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起源 斯拉夫人是东欧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俄罗斯人是东斯拉夫民族中最强大的一支。 斯拉夫人的故乡大致是在喀尔巴阡山以北、维斯瓦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地区,即东欧大平原的西南部。后来他们不断向周围扩展,西达易北河,东至顿河、伏尔加河上游,北抵波罗的海,南到黑海。约在公元1世纪,斯拉夫人逐渐形成东西两大支,即东斯拉夫人和西斯拉夫人。在欧洲民族大迁徙期间,东西斯拉夫人大批南移,进入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半岛,并同化了当地居民。约至6、7世纪,又形成南方斯拉夫人。这样,整个斯拉夫民族便分为三大支: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西斯拉夫人包括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南斯拉夫人包括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黑山人和保加利亚人。后来由于马扎尔人向西进入匈牙利平原,他们好似一个楔子一样把南方斯拉夫人和北部的东、西斯拉夫人分隔开来,因而有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公元以前斯拉夫人的历史情况无文字可考,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公元1世纪罗马作家塔西陀的著作里,他称之为维涅德人。至公元6世纪,维涅德人被称作“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则被称为“安特人。”那时他们还没有国家,处在原始公社末期。在斯拉夫语言里,“斯拉夫”一词是“光荣”、“荣誉”(Слава)的意思;而在西方拉丁语言里,“斯拉夫”则是“奴隶”(slave)。据说,哥特人曾把他们大批地卖给罗马人当奴隶,所以后来便称他们为斯拉夫族。这里有侮辱、蔑视的含义。 东斯拉夫人从喀尔巴阡山脉的各个斜坡进入广阔的俄罗斯平原,“他们像飞鸟般从一端迁居到另一端,抛弃了住腻的地方,在新的地方居住下来。”因此后来的俄国史学家说:“移民和国土的开拓是我国历史中的主要事情,所有其余的事情都和它们有或近或远的关系。 俄罗斯(россия)在15世纪中叶以前称罗斯(русь),俄文里这两个词出现先后不同,中文里都译为俄罗斯。自清朝康熙时代开始与俄国打交道时即有这一译法,当时称“斡罗斯”。这是从蒙古读音转译过来的,因蒙古人统治罗斯时,军队中有罗斯人,蒙语没有Р(r)读音,因此把русь前面加元音o,读成oros,即“斡罗斯”。关于罗斯一词的来源说法不一,一般学者认为,它原指北欧的诺曼人,东斯拉夫人称他们为瓦良格人(意为商人,因他们从事海上经商和掠夺),芬兰人则称他们为鲁茨人(芬语Ruotsi其意为北方人),由Rouotsi演变为Russ,即罗斯。9世纪时,这些北方人南下征服东斯拉夫人,所以东斯拉夫人也就称为罗斯人了。前苏联学者认为,罗斯一名来自第聂伯河中游的露斯(рось)河,是斯拉夫部落波梁人(Поляне)的居住地,这里的居民被称为罗斯人。两说各有所据,迄无定论。 留里克王朝与基辅罗斯 东斯拉夫人的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862-1598年),是由北欧诺曼人(瓦良格人)的首领留里克建立的。 公元8、9世纪之交,东斯拉夫人已经广泛使用铁器,工商业逐渐发展,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并渐渐形成两大部落联盟中心,即北方的诺夫哥罗德和南方的基辅。诺夫哥罗德的元老内讧不已,一派贵族便邀请瓦良格人为王。瓦良格人首领留里克原是查理曼帝国的一个诸侯,在丹麦有封地。公元862年,他率亲兵队占领诺夫哥罗德,自称王公,建立留里克王朝。留里克死后,他的亲属奥列格(879-912年)继位。公元882年,奥列格率部南下,占领基辅,形成以基辅为中心的古罗斯国家,通称基辅罗斯。其版图西起喀尔巴阡山,东达顿河,南到黑海,北至波罗的海。基辅罗斯是早期封建国家,还没有一套完整统一的行政系统,只是一些封建小邦的集合体,基辅大公主要用索取贡物的方法进行剥削。 基辅罗斯曾多次发动对拜占廷帝国的战争,迫使其纳贡和订立屈辱性条约。如911年奥列格远征拜占廷,强迫拜占廷皇帝接受赔款条约,并使罗斯商人获得免税特权。伊戈尔(912-948年)曾两次远征拜占廷(941、944年),签订了类似的条约。不过基辅罗斯与拜占廷交往的一个最重要结果,是罗斯从拜占廷那里接受了基督教。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980-1015年)帮助拜占廷皇帝镇压了小亚细亚的暴动后,娶了拜占廷公主安娜(皇帝瓦西里二世的妹妹)。接着,弗拉基米尔带头加入东正教,并下令基辅市民在第聂河畔接受希腊神甫的洗礼,把原来信奉的多神教神像扔进河里。 拜占廷是希腊-马文化的继承者,罗斯从拜占廷接受基督教,对罗斯今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基辅罗斯人在信奉东正教的同时,从君士坦丁堡学到了书面语和文化艺术。希腊教士们在基辅传教使用的语言,是保加利亚--马其顿地区的斯拉夫方言,其字母是由当地两个主要教士西里尔和美多德在大约862-863年创造的,它是经过修改的希腊字母,被称为西里尔字母。南方和东方斯拉夫人今天仍广泛使用这套字母。罗斯还请来希腊建筑师为它修建教堂和宫殿,在雅罗斯拉夫统治时期(1019-1054年),兴建了基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和彼彻尔斯克修道院;大教堂宏伟壮丽,完整无缺地保存至今,是拜占廷艺术与古罗斯艺术相结合的杰作。彼彻尔斯克修道院是古罗斯学术文化中心,1039年在这里产生了一部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文献--《最初编年史》,作者涅斯托尔就是这个修道院的修士。后经增删,于1073年编成《往年纪事》,是研究古代罗斯及其历史的最重要资料。 雅罗斯拉夫大公死后,几个儿子分割政权,混战多年,基辅罗斯解体。自11世纪后半到13世纪初,罗斯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公国,较大的有弗拉吉米尔-苏兹达尔(在其领土上兴起莫斯科公国)、加利奇-沃伦(乌克兰的发源地)、波罗茨克-明斯克(白俄罗斯的发源地)和诺夫哥罗德。 蒙古的征服及其统治 蒙古人的发祥地在额尔古纳河上游(今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在俄国史书上通称蒙古人为“鞑靼蒙古人”,因为在12世纪以前,在今蒙古草原上有许多部落,鞑靼是比较强大的部落之一。公元1206年,蒙古的一个部落领袖铁木真(1162-1227年),打败了其他各部(包括鞑靼部),在斡难河源召开的贵族大会上,被推举为全蒙古大汗,上尊号成吉思汗。他建立了一个由蒙古、突厥、满(女真)族等部落组成的军事帝国。 蒙古人远征欧洲有两次,第一次就是由成吉思汗带领的。起因是中亚花拉子模国的一个总督杀害了蒙古商队的人员和使者,成吉思汗率军亲征,1220年陷其首都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逃往罗斯。接着成吉思汗派大将哲别和速不台西征。1222年越过高加索山进入奥塞梯人、波洛伏齐人境内。波洛伏齐人首领向罗斯王公求援。1223年5月31日,罗斯与波洛伏齐人联军与蒙古军会战卡尔卡河畔,流入亚速海,联军惨败。“蒙古军斩杀俄人六王七十侯,士兵死八九”(《新元史》卷257)。蒙军前锋攻抵基辅附近。后向伏尔加河沿岸的保加尔人出击失利,经哈萨克草原返回蒙古。1227年成吉思汗及长子术赤先后去世,三子窝阔台继任大汗。 第二次西征(1236-1242年)是由大汗窝阔台派遣拔都(术赤之子)率领的,大将速不台为参谋。1236年,蒙军15万人(一说30万)越乌拉尔山,占领保加尔城。1238年,东北罗斯的梁赞、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等公国尽被蒙军攻陷。弗拉基米尔王公尤里阵亡。蒙军攻至距诺夫哥罗德7公里处,因道路泥泞,骑兵行动困难,遂转向南方,经斯摩棱斯克,返回波洛伏齐草原。经休整后,1239年继续远征西南罗斯。1240年陷基辅,占领加利奇-沃伦公国。接着兵分两路,侵入波兰、捷克、匈牙利和多瑙河各公国。1242年,蒙军进入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抵亚得里亚海沿岸,最远处到维也纳以南之克罗斯特纽堡(Klosterneuburg)。后转向东南,经索菲亚至黑海北岸返回伏尔加河下游,定都萨莱,建立了金帐(钦察)汗国。 金帐汗国建国之初,名义上隶属于蒙古大汗,实际上是一个领土辽阔的独立封建国家:东北和西南罗斯都在它统治之下。金帐汁对罗斯的统治,主要是利用当地王公,继续维持封建政权,采用人质、拉拢、离间、杀害等手段,迫使他们效忠。1243年任命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王公雅罗斯拉夫·弗塞沃洛多维奇为“弗拉基米尔大公”,要求罗斯各王公服从。“弗拉基米尔大公”不仅是一个荣誉称号,而且拥有相应的权力和土地。他兼有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公爵的权力,可以得到弗拉基米尔、佩雷雅斯拉夫里、科斯特罗马、下诺夫哥罗德和戈罗杰茨,往往是罗斯王公争夺的对象。1246年,雅罗斯拉夫因卷入蒙古大汗与金帐汗之间的权力斗争,被毒死于哈剌和林,由他的儿子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涅夫斯基)继任。蒙古统治者为了加强对罗斯的控制,1257年开始建立八思哈(突厥语,意为“镇守官”)制度,即由蒙古军官担任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万户长,负责征收贡赋和监督当地居民。对于东正教会,金帐汗不干预其事务,并给大主教以特权,使教会成为统治的工具。 蒙古贵族的征服和统治,对罗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南方受战争的破坏很严重。蒙古统治达两个半世纪之久,使俄罗斯在差不多十代人的时间里与西方完全脱离,在政治制度、军事组织和战术、文化及社会生活,甚至语言、服饰,都打上了蒙古的烙印。由于蒙古人统治中心在东方,无力顾及西部,使罗斯与瑞典、日耳曼骑士团、波兰-立陶宛形成复杂的关系;而西北罗斯因被立陶宛长期统治,造成日后白俄罗斯、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民族差异。 莫斯科公国的兴起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莫斯科兴起的时候,古罗斯国家已经分裂将近一百年了。莫斯科位于罗斯托夫-苏兹达尔王公的领地上,它原是基辅大公雅罗斯拉夫在1054年封给他的儿子弗塞沃洛德的。1147年,弗塞沃洛德的孙子“长手”尤里(1125-1157年)没收了贵族库奇科在莫斯科河沿岸的一座城堡--莫斯科,并在这里会见了他的同盟者契尔尼哥夫公国的王公。编年史上记载了这件事,首次提到莫斯科的名字,因而这一年被说成是莫斯科奠基的年代。莫斯科周围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水陆交通便利,又地处北方比较安全,蒙古入侵时,很多南方人逃到这里避难,人口增长很快。这些是莫斯科兴起并统一的东北罗斯的有利条件。 尤里的儿子安德烈(1157-1174年)统治时期,势力强大,成为东北罗斯的主人,并迁都弗拉基米尔,形成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1169年,安德烈联合各王公摧毁了基辅,弗拉基米尔取代了基辅的地位。但是由于各地王公和贵族各自为政,弗拉基米尔分裂为许多小公国,大公的权力有名无实。 13世纪末起,东北罗斯强大的公国罗斯托夫与特维尔之间为争夺弗拉基米尔大公宝座进行了激烈斗争,莫斯科就是在这一斗争中逐渐崛起的。大公伊凡·卡里达(1325-1341年)一开始支持特维尔反对罗斯托夫,并乘机加强自己的实力,展开对邻近公国的兼并。1327年特维尔爆发反对蒙古贵族的起义,他主动派兵镇压,博得金帐汗的青睐。1328年被封为弗拉基米尔大公。马克思说,伊凡·卡里达为夺取大公的尊位,不惜“充当(金帐)汗的卑鄙工具,从而窃取汗的权力,然后用以对付同他竞争的王公们和他自己的臣民。”①伊凡·卡里达奠定了莫斯科强盛的基础。他与罗斯总主教彼得的关系密切,使他把教会驻地迁到莫斯科(先在基辅,后在弗拉基米尔),使大公的权力与教会势力结合在一起。 伊凡的孙子底米特里·伊凡诺维奇统治时期(1359-1389年),莫斯科公国日益强大。他不仅彻底战胜强劲对手特维尔,而且于1380年在库里科沃原野击败金帐汗率领的20万大军,被称为“顿斯科伊”(顿河英雄),沉重地打击了蒙古统治,独立的曙光已经在望。到伊凡三世统治时期(1462-1505年),进入统一东北罗斯和摆脱蒙古统治的决定性阶段。1463年,伊凡三世吞并了雅罗斯拉夫尔公国,1474年吞并了罗斯托夫。1471-1478年,经过数次征服,最后消灭了强大的诺夫哥罗德公国,把反对派贵族和富商迁到莫斯科城郊,没收其土地分给自己的臣属。1485年,伊凡三世又率兵讨伐并消灭了特维尔公国。这时东北罗斯基本上统一于莫斯科公国,莫斯科大公正式称“全罗斯大公,”中央集权国家基本形成。被征服的王公、诸侯,都成为领主贵族(俄国史书称为“波雅尔”)。他还娶了拜占廷末代皇帝的侄女为妻,自称是拜占廷皇统的合法继承人。1497年颁布了第一部全国统一的法典,把封建主的特权从法律上固定下来,规定农民只有在每年秋后的尤里耶夫节(旧历11月26日)前后各一星期,才能离开主人外出。统一事业的最后完成,是在伊凡三世的儿子瓦西里三世统治时期(1505-1533年)。他在1510年吞并了普斯科夫,1514年吞并了立陶宛统治下的斯摩棱斯克,1521年吞并了梁赞,完成了俄罗斯的国家统一。 从1462年到1533年,也就是在伊凡三世和瓦西里三世统治时期,俄罗斯国家的领土从4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80万平方公里,北达白海,南至奥卡河,西到第聂伯河上游,东到乌拉尔山的支脉,成为欧洲幅员最大的国家。 随着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彻底摆脱蒙古人的统治提上了日程。这时金帐汗国由于统治阶级的内讧,国势衰落,相继分裂为几个汗国--克里米亚、喀山、阿斯特拉罕,主要部分在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称大帐汗,最高统治者为阿合马汗。伊凡三世利用各汗之间的矛盾,采用各种手腕,逐步摆脱蒙古人的统治。1478年,伊凡三世停止缴纳贡赋。1480年,金帐汗阿合马率兵讨伐。伊凡三世怯阵准备退却。在莫斯科市民压力下,才陈兵乌格拉河,与蒙古军隔河对峙。不久形势发生变化。蒙古军因天寒粮缺,波兰援军未到,又听说都城萨莱受到克里米亚汗的袭击,被迫撤兵,伊凡三世不战而胜。不久,阿合马在内讧中被杀。这样,延续近两个半世纪的蒙古贵族对罗斯的统治最终结束了。 罗斯与瑞典、立沃尼亚骑士团、立陶宛和波兰的关系 12世纪末,瑞典已征服芬兰部落,占领了芬兰海。1240年7月,瑞典舰队从芬兰海侵入涅瓦河。诺夫哥罗德王公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率军迎击,大败瑞军于涅瓦河口,他因此获得了涅夫斯基的称号(意思是涅瓦河上的英雄)。 同年,立沃尼亚骑士团(又叫日耳曼骑士团)也侵入罗斯,占领普斯科夫,接着向诺夫哥罗德推进。1242年4月,亚历山大·诺夫斯基率领罗斯军队与日耳曼骑士团在楚得湖上决战,俄军大胜,赶走了骑士团。因战争在封冻的湖面上进行,史称“冰湖大战”。 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东南岸,处在普鲁士和立沃尼亚之间。13世纪初,持剑骑士团占领立沃尼亚时,立陶宛人尚未建立国家。至明多格统治期间(1219-1263年),立陶宛形成早期封建国家,同时展开了反对立沃尼亚骑士团①的斗争,并不断向处于分裂状态的罗斯扩张。格底敏大公统治时期(1315-1341年),立陶宛已兼并西北罗斯的波洛茨克、维帖布斯克、明斯克、图罗夫等地,成为东欧的封建强国。不过,立陶宛对罗斯的扩张方式,与立沃尼亚骑士团和鞑靼蒙古的军事征服不同,它是通过和平的、联姻的方式进行。罗斯王公为了避免鞑靼蒙古和立沃尼亚骑士团的侵略,也愿意接受立陶宛大公的统治。格底敏大公的儿子奥里格尔德和罗巴塔都娶了罗斯公主为妻,他们分别占有了维帖布斯克和沃伦。1350年,特维尔王公为了同莫斯科争雄,主动与立陶宛结盟。1356年,立陶宛占领斯摩棱斯克。1361年,立陶宛兼并了包括基辅在内的第聂伯河流域。金帐汗国统治的一部分西南罗斯和东北罗斯的一小部分落入立陶宛之手。与此同时,波兰国王卡西米尔(1333-1370年)派军占领了西南罗斯的加利奇、弗拉基米尔(沃伦)和利沃夫等城。为了共同对抗日耳曼骑士团,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决定联合。1385年,两国在立陶宛的克列沃缔结协定。波兰女王雅德维嫁给立陶宛大公雅盖洛,由雅盖洛任波兰国王,称瓦迪斯瓦夫二世(1386-1434年)。雅盖洛改信天主教,并在立陶宛大公国境内推行天主教。1410年7月,两国联军在格伦瓦尔德附近彻底打败条顿骑士团。从此,骑士团逐渐衰落。 伊凡雷帝 1533年,瓦西里三世死,他的三岁儿子伊凡即位,称伊凡四世(1533-1584年),即俄国史上著名的“伊凡雷帝”。伊凡年幼,其母叶莲娜·格林斯卡娅摄政,而她委托宠臣伊·费·奥鲍连斯基等治理,遭到一些大贵族的反对。1538年4月,叶莲娜突然死去,据说是被反对派贵族毒死的,朝政落入大贵族安德烈·叔伊斯基手里。伊凡就是在这种残酷的争权斗争环境里长大的。他身为大公,但在大贵族眼里只是一个礼仪性的摆设,所以从小养成冷酷多疑的性格,并非常痛恨大贵族。1543年13岁的伊凡,在舅父米·瓦·格林斯基的指使下,下令把安德烈·叔伊斯基让狗活活咬死,暴尸宫门。1547年1月19日,伊凡在克里姆林宫正式加冕为俄国的第一任沙皇。1547年2月,年轻的沙皇娶宫廷侍臣尤·扎·罗曼诺夫家的闺秀安娜斯塔西娅·罗曼诺芙娜为妻。此后,外戚之间的争权斗争日益剧烈。1547年夏,由于莫斯科一场大火,引发了人民反对大贵族统治的起义。传说大火是大贵族格林斯基家放的。起义群众冲进克里姆林宫,打死大贵族、沙皇的舅父尤·瓦·格林斯基,把米·瓦·格林斯基革职、流放,起义才逐渐被平息下去。 为了加强皇权,从1549年起伊凡四世开始推行政治、经济、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伊凡四世的改革和统治,主要依靠有军功的中小贵族的支持,限制大贵族(即波雅尔)的专横,军功贵族是为沙皇服军役的贵族,沙皇封给他们土地,称领地,不服役时收回。而大贵族则主要是封建王公的后代,他们世袭占有大面积的土地,对皇权加强不满,因而是伊凡四世打击的对象。宫廷里支持伊凡进行改革的主要是贵族政治家阿·费·阿达舍夫和宫廷教士西尔维斯特。1549年2月27日,召开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次缙绅会议,由波雅尔、高级教士、封地贵族的代表参加,中心是讨论改革和编篡新法典。1550年颁布了新法典,把已经取得的中央集权化成果肯定下来。如限制地方总督的权力,废除波雅尔的司法权,一切案件均由沙皇法庭审理,同时使封地贵族在法律上与波雅尔有同等的权利等。 对军队和中央国家机关的改革是50年代改革的主要内容。1550年限制按门第选任军官的制度,提高封地贵族在军队中的地位;把莫斯科和附近各县土地分给一千多名有军功的贵族。1556年颁布了兵役法,变封建家兵为替沙皇服役的军队:规定无论波雅尔还是封地贵族,每拥有150俄亩土地,必须提供一名全副武装骑兵为沙皇服务。为守卫京城,建立一支直接听命于沙皇的使用火器的射击军。中央机关的改革,主要是增设了分掌各部门事务的衙门,包括军事、领地、军械、警务、外交、财政等。这些改革加强了沙皇和中央的权力,打击和削弱了大贵族的势力。 伊凡四世在对内厉行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在东方,直接目标就是夺取金帐汗国的遗产,消灭处于四分五裂的鞑靼人的汗国。喀山和阿斯特拉罕两汗国,位于伏尔加河中、下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早已引起俄罗斯地主和商贾的垂涎。从16世纪40年代中叶起,伊凡四世曾几度攻打喀山,没有成功。1552年6月,伊凡亲率15万侵略军,大举进攻。喀山守军不足3万人,武器装备也差,但奋起抵抗。9月30日敌人炸毁一段城墙冲进城内,几乎杀光所有男子,守军大多壮烈牺牲。后来,喀山人民不断发动起义反抗,均被镇压。 俄军征服喀山后,继续南下,夺取阿斯特拉罕汗国。还在1551年,俄国就强迫阿斯特拉罕称臣纳贡。1554年,3万俄军占领阿斯特拉罕城,立俄国傀儡为汗。1556年再次出兵,吞并了阿斯特拉罕汗国。接着又相继吞并了伏尔加河以东的诺盖汗国(这时已分裂)和巴什基尔人的地区。这样,伏尔加河中下游和乌拉尔山东部的广大地区都已被并入俄国,沙皇俄国开始成为多民族的国家。在东方征服取得成功以后,夺取出海口的问题便提到日程上来。这时黑海北岸,由奥斯曼苏丹的藩属克里米亚汗国控制,而奥斯曼帝国当时正处于鼎盛时期。因此,伊凡四世对南方采取防守政策,而把目标放在夺取北方波罗的海出海口上,于是发生了长达25年的立沃尼亚战争(1558-1583年)。 立沃尼亚即今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两国所在地,濒临波罗的海东岸,里加、列维尔(塔林)等海港是当时东西欧贸易往来的枢纽。16世纪上半期仍属骑士团统治,但处于割据状态,一些主教区自行分立。1558年1月,莫斯科政府借口立沃尼亚骑士团与立陶宛结盟反对俄罗斯,发动了立沃尼亚战争。当年俄军攻占纳尔瓦和爱沙尼亚东部。1560年击溃了骑士团。俄军的胜利,引起波兰、立陶宛、丹麦、瑞典的不安,并先后出兵立沃尼亚。1561年,瑞典占领了列维尔和爱沙尼亚北部,同年底,波兰、立宛占领立沃尼亚南部。伊凡决定与瑞典、丹麦言和,集中力量打击立陶宛。1564年,俄军在波洛茨克附近惨败,统帅库尔布斯基叛变投敌。俄军被迫停止进攻。1569年,波兰、立陶宛签订卢布林和约,两国合并,并联合瑞典、克里米亚汗和奥斯曼帝国,从北南两个方向夹击俄国。1571年,克里米亚汗率军一度攻入莫斯科。1582年,俄国被迫同波兰--立陶宛签订十年停战协定,放弃立沃尼亚,维持原有边界。1583年8月,俄国与瑞典签订停战协定,不仅没有得到纳尔瓦,而且把雅姆、科波里耶、伊凡城划归瑞典,俄国只留下芬兰湾岸边涅瓦河口一块不大的地方。立沃尼亚战争以俄国的彻底失败告终,波罗的海出海口没有打通。伊凡四世火冒三丈,一气之下用手杖击毙太子。 在立沃尼亚战争进行期间,沙皇曾在国内实行所谓“特辖制”,严厉打击大贵族,加强沙皇专制。推动沙皇采取这一措施的直接原因,是1564年俄军统帅库尔布斯基叛逃立陶宛,根本原因是沙皇对波雅尔分权势力的不满和忌恨。1565年2月,开始在全国推行“特辖制”,即把全国划分为两大部分:普通区和特辖区。前者由贵族组成的杜马管理,后者由沙皇直接派人管理。特辖区内原来的大贵族(王公、波雅尔)一律迁入普通区,在那里领取相应的土地,特辖区里的土地转归沙皇,但又分发给亲信和军功贵族。波雅尔的经济基础被摧毁。敢于反抗和表示不满者,则严厉镇压。沙皇建立了一支数千人的特辖军,作为推行恐怖政策的支柱。对于曾与沙皇分庭抗礼的斯塔里茨公国和诺夫哥罗德,镇压尤为残酷。特辖制刚一推行就从斯塔里茨公国开刀。1565年初,以“重大叛国”罪处决该公国的数名显赫王公。1566年,把200名上书要求废止特辖制的贵族全部杀死。沙皇听说波雅尔杜马成员伊·彼·费多罗夫等与波兰国王勾结,1568年4月,便在皇宫里当着杜马成员的面亲自杀死费多罗夫,并血洗其领地,有150名贵族和300仆从受到株连。1570年1月,沙皇亲自率领特辖军到诺夫哥罗德,以所谓“阴谋叛变”罪,在那里进行六个星期的大屠杀。每天有1000或1500人被扔进河里,城市周围二三百公里内被洗劫一空。在实行特辖制7年内(1565-1572年),大约有4000名波雅尔被杀,无辜群众受害丧生者数万人。一提起伊凡,人们便称之为“恐怖的”。1548年3月18日,伊凡四世病逝,历史上称之为“伊凡雷帝。”特辖制的实行,沉重地打击了大贵族势力,有利于专制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波洛特尼科夫起义和罗曼诺夫王朝建立 从伊凡雷帝去世,到1613年罗曼诺夫王朝建立,将近30年间俄罗斯处于混乱时期。贵族争权,政变频繁,外敌入侵,人祸天灾,国家处于极度动荡之中。 伊凡四世死后,留下两个儿子。一个叫费多尔,是第一个妻子罗曼诺夫家的安娜斯塔西娅所生;另一个叫季米特里,是他最后一个(第七个)妻子所生,才两岁,由费多尔继任沙皇(1584-1598年)。费多尔弱智无能,大权旁落外戚波利斯·戈都诺夫手里。戈都诺夫是鞑靼人后裔,出身显贵,因其妹嫁予费多尔,更形跋扈,引起其他王公贵族的不满。1587年,他粉碎反对派的政变阴谋,处死伊·彼·叔伊斯基及其同党,巩固自己的地位。1598年1月7日,沙皇费多尔死,留里克王朝(862-1598年)绝嗣。1598年2月17日,根据总主教的提议,缙绅会议推选戈都诺夫为沙皇(1598-1605年)。 1601-1603年,俄罗斯发生全国性大灾荒,粮价飞涨,饿殍遍野。据说,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居民饿死。阶级矛盾尖锐,各地农民不断起义。波兰-立陶宛王国利用俄国政局动荡之机,扶植反对势力。 1603年,在波兰境内一家大贵族的庄园里,出现了一个自称是伊凡四世皇太子底米特里的人(底米特里在1591年已死)。他宣称要恢复沙皇皇位,并向波兰国王和罗马教会求援。伪底米特里许诺在胜利后把斯摩棱斯克和塞维尔斯克割给波兰。在波兰国王支持下,1604年12月,伪底米特里带领4000波兰军队开进俄国。很多不明真相和对政府不满的人纷纷归附。1605年4月,沙皇戈都诺夫死。6月,伪底米特里率军进入莫斯科,一个月后加冕为沙皇。1606年5月17日,莫斯科人冲入克里姆林宫,杀死伪底米特里,焚尸红场,并将骨灰装进炮筒,朝着他来的方向发射。接着,王公后裔瓦西里·叔伊斯基被选为沙皇(1606-1610年)。 经过数年天灾人祸,政局混乱,人民痛苦不堪。1606年夏,终于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即波洛特尼科夫领导的俄国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伊凡·波洛特尼科夫原是奴仆,服过军役,后逃到顿河一带哥萨克人地区,但被鞑靼人俘虏,卖给土耳其当划船奴隶。他在一次海战中逃跑,经威尼斯、德意志、波兰返回俄国,在普季夫尔(基辅附近)地区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他自称是“好沙皇”底米特里的“统帅”,要杀封建主夺取其土地财产,改善人民处境。1606年7月,起义军从普季夫尔出发,向莫斯科进军。9月,夺取战略要地卡卢加。10月,包围首都莫斯科,起义队伍发展到10万人,包括农民、哥萨克、奴仆,也有一部分小贵族。12月,在莫斯科城郊失败,退回卡卢加,后转战土拉等地。1607年10月政府以谈判为名,逮捕波洛特尼科夫,起义失败。1608年,波洛特尼科夫被处死。 农民起义被镇压后,波兰和瑞典又乘机侵入俄国。1607年6月,在波兰,又冒出一个伪底米特里二世,率领波兰立陶宛军队进军莫斯科。1608年6月,逼近莫斯科城下,在离城17公里的土希诺村扎营。沙皇叔伊斯基妄图借助瑞典力量对付伪底米特里二世率领的波兰军队,以割让卡累利阿为代价,与瑞典签约,瑞军开进俄国。 波兰国王西吉斯蒙三世以此为借口,把大军开进俄国。1610年6月波军与俄瑞联军会战于克鲁希诺,因瑞典军倒戈俄军大败。莫斯科贵族发动政变推翻叔伊斯基,政权转归七个大贵族统治。1611年,波兰军攻占斯摩棱斯克,瑞典占领诺夫哥罗德。俄罗斯面临亡国的危险。俄国各地人民掀起了反对外国武装干涉者的斗争。梁赞小贵族廖普诺夫兄弟组织了第一支民军,下诺夫哥罗德的米宁组织了第二支民军,帕扎尔斯基公爵,被推举为民军司令。1612年10月,民军光复莫斯科,波兰军队投降。1613年1月在克里姆林宫召开的缙绅会议上,大贵族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被推选为沙皇(他是伊凡四世的妻侄孙),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