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百姓的网上家园-互动交流平台!(0.0)=^_^=(00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大唐与吐蕃松洲之战:拉开唐蕃百年战争的序幕(1)

2013-12-30 00:00|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0| 评论: 0

摘要: 大唐帝国,是中华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尤其是大唐天朝那彪炳历史、光耀千秋的赫赫武功,更成为后世无数中华儿女敬仰追忆的丰碑!大唐帝国中、前期的疆域极为辽阔。极盛时期的大唐帝国西北疆域最北端跨越蒙古高原,进 ...

    大唐帝国,是中华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尤其是大唐天朝那彪炳历史、光耀千秋的赫赫武功,更成为后世无数中华儿女敬仰追忆的丰碑!大唐帝国中、前期的疆域极为辽阔。极盛时期的大唐帝国西北疆域最北端跨越蒙古高原,进入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北海成为帝国内湖;东北到达今黑龙江口地区,并跨过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拥有库叶岛;最西端濒临西海东岸,咸海在历史上第一次,同时也是唯一一次成为中国的内湖;西南越过阿富汗进入今巴基斯坦境内,濒临波斯高原,陆上最南端进入越南境内,疆域最南到达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东端拥有包括今台湾和今日本占冲绳在内的琉球群岛。尤其是在西方,成为中国历史上在西部疆域最辽阔的朝代。大唐帝国之所以能够创立如此辉彪炳千秋的辉煌功业,是通过一系列同周边势力,尤其是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的、惨烈的战争以血的代价换来的。大唐自开国第一刻起,就与他之前的中原王朝一样,面临着来自周边势力尤其是游牧民族政权的巨大挑战,整个唐朝历史几乎都在同周边游牧民族势力做抗争。唐朝所面临的周边游牧民族政权威胁,要比他之前的汉帝国严重、复杂得多,先是东、西突厥汗国。此外,几乎就在唐灭亡东突厥汗国的同时,在西南又崛起了一个新的、强大的敌人。这就是日后对唐朝西方领土构成最大威胁的宿敌--吐蕃王朝。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战争持续了近200年,几乎贯穿了整个唐朝历史,吐蕃也由此成为唐朝历史上最强大的外敌。大唐与吐蕃百年恩怨的起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松州之战。松州之战拉开了其后唐朝与吐蕃近200年战争的序幕。而挑起这场冲突的,就是唐朝后来的"女婿",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松赞干布。与后来双方之间动辄出兵几十万,杀敌数万、掠地百里的一系列战争相比。松州之战的规模并不是很大,唐朝所取得的歼敌战果和吐蕃遭受的损失甚至可以用微不足道来形容。但是,看似规模有限的松州之战却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松州之战是如何发生、进行的,又产生了怎样的战略影响呢?

    要探讨松州之战,有必要先对重要当事者和事发背景、起因进行一下简要介绍。松州之战发生的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大唐帝国建国初期。公元589年,杨广灭南陈,隋朝统一全国,中国终于结束了300年之久的大分裂局面实现统一。隋朝前期,开国皇帝杨坚呕心沥血、励精图治,王朝无论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还是国际地位上,都是后世史学界公认的当时世界第一强国。但是,后续的第二代皇帝隋炀帝政权的迅速腐化堕落,则最终将辉煌一时的大隋帝国送入"二世亡国"的悲惨境地。随着隋朝的衰败和灭亡,中原地区再次进入分裂、混战的乱局。公元618年5月,隋大丞相、唐王李渊在长安废黜隋朝末代皇帝杨侑称帝,立国号为唐。日后光耀千秋的大唐帝国就这样在纷乱的中原诞生了。

作为唐朝开创者,李渊可能做梦都不会想到。在天下分崩,突厥虎视眈眈的纷乱局面下,他靠篡位所建立的这个政权将对后世产生怎样的影响。公元627年,经过一场骨肉相残的血腥"玄武门之变",李渊退位。在统一战争中争战四方,立下不朽功勋的李渊次子继位。他就是受到万世无限敬仰的中华一代天骄,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的励精图治,迅速将唐朝带入贞观之治的盛世之中。帝国经济、军事实力迅速提升,疆域迅速扩张。一个对后世中国乃至世界文明都产生巨大影响的伟大帝国--大唐帝国,傲然崛起于欧亚大陆的东方!

    与之前的中原中央王朝一样,唐朝同样面临来自周边游牧民族政权的巨大压力。唐朝前期,面临的重要外部威胁是北方的东突厥势力。东突厥对新生的唐帝国构成严重威胁,最危险的时候,东突厥颉利可汗曾经亲率20万骑兵直逼到距离唐都长安城40里外的渭水之滨,朝野震动。唐太宗李世民一方面布置疑兵之计,亲自率领少数随员在渭水之滨隔河与颉利对峙。面对严阵以待的唐军和李世民的浩然气概,心虚的颉利未敢轻举妄动。加之李世民给予突厥大量金银财宝,分化了其部将。最终颉利与李世民"杀白马盟誓"后率军返回漠北草原。李世民将"渭水之盟"视为奇耻大辱,同时他认定,东突厥绝不会甘休。要想彻底解除突厥的威胁,必须用武力手段。为此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发展国力,在军事上积极备战。经过一系列充分准备,公元629年11月,突厥进犯河西走廊地区,严重威胁到唐朝内地同西域领土的联系,唐太宗李世民意识要决战时刻来临了。于是任命被后世赞誉为"一代战神"的大唐早期一代名将李靖为主帅,率李勣、薛万彻等部将,率10万大军,分6路对突厥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在两军对峙的关键时刻,李靖亲率3000精甲铁骑乘夜出击,突袭突厥后方襄城。突厥首领颉利大为震惊,在不名虚实的情况下率军仓皇溃退。加之突厥本身就属于典型的部落联盟政体,内部并不统一。在唐军强大的军事进攻和政治诱降瓦解下,突厥内部分崩离析,多名重要将领投降。颉利所部在云中遭唐将李勣所部伏击,伤亡怠尽。公元630年正月,东突厥残部在阴山被李靖彻底击溃,颉利在逃往吐谷浑途中被唐将张宝相俘获押送长安。至此,东突厥汗国灭亡,其所辖领土和数十万部众均归属唐朝。东突厥控制下的漠北蒙古高原全境历史性的首次被全部纳入中国版图。唐朝北方疆域跨过蒙古草原,进入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苏武牧羊的北海成为大唐帝国内湖。东突厥的灭亡在周边产生地震般的效应,在大唐帝国赫赫武功震慑和李世民开明民族政策感召下,回纥、薛延陀、吐谷浑等边疆民族上书,共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大唐帝国在诞生仅仅12年,国力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创造了彻底灭亡北方一个曾经几乎攻占自己首都的、强大游牧民族政权并将其纳入版图的空前辉煌的奇迹!而就在此时,在大唐西部,昆仑山以南那片古老而又神秘的雪域高原上。一个此前的历代中原王朝从来没有接触甚至从没有听说过的、崭新的强大对手,正以惊人的速度悄然而迅速的崛起。而且包括一代天骄李世民在内,谁都没有料到,这个新生政权会在而后近200年的漫长岁月中,成为大唐帝国最强悍、最难缠的宿敌--吐蕃王朝诞生了。

    吐蕃就是今天中国藏族的祖先,是中国西南青藏高原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吐蕃先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起源于与中原华夏部落以及南方的苗蛮、东方的东夷并存的中国西部古羌人部族。有必要说明一点,就是这里所说的古羌人部族并不是仅指今天的羌族,而是中国古代中原地区对西部众多游牧或半游牧民族的通称。由于地理条件极为恶劣复杂,加之当时的交通和通信手段极其有限。导致中原中央王朝尽管早在西汉就已经控制了与西藏比邻的西域,却对昆仑山南方广袤而又神秘的西藏地区知之甚少。

    吐蕃的先人是古羌人的一个分支,长期游牧于青藏高原。在很长历史时期内,大多以松散的部落形式生活,始终没能性能一个统一的集权制政权。到隋朝建国时,在青藏高原存在着几个诸如附国、女国、宝鬓等的小国。到6世纪时,活跃在今西藏山南地区泽当、穷结一带的一个分支雅隆部落迅速强大起来,由早期原始、落后的氏族部落联盟制,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首领自称"赞普",随后开始向周边地区扩张。经过其两代领袖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的不断扩张,势力逐渐扩展到拉萨河流域。公元630年,文治武功的吐蕃首领囊日论赞被政敌毒杀,吐蕃陷入内乱边缘。在这种形势下,囊日论赞年仅13岁的儿子在危局中即位。他就是对西藏乃至中国历史都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少数民族政治家松赞干布

    公元617年,松赞干布出生在吐蕃王朝发祥地泽当城。说来有趣,在那个人口第一的时期,松赞干布居然是吐蕃王囊日论赞的独生子,这在人丁兴旺的诸国王室中是相当罕见的。作为王位的唯一继承人,幼年的松赞干布接受了良好而又极为严格的教育。这使得他无论是文才还是军事能力方面都足以和他的父亲相匹敌。囊日论赞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在位期间文治武功,为吐蕃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却没能躲过政敌的黑手。由于囊日论赞的改革措施触动了保守派旧贵族集团的利益,致使他成为政敌的暗杀目标。公元630年,囊日论赞被政敌毒杀。随后,吐蕃爆发了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等旧贵族策动的大规模武装叛乱。危局下,囊日论赞年仅13岁的儿子松赞干布继位。

    此时的吐蕃狼烟四起,形势对松赞干布非常不利。内部,吐蕃贵族的叛乱愈演愈烈;外部,先前被征服的女国等部落陆续"复国"。而且,羊同等部落乘势入侵吐蕃领地。危局下,13岁的松赞干布表现出与七实际年龄截然迥异的领袖气魄和才华。在父亲遗留的老臣辅佐下,松赞干布明确了将继续进行他父亲的改革。这就得到了实力雄厚的新兴奴隶主贵族集团支持,尤其是在经费方面的全力配合。随后,他采取征兵的方式,迅速组织起一支绝对忠于自己的,近3万人的强大骑兵军团。这3万军队在数量上看貌似很少,甚至还不如当时控制西域的西突厥汗国。但在人口稀少得多的的西藏地区,却已经是一支具有绝对优势的力量。在强大以武力和雄厚财力的支持下,经过3年征战.松赞干布平定了内部叛乱。公元632年,松赞干布将都城迁至逻些。随后,他开始迅速踏上对外扩张的道路。陆续降服同属古代羌人的女国、羊同诸部,最终统一了整个西藏高原。随后,他进行了强有力的全方位改革,彻底废除了严重威胁国家统一和王权稳固的旧部落联盟和议会制度。建立起一整套与过去吐蕃政治制度截然相反的、完备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和军事制度。"赞普"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绝对的权利,集政、教大权于与一身。吐蕃终于进化成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权。同时,还制定了法律、税制、统一度量衡。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畜牧业,使吐蕃的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迅速强大起来。加之吐蕃民族向来就有极端尚武好战的天性。于是乎,亘古不变的青藏高原上历史性的,第一次出现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权。而从此,在大唐帝国的西南方。崛起了一个崭新的、强悍好战的邻国--吐蕃王朝。

    与几乎所有开国君王,尤其是那些实现国家、民族第一次统一的君王一样,松赞干布本人是极端崇尚武力扩张的。随着整个庞大的青藏高原实现统一,吐蕃的实力迅速扩大,尤其是军事实力迅速扩张。在强大国力的支撑下,松赞干布迅速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而他的首要扩张目标就放在西部"诸羌"头上。"诸羌"是当时中原王朝对东起河西走廊,西至中亚的广阔中国西部地区诸多游牧民族的统称。这其中主要包括吐谷浑、党项、白兰等部落。这些民族或大或小,游牧在西部青海、西域地区。可以说就在吐蕃家门口,因此成为吐蕃对外扩张的首选目标。

    松赞干布将他扩张的首要目标放在"诸羌"中最强大的吐谷浑上。吐谷浑是中国古鲜卑族慕容氏的一个分支,在北朝"十六国"时期迁徙到青海地区。经过300多年的繁衍和扩张,到隋、唐时期,势力达到顶点,统一了整个青海地区。青海地处内地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是战略咽喉,而且相当富裕。这就使盘踞该地的吐谷浑成为吐蕃扩张的重要目标。但是,当松赞干布对吐谷浑下手的时候。他必须要面对一个新的、强大的对手。这个对手此时正控制着青海,掌握着吐谷浑等"诸羌",这就是新生的大唐帝国。两者争夺的焦点就是吐谷浑。于是,大唐和吐蕃这两个同样属于新兴强国的势力不可避免的在青海高原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吐谷浑统治青海后,开始不断窜犯河西走廊和内地其他地区,对中原王朝西部构成巨大威胁。公元635年,大唐一代名将李靖率军西征,灭吐谷浑。吐谷浑实力受到毁灭性打击,从此臣服于唐朝。唐朝纳吐谷浑旧地入版图,恢复前隋朝在当地设立的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随着吐谷浑的平定,周边党项等弱小得多的少数民族陆续归降唐朝。唐朝在青海和周边地区陆续设立了三十多个州。所有这些地区统归松州都督府管辖,成为唐朝在西部的重要屏障。但问题是对这些地区,唐朝采取的都是典型的"羁糜"制度。也就是通过任命、册封的方式委任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朝廷命官",代中央政府管辖这些偏远地区。这就导致一旦周边政治、军事环境出现变故,这些"朝廷命官"们随时有可能反水,造成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中央政府在武力打击的同时,还采取了怀柔手段。其中重要措施就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和亲"政策。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将弘化公主赐婚给青海"诸羌"中最强大的吐谷浑首领诺曷钵并加封其"青海王"。李世民没有料到,他的这次赐婚将引来一场战争

    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早就对吐谷浑垂涎三尺,一直企图进犯。但他也知道此时的吐谷浑是唐朝属地。而此前不久,大唐帝国刚刚灭亡了比他的吐蕃强大得多的东突厥,威震天下。周边没有一个国家敢于在此时挑战大唐天朝的权威。因此,松赞干布对吐谷浑动手需要一个看上去"合理"的"理由"。恰好此时唐朝皇帝对吐谷浑王赐婚,松赞干布坐不住了。他对唐朝是相当敬仰的,也想进行双方之间的沟通,更希望得到赐婚。于是,他也派使者携带重礼到达大唐帝国首都长安,向唐太宗李世民请求赐婚。松赞干布对此很有信心,毕竟自己的实力和地位以及声望远强于小小的吐谷浑,求婚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让他没想到,李世民很干脆的拒绝了他。

    关于李世民拒绝松赞干布求婚的原因,更多的是出于双方的不了解。吐蕃是典型的新兴国家,到松赞干布求婚时刚刚诞生不到20年。在此前的1000多年时间里,在西藏高原地区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规模的统一政权国家。受严酷的地理环境和当时落后的交通、通信手段限制,中原中央王朝对遥远的西藏地区的了解极端匮乏。而李世民对于这样一个自己此前毫不了解的,新兴的强大邻居必然会具有很强的戒心。在这种情况下拒绝赐婚也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从西汉武帝起,中央王朝的对外"和亲"就已经属于对属国的一种奖励和表彰行为,"赐婚"这个词本身就说明了赏赐的性质。这就要求被赐婚者必须是中央王朝的附属国或政权。而此的吐蕃刚刚诞生,正迈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两者是对等的。此前与唐朝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更谈不上臣属关系。因此李世民是不可能对吐蕃这个当时的"关系未定"者赐婚的。

    李世民可能并没有把拒绝赐婚当作大事,但这却惹恼了松赞干布。因为松赞干布与其他周边少数民族领袖都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松赞干布可以被看作是吐蕃版的"秦始皇"。他是吐蕃王朝事实上的开国君主,而且是他亲手实现了整个清藏高原历史性的第一次统一并将吐蕃推向强国地位。这样的环境下松赞干布必然有很强的强国和大国首领思想。如此一个强势人物主动请求唐朝赐婚居然被拒绝,这是他无论从感情还是思想上都绝对无法接受的。事实上当时的松赞干布也确实极为愤怒,尤其是对李世民居然在拒绝他这个强国领袖的的同时,反倒赐婚给弱小的吐谷浑国王。如此差距之大的"待遇"使松赞干布认定是李世民在有意轻视他。这让他感到自尊心受到莫大的"羞辱"。于是,可谓"出生牛犊不怕虎"的松赞干布断然拒绝了手下吐蕃大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政治家路东赞切末对大唐用兵的苦谏,决定以"唐朝拒绝赐婚,轻视吐蕃"的名义对唐朝动武。松赞干布的决定决不仅仅是想"以武力促赐婚"这样简单,而是有更深刻的原因和动机。当时的吐蕃已经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锋芒所指的第一批目标就是已经臣服并被纳入唐朝版图的西部"诸羌"。加之同样由于地理和通信等原因,松赞干布本人也极为缺乏对唐朝究竟有多大实力的真实了解。而他又是有那样强悍背景的开国君主,此前的历次扩张无一例外的都取得胜利,这最终导致他产生一种可以与大唐帝国一搏的想法。此外,当时已经开始大举扩张的吐蕃也不可避免的肯定要在西部同唐朝利益发生碰撞。

    公元638年初,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以唐朝拒绝赐婚羞辱吐蕃为由,率5万铁甲骑兵军团大举入侵唐朝保护下的吐谷浑。此时的吐谷浑经过早先唐朝毁灭性打击后已经元气大伤,根本无力抗击强悍的吐蕃军队。在拼死抵抗无效后,吐谷浑王诺曷钵携弘化公主等王室成员,率残部数千人向东逃亡,进入唐朝国境请求庇护。吐蕃占领吐谷浑全境,大肆劫掠人口、牲畜。松赞干布随后分兵大肆攻略其他地区。"诸羌"中最强大的吐谷浑遂被击溃后,在西北立即产生连锁反应。党项、羌人等周边民族在吐蕃强大的威胁下陆续投降。这最终导致唐朝在当地设立的三十多个州县在短短数月时间内迅速沦丧。吐蕃势力深入青海,逼近四川西部地区,而事情还没有完。取得巨大胜利的松赞干布此时已经将刀锋对准了当时唯一可以和他抗衡的强者--大唐帝国!

    公元638年7月,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以唐朝收容吐谷浑王及其残部为由,起5万铁甲骑兵军团,对外号称20万,大举入侵大唐帝国本土。于公元638年8月进抵唐朝在西部的重镇松州,击溃唐朝西部边境驻军。大唐帝国与吐蕃王朝历史上第一次战争--松州之战爆发了。

    面对来势汹汹的吐蕃大军,唐朝当地守军大为震惊。因为此前两者几乎从未照过面。这是历史上中原军队首次与来自西藏高原内地的军事力量发生直接的、面对面的交锋!吐蕃军队与先前唐军经历的西部少数民族武装有很大不同。吐蕃骑兵头带铁盔,人和战马都披挂厚重的铁甲。甚至连脸部都用甲胄保护起来,只露出两只眼睛。使用的武器是弯刀、长矛和弓箭。远用箭射,近用刀砍。游牧民族出身的吐蕃骑兵战斗力极为强悍。吐蕃人自幼就极端凶悍好战,打仗的时候不怕私人。而且吐蕃民族有个传统,那就是将能够战死沙场视为一生最大的荣耀。谁家里战死的男子越多,这个家庭就越受人崇敬,地位也就越高,这直接导致几乎所有吐蕃士兵作战时都不要命。吐蕃军队陈兵边境,松赞干布扬言,要求唐朝皇帝先交出吐谷浑王及其残部,然后"和亲",这无疑是对大唐帝国的挑战。此时的唐军刚刚经历了灭亡东突厥和吐谷浑,士气正旺。于是,当地唐朝最高军事长官决定主动出击。松州之战进入第一阶段。

    此时唐朝在当地的最高军事长官是松州都督韩威,有意思的是韩威同样也不了解吐蕃军队的真实能力。此前,大唐军队北灭东突厥,西定吐谷浑士气正旺。韩威根本没把吐蕃放在眼里,理所当然的将吐蕃和同样在西部的吐谷浑画了等号。部将建议,吐蕃来势凶猛,实力不详。而且之前屡战得逞,势头正猛。加之松赞干布此前确实有过请求赐婚的前提。因此建议坚守待援,等待朝廷的决策。但韩威根本没听进去,执意主动出击。唐军数千人在韩威的率领下出击吐蕃军,双方展开了历史上中原王朝军队和西藏高原本土武装力量之间第一次大规模交锋。

    战斗打响后,吐蕃铁甲骑兵以杂乱无章的阵容发起集团冲锋。他们挥舞弓箭和弯刀,号叫着冲向唐朝军队。而此前唐军过于轻敌,根本没料到对手居然如此强悍。两军接战后,吐蕃骑兵怪叫着杀如唐军阵中,远用箭射,近用刀砍。唐军的一般武器对重甲防护的吐蕃骑兵杀生力相当有限。而更让唐军震惊的,则是对方根本不怕死,即使被击伤也绝不后撤,也要冲上去拼命,明显是来玩命的。这是此前唐军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吐蕃铁骑在唐军阵中往来穿梭,肆意纵横砍杀,迅速实现了唐军的分割包围。但是,唐军依然表现出极其强悍的战斗力,进行了猛烈的抵抗,但毕竟寡不敌众。在这种局面下,韩威不得不组织唐军拼死突围。结果,唐朝和吐蕃的第一次战斗,以唐军惨败告终。唐军主将韩威受伤,士兵伤亡、被俘、失踪数千人,出击的唐军几乎全军覆没。松州之战进入第一阶段以唐军失利结束。战胜后的松赞干布极为骄横,他终于见识了唐军的战斗力。在他看来,北灭东突厥,西灭吐谷浑的唐军也不过如此。于是,他再次拒绝路东赞见好就收的建议,率军深入唐朝境内,包围松州城。松赞干布再次派使者要求"和亲"。但与以往不同,此时得胜后的松赞干布态度极为强硬。他让特使"告诫"李世民:"吾此来,既为公主。若公主不至,我定深入,未常不可入长安"!这话已经是再明确不过的对李世民赤裸裸的威胁:我就是来要你公主的。你不给我公主我就继续打进入,也可能我就打进你李世民的都城长安!

    吐蕃特使几乎是和松州边境的信史同时到达长安的。松州战败,吐谷浑等被吐蕃占领的消息传来,朝野震惊!这是大唐自灭亡东突厥汗国以来遭受的罕见惨败。而当吐蕃使者将松赞干布的话带给李世民后,这位对待周边小国一向以宽怀包容的伟大胸襟著称的"天可汗"李世民和他的大臣、将军们无不暴跳如雷!李世民当初面对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尚且临危不惧,何时受过如此要挟和羞辱呢?!这不仅是对李世民本人,更是对整个大唐帝国的蔑视、挑衅和勒索,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更重要的是,松赞干布的行为尤其是对松州的入侵产生了极其恶劣的连锁反映。唐军在松州战败后,损失尤其是人员伤亡并不是很大。但是影响极其恶劣。原本归顺唐朝的四川西部、甘肃南部和青海邻近地区的羌人、党项等少数民族首领见风使舵,相继倒戈发动叛乱。唐阔州、诺州等地相继被吐蕃占领,唐朝西南防线面临严峻挑战。此时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极为强有力的措施,叛乱规模必然会寻所蔓延。不仅会波及邻近地区,甚至会殃及刚刚平定、人心尚浮躁的东突厥,后果不堪设想。而唯一有效的办法无疑就是立即谴名将、出重兵进行征剿。

    关于是否出兵,唐朝朝臣内部迅速分为两派。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主战派认为决不能姑息。一则,如果此时答应"和亲",那么这种联姻将与对吐谷浑的赐婚有本质上的区别。将成为与西汉初期那种被迫向匈奴献公主换取苟安的"和亲"性质完全一致的耻辱行为。堂堂大唐,天朝上国,岂能受如此奇耻大辱!而且一旦表现出对吐蕃的任何妥协迹象,势必在西方诸国中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后果不堪设想。但主和派却力主此时应当"和亲"以避免大动干戈,毕竟吐蕃究竟有多大能耐谁也不知道。此时的唐朝主和派领袖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代名相魏徵。魏徵的人格、正直的作风和才学等闻名后世。但是,他确实是标准的主和派。不仅在对吐蕃上,即使是后来对待是否征伐高昌以及是否将其纳入版图的问题上,以及后来是否进军并经营西域方面,魏徵同样都是坚定的主和派,这也说明了魏徵并非十全十美。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唐太宗李世民比谁都清楚如果妥协将产生何种恶果。于是,他严厉斥责了主和派大臣后,与公元638年12月27日亲自金殿点兵。当殿任命威震西域的西凉名将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统领大将军执失思力、左武卫将军牛进达、右将军刘兰,征发由唐朝本土正规军府兵、东突厥和铁勒族精锐组成的主要是骑兵的5万军团,正式出兵大规模西征吐蕃。松州之战第二阶段,即唐朝大规模战略反击阶段拉开序幕,这同时也是唐朝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出兵西征吐蕃。公元638年8月底,唐军以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先锋,正式出兵西征吐蕃。大唐天朝5万铁甲骑兵犹如一条钢铁巨龙,卷起遮天蔽日的滚滚沙尘。浩浩荡荡杀向帝国西部疆土。拉开了中国历史上中原本土军队和西藏高原内地武装力量之间第一次大规模战争的序幕!

    唐朝此次出兵,其统兵将领可谓将星璀璨。这其中,主帅是曾经实际指挥灭吐谷浑战役的侯君集,副将执失思力等也久经沙场。而战局的发展则颇具戏剧性。因为在唐军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包括李世民在内的唐朝一方都认为将是一场大规模恶战。但谁都没有料到,只率领5000先锋唐军先锋左武卫将军牛进达,将成为后来松州之战中的决定性人物,也成为唐朝历史上第一个击败吐蕃军队的将领。牛进达在历史上的名气和影响力明显不如侯君集和李靖等名将,但事实上他也是大唐帝国的开国元勋,而且同样是李世民的心腹。牛进达曾经是王世充的部下,由于王世充生性狡诈多疑,刚愎自用。因此,牛进达和当时同样在王世充麾下的秦琼等人陆续归降唐朝并被李世民收在帐下,由于他也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因此成为李世民心腹。李世民即位后,牛进达曾经在多次战争中表现出色。因此被确定为此次西征吐蕃的前锋。

    此时的松州城已经被吐蕃围困近两个月。吐蕃军队重重包围着松州,昼夜不停的攻城。吐蕃强大的封锁包围连一只飞鸟都无法穿越,更何况人员和物资?!强大保卫下,松州城丧失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城内粮草、军饷早已经耗尽,而且城中守城最重要的弓弩射击用的箭镞、滚木、擂石等武器已经告罄,守军伤亡枕辑。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城内的唐朝守军与民众非但没有任何投降迹象,相反士气高昂。粮食没有了,就吃所有能吃的。士兵开始宰杀战马、军驼,甚至连城中的狗、猫等都被吃光。缺乏守城军械,大唐军民们就将自家的房屋和军营营房统统拆掉,将所有石块、木头、砖头搬上城墙杀敌。甚至于将树枝削尖后,作为箭镞使用射杀敌军。在守军伤亡惨重,兵力匮乏后。城中所有能上城墙作战者,上到70多岁的老人,下到十几岁的孩童,无一例外的统统自发上城协助将士杀敌。甚至于一些体格健壮的妇女居然都上城直接参战!武器不够,一些百姓就拎着自己家里的农具如锄头、柴刀,甚至有的干脆抡起菜刀或削尖的棍棒上阵杀敌!实在不能上阵的就在后方搬运军需物资,照顾伤员。为了不让吐蕃军撞开城门,甚至用土将城门洞添满!每天,大唐军民都在震撼云霄的呐喊声中拼死杀敌,整个松州城成了一座钢铁堡垒!

    而吐蕃军本来就属于典型的游牧骑兵,最擅长的就是大规模机动性野战。此前接触的都是这种作战方式,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城市攻坚战。因为在吐蕃老家和他周围地区还没有出现过唐朝本土这种先进的、坚固的堡垒型城堡。吐蕃军队即没有攻坚作战的任何经验,更缺乏必要的大型弩炮、投石炮等重型远程武器,也没有攻城塔、冲车等专用工程器械。面对钢铁般的坚城,吐蕃军队一筹莫展。尤其是自从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并开始大规模扩张后,吐蕃军队剑锋所致无不所向披靡,所击者无不降,所攻者无不逃。还从来没有遭遇过松州唐朝军民如此这种宁死不降,全城男女老少拼死抵抗的浩然气概!以往战无不胜的吐蕃军队第一次遇到一座无法征服的堡垒。经过两个多月的进攻,吐蕃军队伤亡惨重,而且由于气候、水土不服,军中开始出现疫病。吐蕃全军下到士兵,上到将领大臣,从松赞干布开国起就无比高涨的士气第一次急剧衰落。手下大臣力劝松赞干布切莫继续进攻,当立即撤军,以免遭受更发达的损失。但这都被松赞干布所拒绝。松州大唐军民不畏强敌,誓死抵抗的壮举。不仅沉重打击了吐蕃侵略者的气焰,更为唐朝援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公元638年9月6日,唐军前锋牛进达所部5000骑兵进抵松州外围。在他面前的,是由吐蕃开国雄主松赞干布亲自指挥的,横扫西部几十个少数民族的5万强悍的铁甲骑兵。而他手下只有区区5000骑兵,兵力只有对手的十分之一。在这种局面下,部将建议切不可轻举妄动,要等待主力到达后再做打算。但是,作为久经战阵的沙场宿将,牛进达深知松州城中军民的艰难处境和他们对祖国援军的渴望。他断定,吐蕃军队自从开国以来所向披靡,从来未有败绩。尤其是此前在松州外围大败唐军,必然极为骄横轻敌。决不可能料到,唐军居然敢以区区5000人主动出击。而且吐蕃军队此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松州城,对外围警惕性非常有限。于是,牛进达决定,趁夜色掩护主动出击!

    出击前,牛进达向全军将士表明自己必死的决心,前方是5万强悍的吐蕃铁骑,此去九死一生。不愿前往者,或家有老人、幼子者皆可退出,他决不追究。面对统帅的无畏气概和松州城内大唐军民拼死抗击侵略者的决心,唐军5000将士士气大振,纷纷表示愿拼死力战以拒强敌,决不苟活偷生。

    公元638年9月6日深夜,唐军先锋左武卫将军牛进达率大唐西征军先锋5000骑士,在夜色掩护下向吐蕃军队营地发起突袭。唐军发起突袭后,一边冲锋,一边用弓箭向吐蕃营地发射密集的火箭!吐蕃士兵看到这样一幅"奇妙"的景致:在他们营地远方的树林里,突然"袅袅"的升腾起一片红色的亮点。这些亮点逐渐会聚成一条红线,不久又扩大成一片火红色的"火烧云"。当这片"火烧云"逐渐飞临吐蕃营地的上空,他们终于发现,这是无数支带着烈焰的死亡之箭!密集的火箭如同漫天飞舞的火色流星雨,裹挟着死亡的火焰和刺耳的尖啸声音,吼叫着遮天蔽日的砸向整个吐蕃营地,整座营地被笼罩在一片炼狱般恐怖的"火雨"之中,成为一片火海,浓烟滚滚,烈焰冲天!

    唐军骑兵一边射击,一边纵马驰骋,迅速冲入吐蕃军营。随即,开始用事先准备好的火把四处大举纵火。同时,用弓箭、长枪和弯刀大肆砍杀吐蕃士兵。吐蕃军队根本没有料到唐军居然敢于夜间偷袭,很多人没有任何准备,甚至是光着身子冲出营帐紧急抵抗。唐军放的火借助风势,迅速在整个吐蕃军营蔓延燎原开来。吐蕃人看到的是满眼到处都是火光、浓烟和灰尘。听到的到处都是唐军的喊杀声、战马的嘶鸣、自己人的哀号和火焰肆虐的尖啸,根本弄不清对方究竟有来了多少人。

    唐军突袭的消息迅速被报告吐蕃国王松赞干布,此时他正在御帐中休息,突然而至的喊杀声惊醒了他。他迅速冲出大门,但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片狼籍的惨象。到处都在着火,到处都在喊杀和哀号。当他问部下唐军究竟来了多少人马时,他的部下居然告诉他:实在看不清,但漫山遍野到处都是,这让这位雄才大略的伟大君王感到了巨大的恐慌。而正当他准备组织抵抗的时候,两件突发事件彻底打消了他的想法。一是唐军一支骑兵居然趁乱冲击到他的御营附近,与近卫军爆发激战,火箭已经射到他的御帐周围!御营地处真个军营核心,周围有重兵和羽林军的重重护卫,平时连只蚂蚁都进不来。现在连这里都遭到攻击,这让松赞干布极为震惊,他对属下报告的唐军强大的战斗力和"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的兵力不再怀疑了。而就在此时,另一条消息让他彻底丧失了继续作战的意志:他的八名一直坚决反对与大唐开战的朝廷重臣,面对唐军的突袭,为不被活捉受辱--自杀了!到此,松赞干布再也没心思打下去了,而且这次出兵,他得到的实惠也不少了。于是,他下令全军相互掩护,立即撤退。包围松州已经两个多月的5万吐蕃军队在松赞干布的率领下,迅速解除对松州的围困,连夜向西逃窜而去。而唐军指挥官牛进达考虑到吐蕃军虽败,但兵力并为受重创,而自己有限的兵力是靠突袭才取得胜利的,而此时松州解围的战略目标也已经达到。如果追击,极有可能会前功尽弃,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于是,他拒绝了部将继续追击的建议,率军进入松州城内以巩固城防,等待主力到达。随后不久,由侯君集率领的大唐帝国西征军主力到达松州。在稳定局势后,向周边吐蕃侵占的地区发起反击,迅速收复大片失地。至此,松州之战最终以大唐的胜利和吐蕃的失败而告终。是役,唐军以区区5000骑兵一举击溃吐蕃5万重兵。杀敌近两千人,自身伤亡不足百人,取得辉煌胜利。

    松州大捷的消息迅速传回帝国都城长安后,朝野上下一片欢腾。但接下来,后续该如何处理,则在朝廷内部引起争议。主战派极力主张斩草除根,趁胜追击。希望立即增兵后大举西征,直捣逻些城,一举彻底灭亡吐蕃并直接将其和东突厥一样纳入版图。而主和派则坚决反对贸然西征,尤其是以"毁城不灭邦"为理由坚决反对灭了吐蕃,上方争执不下,李世民也一时拿不定注意,而前线最高统帅侯君集则亲自上书李世民,极力要求立即增兵全面西征。尤其是侯君集极力主张,必须灭亡吐蕃这个西南新生的强敌而"斩草除根,永绝后患"。侯君集和唐朝朝廷内主战派的意见从长远考虑无疑是正确的。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吐蕃最终成了唐朝的心腹大患。而就在李世民还没有拿定主意的时候,松赞干布的特使到了。这回来的是吐蕃重臣、大相路东赞。路东赞带来了不仅有大量金银珍宝,还有松赞干布向大唐天朝天可汗、大皇帝陛下谢罪的亲笔书信。在信中,松赞干布以极为诚恳的态度向大皇帝陛下真诚谢罪。愿意赔偿一切损失,归还所有被掠取的人口、牲畜和土地,请求天可汗饶恕自己的罪行。而且,松赞干布将自己此次行为的原因明确为完全是为了能够获得大唐天朝的赐婚,正是因为急于求成才出此下策。因此恳求大唐皇帝陛下务必将公主下嫁于吐蕃

    松赞干布的行为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李世民的怒气迅速消退。与此同时,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吐蕃大相路东赞充分发挥了自己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在大唐帝国的朝廷重臣中四处活动。极力弥合两家因战争产生的裂痕,并全力以赴促成唐朝的赐婚。在这其中。路东赞尤其大力游说以魏徵为首的主和派,极力促成双方和解,而这正是魏徵一贯极力主张的。于是,在多方努力下,唐太宗李世民不但原谅了松赞干布的行为,而且答应了其赐婚的请求。公元641年1月,李世民册封江夏王礼部尚书李道宗16岁的女而为公主,赐婚于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她就是名垂青史的文成公主。经过3年的艰苦旅程,文成公主于公元644年到达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实现了大唐和吐蕃的和平与团结,谱写了中华各民族大团结的壮丽篇章!

    发生在公元638年的大唐与吐蕃的松州之战,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尽管此战中双方损失都不大,尤其吐蕃在唐军的反击行动中仅伤亡1000多人。但其影响却极为深远。这是吐蕃王朝与大唐帝国这两强之间第一次面对面的大规模激战,拉开了此后双方近200年不断的战争的序幕。唐军在松州之站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绝非偶然。首先,松州城内大唐军民的顽强坚守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由于他们拼死的抵抗,才为大唐后续的反击行动争取了最宝贵的时间,同时将吐蕃军队的精力都吸引在松州城,使其放松了对外围的警惕,这就为唐军突袭成功创造了重要条件。而唐军之所以能以3000兵力击溃吐蕃5万大军,一方面是唐军将士的无畏气概个强悍战力。而最重要的无疑是主将牛进达卓越的指挥才能。正是他力排众议,对敌情的正确判断并果断出击。战略战术运用得当,以及他在随后卓越的指挥才能和战场动员能力,最终保证了唐军能够出奇制胜。松州之战中,唐军将大唐开国时期那种凶猛、剽悍的作风和敢于以绝对劣势挑战强大对手的无畏气概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大唐帝国军队所独有的那种傲视中华古今的傲气、霸气和胆气和勇气以及魄力,而这正是后人无限缅怀和敬仰的!

    松州之战后直到今天,一直有人对李世民没有趁胜追击一举灭亡吐蕃,从而最终留下这样一个永久、巨大的后患而感到不理解甚至耿耿于怀。

    在吐蕃方面,松赞干布开战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他要拿下的吐谷浑等西部地区领土已经到手。他通过实际行动让唐朝先看到了吐蕃的实力,随后又看到了他求婚的迫切心情。因此,松赞干布无疑是获利者。而且唐军在反击中表现出的强悍战斗力,以及松州军民超乎想像的坚守意志都使松赞干布很清楚再打下去决不会有好下场。因此他适时的撤军是正确的。而且松赞干布通过审问战俘等一系列举措,已经清楚的了解了大唐帝国无与伦比的巨大实力。两者在各种实力对比上都存在天壤之别,甚至可以说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当时的吐蕃远没有达到后来敢于与大唐分庭抗礼的实力。大唐如此一个近乎恐怖的庞然大物,决不是他这个刚刚立国不到20年的小小吐蕃可以挑战的。如果他不悬崖勒马,一旦彻底激怒对手,那等待他松赞干布和他的吐蕃王国的只有是被彻底灭亡的命运。因此,松赞干布才及时收手并立即谢罪以换取唐朝的谅解和宽容。而随后松赞干布及时的谢罪行为,以及此后吐蕃大相路东赞充在唐朝首都卓越的外交活动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松赞干布的谢罪无疑是极为及时的、有效的。李世民对待周边少数民族一贯是宽厚仁慈,松赞干布的诚恳谢罪无疑符合了他的思想和性格。因此,他才没有对吐蕃赶尽杀绝。而吐蕃则通过此次扩张以及其后与谈朝的联姻,在西南"诸蕃"面前树立起很大的影响力。而且通过与大唐的和亲,吐蕃引进了大量内地的先进政治制度和文化、科技、农业技术,极大的提高了其国力。这都为其后来的扩张带来很大好处。

    从唐朝方面看,当时李世民的做法完全是正确的。这是中原地区军队与西藏内陆武装的第一次交锋,尽管唐军取胜,但这次属于典型的本土胜利。唐军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都具备,有必胜的把握。而一旦反击,尤其是一旦深入吐蕃境内企图灭亡对手。首先将面临地理、气候能方面的极大障碍,尤其是地理因素。此前还没有中原内地的军队进入过西藏高原纵深内地,对那里的环境、地形和水文等一无所知。而且中原内地士兵初到西藏高原,肯定无法适应当地诸如严寒和高原缺氧等极为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吐蕃此时刚刚立国,国内民心、士气极为高涨。而且吐蕃军队在实战中也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唐军突然进攻吐蕃本土,肯定不得民心,这与东突厥有本质上的差别。这种情况下,贸然进入必然要冒极大的风险。一旦出现意外,5万唐军极有可能会全军覆没。而唐朝出兵的目的已经达到,在战斗中唐军表现出极为凶悍的战斗力,与吐蕃士兵相比毫不逊色。唐军通过面对面与对手的较量,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给吐蕃造成巨大震慑。松州之战后,慑于唐朝强大的军事震慑,松赞干布退出了此前占领的吐谷浑、党项等地区,唐朝迅速恢复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因此没有继续穷追猛打。

    最重要的无疑是当时的局势。吐蕃属于典型的新兴势力,李世民对其究竟有多大势力并比十分了解。而松州一战吐蕃的迅速撤兵无疑发挥了一定的示弱作用。而此时,唐朝国防的重点有两个。一是西北的西突厥和东突厥的余孽薛延陀;另一个则是东北割据辽东和朝鲜半岛北方的高句丽。西北威胁着唐朝的河西、陇右丢;高句丽则全国已经统一的情况下继续割据在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方,直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东突厥灭亡后迅速突现,这两者成为唐朝当时的头等边防大事。与这些相比,新生而又及时臣服的吐蕃要次要得多。松州之战后,吐蕃适时的臣服了,而且成为名义上唐朝的"女婿"。唐朝当着西南"诸蕃"的面前,即教训了吐蕃这个新生的强者,很好的展示了强大的威慑力。又收复了全部失地并稳定了西南疆域,得以集中力量解决西北和东北两大战略方向上的问题。因此,松州之战,唐朝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松州之战,拉开了大唐帝国与吐蕃王朝在东亚大地上交锋的序幕。此后近200时间里,吐蕃成为大唐王朝最凶悍、最危险的强敌。松赞干布时期,双方维护了良好、稳定的关系。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相继去世之后,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变的极为复杂。即有联姻,也不乏大规模战争。属于典型的时好时坏,但总体看来,双方几乎是战乱不绝,从未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长期和平。吐蕃对唐朝西部疆土尤其是西域地区的安西四镇和河西走廊始终虎视眈眈,不断入侵。期间双方互有胜负,损失都很惨重。而且吐蕃不光亲自动手,还不断煽动、唆使唐朝周边国家如南方云南地区的南召政权进攻唐朝。唐朝中、前期安史之乱之前,直接或间接损失在与吐蕃及其爪牙的战争中的军队人数不少于50万!但是,吐蕃崛起的时候,正好赶上大唐帝国同样的崛起阶段。正处于鼎盛巅峰的大唐帝国无论是经济、人口还是军事实力以及国际地位都是吐蕃王朝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安史之乱之前,尽管也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但大唐帝国令人生畏的武装力量始终将吐蕃王朝牢牢的压制在昆仑山以南、云南、四川以西的西藏地区。直到安史之乱后,由于国力的极度衰落,唐朝在与吐蕃的对抗中走向劣势。此后,吐蕃连年不断的入侵唐朝,占领了西域南部和河西走廊地区,以及四川西部的大片唐朝领土,甚至一度攻占长安。直到公元848年,河西丢爆发了由晚唐一代天骄张议潮领导的"甘、凉十二州归国"大起义,加之吐蕃内乱,才动摇了其统治的的基石。公元866年10月,由张议潮领导的大唐河西归义军在廓州之战中,一举擒杀当时吐蕃实际最高统治者、双手沾满河西甚至是西域各族人民鲜血的吐蕃王朝大相尚恐热。导致土蕃国内群龙无首,迅速爆发领主间的大规模内战,国内分崩离析。至此,统一200多年,雄霸西域的吐蕃王朝正式宣告灭亡。唐朝与吐蕃200之间年的恩怨,至此终于画上一个血色的句号,唐朝取得了着厂东亚大地上世纪之战的最终胜利。莽莽昆仑,浩荡天山,大唐所向,天威四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0社区

GMT+8, 2023-1-31 10:37 , Processed in 0.0427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