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下一张 明成祖朱棣 在风景秀丽如诗如画、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的大明湖畔,有一处名为铁公祠的景点。这是一座民族形式的庭院,走进院中,可见一公端坐于堂,头戴官帽,手持笏板,双目炯炯,正气凛然。此公即本祠的祠主铁公铁铉。 大明湖内留有不少文士名流的遗迹,但能享受立祠殊荣的仅有3人:辛弃疾、曾巩和铁铉。辛弃疾,号稼轩,济南人,南宋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抗金爱国的仁人志士,故立稼轩祠。曾巩是江西南丰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任齐州知州期间为济南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故立南丰祠。铁铉不是济南人,也算不上是响当当的历史文化名人,那么为铁铉立祠所为何事?原来,在燕王朱棣与建文帝争夺帝位的靖难之役中,铁铉誓死忠于建文帝,带领军民坚守济南城,迫使朱棣绕道南下。为彰其忠义刚烈,守城有功,故立铁公祠。 一、靖难兵起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正式宣告了明朝的建立。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编《祖训录》,定封建诸王之制”,陆续分封诸子于北部边境和各战略要地。 朱元璋生前共有26个儿子,除长子朱标立为太子、两个儿子早年夭折以外,其他23人均被封王建国,派驻各地。朱元璋采用这种分封的做法,主要是吸取了元朝皇位继承混乱而导致互相残杀的教训,要维护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长继承制。在首先确立皇太子后,又让兄弟们各据一方,安分守己并保护皇统继承人。但是朱元璋这种美好的打算很快化为泡影。 首先是太子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病死,这对朱元璋是个极大的打击,不得已只好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在深宫中长大,性格柔弱。为防止元勋宿将将来不听小皇帝的驾驭,朱元璋借故除掉了握有重兵、镇守地方的开国元勋傅友德、冯胜等人,因此前朱元璋曾借胡蓝(胡惟庸、蓝玉)之案杀戮了大批功臣、战将,至此,朝廷中可倚重的名将已寥寥无几。 其次是藩王的力量日益扩大。由于名臣宿将的减少,防备北方边陲的重任越来越多地落到藩王的肩上。特别是朱元璋几个年长的儿子,如晋王、宁王、燕王,长期以来率军与蒙元残余作战,其统率的军队极有战斗力并逐渐形成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集团。如封在大宁的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封在北平(今北京)的燕王能够“节制沿边士马”。他们在所控制的地区发号施令,俨然已成为独霸一方的君主,对中央政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年号建文。建文帝登基后,作为叔父的各个藩王更加飞扬跋扈、骄横嚣张。为此,建文帝召集亲信齐泰、黄子澄研究对策,准备削藩。齐泰认为诸王中燕王势大,应先削燕,而黄子澄认为“燕预备久,卒难图”(《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应先削小藩。建文帝接受了后一种建议,在一年之内先后削去代、周等5个势力较小的藩王,紧接着,就把矛头对准了在北平的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三年被封为燕王,坐镇北平,节制傅友德等大将出击蒙元,屡立战功,被一些大臣认为“智虑绝人,酷类先帝”,深得明太祖器重。皇太子朱标早死后,朱元璋曾一度要立他为太子,因遭一些大臣反对而只好作罢。建文帝即位时,燕王朱棣的三个哥哥太子朱标、秦王及晋王已经故去,斗争的焦点在朝廷与燕王之间展开。为防备燕王谋反,建文帝先任命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以谢贵为都指挥使,让他们监视燕王的动静。同时调兵遣将,随时准备对朱棣采取行动。而朱棣在洞察建文帝的意图后,一面装病装疯,迷惑朝廷,一面暗中布置,随时准备发动政变。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朝廷在确知燕王将举兵的具体情况后,下令削去燕王爵位并逮捕王府官员。朱棣设计诱杀张昺、谢贵,举兵起事,很快控制了北平城。随后,朱棣以诛杀所谓朝廷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名,誓师南伐。他废去建文帝年号,自置官署,称其师曰“靖难”。所谓“清君侧,靖国难”也。所以,此次战争被称为“靖难之役”。 上一张下一张 大明湖畔铁公祠 二、济南之战 燕王朱棣在控制北平后,又夺取了怀来、开平、云中等城,赢得了北平周围的一片天地,积极准备南下。朝廷派出洪武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兵30万北伐。建文元年八月底,两军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大战,燕军以突袭取胜,耿炳文退守真定城,闭门不出。朱棣攻城不下,返回北平。建文帝闻败讯后,撤回耿炳文,改派洪武名将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为大将军,集结援军50万攻打朱棣。然而,李景隆“寡谋而骄,色厉而馁,未常习兵见阵”(《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既攻不下北平,又守不住真定,数月之间数战数败,一气退到了德州,不久又败退济南。朱棣招降逃散南军,攻进德州,收取城中储蓄百余万,兵势大涨。 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燕军自德州打到济南,在济南城下又击败李景隆残余部队。李景隆丢盔弃甲,南逃而去。朱棣指挥数10万北军将济南城团团围住。山东参政铁铉收集溃散兵士,与诸将饮血结盟,慷慨涕泣,表示坚守济南,誓死不降,领导了一场英勇激烈的济南保卫战。 铁铉(1366-1402),河南邓县人,洪武年间入国子监,授礼科给事中,不久调任都督府(掌军事)断事。铁铉聪明刚决,有非常之才,每次参与审理案件,都能明察秋毫,处理得当,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器重,赐以“鼎石”二字以示褒奖。经史的熏陶,使铁铉怀有极深的忠君思想;都督府断事的经历,使铁铉获得了一定的军事才能。 建文初年,铁铉改任山东参政,负责为李景隆北伐军队督运粮饷,恪尽职守。李景隆退走,正在督饷途中的铁铉闻李景隆兵败,又见诸城堡闻风瓦解,不但没有畏惧退缩,反而急忙赶至济南,与李景隆的部将盛庸等督促将士死守城池。 济南战役自五月到八月,战斗十分激烈。朱棣认识到济南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夺取济南,进可南下金陵(今南京),退可以划黄河而割据。因此,他督促北军筑长围,昼夜攻击。铁铉依仗济南城池高大,拼死抵抗,并在夜间派出少数人马焚毁北军的攻城器具。朱棣见硬攻不克,就射书入城促降,希望铁铉像其他投降的守将一样,放弃抵抗,归降北军。但铁铉不为所动,反把城中儒生高贤宁作的《周公辅成王论》射回朱棣,劝其效法周公,忠心辅佐建文帝。朱棣当然不会做周公,见铁铉拒降,只得继续攻城。当这场攻守战已持续了近3个月而济南城依然固若金汤时,朱棣急了,决定以水淹城,逼迫铁铉等守军投降。城中军民很害怕,铁铉却说:“不用担心,有妙计可破,用不了三天燕王就得退兵。”铁铉用的是诈降计,他派军民千人出城迎请燕王入城,说:“奸臣不忠,让大王风霜露宿,忧心社稷。谁不是高皇帝的子孙,谁不是高皇帝的臣民?我们愿意归附。只是我们东海之民不习兵戈,见大军压境,以为是来攻杀我们的,没有体会到大王安定天下的本意。恳请大王命令军队后撤十里,您先单独入城,我们一定夹道欢迎。”燕王朱棣一听,面露喜色。连月的攻战不息,真是太苦太累了,现在终于可以入城了,岂不令人高兴。却不知铁铉已在城门上方置放大铁板,就待朱棣入城时将其击毙。不知是计的朱棣果然仅率少量亲信入城,刚进城门,铁板自上急落,因城门楼上士兵放铁板稍早一会,只砸伤马头,未伤着朱棣。朱棣知道上当,换马而逃。事先埋伏好的士兵跳出拦截,守城士兵急忙收挽吊桥,眼看吊桥就要被挽起,朱棣策马飞奔,才捡回性命。回营后,恼羞成怒的朱棣下令加紧攻打济南城,连续用火炮轰击城墙。眼看城池危在旦夕,铁铉机智地让守城将士将明太祖朱元璋的神牌悬于城上,燕军投鼠忌器,不敢再用炮轰击城池。铁铉乘机将城墙修补牢固,又不断派出小分队出城骚扰燕军。朱棣围城数月不下,将士疲倦,南军援军又即将赶到,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他的谋士道衍劝他撤回北平休养后再南下,朱棣只好撤军北返,铁铉与盛庸见燕军后撤,便从后面一路掩杀并收复德州。 朱棣自起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还未遭遇过这样的失败。济南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燕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得南军军威大振,从而延缓了朱棣进军的步伐,保卫了建文政权。更重要的是,济南保卫战的胜利,保护了文化名城济南免遭兵火,保持了经济文化持续发展的潜力,使得靖难之役后的济南迅速发展繁荣起来。此后,朱棣闻铁铉名即心有余悸,不敢而济南人民却更加拥戴铁铉,并在日后为他立祠纪念。 三、铁铉之死 建文帝得闻济南战役胜利和德州收复的捷报,非常高兴,立即“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铁铉)三世”。又“擢(铁铉)山东布政使,寻进兵部尚书。还以盛庸代景隆为平燕将军,命炫参其军务”(《明史·铁铉传》)。忠心耿耿又智勇双全的铁铉已成为建文帝对抗燕王朱棣的得力干将。 铁铉在受赏升迁以后,并未夸功炫耀,而是“设宴天心水面亭,犒问辛苦,激发忠义”(《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准备再次大败燕军。建文二年十二月,铁铉配合盛庸取得东昌(今山东聊城)大捷,燕军大败,损兵折将,不可胜计。朱棣手下第一勇将张玉阵亡,朱棣本人也几乎被杀,只是因建文帝有“勿使朕有杀叔父名”的告诫才使他得以脱离险境,奔还北平。“自是燕王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明史·铁铉传》)。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朱棣乘南方空虚之际,再次南下。自济南、东昌之败,朱棣不敢再与铁铉、盛庸军纠缠,而是以最快的速度绕道南下,长驱直入,渡过长江,逼进南京。建文帝见大势已去,就在王宫纵火,后不知所终。李景隆开门迎降。燕王朱棣登基称帝,改元“永乐”。 燕军渡江夺取南京以后,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南军各部除一部分投降外,大都瓦解。但铁铉仍带残兵驻淮南以图复兴,由于寡不敌众,兵败被擒。朱棣亲自在朝廷上审问,忠诚倔强的铁铉不但不跪“当今皇上”,而且连看也不看,“反背坐廷中嫚骂”(《明史·铁铉传》),甚至在被割掉耳鼻之后,仍不肯回顾。朱棣大怒,将其处死。铁铉至死犹喃喃骂不绝口。 铁铉死时只有37岁,正当壮年,令人痛惜。他的家人也受到了牵连,母亲薛氏和83岁的老父亲被发配海南,儿子福安才12岁,也被发配河池(今陕西凤县东)充军,康安被发配到鞍辔局充匠,后来两个儿子都被害死。妻子杨氏和两个女儿被发到教坊司,杨氏病死,两个女儿不甘受辱,极力反抗,后来,朱棣感其不屈而将她们赦出,嫁与士人。 四、永垂青史 铁铉不屈而死,令人敬佩。明成祖虽然处死了铁铉,却也对铁铉赞叹不已,“他日对群臣言,每称铉忠”(查继佐:《罪惟录·铁铉传》)。神宗初,下诏“祀建文朝尽节诸臣与乡”(《明史·神宗本纪一》),其中自然会有铁铉之名。南明弘光(1644-1645)初,追赠铁铉为太保,谥'忠襄'”(查继佐:《罪惟录·铁铉传》)。即使改朝换代到了清朝,铁铉仍然受到人们的称颂。清朝官修《明史》对铁铉赞道:“燕师之南向也,连败二将,其锋盖不可挡。铁铉以书生竭力抗御于齐、鲁之间,屡搓燕众。设与耿(炳文)、李(景隆)异地而处,天下事固未可知矣”(《明史·铁铉传》)。 忠贞不二、宁死不屈的铁铉得到了士人百姓,特别是济南的士人百姓的赞誉和纪念。早在明朝中叶,济南就有了一处为纪念铁铉及其他六名为反抗朱棣而遇害的人的“七忠祠”,明万历年间还重修过一次。七忠祠原址在济南西门里高都司巷以东路北胡同内,胡同就叫“七忠祠”。明末济南人刘敕(?-1644)在编著历城县志《历乘》时,录入了明朝学宪周应治撰的《七忠公赞》,并在其后附言:“历有七忠祠,皆成祖戮辱之臣。余观铁司马执死不回,有文天祥之忠”(《历乘·赞》卷十七)。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山东盐运使阿林保重建铁公祠于大明湖北岸。此后,来大明湖游玩的众多游客都会来铁公祠瞻仰,铁铉的故事得以广为流传,闻名遐迩,享誉古今。直到今天,铁铉像依然端坐在大明湖畔的铁公祠内。祠前清光可鉴的大明湖水昭示着日月辉光,美景诗画,也昭示着铁公铁铉的铮铮铁骨,赤胆忠心。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