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百姓的网上家园-互动交流平台!(0.0)=^_^=(00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甲午战争时清军参战各大派系:并非只有淮系一派(1)

2014-1-3 00:00|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30| 评论: 0

摘要: 1894-1895年,营口,中国守军 【淮系】淮系兵马属北洋大臣管辖内,其大体包括李鸿章《海陆兵数折》里所称:山东威海卫则绥巩军八营,护军两营,奉天大连湾则铭军十营,旅顺口则四川提臣宋庆毅军八营、又亲庆军六营, ...

1894-1895年,营口,中国守军

1894-1895年,营口,中国守军

    【淮系

    淮系兵马属北洋大臣管辖内,其大体包括李鸿章《海陆兵数折》里所称:“山东威海卫则绥巩军八营,护军两营,奉天大连湾则铭军十营,旅顺口则四川提臣宋庆毅军八营、又亲庆军六营,山东烟台则嵩武军四营,直隶北塘口仁字两营,大沽口炮队六百七十名;……其分驻天津青县之盛军马步十六营,军粮城之铭军马队两营,芦台之武毅两营,皆填扎后路,以备畿辅游击策应之师。”

    盛军

    原为合肥西乡周盛波、周盛传兄弟所办团练。1862年6月,为李鸿章所招编入淮军,由陆路开赴上海太平军东战场。1888年,周盛波去世,卫汝贵接统盛军。1891年,盛军马队5营驻马厂,由吕本元统领。盛军步队12营驻小站,由卫汝贵总统,郑才盛、孙显寅分统。

    1894年,卫汝贵率盛军步队赴朝鲜,战于平壤。与马玉昆部毅军共同肩负平壤大同江沿岸的布防。九月十二日上午,大岛义昌所率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前卫接近大同江东岸,清军防守江东岸的部队,只有毅军一营和盛军一营。战斗进行中为抵御日军的进攻,盛军统领卫汝贵派队从船桥过江支援,清军在船桥里的反攻战,在马玉昆和卫汝贵的指挥下,以两千二百人对三千六百敌兵,拚死搏战,取得了重大战果,船桥里之战,“是甲午战争的陆战中打得最好的一次战斗。”日军“将校以下死者约一百四十名,伤者约二百九十名”。同年,平壤溃败后,盛军陆续撤回国内,计有八成兵力。所部由孙显寅和吕本元分统步、马各队。后叶志超卫汝贵相继被弹劾,盛军改由聂士成接统,鸭绿江防战役中驻安东县附近。日军进入奉省后,聂士成部盛军陆续参加了摩天岭、连山关等辽东东路战役,颇有斩获。

    盛军另一部卫汝成新募成字营5营填防旅顺。旅顺失守后,成字5营溃散。1895年,聂士成调防京畿,将盛军余部统带入关,后编入武卫军序列。

    毅军

    清军将领宋庆所部。1862年(同治元年),安徽巡抚唐训方裁临淮军,以三营归记名总兵宋庆所统。因宋庆勇号毅勇巴图鲁,故称毅军。毅军成立后仍立功频频,如同治三年协助僧格林沁击灭苗沛霖;1866年,河南巡抚李鹤年为阻捻军入豫,募两军,各万余人。一为张曜统带的嵩武军:一属宋庆统带的毅军。剿捻其间宋庆实授南阳镇总兵,毅军自此也成为由河南协饷的军队。平捻之后,勇营大量裁撤,毅军因战功得以保留,并发展至十营左右,成为河南的两大留防勇营之一。平捻的次年毅军再奉调随左宗堂平西北,到光绪元年(1875年)才调回内地,驻兵潼关。1882年(光绪八年),宋庆统毅军徙防旅顺。

    甲午战争前夕毅军共八营,由四川提督宋庆统率,总兵马玉昆为分统。1894年七月二十二日,由宋旧部太原镇总兵马玉昆率前军四营两干人赴朝,在平壤大同江东岸船桥里与盛军并肩作战,与来犯日军血战多时,重创对手(前述)。9月,宋庆任帮办东征军务,统筹前线淮系军队,自率余部调防九连城,毅军本部由马玉昆统领,合计四千四百人,驻大沙河右岸至元宝山附近,鸭绿江防战役虎山战斗中由宋得胜和马玉昆率毅军步骑三千余人援助聂士成部,固守阵地并坚持良久。日军侵入奉天后,该军在宋庆统率下,先后转战于复州、盖平、海城、田庄台等地。反攻海城时,宋庆统帅嵩武军、毅军、铭军等积极转战于大平山等地,支援海城进攻,敌我双方均损失惨重。甲午间毅军战力颇强,故时人评之曰:“晚节淬砺,一时毅军之名几出湘、淮诸军右。”

    甲午战后毅军保留为30营,经充实后有1万3千多人。毅军初回驻旅顺,不久调驻奉天锦州。后改编为武卫左军,驻防直隶山海关,参加对八国联军作战。一直到民国初年依然保留。

    武毅军

    武毅军前身为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在剿捻时新募的淮勇。1866年11月,李鸿章代替曾国藩督师剿捻时,李昭庆所部已扩充至19营,称武毅军。1867年李昭庆因故请卸兵权,11月,郭松林部松军、奇军一并编入武毅军,计有30余营,由郭松林总统。1870年,李鸿章命郭松林赴安徽、河南招募武毅军马队5营、步队10营,合原有5营共20营。11月,武毅军步队10营奉调赴陕,归铭军唐定奎指挥。之后相继人数被裁。1884年,武毅军移防芦台。1889年,李长乐去世,叶志超出任直隶提督,接统芦台武毅军防军。

    1894年6月,叶志超、聂士成率所部芦台防军作为第一批入朝清军赴朝鲜驻于成欢驿,与大岛义昌所部日军第九混成旅团打响了甲午战役的第一枪。战后撤回平壤,与平壤四大营各部共同组织了平壤防御战。平壤溃败后退守辽东,在鸭绿江防战役中由聂士成统领主要坚守虎山阵地阻击日军。之后随聂士成退守凤凰城北,时收编了淮系盛军等部,与凤凰城留守日军断断续续战于摩天岭赛马集等地。各场战役均表现出较强的战斗力。

    1895年,旨令聂士成部入卫,聂士成率北洋剩余的淮军各部统编为武毅军,内有聂士成18营、吴宏洛6营、陈凤楼3营等。同年,聂士成受命在淮系30营武毅军基础上,编练武毅新军。后参加对八国联军的作战等。

    铭军

    铭军的前身是刘铭传在合肥西乡所办的团练,由李元华统带。1862年2月被李鸿章招至安庆加入淮军,称铭字营,是为淮军初创13营之一。与太平军及捻军作战时陆续扩编,1867年,铭军在湖北大败,唐殿魁等阵亡。4月,淮系树军统领张树珊阵亡,李鸿章拨树字军6营归入铭军序列。1872年,唐定奎所部铭武军16营回防徐州,分为铭军武毅左军和铭军武毅右军。1874年6月,因日本入侵台湾,驻扎徐州的唐定奎部铭武军抽调13营步队赴台湾作战。1887年2月,留在大陆的铭军马步11营由刘盛休统领,开赴大连湾炮台驻防。1891年11月23日,铭军潘万才部马队2营赴热河剿匪。

    1894年9月12日,刘盛休率驻防大连湾的铭军8营赴大东沟登陆,支援朝鲜平壤后路,后其部铭军共四千二百人由宋庆并统驻九连城,布防中路,并由铭军将领马金叙驻守虎山。铭军余部3营(后增至六营二哨)由赵怀业统领,改称怀字军驻防旅顺。1894年11月6日,大连湾失守,赵怀业部铭军归徐邦道兼统。时铭军潘万才马队2营驻防秦皇岛,扩充至4营。驻防江阴的铭武军扩编为8营。旅顺失守后,徐邦道、赵怀业所余铭军共计马步11营由姜桂题统领。是年,潘万才部4营和铭武军8营被全部裁撤。后铭军由宋庆统帅,与淮系各部军一起陆续参与海城、大平山、田庄台战役等。

    拱卫军

    原属淮军铭军序列。1884年9月,李鸿章命令原铭军马队统领徐邦道在马队2营基础上扩编步队2营,单列为拱卫军,驻守天津军粮城。中法战争结束后,拱卫军步队被裁撤,仅剩马队2营、炮队2哨。1894年,徐邦道新募步队2营,炮队扩编为1营,连原有马队2营,驻防大连湾后路。甲午战争起,徐邦道时任正定镇总兵领拱卫军步队三营(后征募一营)炮队一营驻防金州东路日军在花园口登陆后随即进攻金州,徐部因兵力不敷向旅顺撤退。旅顺前哨战中徐邦道率拱卫军主动出击,卫汝成率成字军继之,赢得土城子阻击战的胜利,为清军甲午首胜之役。旅顺口失陷后,徐邦道奉命改编怀字、成字两军,合为拱卫军马步十一营。后驻盖平,陆续参与清军后三次反攻海城战役,支援嵩武军、庆军盖平保卫战及牛庄田庄台等战役等。

    亲庆军

    亲庆军脱胎于淮军庆军。庆军原为安徽庐江吴廷香、吴长庆父子所办的团练,归合肥官团解先亮统带。三河之战后,吴长庆将所部500人单列为1营,称庆字营。为淮军早期赴援上海的13营之一。吴长庆去世后,驻防旅顺的6营庆军由黄仕林统领,称亲庆军。1885年,赴朝鲜平叛的吴兆有部庆军3营从朝鲜归国,与原驻金州的吴长庆部3营一起驻防旅顺。1894年,驻防江南的曹德庆部有班广盛接统,次年6营撤去1营。

    甲午战争起,黄仕林、张光前部亲庆军驻守旅顺,其中三营驻东岸:中营守黄金山炮台及人字墙;前营守摸珠礁炮台;正营守老砺嘴炮台。记名总兵张光前率三营驻西岸:后营守老虎尾及威远炮台;副营守蛮子营炮台;右营守馒头山及城头山炮台。战争爆发后,黄仕林增募副前营,张光前增募副后营,各成四营,共八营四千一百人。旅顺之战中溃散。后张光前统亲庆军五营由宋庆统辖,与章高元部嵩武军组织盖平保卫战。之后参与牛庄田庄台等处战役。

    嵩武军

    清军将领张曜所部。1866年(同治五年),河南巡抚李鹤年为镇压捻军,在当地增募两军。其一由总兵张曜统带,称嵩武军。该军与宋庆的毅军又通称豫军。次年,出屯许州境。后随左宗棠入宁夏,嗣出嘉峪关平定白彦虎等,并驻守喀什噶尔。1886年(光绪十二年),调防山东。时人谓为湘淮军后劲。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朝廷降旨饬李鸿章著该军一部八营由原铭军分部铭武军统领登莱青镇总兵章高元统率渡海援辽东,与淮军各部驻盖平。清军反攻海城,后路空虚,日军乘机进攻盖平清营,时章高元统山东嵩武军两营、广武军四营、福字军两营,共八营,张光前统亲庆军五营驻防。先是,两军进行分工:章高元率所部嵩武军注12八营沿城南盖平河北岸设防扼守;张光前率所部亲庆军五营驻守城东约三里的凤凰山。阻击日军进攻。在章高元的指挥下,嵩武军士气旺盛,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予敌以重大杀伤。终因寡不敌众,腹背受敌,盖平陷落。此役日军“死者将校一下三十六名,伤者二百九十八名”。

    嵩武军所留山东余部归属山东巡抚管辖序列,由孙万龄等统带,留驻山东登州、莱州、烟台、威海等地,与进犯山东半岛的日军作战,取得了威海白马河阻击战的胜利。后参与威海卫边缘部战役,因某些原因未能全部投入作战。

    绥、巩军

    1880年,戴宗骞随吴大澄督办吉林防务。统绥字军马步三营,驻防三姓。1883年率绥军驻扎昌黎,守洋河蒲河各海口。1886年,李鸿章奏派绥、巩军驻威海,以道员戴宗骞为统领。戴宗骞自带绥军四营一哨驻威海城郊和北岸;分统总兵刘超佩带巩军四营驻威海南岸。中日宣战后,戴宗骞将新募之二营,一编入绥军,称新前营,驻威海卫城西北之神道口;一编入巩军,称新右营,驻威海卫南乡之长峰寨。威海卫战役时,绥、巩军分别驻守北、南帮炮台。日军登陆后,戴宗骞派出分统刘树德率绥军2营阻击,随即败回。日军进攻威海后路,绥巩军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因寡不敌众,待援不至,炮台全部被日军攻占,威海卫陷落。

    北洋护军(亲军护军营)

    1863年6月由李昭庆在安徽招募赴沪,负责拱卫淮军大营。后由郑海鳌统1营驻防上海凤凰山,1872年7月裁撤。另1营由朱开泰统领驻守常熟,归入淮系树军序列。剩余1营由曹仁美统领,后赴闽随郭松林松军序列。北洋海防建设开始后,由张文宣统带正副2营驻防旅顺,后移防威海刘公岛。在刘公岛修筑炮台驻防。

    甲午战时,总兵张文宣统领护军增至4营2000人驻守威海刘公岛,日军攻占威海南北帮炮台,刘公岛成为孤岛,日军海陆军两路猛轰,先后发动八次进攻,张文宣领护军配合北洋舰队发炮还击,阻击日军登陆。后北洋投降,张文宣自杀殉国。

    另:丰岛海战中被击沉的高升号所载官兵即系直隶北塘口仁字营(统领吴育仁)2营2哨,共1116人,包括通永练军左营及义胜前营等,统带官为仁字营营务处帮办高善继。 高升号被击沉,船上所载淮军官兵共有二百四十五人遇救获生。其余的八百七十一名官兵全部壮烈殉国。

    【东北练军

    甲午东三省练军主要由盛京、吉林、黑龙江三省将军机构统辖,平壤溃败后,朝命所有北洋派赴朝鲜各军及奉省派往东边各营,均归宋庆节制,但原先驻防的依克唐阿黑龙江省一军除外,此后,东北练军主要负责辽阳、沈阳等辽北防务。

    奉军

    奉军系由左宝贵统领奉天地方勇营。1875年,刑部尚书崇实赴盛京、吉林办理边务,因左宝贵击溃直隶马贼的名声,遂调其率古北口练军一部同行,将骚扰盛京、奉天一带的各支大股能患一一平息,同时左宝贵又奉命帮助盛京省训练模仿淮军军制的勇营--即为奉军,因功获记名提督衔。1880年,古北口练军奉命调回直隶原驻地,经盛京将军奏请,左宝贵留用于东北,率领奉军,1885年获得广州高州镇总兵实缺。甲午前夕奉军分驻奉天各地,由左宝贵统领,总兵聂桂林分统。

    甲午东事起,左宝贵所率部队包括马队两营和步队六营,计三千五百二十六人。后又招募五百人,成立炮队一营,合计四千零二十六人,奉调入朝,与其余各部驻守平壤。平壤战役时左宝贵率奉军一千五百人负责平壤北部玄武门、牡丹台高地等处的防守。与来犯的日军立见尚文部朔宁支队、佐藤正部元山支队优势兵力展开激烈战斗。左宝贵率领奉军经过激烈抵抗最终寡不敌众,左宝贵本人亲自立于城头督战,亦不幸被炮火击中,当即英勇牺牲,壮烈殉国。北门防守也随之瓦解。平壤战后奉军由聂桂林接统参加鸭绿江防战役,与丰升阿合军守大东沟、大孤山两地。日军突破江防后,率军退往岫岩。岫岩失守后,聂桂林被查办,余部奉军陆续参与辽阳东路析木城、海城等战役。

    盛字练军

    奉天盛字马步练军于光绪十二年由侍卫丰升阿总统,驻守奉天,后参与镇压热河朝阳金丹道教起义。甲午时随奉军入朝驻守平壤。城防中负责支援北门外山江自康部。由于此军太过脆弱,群众“笑其不禁磕碰。戏称其为'鸭蛋兵'”。平壤溃退后,退守鸭绿江防线与奉军共守右翼大东沟、大孤山一带,日军突破江防后,又率军退往岫岩。与聂桂林部奉军会和,分兵御敌。日军往攻辽南,分路围攻,丰升阿夜弃岫岩,退往析木城,遗弃大炮十余门及大量辎重。岫岩失守后,丰升阿部练军归吉林将军长顺营效力,后随军参与反攻海城战役等。

    黑龙江靖边军镇边军

    由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统带,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依克唐阿请率军自效,议赴汉城迎击日军,朝廷许之。师至奉天而平壤已失,乃奉命进驻九连城,与帮办北洋军务宋庆协守鸭绿江防务。依克唐阿率镇边军守长甸河口、蒲石河口、鼓楼子、安平河口一线。10月24日,日军由朝鲜水口镇涉水渡江,依军侍卫倭恒额见敌军至,仓皇逃遁。日军占领安平河口,依克唐阿遂主动率队退往宽甸,其所负责防线被日军率先突破。日军发动总攻,其余各军接连其后纷纷溃退。此后,依克唐阿率黑龙江镇边军在赛马集一线与扼守摩天岭之清军聂士成部互相合作,与日军第五师团及留守部队作战。先后战于草河岭等地,12月14日,依克唐阿令镇边军分统寿山、马队统领永山逆袭凤凰城日军,遇伏,永山阵亡。依克唐阿保余军退。清廷下诏将依克唐阿革职留营,以图后效。1894年底,奉旨督军前往辽阳、海城会同吉林将军长顺严防,以杜日军北犯。12月24日,依克唐阿与长顺会同组织前两次反攻海城战役,无功而返,随后与宋庆部拱卫军,来援李光久、魏光焘等部湘军等三次反攻,练军均在外围防线驻足不前,直至被出击日军击败,反攻全部瓦解。其后,日本第一军第五师团由凤凰城西下进犯辽阳、鞍山。3月2日,清廷电令依克唐阿、长顺即日统带全军,迅速赴援辽阳。于是,依、长两军先后由海城北撤,驰援辽阳,此后东北军在辽阳周围驻扎按兵不动。日军随后发动辽河下游战役。先后攻占了牛庄、营口、田庄台要地。清军在东北战场彻底失败。

    吉林靖边军

    光绪十四年由授吉林将军长顺统领。原与盛京将军裕禄、辽阳知州徐庆璋驻守辽阳。后日军侵入奉天,突入海城,窥伺辽沈。为固奉天,长顺会同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协商拟定反攻海城,长顺任东路进攻,依任西路。但两次反攻海城全部无功而返。其后又与宋庆、吴大澄部三次反攻,同样以失败告终。随后日军发动辽河下游战役,其会同依克唐阿部共撤海城围,回防辽沈,未再参与战斗。

    【湘系

    甲午战事起,北洋淮军接连战败,朝廷降旨调湘系老将两江总督刘坤一关外督师,并意起用湖南巡抚吴大澄领原湘军阵营出关作战。其中包括:驻长沙的总兵刘树元部抚标亲军4营、原湖北炮队新编副将吴元恺部炮队4营、湘军旧将魏光焘新募10营、原驻南京下关炮台的总兵李光久部老湘军5营、原驻南京的臬司陈湜部江南防军等10营、提督程文炳部武靖军20营、左宗棠之子左孝同忠信军5营等等。1894年底,新任督办东征军务湖南巡抚吴大澄率领训练时间较长的刘树元7营、魏光焘武威军8营2哨、李光久部老湘军5营、吴元恺部4营湘军等首批出关参战,驻于营口、田庄台、牛庄。率军参与四次、五次反攻海城战役。日军虽因北路依克唐阿、长顺部东北练军全线败退主动出击,但进攻湘军仍然无法击败人数减少的留守日军,无法突破日军防线,再加上诸军配合不力,湘军内部矛盾重重,反攻最终以失败结束。日军主力随后反攻清军后方牛庄,由魏光焘统武威军6营会同李光久部老湘军5营防守,经过外围激烈战斗及巷战,防线被日军突破,湘军死伤惨重,魏李仅以身免。牛庄失守。湘军退守田庄台,时有建议回攻牛庄,但未被吴采纳。宋庆部被迫放弃营口回援,日军随之以三个师团主力进攻田庄台大部清军,吴大澄已先率魏李老湘军残部、刘树元亲军及拱卫军等退往双台子,宋庆部军抵抗过后突围,被迫后撤,田庄台失守,湘军“力战而败,死伤过多,人心不振”,再度退往锦州。至此起用湘军意图逆转辽东战事的企图彻底失败。

    【山东军

    山东军属山东巡抚管辖。山东防务先前由巡抚福润接掌,原驻山东沿海一带兵力有24营2哨,总计12200人。其后陆续增募,包括由总兵孙金彪统领嵩武军烟台练军驻烟台4营,候补道李正荣(后改由提督夏辛酉接任)统领驻登州嵩武军练军3营,章高元部嵩武军5营(后与登州军部分东渡援旅)驻胶州。1894年7月中旬,福润又奏准增募步队4营,与原先炮队4营,共8营组成福字军其中2营驻青岛,6营驻济南。中日宣战后,又令总兵曹正榜在烟台编成东字军3营,又令济南嵩武军4营移驻登州,嵩武军分统孙万龄部由烟台开往荣成驻守。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福润调往安徽,清政府临时改派原署广西巡抚李秉衡为山东巡抚,接管山东防务。又增募5营左右新兵,并将原先布置防兵陆续集中于登、莱等地,李秉衡坐镇烟台指挥。总计威海卫战役前,山东军部署为总兵孙万龄部2营等驻酒馆,总兵孙金彪部及李秉衡驻烟台,提督夏辛酉部嵩武军6营驻登州,此外还有驻莱州胶州均有驻军等共计40余营。然皆“零星屯戍”、兵力分散,主要兵力也集中于威海西路,威海后路防备空虚。及日本登陆警报日急,又调新募由纤夫临时整编,战斗力低下的河防军5营由阎德胜统领回守荣成。威海卫战役中,5营河防营被于荣成登陆的日军第二军迅速击溃。在日军登陆当天派出的孙万龄部与戴宗骞由威海派出的3营绥军在与日军短暂接触后,因兵力不支向后方撤回。日军在夺取南帮炮台后向北推进,驻扎于阮家口的孙万龄等部山东军迅速往烟台方向撤退,又在羊亭河一带与绕攻北帮炮台的日军遭遇,被击溃。随后李秉衡撤出烟台,所部军大部调往登州莱州方向。及至威海卫失陷,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山东军未再参与作战。

    【海军

    普遍认为清朝一共建设了北洋、南洋、广东、福建四支海军。但是,四支海军中,实际以北洋海军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建制,“除了'北洋海军'之外,其余舰队并不存在”。由于晚清海军各自为政,分散发展,自成体系,互相之间缺乏集中、统一的指挥,以致中日海战有“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举国之师”而已矣。

    南洋海军

    南洋海军初因清政府“移缓救急”的方针和南洋大臣沈葆桢的大局观而让位于北洋海军,建设迟缓,仅有沪厂所造“测海”、“威靖”和闵厂所造“靖远”3艘兵轮。到1879年,南洋增添了沪厂的“驭远”、“金瓯”和闽厂的“靖远”、“登瀛洲”等兵船。1881年命左宗棠出任两江总督,向德国订购“南琛”、“南瑞”两艘快船。1880年北洋订购的龙骧、虎威、飞霆、策电4艘炮舰拨归南洋,此后又有闽厂的“澄庆”、“开济”调归南洋。及1887年南洋总有舰船:旧式巡洋舰5艘(南琛、南瑞、镜清、寰泰、开济),炮舰1艘(保民),蚊炮舰4艘(龙骧、虎威、飞霆、策电),运输舰2艘(威靖、测海),练习舰1艘(登瀛洲),另在德国订购的4艘鱼雷艇尚未运抵。甲午战争时并未直接参战。

    福建海军

    福建海军,系福州船政局所属的舰队,自1866年起相继增添舰船。至1871年清廷批准《轮船出洋训练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的成立。其后这支舰队船只不断增加。到1874年夏,除陈旧不堪用以及调至北洋者外,共有15艘舰船,包括炮舰11艘(“靖海”、“长胜”、“万年清”、“福星”、“伏波”、“安澜”、“飞云”、“靖远”、“振威”、“济安”、“海东云”),巡洋舰1艘(“扬武”),运输及通报舰3艘(“永保”、“海镜”、“琛航”)。排水量达1.5万吨。官方称为“船政轮船”,习惯上称福建水师。

    中法战争期间,孤拔率领法国远东舰队在马尾海战中突袭福建水师,以水雷击中旗舰扬武号,使其搁浅;是役法军以33人伤亡的代价使福建水师“扬武”、“福星”、“福胜”、“建胜”、“振威”、“飞云”、“济安”7船被焚沉没;“伏波”、“艺新”自行凿沉;“永保”、“琛航”中炮起火,11艘兵船一时俱尽,几乎全军覆没。中法海战后至1887年福建水师几近于无,军舰只剩福靖1艘可用。1891年以后,清廷紧缩开支,停止添购海军军械;福建水师在缺乏舰艇及经费的窘境下,已不再成军。

    广东海军

    到1885年,广东方制成浅水轮船,才改变了过去没有外洋兵轮的局面。先后建造“广戊”、“广己”、“广金”、“广玉”4艘兵轮。并由福州船厂代造快船“广甲”、“广乙”、“广丙”三艘和跑船广庚1艘。截止到北洋成军时,广东海军有鱼雷巡洋舰2艘(广乙、广丙),旧式巡洋舰1艘(广甲),炮艇6艘,鱼雷艇3艘,总计12艘,然总吨位不过七千,舰船也相当杂乱。1894年5月,广甲广乙广丙三舰由记名总兵余雄飞统带至北洋会操。后因暂避广东瘟疫留在北洋。同年在水师统领程璧光要求下参加甲午战争。这广东海军仅有的三艘巡洋舰分别在丰岛海战,大东沟海战和威海保卫战中被击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0社区

GMT+8, 2023-1-31 10:37 , Processed in 0.0451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