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登陆金山卫 (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边炮声响了,中国在血火中飘摇。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本部的开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在日军的大举入侵面前束手无策,曾幻想通过国际调停来阻遏日军侵华,使中国方面在军事上、政治上都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更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8月9日,日军制造了上海虹桥机场事件。8月13日,日军向驻守闸北宝山路及八字桥的中国军队进攻,驻守部队被迫还击,“八一三”淞沪战争正式爆发。日军疯狂进攻上海,危及美英等国的在华利益,危及蒋介石在东南的统治地位,在全国人民抗日激情推动下,国民政府决定保卫淞沪,固守上海,屏护杭州,巩固南京。因此淞沪战争双方都投入了相当数量兵力。据历史资料:日本侵略军方面,出动了第三、六、九、十一、十三、十六、十八、一零一、一一四、重滕支队等14个半师团的兵力约28万人,由日军上海派遣军松井石根大将指挥,动用了约三四十艘军舰、四百多架飞机、三四百辆战车。中国军队方面,左翼军为第十五、十九集团军,由陈诚指挥;中路军为第九、第二十一集团军和第十七军团,由张治中指挥;右翼军为第八、第十集团军,由张发奎指挥;江防军为第十五军团、第五十七军、江阴要塞和镇江要塞部队及江苏省保安队,由刘兴指挥;总预备队为第二十二集团军和第十一、第十二军团,共约70个师、50万人。担任正面防守部队约25万人。冯玉祥、蒋介石先后任第三战区(上海战场)司令长官,陈诚任前敌总指挥。 日军凭藉优势装备,海、陆、空协同作战,猖狂进攻;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英勇抵抗,战争相持达三个月之久,双方损失惨重:日军死伤6万多人,损失飞机200多架、舰艇10余艘和坦克数十辆;中国军队伤亡18万人(《宝山县志》第797页和《金山县志》第729页)。淞沪战争挫败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星期内解决淞沪”和“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 (二) 日军鉴于正面进攻上海未能得逞,于是另派部队改从防守薄弱的杭州湾金山卫一线偷袭登陆。10月20日,侵华日军第十军在日本编成,由川平助中将为司令官,田道盛武少将为参谋长。下辖第六、第十八、第~一四师团和独立山炮兵第二联队、野战重炮兵第六旅团、第一和第二后备步兵团及国崎支队,共约10多万人。10月底,已陆续整编进入中国海域待命(《金山县志》728页和参阅《八一三抗战史料选编》等书)。 中国军队统帅部只注意淞沪正面战场的单纯阵地防御战,而忽视了湘沪南北侧翼的战略防御。金山卫地区背江临海扼杭州湾咽喉,襟带江浙,东北距上海60多公里,西离杭州100多公里,西北抵苏州嘉兴仅半天路程,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可是,当时在金山卫漫长的海岸线上,杭州湾左岸守备区部署的防守兵力,仅为数不多和缺乏良好训练的壮丁队和地方军警。淞沪战争爆发后,国军六十二师驻防金山卫,并在金山卫、山阳、漕泾等脱掘简单战壕。 国民政府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不懂得“战争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的真理,因而执行单纯依靠军队的片面抗日路线,不动员民众、宣传民众、组织民众、武装民众,因此,沿海地区的人民群众敌情观念淡薄。早在10月初,日本军队已派出大批汉奸和日本奸细,在金山卫地区侦探军情,绘制了极其精确的金山卫地区海陆地形图和中国军队布防图,情报人员的频繁活动,竟无人觉察。 11月4日晚,国军第八集团军驻金山卫的第六十二师调防川沙,指令由驻在浙江的第十集团军六十三师移驻金山卫。当夜,六十三师未能按时赶到,1个连守金山卫西南海月庵,另有1炮兵辎重排驻卫城蛇王堂。日本军部迅速得到了中国军队调防的情报,立即乘虚而入。第六、第十八师团和国崎支队,在日海军第四舰队运送下,抵达大、小金山附近海域。11月5日拂晓,大雾大潮。日军第十军司令柳川平助中将指挥所辖11万人,分乘155艘运输船,编成3个登陆运输队,在金山卫东西长约15里的海岸偷袭登陆。第一登陆地为漴缺,第二登陆地为戚家墩,第三登陆地为白沙湾。 中国军队急起抗击,虽然敌众我寡,但英勇作战。在漴缺,日军遭到王子隆营的有力阻击,死亡80多人,王营长身负重伤,在撤离途中牺牲;在施城,终因寡不敌众,守军大部分殉国,仅剩28人突围;在塔港,12名盐警奋起抵抗,11名英勇牺牲。在海月庵,守军连长用重机枪猛扫,杀伤大量敌人,直至枪筒发热爆炸。当时,由于疏于防御,海塘工事简陋,弹药缺乏,沿海10个战斗炮台中,竟有6个无炮弹,仅蛇王堂两个炮台,但发炮几枚后,屋顶就被日舰炮火轰毁,守军在毙敌数十人后,全部壮烈殉国。6时许,大批日军陆续登陆,6时30分,日军全部登陆,随即分兵向纵深进犯:一路经漕泾越亭林、叶榭,渡黄浦江至闵行,直抵市区徐家汇;一路经张堰、松隐越米市渡进逼松江;一路经全公亭奔朱泾、松江直插七宝、虹桥。当时,张发奎曾命令移驻浦东的六十二师、独立四十五旅和驻枫泾的七十九师,夹击进攻犯金山的日军,并命令预备十一师由苏嘉路赶来增援,终因各部联络困难,行动迟缓,在日军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 金山卫失守,使当局保卫上海、巩固南京的计划落空。日军从浦南、浦东夹攻淞沪的阴谋得逞。11月8日,松江失陷;11日,上海失守;19日,苏州被占;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东南半壁江山遂此沦陷。 日军金山卫沿海登陆后,分兵北进,沿路杀人放火,奸污妇女,抢夺财物,无恶不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被杀害的2933人,被拉夫下落不明的275人,被烧毁民房2.6万多间,奸污妇女无数,抢劫粮食、牲畜不计其数。 (三) 尽管国民政府采取片面抗战的路线,但人民群众自发的和自觉的抗日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运用各种方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军入侵金山卫后,金山人民与敌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1937年11月6日,日军一路烧杀到亭林镇。亭林小学教师沈其睿守着学校不走,日军把他拖上公路,强令他背行军锅,沈其睿怒目相对,厉声喝道:“我是中国人,不做亡国奴!”他飞起一脚把行军锅踢翻砸碎。日军举起刺刀对沈连戳两刀,沈其睿正气凛然地牺牲了。1938年春,日军大“扫荡”,正在今朱行乡红星村九组放火烧房子时,农民王金福满腔怒火,赤手空拳冲上去同鬼子搏斗,被鬼子砍成重伤。1937年底,朱泾镇南油车浜来了一个日兵,揪住了农民黄友仙的女人要强奸,黄友仙奔进厨房,拿起一把菜刀,向鬼子头上猛砍下去,鬼子当场丧命,村民们掩埋了日军尸体,人心大快。1938年11月一天下午,一名日兵流窜到朱泾乡斜泾渡,对农民彭云飞的妻子正欲强奸时,彭云飞手执木棍,在日兵背后猛击一棍,日兵猛扑到大河里,企图逃命。众人用木棍、扁担象雨点般打下去,终于使敌人丧命。为了防备敌人报复,大家把敌尸转移隐藏。第二天大队日军来找,一无所获。 金山沦陷后,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1937年12月,山阳人李新民(1925年曾任中共浦南特支委员,金山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后脱党。)首举义旗,在张堰各界人士支持下,从市河捞起一批国军撤退时丢弃的枪支,组织起一支五六十人的抗日救国自卫团,并派人联络在境内活动的地方游杂部队,组成约有二百余人的抗日队伍。1938年春,国军六十二师委任李新民为金山县长兼浦南抗日救国自卫团政训处主任;国军四十五旅又委李为金山县抗敌委员会主任,主持全县军政工作。在此同时,松隐人徐乐同(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副官、黄埔军校教官)受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委任为金山县长,联络了沪杭抗战济南队沈俊生部,在廊下五区头成立了抗日县政府。李新民的抗敌委员会并入了徐乐同的县政府。从此,金山人民的抗日局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938年4月12日,袁英杰部、沈俊生部游击队夜袭松隐张泾桥西堍的日军驻地,击毙日兵数名。不久,蓝国标部游击队在亭林镇处决了为日军抢运军米的黄宝林,使大小汉奸丧魂落魄。当年7月4日,游击队又在松隐旗杆头伏击日军,击毙日本佐级军官荒木政夫。1938年4月下旬,淞沪游击队第九支队派人在松隐镇东市,处死作恶多端的伪警察所人称“小铁鬼”的班长席福根。金山卫卫城村四组的叶迪奎不堪忍受日寇暴行,暗暗参加陆士加的除寇小组,全组4人在东门镇东街打死一名日兵,从此,日军只龟缩在朱泾、张堰等几个据点里,不敢贸然溜出碉堡,广大农村都是游击队的天下。1944年9月19日,抗日金山县政府秘书曲介山等4人到张堰镇公干,适逢日本准尉小队长土沃和一名密探到安东客栈敲诈,曲等4人隔窗连发2枪,土沃当场毙命,日军闻讯赶来,曲等已撤回根据地。1944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在金山卫南门日军据点里打杂工的邬四金,暗中与游击队李海兴、施雪生、陆进等商量好,在日军床下埋藏定时炸弹,半夜时分,轰隆一声巨响,3名鬼子兵和1名鬼子小队长上了西天。 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已赢得战争,赢得和平,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在此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就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努力把中国的事办好,增强综合国力,一个强盛的中国,必能遏制和消除导致战争的一切因素。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