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百姓的网上家园-互动交流平台!(0.0)=^_^=(00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中国误判抗美援朝战争形势:遭李奇微致命打击(1)

2013-12-4 00:00|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8| 评论: 0

摘要: 【士气崩溃的联合国军】 在志愿军第三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退至37线以南,再次掉失汉城(首尔),军队士气降至最低点。其实在二次战役结束,李奇微接替车祸丧生的沃克出任第8集团军司令时,联合国军就已经一支张皇 ...

中国误判抗美援朝战争形势:遭李奇微致命打击

    【士气崩溃的联合国军】

    在志愿军第三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退至37线以南,再次掉失汉城(首尔),军队士气降至最低点。其实在二次战役结束,李奇微接替车祸丧生的沃克出任第8集团军司令时,联合国军就已经一支张皇失措的军队。李奇微对这种状况特别深刻,其回忆录里几乎用了半个章节来描述--基层士兵已经失去以往泼辣的言谈、自信的笑容,大脑一片麻木,大多数人只想着早日离开朝鲜回国。高层军官,所有的军长、师长都已丧失重新进攻的信心,认为无论何种进攻方式都会归于失败。韩国军队的情况更加严重,在撤出汉城的时候,韩军士兵丢弃了所有重型火炮、甚至步枪,乘着各式各样的车辆毫无秩序地溃退,他们只有一个念头--离中国军队越远越好。李奇微曾试图制止这种情况,他站在路中间挥手阻挡,但这只是枉费心机,韩军车辆没有减速直接绕过。

    不但前线军队丧失了士气,美国政府也一度失去将战争继续下去的信心。在1950年12月底,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将如下看法通知麦克阿瑟,“中共部队现在十分强大,如果他们全力以赴,完全可以迫使联合国军撤出朝鲜。”第三次战役结束后,麦克阿瑟也开始正视现实,他在回复中表示,“如果参谋长联席会议不改变其决定(不向我们提供大规模增援;不封锁中国海岸;不空袭中国大陆;不许轰炸中国东北的基地;不放国民党军队'出笼'),则在没有极其重大的政治原因的情况下,'我们的部队应以作战情况允许的速度尽快撤离朝鲜'。”

    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的李奇微甚至开始着手撤出朝鲜半岛的准备--在半岛最南端的釜山港地区重新设置一个纵深很大的防御区域(美军称为“戴维森防线”),美军甚至已经为这个堑壕体系设置了铁丝网。

    【中国领导层对战争形势的误判】

    尽管美军方面显得惊慌失措,但其实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中所达到的已经是“进攻的顶点”,越过了这个最高峰的顶点,就自然地向低谷下落。在三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的补给线延长至300多公里,再加上美军空袭,志愿军的后勤补给面临极端困难。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曾这样回忆第三次战役打到“三七线”时的感受:眼看着几十万中朝军队已经是强弩之末,而敌军的飞机几乎完全摧毁了志愿军的后勤供应。在缺衣少食、缺弹少炮的情况下,美军随时可能用另一个立体反攻将几十万志愿军置于绝境。彭德怀说,自己从未在战争中害怕过,但当时却极度担心志愿军的命运。

    除了后勤补给濒临崩溃外,志愿军还面临朝鲜战争期间唯一一次兵力短缺的问题。第三次战役结束后,第9兵团主力因为在长津湖战役中伤亡巨大,仍留在元山休整;第3、19兵团在入朝途中,尚未抵达前线。志愿军的一线部队仅38、39、40、42、50、66军,共6个军21万余人。而且连续2个半月的进攻,也让志愿军各部队异常疲劳。

    其实作为前线指挥官,彭德怀清楚了解美军实力受损并不严重,原先是连发起第三次战役都不同意的,三次战役打完后更是出现前面所述的对战局的极度忧虑。但在巨大的胜利面前,国内领导层却犯下了类似麦克阿瑟的错误,毛泽东不但坚持要打第三次战役,在第四次战役期间,美军发起全线进攻,战局尚未明朗的情况下,还提出了打到36线的要求。最高领导层对形势的误判,同样成为志愿军在第四、五次战役失利的主要原因。

    李奇微对联合国军的整顿】

    摘要:朝鲜战争中,如果说谁是美军的第一功臣,自然非李奇微莫属。李奇微在二次战役后接替因车祸丧生的沃克担任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其在上任后,即着手展开对第8集团军的整顿,逐渐让联合国军回到原有的正常作战状态和对敌态度,整顿的效果在后来第四、五次战役中就体现了出来。

    磁性战术”的谬误

    但对于李奇微朝鲜战争的作为,国内却有不少归纳谬误,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磁性战术”。国内很多文章都这样描述:李奇微发现志愿军后勤补给薄弱,每次穿插攻势只能维持7天时间,即所谓的“礼拜攻势”。李奇微就对美军战术进行了针对性改良,具体是首先根据志愿军进攻主要是夜间发动的特点,主力白天撤退,担任掩护的摩托化部队和坦克部队则在黄昏后开始撤退,每天最多只退20公里,20公里的距离恰好是志愿军一夜徒步前进的路程。志愿军的攻击部队在夜间穿插时根本捕捉不到美军,天明后又正好进至美军的预设阵地前,反而遭美军强大的空地一体优势火力打击,徒有伤亡难有进展。7天一过,当志愿军随身携带的补给消耗完,美军随即开始反击。

    但对于这种描述,在李奇微本人的回忆录里却找不到任何符合的字句。类似的情形只发生在第四次战役前,1951年1月15日到25日的10天时间里,美军在水原至利川间发动的试探性进攻。

    如何应对志愿军的穿插战术

    李奇微的做法其实非常简单而常规。面对志愿军轻装步兵沿着山间小路的穿插迂回,李奇微要求美军部队重视夺占公路沿线的高地;并且要敢于离开舒适的公路,进入山地建立阵地,使两支部队的侧翼连成一气;在无线电通信不便的地区,要派出传令兵,保证通信通畅;各军师之间要利用炮兵的射程优势,在作战时互相支援。另外,各部队在白天需要适当收缩防线,让部队与部队之间紧紧衔接在一起,到白天,则以步坦协同的分队发起强有力的反冲击。这些措施使得原本炮兵火力就占绝对优势的美军,在四、五次战役期间成功抵御了志愿军的进攻。

    除了战术细节方面的改进,李奇微还非常注意对士气的鼓励。他以身作则,或者是乘轻型飞机,或者是乘吉普车,深入到一线,了解战况。当第一线的士兵看到最高统帅来到自己中间,自然是倍受鼓舞。李奇微最典型的标记就是胸前挂着两颗手榴弹,他曾对问到这个问题的部下说,这是在经常遭遇伏击的朝鲜战场上,作为最后也是最有效的武器。

    砥平里血战:战争转折点之一】

    1950年1月25日,三次战役结束仅17天,美军即重新向北发起进攻,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爆发。志愿军采取类似第二次战役时的打法,在战役前期,先在西线坚守,东线则诱敌深入;待东线敌军态势突出后,再进行中间突破,然后穿插迂回消灭敌军,属于一种攻势防御。但志愿军这次在击溃韩军一部后,却碰上了前所未有的硬钉子,这个钉子就是砥平里。

    在砥平里,美军第2步兵师1个团和法国营被志愿军迂回穿插,切断了退路,但这次美军没有再丧失勇气和信心而溃退,而是迅速就地转入防御,构筑起坚固工事,迎击志愿军的攻势。志愿军参战部队是分别隶属于3个军的6个团,总兵力达1万人,但炮兵力量薄弱,总共只有3个炮兵连,十几门75毫米火炮,而且每门炮只有二十多发炮弹。相比之下,美军有2个炮兵营,装备着6门155毫米榴弹炮和18门105毫米榴弹炮,炮弹充足,还能得到空投补给。另外还有20辆坦克,火力相当雄厚。结果志愿军强攻了两天两夜,仍然无法突破美军的防御,而美方的援军则在坦克掩护下已冲到砥平里,志愿军只得撤围。志愿军也因此无法达成战役企图,被迫撤至38线以北。此战,志愿军伤亡超过1万5千人,而美法军伤亡不过几百人。

    砥平里战斗,在美军中地位极高,被看作是战术上取得的第一个成功战例,甚至将此战喻为朝鲜战争的转折点和第二个仁川。从此以后,美军在遭到志愿军的迂回包围之后,不再轻易后退,而是利用地形,迅速构筑环形防御阵地,凭借强大火力组织起防御,一般情况下,只要挺过一个夜晚,天一亮就可在强大的空中掩护下解围。志愿军的纵深穿插迂回,便很难再取得成效。

    第五次战役:实力的体现】

    摘要:1951年4月22日,在得到休整和补充后,志愿军发动了全线猛攻,希望凭借数量上的更大优势,打开战役局面。但这时的联合国军已回到正常的作战状态,同时也得到了数量补充,尤其是在更多炮兵投入了朝鲜。在这场半岛上规模最大的战役中,美军实力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不仅破解了志愿军穿插战术,而且依托重火力优势大量杀伤志愿军,使志愿军遭到了空前失败。

    双方的战前准备

    第四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新锐兵团陆续抵达前线集结地域,第9兵团也完成休整。志愿军在前线集结起第19兵团的63军、64军、65军,第3兵团的12军、15军、60军,第9兵团的20军、26军、27军、39军、40军,加上人民军第1、3、5军团,共14个军(军团),总兵力高达50多万人。志愿军希望用更大的人数优势,在狭窄的半岛中部再次打开局面。

    但美军方面此时也加强了实力,补充了相当数量的老兵,陆战1师、第2、3、7步兵师均已重返前线。更为重要的是,美军更多野战炮兵营已经完成训练,从国内调到了朝鲜,接替李奇微的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得以施展他的炮兵饱和轰击战术。(在后来的上甘岭作战中,范弗里特在作战中使用的弹药量甚至超过美军规定限额的5倍以上,美国记者将之称为“范弗里特”弹药量。)

    志愿军遭遇空前失败

    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动全线猛攻,第五次战役打响。尽管韩国军队仍然不堪一击,但当志愿军往纵深穿插时,遭遇了一个又一个“砥平里”。美军在防线被突破时不再后撤,或是调整部署填补防线,或是形成环形防御,等待预备队增援。美军此前着重准备炮兵火力发挥了作用,美第9军在开战前3天就发射了1万5千发炮弹,而第38野战炮兵营则在24小时内打掉超过1万发105毫米炮弹,创下朝鲜战争记录。在美军绝对优势的炮火下,志愿军伤亡异常惨重。

    志愿军前后共发动两波7天攻势,但始终进展不大,在战前准备的物资基本消耗完毕的情况下,志愿军开始北撤。美军马上发挥其摩托化优势,以4个军共13师的兵力,用摩托化步兵,炮兵,坦克组成“特遣队”沿公路向志愿军追击,志愿军5个师反被美军穿插包围。其中60军180师遭到严重损失,全师损失近8000人,其中被俘5000余人。

    战争启示

    在前三次战役,志愿军抓住美军狂妄自大、战线过长的失误,成功运用大纵深前插战术,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前三次战役可以说是一种“巧胜”,当美军在经过李奇微整顿后,注意侧翼阵地的保护和联系,加强对炮兵优势的运用,志愿军就再也难以通过穿插迂回瓦解对手的防线。在双方互相了解对方的作战能力和战术特点后,决定战争形势的主要因素就变为两军装备水平和两国工业实力的对比,第四、五次战役的结局就是中美两军、两国实力差距的体现。

    从整个战争层面来说,朝鲜战争充满着戏剧性的转折;麦克阿瑟的骄傲忘形为志愿军拱手奉献了巨大的初战胜利;而中国决策层在二次战役后对于形势和实力的误判,也让美军在四、五次战役中重拾自信;双方都付出了骄傲的代价。此后,美国政府坚持在朝鲜进行一场有限战争的目标,不再向北进行大规模进攻;而中国方面也认清了双方实力差距,取消了第六次战役计划;在双方都明确放弃武力统一朝鲜半岛后,朝鲜战争进入谈判相持阶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0社区

GMT+8, 2023-1-31 10:38 , Processed in 0.0413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