的交通线,并帮助北面集团军进攻列宁格勒。所以艾斯曼说:“于是战争开始走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俄国人所不能了解的,他们称之为'马恩河式的奇迹',这个奇迹救了莫斯科,正好像一九一四年的巴黎一样。”实际上,并没有这样一个“转折点”,因为这个“马恩河式的奇迹”事实上已经包括在第二十一号训令之中。

    提莫申科从斯摩梭斯克的包围战中,勉强撤出了五十万人的残部,现在就退到了莫斯科的附近,组成了一条新的防线。他们曾经作了一些十分顽强的战斗,而使哈尔德感到震惊的,是俄军的最高兵力还不只是OKH所原先估计的二百个师。早已证实了有三百六十个师的番号了。尽管如此,陆军总部的意见还是想要继续向莫斯科挺进,可是希特勒却不肯听从布劳希契和哈尔德的意见;七月二十六日,为了要想发动南面的作战起见,他命令古德里安装甲兵团应与第二军团合作,以来围捕在戈梅尔(Gomel)的强大敌军部队。哈尔德对于这一点的批评是颇有意义。他说:

    “这样一个计划的意义就是无异于把我们的战略,从作战的阶层降到了战术的阶层。假使打击这些小型局部性敌军集中兵力变成了我们的唯一目标,则战役就会自动退化,变成了一连串小型的成功,于是我们的正面就只会以寸进的速度向前推进。采取这样一个政策,固然可以消灭一切的战术性冒险,并使我们逐渐的填起了各集团军正面上的缺口;但是其结果却是我们将会把一切的力量,用来填塞一个宽度与日具增的正面,于是就必须牺牲其纵深,而最后就会以阵地战来当作结局。”

    这一席话可以算是料事如神,把未来的发展都完全说对了。

    当戈梅尔作战还正在讨论之际,八月四日,在中央集团军总司令部中,又举行了一次会议。波克元帅,在霍斯与古德里安的支持之下,力主继续向莫斯科进攻。但是希特勒却把这个建议推在一边,他说他的主要目标是列宁格勒附近的工业地区,其次即为乌克兰,因为它的物产对于德国尔后的继续作战,具有重要的关系。此外,为了确保罗马尼亚的油田不受到苏俄的空中攻击起见,他又认为有占领克里米亚之必要。六天之后,北面集团军对列宁格勒的攻势被击退了。

    在八月四日到二十一日之间,宝贵无比的时间都浪费在对于目标问题的反复争辩之中。可是希特勒仍然还是固执己见,二十一日他又颁发了一个第三十四号训令。在这个训令的开端是这样的说:“在冬季来临之前,主要的目标是必须要达到。这不是占领莫斯科,而是在南面,占领克里米亚和顿涅兹工业和产煤地区,并切断高加索产油地区的联系;在北面则为包围列宁格勒,并与芬兰军会合在一起。”

    依照第三十三号训令,主要的作战是停止南面集团军向罗斯托夫-哈尔科夫(Rostov Kharkov)之线的前进,而改用中央集团军的内翼,和南面集团军一同进行一个两面包围的运动,来歼灭在基辅以东的俄国第五军团。在希特勒的训令中是这样的说:“必须要等待我们紧密包围了列宁格勒,与芬兰军发生了连系并击毁了俄国第五军团之后,我们才算是完成了部署,可以自由抽出我们的兵力,以来击毁敌方提莫申科的集团军。”它又说:莫斯科只是一个次要的目标。

    在布劳希契派古德里安去企图说服希特勒,使其放弃这个疯狂的念头,因为这是必然的会导致一个冬季的战役。但是当古德里安在八月二十三日与希特勒谈话时,后者所告诉他的却是说德国的将军们简直完全不了解战争的经济方面。古德里安并且奉令于八月二十五日向基辅以东出发。

    凯赛林对于这一点的意见,也是值得加以引述的,因为它足以说明希特勒所犯错误是如何的巨大。他在其回忆录中说:

    “假使当斯摩梭斯克会战结束之后,只停留一个合理的喘息时间,而即继续向莫斯科前进,那么照我的意见看来,在冬季来临之前和在苏俄西伯利亚部队赶到之前,莫斯科可能已经落入我们的手中。莫斯科的被占领是具有决定性的,整个的欧俄部分都已经与其亚洲的基础切断了联系,于是在一九四二年再攻占列宁格勒等重要经济中心、顿涅兹盆地以及梅柯普(Maikop)油田,都将会是一个不难解决的问题。”

    八月十七日,虽然北面集团军已经占领了拉尔瓦(Narva),但其对于列宁格勒的第二次突击却还是失败了。到了九月初,因为已经不再受到德国装甲部队的困扰,提莫申科遂对于德国第四军团发动了一个强力的反攻,据称毁灭八个师的德军。

    基辅会战是从八月二十五日开始,到九月二十六日才结束,要算是第二次大战中的最大包围战。它的目的是要想在一个巨大的舌形地区中,将布琼尼元帅的集团军主力加以完全歼灭。这个舌形地区北起图比切夫斯克(Trubechevsk),南达克里姆奇格(Kremenchug),而以基辅为其顶点。德军的计划是要想用内外两层包围圈来把敌军夹碎:前者是由戈梅尔-罗弗希布可夫(Novosybkov)向南前进的第二军团(魏克斯);和由克里姆奇格--齐尔卡赛(Cherkasy)向北前进的第十七军团(斯特普拉格)。而赖歇瑙的第六军团则钉着在基辅正面上的俄军主力。外包围圈为第二和第一装甲兵团的任务,分别由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来指挥。前者从图比切夫斯克以西向在罗克费特沙(Lokhvitsa)前进,后者从克里姆奇格向鲁布尼(Lubny)前进。两方面的目的地都大约是在基辅以东约一百二十五哩的地方。

    九月九日,古德里安占领了罗姆尼(Romny),九月十六日他把司令部设在那里,并与克莱斯特兵团取得了接触。第二军团已经在切尔尼柯夫(Chernikov)和它的侧面,渡过了地斯拉(Desna)河。第十七军团在克里姆奇格与齐卡赛之间,以宽广正面前进。它的右翼方面另有一个支队,向波尔塔瓦(Poltava)前进以作为掩护。十七日,内圈兵力开始向雅果庭(Yagotin)和皮莱庭(Piriatin)逼拢,两地距离基辅约为五十哩到九十哩。十九日,在混乱之中,基辅城也已为第六军团所占领。九月二十六日,当这个会战结束之时,在曼斯坦因指挥之下的第十一军团,也冲过了皮里柯普(Perebop)地岬,进入了克里米亚。

    在基辅会战中所获得的战利品,其数量真是巨大得惊人:除了战俘六六五、〇〇〇人以外,还包括着战车八八四辆,火炮三七一八门,摩托化车辆三五〇〇辆。希特勒的踌躇满志是可以想见的,他称之为“世界战史上最伟大的会战”。但是哈尔德却认为它是“东方战役中的一个最大战略性错误。”从战略上来说,后者的看法也许是正确的。可是假使希特勒若能认清乌克兰的政治意义,则他仍然有机会把基辅之战,变成这次战争中的一个最具有重要性的作战,甚至于已经把共产主义根本消灭掉了。

    自从这个战役开始以来,希特勒已经俘虏了将近一百五十万人的敌军,七千辆以上的战车和大约九千门火炮。这第一个数字尤其具有极重大的意义:因为这个战争差不多长达四年之久,而在其第一阶段之中即能俘获这样多的俘虏,那真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安德尔斯将军(Gen Anders)在他的《希特勒征俄失败史》中对此曾有以下的解释。他说:“甚至于在一九四一年最初的战斗中,也都可以显示出来苏俄的军人,对于保卫所谓“无产阶级组国”的战争,大部分都是不感兴趣的。他们也和苏俄的大多数人民一样,都是痛恨这个共产政权的。许多军人都认为这次战争,是使俄国出现一种新秩序的惟一机会,所以他们希望德国人胜利,不惜大批集体投降。这些投降的人还不仅限于士兵和较低级军官,有许多苏俄高级军官都投降敌军,并表示愿意向苏俄作战。”这些人中间有一个即为提莫申科元帅的参谋长。

    最值得使人拍案称奇的,是像希特勒这一个具有特殊政治天才的人,却会相信苏维埃政权在他一侵入之后,即将自动崩溃,于是不但不去努力争取俄国西部被压迫人民的拥护,反而故意设法来触发他们的恶感。这个巨大的政治错误不仅使他丧失了一九四一年的战役,而且也更使以后几年中的战役,都增加了无限的困难。对于希特勒的人生观而言,是“不为凯撤则为禽兽”,所以当他看到大批俄军做了俘虏时,他并不认为这是俄国人民仇恨共产党统治的后果,而假想这完全是由于其军队暴力的所致。

    他似乎是对于下述的事实都完全没有认识或者是完全置之脑后:当德军最初侵入俄国境内的时候,到处都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把他们当作是解放者看待;乌克兰人更认为他是欧洲的救主;白俄罗斯人都很想站在德军方面加人战斗;有整团的哥萨克部队集体逃往德军方面;而乔治亚人、亚美尼亚人、突厥人、鞑靼人、乌兹别克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和哥萨克人都是同样的大批向德军投降。德军常常受到了俄国农民的欢迎,向他们献花和致送礼品。古德里安告诉我们说:“妇女们从他们的村落中跑了出来用木质的盘子装着面包、奶油和鸡蛋,送到战场上慰劳德军。至少在我个人所遭遇到的情形是如此的,她们要我把东西吃完,否则不让我走。”甚至于迟到了一九四一年十二月间,当龙德斯泰特离开乌曼(Uman)时,当地人民还是向他献花,并且把刺绣的乌克兰桌布赠送给他。

    在罗斯托夫,一位德国军士埃尼克恩(Erichkern)曾经这样的写着;“在全城的街道上都挤满了人民,等着向我们欢呼来表示欢迎之意。”某一次当他离开某地时,有一位俄国老太婆为了感谢他对于她的友谊,曾经向他依依惜别的说:“我愿意把一个伟大的真理告诉你;带着大炮的人并不能拯救俄国人,而具有较伟大灵魂的人却可以的。”埃尼克恩又说:“在过去我从来不曾见过这种突然改变的景象。共产主义的气氛是已经一点都不留了。敌人已经走了。无论我们走到什么地方,都只看到向我们欢笑和挥手的人民。苏维埃帝国已经到处都发现了裂痕。”(见《死亡之舞》一书)。

    假使希特勒所具有的智慧,都能像那位俄国老太婆一样,认清了这个“伟大的真理”,那么即令他在战略上是犯错误,可是他却还照样能够很轻松的把这个苏维埃大帝国炸成碎片,而在鲜花如雨点一样投掷之下,进入莫斯科。有许多人都曾想到了这一点,其中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即为罗森堡(Alfred Rosenberg),他是一个波罗的海地区出生的人,对于苏俄的情形有很深刻的认识 [ 注:此外像哈尔德、哥贝尔斯、休伦堡(前驻俄大使),以及许多其他的将领也都有同样的认识。 ] 。在侵人战发动不久之后,罗森堡就被任命为东方地区部的部长。一九四一年七月七日,他曾发表一篇演说以来提出他的政策:

    俄罗斯根本上就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而是许多民族的混合体。所以德国人的任务不是要来重建它,而是解散它。不是要对于这些被压迫的民族,实行一种新的政治制度;而是承认每个民族的独立,让他们自治。他所建议的办法是把俄国西部,依照民族性的分界,大体分为三块,使其在俄罗斯与欧洲之间构成缓冲国。除了芬兰是早已独立以外,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地区共成一国,乌克兰算是第二个,高加索则是第三个。任何想征服乌克兰的企图,就无异于是在每一个农民的后面,都要派一个兵去加以监视。

    他又主张:对于俄罗斯本国--即夹在列宁格勒,莫斯科和乌拉山之间的地区--我们应该向其宣布,我们不是要与俄国人作战,而是要取消布尔什维克的统治。所以一切的改组都是合乎民族自决的原则。

    他的结论是列举出德国人在俄国的两大任务:(一)确保德国的粮食和战时经济资源的来源;(二)使德国从此解除了东面的政治压力。这也正是德国作战的政治目的。

    希特勒的想法却完全不同,一九四一年八月十六日,他在召集其部下开会时,曾经对于他的政策作下述的宣布:

    “从根本的观点上来说:我们的政策就是要对于这个巨大的饼子加以巧妙的宰割,于是第一步是管制,第二步是处理,第三步是榨取。俄国现在正下令在我们战线后方组织游击战,这对于我们是有利的,它适足以使我们有机会可以毁灭一切反对我们的东西。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下,除了德国人以外,是不准任何其他的人民携带武器。这一点是特别重要,因为凡是要利用被征服人民以来在军事方面协助我们作战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哪怕这种做法一开始看来似乎是有利的。整个波罗的海地区应并入帝国的版图。克里米亚也应该如此,也许还要向北面则加上一大块。德国在伏尔加河上的殖民地也应算是帝国的领士,巴库附近的地区也是一样。把芬兰并入一个联邦之内也应在准备之中,列宁格勒应夷为平地并把它交给芬兰人。自然的,对于这个巨大的领土是有立即加以绥靖之必要,其最好的方法就是枪毙一切做鬼脸的人。”

    虽然罗森堡还是继续做他的东方地区部长,但是这个政策也立即被付诸实施。他们的所谓“绥靖”工作是由希姆莱(Himmler)和他的“安全部队”(Sichereitsdienst)负责。后者是“盖世太保”(Gestapo)的姐妹组织,与陆军总部是完全处于对立的状态之中。执行一切集体屠杀任务的,都是这个不名誉的安全部队,而与陆军无涉。早在一九四二年,德国在波兰的一位高级行政人员,贝尔多尔德博士(Dr.Berfhold)曾经告诉哈塞尔(Von Hassell)说:对于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野蛮虐待,可以说是找不到前例的。譬如说,因为一个发报机被发现损坏了,在基辅就有四百人为此而遭遇到枪杀(见哈塞尔日记)。 [ 注:连哥贝尔斯对于这一点也有所认识,他在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在日记上记载着说:“假使我们把东欧的人民一直当作畜生看待,则最后的结果将会无法招致劳工。” ]

    埃尼克恩也指明出来,本来布尔什维克主义在政治上是已经到了要破产的时候了,可是希姆莱和他的凶手们却救了它。他说:

    “唤起了俄国人民的狂热,我们使共产党获得了他们所梦想不到的好机会,足以巩固他们的政权,并构成了号召'爱国战争'的借口。”

    戈利茨在《德军总参谋部》中也说:

    “事实上,本来是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毁灭,结果却变成了斯拉夫人民的受难和奴役,这是整个战役中的一个最大的错误。”

    当侵入战开始后两星期之内,斯大林即宣布实行游击战。德国方面第一次提及游击战是在一九四一年七月二十五日。但是一直到十二月间,这种民兵的扰乱才开始激烈化,这也是上述疯狂政策之所致。第一,是德国安全部队开始执行他们的暴行;第二,是俄国方面用科学的方法,将NKVD(俄国秘密警察)混入德军后方,使他们控制着游击队。

    NKVD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制止当地人民与德军合作,仅仅当这个任务完成之后,他们才开始把军事性的任务分配给民兵去执行。因为要达到前述任务的最简单手段,就是对于人民采取恐怖政策,所以NKVD最初是完全不惹德国人,而只对德国战线后方的俄国人民施行恐怖的手段。男男女女为了这个目的,曾受过特殊训练;他们有的从德军战线中渗入;有的用飞机投掷在德军的后方。于是他们组织四处游荡的散兵游勇以及想做游击队的人民来执行恐怖政策。在这个民兵战役中的第一个阶段,德国人可以说是根本上不受到任何的侵扰,所以他们当然也不采取任何步骤,来保护平民人口;可是当人民对于游击队的畏惧心理日益增加时,德国人的威望也就随之而降低。等到恐怖政策对于当地居民已经相当生效之后,他们就开始不敢与德国人合作,于是游击队才开始奉命绑架德国兵,把他们用残酷的手段杀死之后,再把残破的尸体放在居民地附近,来嫁祸给老百姓。德国人就立即采取报复手段,焚毁村落,枪毙人质,赶走牲口,甚至于把游击队出没无常的整个地区,化成一片焦土。这种报复手段对于游击队而言,可以说是收效甚微,因为所有的游击队都会跑到另一个地区中,去继续进行他们的残酷工作。但是对于德国人本身而言,却具有极恶劣的后果。农民在丧失了生活所需之后,遂开始对于其过去所认为是“解放者”的德国人产生了强烈的仇恨心理,成千累万的投入游击队。一九四二年三月六日,哥贝尔斯在他的日记上记载着说:“游击队在俄国占领区中控制着广大的地面,并正在执行恐怖政策。”后来,他们的数量增到了几十万人,其威胁是那样的严重,迫使希特勒不得不改变其“鬼脸”政策,可是却已经太迟了。

    当基辅会战展开之后,希特勒又突然改变了他的战略。因为在列宁格勒城前已经受到了顿挫,所以他决定只对它加以围困,而不想用硬攻的方式来夺取该城。于是等到基辅会战胜利结束之后--照他估计大概需要十余日的时间--即准备在奥廖尔-利则夫(Orel-Rzhev)以西,将提莫申科的兵力加以歼灭,然后以凯旋姿态进入莫斯科。这个次定的正式代表即为九月六日所发布的第三十五号训令。南北面两个集团军,都应用其装甲部队以来增援中央集团军。此后即由中央集团军来依照下述计划进行攻势。

    在中央的第四军团(克鲁格元帅)和第四装甲兵团(霍普勒尔将军)在斯摩棱斯克与罗斯拉瓦尔之间,从南面向维亚兹马(Viatma)包围。在左面的第九军团(施特劳斯将军)和第三装甲兵团(霍斯将军),在斯摩棱斯克与阿仑尼罗(Olenino)之间,从北面向维亚兹马包围。第二军团(魏克斯将军),在罗斯拉瓦尔与诺夫哥罗德-希费尔斯基(Novogorod-Seversky)之间,负责包围布里安斯克(Briansk)。与过去的会战情形略有不同,当两面侧翼已经建立之后,敌军的中央即被卷起,沿着长度在三百哩以上的正面把他们分为两个包围圈而加以歼灭。此外,除了围攻列宁格勒之外,北面集团军又应负责掩护中央集团军的左翼,而南面集团军则同时向波尔塔瓦-哈尔科夫-依查姆(Izyum)方向上作辅助性的进攻。

    九月三十日,古德里安首先展开了维亚兹马-布里安斯克伟大会战的序幕,他从诺夫哥罗德-希费尔斯基出发,使俄国人受到了完全的奇袭。到了十月一日,他已经透入了八十五哩的距离。十月二日,主力的攻击同时从斯摩棱斯克的南北两面发动。它的冲力是如此的巨大,所以到了十月三日的黄昏时,步兵已经透入二十五哩的深度,而装甲兵又再前进了三十哩。在这一天,古德里安攻占了奥廖尔。十月四日,霍斯兵团开始向维亚兹马的北面旋转逼近;霍普勒尔兵团则进到了罗斯拉瓦尔的东北面,然后才从南面进逼。同时古德里安指挥其部分兵力北上,向布里安斯克进攻,另外一部分兵力则趋向米特森斯克(Mitsensk),该地立即被攻占。十月七日,维亚兹马已经为霍斯和霍普勒尔所包围;第二天,古德里安和魏克斯也包围了布里安斯克。扫荡工作一直到十月二十日才结束;在这个时间之内,九日攻占了查特斯克(Gzhatsk),十六日又占领了卡鲁加(Kaluga),十八日更占领了莫则斯克(Mozhaisk)--距离莫斯科仅为六十五哩。这一次的俘虏数字又是十分惊人--人员六六三、〇〇〇人,战车一、二四二辆和火炮五、四一二门。

    这个胜利对于莫斯科的威胁是太大了,除了斯大林本人以外,其余苏俄政府中的全体要员都退出了首都,并撤到伏尔加河上的古比雪夫(Kuibishev)。布琼尼的位置由提莫申科接替,而朱可夫元帅(Marshal Zhukov)则接替了后者,来准备保卫莫斯科的工作,其手段不是抵抗,而是反攻。希特勒这次当然又是趾高气扬,宣布着说俄国的军事实力已经完全被歼灭,甚至于悲观的哈尔德也在日记上写着说:“只要会战能有相当良好的指导,再加中等的好天气,则我们对于莫斯科包围战是一定可以成功的。”

    这是一点都不错的,假使这个维亚兹马-布里安斯克会战能够再早一个月完成,那就可以说是已成定局了。可是到了十月间,若是再想作任何巨大的攻势,即无异是与天气赌博,当德军达到莫则斯克(Mozhaisk)时,天已经下雨了。道路变成了泥河,奥廖尔-图拉(Tula)之间的公路完全不能通行,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军团(十月六日升格为军团的)坑陷在那里达几天之久,一切补给都只好仰赖空运。十月二十九日,它进到距离图拉只有两哩远的地方,但却未能将其攻下。于是被迫停止前进,要等到路面冻结之后才能再开始行动。

    此时,北面军团向提克芬(Tikhvin)和雷多加湖上逼近,并与中央集团军在瓦尔德山地(Valdia Hills)以南的阿斯塔希柯夫(Ostaslhov)取得了接触。南面集团军向比尔哥罗德(Rielgorod)和哈尔科夫逼近,在亚速海(Azov)会战中,又俘获了俄军十万人,火炮六七二门,战车二一二辆。在南面的克莱斯特第一装甲军团又占领了斯大林诺(Stalino)。在克里米亚地区,第十一军团已经进到了塞瓦斯托波尔(Sebastopol)和克尔齐(Kerch)。

    在十一月三日到四日之间,第一次降霜了,虽然使道路上的运动问题解决了,可是因为没有冬季服装,德军开始经受到严重的痛苦。十一月七日,就已经发现了许多冻伤了的人员,到了十二月,温度已经降到了华氏五度。于是就开始要讨论究竟应否继续进攻的问题。龙德斯泰特主张暂停进攻,但是因为现在距离莫斯科已经只有四十哩远,所以希特勒拒绝考虑这个建议,而布劳希契,哈尔德和波克也都一致支持他。十一月十三日,召开了一个参谋长会议,此后即命令开始所谓“秋季攻势”。其目的是攻下莫斯科,并炸毁克里姆林宫,来作为打倒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象征。

    攻击的计划是由克鲁格的第四军团,一共三十六个师,负责向莫斯科作正面的进攻;左面的霍斯和霍普勒尔两个装甲兵团,从北方和西方包围这个首都;右面的古德里安装甲军团,也从南方进行这同样的工作。对于这个三方面的攻击,由第九军团保护其北翼,第六军团保护其南翼。

    莫斯科会战在十一月十六日展开了其序幕。霍斯慢慢地向东南方前进;二十三日占领了克林(Kiln);二十八日在克拉斯拉亚-波莱拉(Krasnaya-Poliana),到达了莫斯科-伏尔加运河。该地距离莫斯科只在十四哩远,已经可以遥望着克里姆林宫中的尖塔。在他的南面,霍普勒尔进到了莫斯科以西的齐费特柯伐(Zvietkova)。同时,古德里安也绕过了图拉,而进到了柯罗门拉(Kolomna)。在这时开始俘虏到了西伯利亚部队,为这个战役中的第一次。

    可是要使两翼装甲兵力能够获得成功,其基础还是有赖于第四军团在中央的前进,因为假使第四军团的进攻被阻止住了,则两翼的兵力就会孤立在莫斯科的南北两方面。当会战开始不久的时候,第四军团的右翼即受到了敌军的猛烈攻击,于是克鲁格把他的预备队用去支援他们。因为这个原因,其中央和左翼的兵力也奉令暂停不动。直到十一月十九日,他的右翼才又开始前进。虽然已经有了一些进展,可是战斗却已经是异常的惨烈,于是波克元帅在二十二日,亲自指挥这个会战,照哈尔德所记载的,他发挥出来了“巨大的精力”,把一切可以抽调的人员都投入了战线,因为照他自己所说的,这个情况是与一九一四年的马恩河会战一样,“当最后一营兵力投入了之后,也许就可以决定胜负。”但是尽管他拼老命,第四军团的右翼却已经成为强弩之末,不能再前进一步。

    俄军投入会战中的部队是越来越多,虽然波克已经在害怕这次作战将变成了第二次“凡尔登会战”--即激烈的消耗战--可是第四军团的左翼仍继续向前压迫,而到了十一月三十日,第四军团的中央部分也奉命于十二月一日再发动攻势。一开始曾经取得良好的进展,可是到了十二月二日,它的进展却为莫斯科周围森林中的坚强防御所阻止。于是,克鲁格的参谋长布鲁姆提特将军就这样的说:

    “第二五八步兵师中的少数部队,实际上已经冲入了莫斯科的近郊。但是俄国的工人从工厂中涌了出来,就用他们的工具来与德军搏斗,参加保卫首都的战争。”

    “在夜间,俄军对于这些已经透入他们防线的孤立单位,实行强烈的反击。次日,我们的军长接到报告着说,他们认为已经不再有突破的可能性。克鲁格与我在那天黄昏时,曾作长时间的讨论,最后他决定撤退这些前进部队。很侥幸的,俄国人并未发现他们是正在运动之中,所以我们很顺利的,使他们保持着良好的秩序退回了其原有的阵地。但是在这两天的战斗中,却已经受到非常惨重的损失。”

    两天之后,当温度降到了负三十二度时,因为部队的实力已经不再有攻占莫斯科的可能性。古德里安怀着一颗沉重的心,他决定撤退了。

    对莫斯科的最后攻势终于已成尾声,并不是因为俄军的抵抗,而是因为冰天雪地,奇冷难熬。大雪昼夜不停,整个村落都埋在冰雪之中,铁路公路的交通都完全断绝。卡车不能跑,火车头无法生火,部队的补给断绝,战车要加温到几个钟点以上才能发动,因为润滑油都冻结了,飞机也不能使用,瞄准器的镜头都冻坏了,不能使用,机关枪也不发火了,而最坏的却是由于缺乏冬衣之故,数以千计的人员被冻伤,数以百计的人员被冻死。因为德国兵对于冬季战争是毫无准备的,所以他们以后的成就可以算是战史记录上,最能表示忍耐力的伟大例证。

    当这会战还尚未进行中时,十一月二十一日,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军团攻下了罗斯托夫(Rostov),但是在二十八日,却受到了提莫申科的强烈反击,被逐出了该城,并被迫向西撤退。这是此次战役中俄军的第一次获得胜利的大反攻。龙德斯泰特元帅向希特勒请示,要求授权克莱斯特撤到米乌斯(Mius)河上的防御阵地中,但遭到了希特勒的拒绝。龙德斯泰特认为他无法服从这个命节,遂要求准其辞职。希特勒允许了,于是第六军团司令,赖歇瑙元帅奉命继任南面集团军总司令。此时克莱斯特已经被迫后退,不久之后,希特勒也还是批准了他占据米乌斯河之线。

    十二月三日的夜间,第四军团开始撤退,这在时间上可以说是非常的巧合,恰好使德军躲掉了一场大祸。因为当他们撤退不久之后,朱可夫元帅即发动其久经准备的大反攻,有许多师的西伯利亚生力军都参加了这个作战。十二月六日,他突破了德军在加里宁(Kalinin)以东的阵地,次日又强迫德军退出了克林。这个打击是如此的强大,使德军感到难以招架,于是哈尔德主张把第四军团撤到莫柴斯克-利则夫-阿斯塔希柯夫(Ostashkov)之线。希特勒却拒绝考虑退却。十二月九日,第二军团的正面在李弗尼(Livny)被突破;次日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团又在图拉以西被突破了。不久沿着德军整个前线,从芬兰湾以至黑海,俄军都同时发动了反攻。十二月十八日,波克元帅病倒了,由克鲁格继任。次日布劳希契也被免职,希特勒亲自兼任陆军总司令。第二天,他发布其第一个命令说:

    “每一个人应站在其原有位置上进行反击。当后方没有既设阵地时,绝对不准撤退。”

    当柏林城中获得了俄军大举反攻的消息之后,接着又获得了美国参战的消息,于是这个都城开始感到基础动摇了。弗里德堡(Arvid Fredborg)是一个留在柏林的瑞典新闻记者,在他所著的《铁壁之后》一书中曾经有下述的记载:“人民开始发生了不安的情绪。悲观的人开始回忆到拿破仑征俄的故事,一切有关法军失败的书籍都显然的开始畅销。算命的人都在忙于研究拿破仑的命运,而占星术的生意也开始繁荣。甚至于是最忠实的纳粹党员,也都不希望与美国开战。所有的德国人对于美国的实力都有很大的敬仰。没有一个人会忘记了第一次大战的教训--由于美国参战才决定了胜负。一九一七年的旧事令人为之黯然。” [ 注:考莱柯尔特的回忆录销路极佳,克鲁格元帅也曾用功研究该书。最后该书终于被禁止发行。 ]

    虽然德军将领都一再要求撤退,而且古德里安和霍普勒尔都已经因为擅自撤退而被免职,可是具有幻想力的希特勒却认为万不可以退却,否则就会重蹈拿破仑的覆辙。虽然是由于他的固执,才会使这个战役走到了惨败的边缘上,可是也因为他的固执.才使它不曾跳入这个深渊。毫无疑问的,因为他不肯撤出俄国或是斯摩棱斯克以东的地区,才使他的大军避免了一个比一八一二年还更可伯的浩劫。

    希特勒的问题是在部队尚未被冻死之前,为他们找到一个庇护之所;并且守住交通线,以便使他的军队可以从新获得装备和补给。

    在莫斯科地区中的主要交通线还是铁路:莫斯科-利则夫-费里基鲁基(Velikye Luki)之线、莫斯科-维亚兹马-斯摩棱斯克之线、莫斯科-卡鲁加-布里安斯克之线和莫斯科-图拉-奥廖尔之线。所有上述四条线又为费里基鲁基-费特布斯克-斯摩棱斯克-布里安斯克-奥廖尔横线所连系着。此外,从奥廖尔还有一条铁路向南通到亚速海上的塔则罗格(Taganrog)。在所有这些铁路线上,都有一个或多个的前进补给站来供养整个的前线。比较最重要的是斯塔拉亚鲁沙(Staraya Russa),利则夫、维亚兹马、卡鲁加、布里安斯克、奥廖尔、库尔斯克(Kursk)和哈尔科夫。在它们之间,还有许多小型的补给站,都是有充足的储积并可以提供掩蔽。所以必须守着它们,并把部队撤回到它们的上面。

    希特勒决心把这些前进补给站都变成设防营地;并撤回到它们的上面。这样就可以使他的部队获得了庇护,他们可以靠储积的物资维持生活,而同时即着手整顿补给线 [ 注:有数以千计的德国卡车和数以百计的火车头都被冻坏了。要花几个星期的时间才能修理好。 ] 。所以他的计划是与拿破仑不同,不是撤退而是向后方运动。

    这样每一个主要的设防地区,面积达许多方哩,有时可以收容一个整军团的兵力。德国人称之为“Igels”(刺猬),这个名词的来源是由于中世纪的瑞士长枪兵,用方阵以来抵抗敌人的骑兵,因为他们的防御是好像刺猬的针刺指向各个方面上,所以获得了这个名称。有时他们也用飞机来供应补给。

    一般说来,俄军的前进与其说是一个反攻,则毋宁说是一个继续不断的向前“流动”,他们绕过一个个德军的抵抗据点,而从它们之间流过去。因为一切运动都是越野性的,而很少能够倚赖道路,所以俄国人大量的利用哥萨克骑兵,并以雪橇载运的炮兵和步兵,以及滑雪部队来加以增强。战斗机的着陆轮也换用了冰刀。战斗变得极为野蛮,因为在德军后方,到处都有游击队活动。

    德军的后撤包括着整个的前线,其纵深最大者为加里宁与图拉之间的莫斯科地区。在这些镇市被攻占之后,于是对于利齐夫、查特斯克和维亚兹马,展开了巨大的钳形作战。十二月底,俄军已经攻占了卡鲁加。在全部冬季战役中;这要算是俄军一个最重大的成功,因为卡鲁加是一个主要的“刺猬”。

    从卡鲁加,俄军向西北进攻,以雅克罗夫(Yukhnov)为目标,这是一个位置在维亚兹马东南面的“刺猬”,并在德军正面上造成了一个深入的突出地。同时在北面,他们绕过了利齐夫的西面,进向费特布斯克;又从后者的北面达到了费里基鲁基。这两个绕过维亚兹马的前进,使俄军进到了距离斯摩梭斯克五十哩以内的地方。同时,在一月二十日到二十二日之间莫柴斯克也被占领了。

    在列宁格勒的正面上,十二月九日德军放弃了提克芬,当俄军继续挺进,并渡过了弗尔克何夫(Volkhov)河时,德军已经在秀斯尔堡(Schusselburg)与诺夫哥罗德之间连成了一气,于是阵地战就开始发生。在最南端的地区中,俄军也在克里米亚发动了一个反攻;在亚速海的北面,塔刚罗格,斯大林诺和阿尔提莫弗斯克(Artemovsk)等据点都被绕过,以便集中全力以来攻击哈尔科夫的“超级刺猬”。但是它却能坚守不屈,虽然在它南面的罗索伐亚(Losovaya)已被俄军攻占,而且他们也进到了距离波尔塔瓦在三十哩以内的地方。

    到了仲冬时节,积雪愈深,德国人希望能够获得一个喘息的机会。但是俄军还是继续流动,虽然并无任何的具有决定性的收获。也许只有在列宁格勒方面为一例外,他们在冻结的拉多加湖上,建了一条汽车路,而与列宁格勒取得了接触。二月二十二日,他们在斯塔亚-鲁沙地区中,把德国第十六军团的相当部分切断了。

    在中央地区方面,二三月之间,俄军巩固了其所收获,并占领了苏基尼齐(Suchinichi)和雅克罗夫两个小型“刺猬”。四月间因为解冻的原因,除了克里米亚地区以外,其余各地的作战都暂告停顿。在克里米亚,德军对于克尔齐获得了一些进展,这是在冬季中为俄军所夺回的,此外还有提多西亚(Theoodosia)也是一样的。

    哈尔德对于德军在这次战役中的损失,曾经估计如次:从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到十二月三十一日,一共是八三〇、四〇三人,其中包活死亡者一七三、七二二人。而从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到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八日,一共是一、〇〇五、六三六人,其中包括死亡者二一〇、五七二人。这些数字是否包括冻伤的人也在内,则未有明白的说明;但依照哥贝尔斯的估计,截至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日为止,冻伤的一共是-一二、六二七人,其中有一四、三五七人是需要切断肢体的。俄国人的损失数字是无法估计,也可能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但依照卡提尔(Raymond Cartier)的估计,到了一九四二年一月一日,红军的总数已经减到了二、三〇〇、〇〇〇人,这是到一九四六年为止的最低数字。因为在一九四一年六月间,红军的总兵力是在五百万人以上,所以德军所宣称的已经俘获了两百万人的说法,似乎并不太夸张。

    虽然苏俄对于如此巨大的人力损失,还可以立即加以补充。可是战争资源的损失却必需要靠美英的援助来补充,而到这个时候还只有一部分已经补足。依照普罗柯普维克兹(Prokopowicz)教授的估计,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德国人已经把欧俄部分的土地,占领了百分之二十六点六。它包括其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供给其农产品的百分之三十九点三;马匹的百分之四十九、牲畜的百分之四十五、钢铁的百分之六十六点六和煤炭的百分之六十。不过反而言之。德国人在精神方面所受到的损失却是无法弥补的。在这个冬季中躲在“刺猬”阵地之中,一九四一年的“大陆军”(Grand Army)已经把它的锋口磨钝了。虽然以后有了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其他附庸国的兵员补充进来,可是他们的元气却已经永远无法恢复了。此外,他们在俄国虽然能够获得了一些经济上的收获,可是其效果却还不能抵消美英两国封锁的力量。

    最后,希特勒既然未能攻下莫斯科,这个事实的意义又如何?艾斯曼将军的答案是认为“它是这次战争中的转折点。”那么姑且承认他这种说法是对的,则假定希特勒已经占领了莫斯科,是否这次战争的发展即将永无转机呢?在莫斯科的后面,还有长达四千五百哩的尚未征服的领域,而自从十二月十一日起,美国即已卷入了这个对德战争的旋涡中。那么在这个紧要关头上,斯大林会与德国议和么?即令他肯与德国签订一个和约,希特勒又会相信他能够遵守这个和约的条款么?

    所以这个战争中的转折点,不是希特勒的未能攻克莫斯科,而是罗斯福的处心积虑要把美国拖入这个战争。罗斯福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使美国人民团结一致,来加入对德国的战争,而希特勒的问题却是如何使在苏俄境内的被压迫人民,起来反对其住在克里姆林宫中的主人。假使希特勒能够把握他自己的这个主要问题,则也许即可以阻止美国的参战,或至少可以减少其效果。虽然这是一个纯粹假想的问题,不过那却是非常可能的,假使希特勒若能以一个解放者的姿态,出现在俄国的境内,则他可以使苏俄的陆军大部分自动瓦解,也许在罗斯福团结其内部的工作尚未完成之际,即已先推翻了布尔什维克的统治。若果能够如此,则他所最害怕的两面战争即绝对可以避免。所以希特勒所犯的最大错误还是在政治方面,而不是在战略方面。他打击在这个巨怪的铁头上面,而没有想到它的脚却是粘土做成的。假使他能够打击在这个脚的上面,换言之就是造成革命而不是征服,那么这个所谓转折点也许就可能根本上不会发生。无论如何,这个战争的全部后果都会变得完全不同了;或者是西方国家在没有俄国协助之下,而击败了德国;不然就是战争会以一个谈判的和平来当作结束,而在这个和平的谈判中克里姆林宫却已经丧失了参加的资格。

    中华网真人CS活动回顾:“黄色计划”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0社区

GMT+8, 2023-1-31 10:38 , Processed in 0.04405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