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百姓的网上家园-互动交流平台!(0.0)=^_^=(00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弱国无外交:1948年美国总统特使侮辱蒋介石风波(1)

2013-12-31 00:00|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7| 评论: 0

摘要: 1948年美国当局最有分量的几个人:总统杜鲁门(左一)、国务卿马歇尔(左二)以及经济合作总署署长保罗·霍夫曼(右二)等。 1948年底,蒋介石政府被人民解放军发动的一系列攻势打得焦头烂额。为尽快获得美国的经济 ...

1948年美国当局最有分量的几个人:总统杜鲁门(左一)、国务卿马歇尔(左二)以及经济合作总署署长保罗·霍夫曼(右二)等。

1948年美国当局最有分量的几个人:总统杜鲁门(左一)、国务卿马歇尔(左二)以及经济合作总署署长保罗·霍夫曼(右二)等。

    1948年底,蒋介石政府被人民解放军发动的一系列攻势打得焦头烂额。为尽快获得美国的经济、军事援助,蒋介石派宋美龄到美国开展公关活动,并亲自写信给杜鲁门总统,要求美方除提供经济、军事援助外,还要求杜鲁门派高级将领来华帮助指挥作战。

    杜鲁门为应付来自国会的压力,决定派其经济合作总署署长霍夫曼作为"总统特使"到中国走一趟,实地了解一下中国的经济及过去的美援运用状况,然后再作决定。

    霍夫曼蒋介石政府毫无好感

    1948年12月11日晚,霍夫曼一行到达上海。

    蒋介石喜出望外,之前特在其官邸召集幕僚讨论、研究如何接待好霍夫曼蒋介石心腹王世杰在会上提醒蒋介石说,据美国驻华大使馆传来的信息,霍夫曼是个不喜欢热闹也不大讲排场的人,如果搞得太隆重,恐会引起他的反感。蒋介石仔细一想,觉得王世杰讲得有道理,决定将接待规模缩小一些,只派外交部长王世杰到上海机场迎接,中午由行政院长孙科和王世杰在上海招待一餐,他再相机在南京官邸作一次宴请。

    霍夫曼一下飞机,中外记者一拥而上,向他提出各种问题。由于记者太多,提的问题太杂,他不知回答哪个好,便对记者们说,他无法一一回答各位提的问题,只能发表一个简单的谈话。记者们虽不高兴,但也没有办法,只好同意。

    霍夫曼做官多年,其个性是心直口快,有话藏不住。他对记者们说:他此次是受美国总统杜鲁门之派来中国的,其任务是了解中国的经济状况和美援实施情形,没有其他目的,不会介入中国的内部事务,也不想会见中国政府的任何高官。

    第二天上午,霍夫曼蒋介石政府"美援委员会"的高官王世杰、叶公超等人举行会谈。在会谈过程中,国民党高官们认为此次机会难得,应抓住时机要求美方提供紧急援助。于是,他们将过去的美援运用情况放在一边,提出先谈援华问题。

    王、叶都说,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中国的经济、军事状况很糟糕,也可以说到了崩溃的边缘,请求美国政府从维护中美关系的大局出发,紧急对华援助,帮助中国政府渡过目前的难关。

    叶公超还反复向霍夫曼强调,蒋介石对他这次来华寄予很大的希望,希望霍夫曼在援华问题上扛扛重担,紧急向国民党政府提供一些援助,不要使蒋介石失望。

    霍夫曼见国民党高官一见面就开口要钱要物,心里颇不悦。他直截了当地对王世杰、叶公超说:"美国的对外援助是一年向国会申报一次,现在提紧急援助不大可能。"

    王世杰等高官们又说,中国政府实在是太困难了,现在无法提年度对华援助,可否向国会另提临时性援助方案,以使援华工作不至中断。

    国民党高官们如此急切地要钱,使霍夫曼非常反感。他忍不住批评说:"既然你们对美援追得这样紧,那我就直言相告,我们过去对华援助并不少,既有钱,又有物,还有武器,但你们蒋委员长及其指挥作战的军事将领们太无能,没有用好我们的援助,使我们至今看不到什么成效,令我国政府非常失望。最令我们伤心的是,我们援助你们的许多武器、物资已落入共产党及其军队之手,共产党再用这些武器打你们的军队,并加速了你们的危机。如果我国政府再像先前那样援助你们,你们政府岂不垮得更快?共产党军队得到的武器岂不更多?我想,如果美国政府再要援华的话,不能再援助蒋委员长领导的政府,只能帮助愿意保持自己自由的人民。"

    霍夫曼的一席话,刺得在场的国民党高官们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据参加会谈的一国民党官员后来说,霍夫曼的话讲完了十几分钟,场上仍无一人讲话,可见会场的气氛之冷。

    孙科受刺激,向蒋介石辞职

    这天中午,由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孙科设宴招待霍夫曼霍夫曼原本不愿参加这次宴请,说他已对外讲了不与国民党高官们接触,因孙科一定要请,霍夫曼推托不掉,只好勉强答应出席宴请。

    孙科在席上告诉霍夫曼,他从翁文灏手中接任行政院长还不到一个月,知道国家已陷入困境。他这个院长不好做,也做不了多久,因蒋介石非要他干,他推辞不掉,只好硬着头皮接过来做。现在,对他困扰最大的问题是经济,每天从早到晚,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向他要钱,他又拿不出来,故头痛不已。

    孙科一说完,霍夫曼直言不讳地说:"蒋委员长任命这个当院长,任命那个当院长,为何不任胡适先生做院长?胡适为中国的一大伟人,他学识渊博,责任心强,两袖清风,一心奉公。他当年在美国任大使时,既为中国争取了美援,又在美国介绍了你们国内的抗战情况,还传播了中国文化,在美国各界获得极高的评价。胡适先生在美国颇有声望,如果由他当中国的行政领导人,美国的援助就会源源而来。蒋委员长在美国政界的名声不怎么好,你们现在向美国要援助,就很困难。"

    霍夫曼的这番言论,使孙科相当难堪。

    由于话不投机,孙科在席上食中无味,谈之无趣,宴会很快就结束了。

    当天下午,孙科向蒋介石简要汇报了他与霍夫曼见面的情况,并提出辞去行政院长一职。蒋介石问他为何而辞,孙科如实向蒋说明了原因。他还告诉蒋介石,国内经济已临近崩溃,无法可想,求外援美国政府又不信任他,难以争取到美援,他在这个位子上就无法往下干了。他把院长职务让出来由美方信任的人干,可争取到美国的援助。

    蒋介石听了,没有同意,并劝孙科说,他上任时间太短,如果辞职,就会造成政局不稳,人心混乱。此时换人,也不易争取到美国政府的援助。局势如此艰难,无论如何要撑下去,不要胡思乱想。

    1948年12月12日下午,霍夫曼先后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美国志愿救济团体代表亨利等座谈。在座谈中,司徒雷登、亨利等人对蒋介石及其他国民党高官的腐败无能抨击甚多。

    13日下午,霍夫曼在上海举行记者会,他对在场的中外记者们说,中国国内的经济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政府也拿不出好的办法应对,这是国共内战造成的结果。中国人民的生活非常贫困,国力甚弱,根本不应有内战,应建立一个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各党派人士的联合政府。如果中国的主要领导人当初听了美国政府的忠告,局面绝对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一记者又问他美国是否有新的援助中国的计划时,霍夫曼没有直接回答,只说:"美国政府今后对华即使有援助,也不会给予现政府,将以人民为对象,而不以政府为对象。"

    尽管霍夫曼的言论使蒋介石很难受,但考虑到霍夫曼是美国总统特使,又系美国政府负责对外经济合作和援助的官员,手中握有财、物大权,蒋介石心里还是很想会见霍夫曼。为了与霍见上一面,他指示在上海的孙科,希望孙将霍夫曼劝到南京来。

    孙科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劝霍夫曼到南京走一趟。不料,霍夫曼不买他的账,声称不愿到南京,使蒋介石相当难堪。

    14日一天,孙科不断劝说霍夫曼到南京,并一再对他说,他到中国来了,就是贵宾,在礼仪上,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应该会见一下他。如果不愿会谈,与蒋介石在一起吃餐饭也行。对华援助问题,中国政府自然很想得到,如果霍夫曼现在觉得此事有难处,蒋介石不会让他为难的。

    经过孙科这一阵好说歹说,霍夫曼才勉强同意到南京。

    宴请演变成一场外交风波

    晚上8点,蒋介石用一架专机将霍夫曼接到了南京。

    随后,蒋介石在"总统府"用最高档次的宴席招待霍夫曼蒋介石已知道美国总统杜鲁门、国务卿马歇尔对他颇有意见,也知道霍夫曼对他不感冒,故在席上尽量不谈政治,也不提对华援助,只谈罗斯福总统与他的友谊,谈过去的美援对中国各项事业帮助甚大,还说他一直没有忘记对华友好的罗斯福总统,中国人民也会永远铭记罗斯福总统的恩德。

    蒋介石的上述言论,霍夫曼听了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并尽量少说话。有时蒋介石问他,他也只"嗯嗯"一两声。

    由于双方没有共同语言,这次宴会只进行40多分钟就草草结束了。

    霍夫曼从总统府出来后,记者们紧紧尾随他,要求采访他与蒋介石谈了什么。他对记者们说:他多次说过,他不愿与中国高级官员会晤,故与蒋介石什么也没有谈。他还说,他原来未打算到南京,今晚之所以到南京与蒋介石餐叙,是国民党政府官员在上海周旋的结果,他是被迫的,没有办法才来的。

    霍夫曼对记者们的谈话,深深刺痛了蒋介石。蒋感到受了很大的羞辱,气得大叫道:"霍夫曼太不懂礼貌,太不像话!要知道他是这样一个东西,我一定不与他见面!"

    骂过之后,蒋介石又下令外交部长王世杰紧急约见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以表达对霍夫曼侮辱蒋介石和中华民国政府言论的抗议,并强烈要求霍夫曼蒋介石和中国政府道歉。

    王世杰无奈,只有根据蒋介石的指示约见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没有料到,蒋介石宴请霍夫曼的结果会演变成一场外交风波。没有办法,他只好一面找霍夫曼谈话,一面将中国外交部的抗议报告美国国务院。

    霍夫曼听了蒋介石的抗议,若无其事,他说:"我没有错,只不过说了几句真话,蒋介石不服、有气,那我就要问问他,过去美国给中国的那么多的援助到哪里去了?中国国内的局势为何还在一天天地恶化?共产党及其军队为何被他越打越多?越打越强大?"

    15日,美国国务院给司徒雷登来电,告知霍夫曼的一些谈话事先未告知国务院,国务院也未授权霍夫曼发表那些言论。霍在中国的一些说法,是他个人的看法和意见。对霍夫曼羞辱蒋介石的言论,电文并没有一字批评。

    霍夫曼回到美国后,杜鲁门及其政府既未对他进行批评,也未给他任何处分。从杜鲁门对他的态度可看出,霍夫曼在中国发表的对蒋的轻蔑、羞辱言论,是杜鲁门、马歇尔等美国高官们想说而不便说的话罢了。

    人物简历

    蒋介石(1887-1975) 浙江奉化人。名中正,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1907年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1908年留学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日本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1923年赴苏联考察军事政治。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率师北伐途中,于 1927年发动了"4·12"政变,在各地清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不断进行新军阀混战。1931年 "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

    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主席,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开罗会议。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撕毁《停战协定》、《政协决议》,命令进攻解放区,单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宪法。1948年擅自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年1月21日,被迫发表《引退谋和文告》,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

    1949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与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

    叶公超,名崇智,字公超,广东番禺人,生于江西九江,1904年10月20日出生。191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1920年赴美国留学,获麻省赫斯特大学学士学位。后复转赴英国,1924年获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离英后,再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研究。1926年归国,任北京大学英文系讲师。1927年春参与创办新月书店;同年任暨南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图书馆馆长,并兼吴淞中国公学英国文学教授。1929年任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1935年复任北京大学英文系讲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1938年5月,任西南联合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1941年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驻马来亚专员。1942年2月,回国至重庆。后奉委为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驻伦敦办事处处长,1946年返国。1947年3月,任国民政府外交部参事兼欧洲司司长;7月任外交部常务次长;12月任庆贺缅甸独立特使。1949年1月,任外交部政务次长;3月代理部务;5月任外交部部长。

    叶公超后去台湾。1950年2月,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5月兼"侨务办委员会"委员长;8月任出席联合国第五届大会首席全权代表;同年任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52年9月至1957年8月,连任出席联合国第七、九、十一、十二届大会首席会议代表。1954年5月,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1958年8月,调任"驻美国全权大使"。1961年11月免职,复任"行政院"政务委员。1962年秋,任故宫、中央两博物院常务理事。1965年12月,任国立故宫博物院管委会常委。1978年聘为"总统府"资政。1981年11月20日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终年77岁。著有《介绍中国》、《中国古代文化生活》、《英国文学中之社会原动力》、《叶公超散文集》等。

    哈利·S·杜鲁门(Harry S. Truman,中名仅有一个S,1884年5月8日-1972年12月26日),美国第三十四任副总统(1945年)。他在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于任内逝世后继任成为第三十三任美国总统(1945年-1953年)。

    在杜鲁门的任期内发生了很多世界大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冷战的开始、联合国的成立以及朝鲜战争。

    1945年,杜鲁门为提早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避免在日本本土发起登陆战造成长可能的大规模伤亡,签署同意使用原子弹轰炸广岛(原子弹小男孩)与长崎(原子弹胖子)两城市,造成大量伤亡与辐射污染,但也成功迫使日本提早投降,结束了太平洋战争。

    战后,据传闻杜鲁门以细菌战人体实验资料为交换条件,赦免了日本的生物化学武器部队731部队首脑石井四郎等人。该731部队曾经在中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进行惨无人道的细菌活人实验。有人据此认为杜鲁门客观上成为日本法西斯的帮凶。

    1947年他建立了美国中央情报局。1949年他曾提出"公平施政"的口号。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杜鲁门下令出兵朝鲜半岛协助韩国。他在任后期威信下降,又受到极端反共主义者麦卡锡的攻击,共和党人控制了议会,1953年他卸任回乡。他在任期间提出"杜鲁门主义",即美国对世界反共主义政权的物质及军事援助,该主义成为后来美国制定冷战政策的核心。他提出了"自由世界"(即非共产主义国家)和"极权政体"(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党政权)的概念,是冷战格局形成的关键人物。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年生于中国杭州 - 1962年9月19日逝于美国华盛顿)是一位美国基督教的传教士。他也是一位教育家,曾创办并担任燕京大学的校长和校务长。他还是一位外交官,曾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由于毛泽东写的一篇《别了,司徒雷登》(《Farewell Leighton Stuart》)的文章而使他在中国非常有名,但是在他的祖国--美国却是默默无闻。

    司徒雷登的父母都是早期到中国的美南长老会传教士,从血统上说,他是一位纯粹的美国人。而用司徒雷登自己的话来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主管杭州基督教天水堂,司徒雷登即出生在天水堂教士住宅(今杭州下城区耶稣堂弄),会讲一口纯正的杭州话。11岁时到美国弗吉尼亚州上学,在那里曾被人讥笑为不会说英语的怪物。在大学期间受"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的影响而转到神学院,立志于传教。1904年他结婚后携妻子回到杭州,成了第二代美南长老会传教士。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始从事传教,并钻研汉语。

    1908年开始任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0年任南京教会事业委员会主席。辛亥革命时兼任美国新闻界联合通讯社驻南京特约记者。

    民国8年(1919年)1月,他被聘请为燕京大学校长,此后,他作为燕大的长期领导人为该校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司徒雷登四处募捐,为燕京大学在北京西郊建造了一所宫殿式的美轮美奂的新校园,不惜出重金延请中外著名学者如吴雷川、许地山、邓之诚、郭少虞、顾颉刚、赵紫宸、容庚、钱穆、吴文藻等人来燕大任教,提升燕大知名度和学术地位,1927年,燕大与哈佛大学合作组成了著名的哈佛燕京学社,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到1930年代,燕大已发展成为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

    司徒雷登提倡学术自由,要求燕大的学生既中国化,又国际化,司徒雷登还注意与学生、员工互动交流,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对待教职员工热情温暖,给许多学生和员工留下了深刻印象。

    司徒雷登同情学生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亲自带领数百名燕京大学的师生上街游行,抗议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21年他受聘为中国教会教育调查团成员。193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受美国总统罗斯福召见,听取他对中国时局的意见。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因拒绝与日军合作,被日军关在集中营,直到日本投降后获释。1945年,获释后的司徒雷登继任燕大校长(后为校务长),直到离开中国。中华民国35年(1946年)7月11日出任美国驻华大使,积极支持国民党政府进行反人民内战,并进行反对中国人民的各种阴谋政治活动,又拉拢所谓民主个人主义者,企图培植中间势力。同年10月,来杭参加杭州青年会复会典礼并祭扫其父母之墓,杭州市参议会授予他"杭州市荣誉公民"称号。当时有人这样评论:他"既是政客又是学者,既是狡猾的对手又是温馨的朋友"。

    1949年4月,解放军攻占南京,他没有随国民政府南下广州,留在那里。1949年8月2日由于美帝国主义阻挠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一切努力都已彻底失败,司徒雷登不得不悄然离开中国返回美国,随即退休。据说在他离开中国前夕,曾经和中国共产党高层秘密接触,也打算前往北京磋商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事宜,但是被提前召回,未能成行。8月8日,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将他作为美国的象征而极尽讽刺,说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这篇文章还被收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在中国成了声名狼藉和失败的代名词。

    回到美国后,他先被国务院下了"禁言令",后来又被麦卡锡主义者骚扰。患了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和失语症。于1962年9月19日在华盛顿病故。他一直希望能够将骨灰送到中国,埋在燕京大学校园内。

    主要著作有《启示录注释》《司徒雷登日记》《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等。历史学家林孟熹这样评论他:"整个20世纪大概没有一个美国人像司徒雷登博士那样,曾长期而全面地卷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并且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

    2008年11月17日上午,杭州半山安贤园,司徒雷登先生的骨灰安放仪式在一片肃穆中进行。回到中国安葬,是司徒雷登先生的遗愿,他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至此,他的遗愿才算完成。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1880年12月31日宾夕法尼亚州尤宁敦 - 1959年10月16日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美国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外交家,美国陆军五星上将。他于1901年毕业于弗吉尼亚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任陆军参谋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帮助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出谋划策,坚持先攻纳粹德国再攻日本,为美国在二战的胜利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5年他退役。退役后的他曾参加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谈判。他在1947-1949年曾任美国国务卿,在1950-1951年任国防部长。他提出过"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并因为此计划改善了西欧战后经济水平而于1953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孙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20日),字哲生,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孙中山之子,曾任国民政府考试、行政、立法院院长等职。

    1895年随祖母移居美国檀香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文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士。1917年回中国。1921年任广州市长。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开府,任政府委员。1926年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1931年在蒋介石与胡汉民之争中支持胡汉民,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九一八事变後国民党内寻求合作,任南京行政院长,但政府旋因财政拮据倒台。1932年年底任立法院长。抗战期间续任立法院长。

    1947年任国民政府副主席。1948年初,竞选第一届行宪副总统,败於李宗仁後,再被任为立法院长。同年11月,获蒋任为行政院长。蒋介石於1949年1月下台,由李宗仁代任总统。孙科以南京不稳,将行政院迁往广州,一度令李宗仁政府无法运作,亦无法与共党和谈。

    1949年3月,辞职移居香港。1950年游经巴黎、西班牙等地,於1952年定居美国洛杉矶,以种菜、读书渡日。1965年由美国至台湾,任中华民国总统府高级咨议、考试院院长,1973年9月20日在台北逝世,埋葬於阳明山双重溪。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0社区

GMT+8, 2023-1-31 10:37 , Processed in 0.04460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