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数以千计的战争。其中大量的战争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而另一些则会作为记载时代发展的标本而历久弥新。1991年的海湾战争就属于后者。这场仅仅持续了42天的局部战争,不仅触动了世界格局,也预示着战争本身发展轨迹的改变。它是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渡的大背景下,军事领域躁动与变革的标志,集工业时代的“旧貌”和信息时代的“新颜”于一身。透过海湾战争的硝烟,人们依然可以领略到机械化战争的风采:交战双方在大漠腹地陈兵百万,千余架飞机的地毯式轰炸,数千辆坦克和装甲车组成的庞大装甲集群的闪电突击,百多艘大型舰艇的海上支援……历史似乎又回到了二战时期的苏德战场、诺曼底战场和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但是历史没有重演!“空地一体战”理论取代了消耗战理论,卫星侦察监视系统、精确制导武器和信息化作战平台、C3I系统构成了作战体系的中坚,精确打击、电子战和心理战发挥了战略性的威力。高技术武器、超前的理念和创新的战法结合在一起,产生了纯粹机械化作战难以企及的效能。这场“沙漠风暴”惊醒了沉睡于机械化战争迷梦中的人们,卷起波及全球的新军事变革狂潮,开启了一个信息化战争的新时代! 一、中东“政治真空”的出现及海湾危机的爆发 当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东欧发生剧变,两德走向统一,苏联迅速衰落,持续40多年的两极格局迅速瓦解,世界格局开始走向多极化时代。随着冷战的结束,中东的形势尤其是美、苏对中东政策发生了变化。由于美国将主要精力用于对苏联和东欧进行超越遏制战略和“和平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中东问题的政治关注和对一些阿拉伯国家的经济援助,尤其是美国在中东和谈的原则问题上明显偏袒以色列,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不满,美国对中东的控制能力相对减弱。与此同时,苏联在全球和中东加紧实施战略收缩,不仅减少了对叙利亚等国的军事援助,而且还减少了对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政治支持,并谋求发展同以色列的关系。1989年底,苏联屈从于美国的压力,同意让大批苏联犹太人移居以色列。这些做法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强烈不满,苏联在中东的影响日益削弱,其势力很快从中东退了出去。于是中东就出现了这样的局势:一方面,随着苏联的衰落及美国相对放松了对中东的控制,使中东地区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力量“真空”;另一方面,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势力抬头,跃跃欲试。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于1979年执政后,一心想当阿拉伯世界的领袖。虽然两伊战争曾使其宏图大略受到抑制,但两伊于1988年实现停火后,萨达姆看到两极格局破裂时所出现的“真空”,想借此机会称雄于阿拉伯世界,控制中东油田,卡住西方发达国家的脖子。他在1990年7月9日表示:“过去有两个超级大国的平衡,今天出现了空缺,本地区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实力自由行动”。萨达姆把吞并弱小的邻国科威特作为实现其称霸阿拉伯世界的重要步骤。首先,夺取科威特可以缓解伊拉克国内的经济危机。两伊战争前,伊拉克是海湾地区仅次于沙特的第二大产油国,人均收入近3000美元,外汇储备达370亿美元。但两伊战争不仅使伊拉克原有的外汇储备消耗殆尽,还欠下了约800亿美元的外债。为了摆脱国内的经济困难,伊拉克把目光转向了富庶的产油邻国科威特,因为科威特的各种外汇储备有800多亿美元,海外资产逾千亿美元,石油年收近百亿美元。其次,夺取科威特可以极大地改善伊拉克在海湾的战略态势。伊拉克虽号称海湾地区强国,海岸线却只有50多公里。唯一的出海水路--阿拉伯河的主权还与伊朗有争议。伊拉克的海上石油出口和海军行动受到科威特两个岛屿--布比延和沃尔拜岛的制约,曾多次提出租借上述两岛的要求,但均被科威特拒绝。科威特国土不大,海岸线却比伊拉克长4倍多。如能控制科威特全境,伊拉克不仅可以将其海岸线延长213公里,而且还可获得科威特众多优良的现代化港口,真正掌握关启海湾大门的钥匙,控制世界石油生产和运输的战略要地。可以说,一旦获得科威特,伊拉克便可从根本上改变其穷国地位,从而使自己一跃成为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和军事大国,为其称霸中东、实现其统一阿拉伯国家的最高宗旨打下坚实的基础。 巴格达时间1990年8月2日凌晨2时,伊拉克出动14个师,总兵力10万余人,在空军的支援和海军的配合下,突然大举入侵科威特。伊拉克号称世界第四军事强国,总兵力逾百万。而科威特国土仅有1.78万平方公里,人口214万,只有2万疏于训练的军队,自然不是伊拉克的对手。边防军几乎未作抵抗,就被伊军檄了械。伊军长驱直入,当日11时已推进至科威特城。到中午,占领了科威特电台、电视台等。下午2时半,攻占了埃米尔王宫,控制了科威特城。埃米尔带着部分王室成员乘直升机躲到了波斯湾的美国军舰上,后又转移到沙特阿拉伯。8月3日,伊军控制了整个科威特。 伊拉克的侵略行为受到了几乎全世界的同声谴责。联合国安理会于伊拉克入侵当天就通过了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撤军、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的第660号决议。其后,安理会在5个月内通过了11个决议,旨在对伊拉克采取各种制裁措施,迫使其撤军。联合国如此集中地就某个国际问题连续通过决议,这是史无前例的。尤其是1990年11月29日通过的第678号决议,授权安理会成员国与科威特政府“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维护和执行安理会第660号等针对伊拉克的决议”,并限伊拉克于1991年1月15日前完全执行上述有关各项决议,向伊拉克下了最后通牒。西方国家反伊态度最为积极,美、英、法、意等国强烈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径,并先后冻结了伊拉克和科威特在本国的资产。伊拉克先前的盟友苏联明确表示反对伊拉克侵吞科威特,宣布暂停对伊武器供应,并在联合国安理会针对伊拉克的决议表决中,一直保持同美国的合作,都投了赞成票。中国政府也明确表示反对伊拉克的侵略行径,并呼吁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阿拉伯国家中有14个国家明确表态谴责伊拉克,其中埃及、叙利亚和沙特等12国赞成出兵海湾。 二、美军的“沙漠盾牌”行动及多国部队的备战 (一)“沙漠盾牌”行动和多国部队的组成 伊拉克出兵侵占科威特并拒不撤军,美国领导人认为这是对美国“领导”地位的严重挑战。尤其是中东地区石油蕴藏量占全世界的60%,美国进口石油的20%、西欧的35%、日本的70%都来自海湾地区,如果伊拉克控制了海湾地区,就将卡住美国和西方的脖子,因此美国不能坐视不管。8月4日上午,布什总统在戴维营召集高级助手对军事行动方案进行讨论。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在会上着重介绍了“90-1002”号作战计划,其内容是:用大约17周时间,向海湾地区运送20万至25万人的部队。会议基本肯定这一计划,并将其易名为“沙漠盾牌”行动计划。随后,美国说服沙特同意美军进驻。7日凌晨,布什总统签署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美军的“沙漠盾牌”行动正式开始。 布什公开宣称,美军出兵海湾的目的有四:一是谋求伊军迅速无条件全部撤出科威特;二是恢复科威特的合法政府;三是致力于波斯湾的安全与稳定;四是保护在国外的美国公民的人身安全。实际上,美国出兵海湾并最终发动海湾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1)从经济、军事上彻底摧垮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解除伊拉克对邻国和西方的威胁,维持中东地区的势力均衡和稳定。(2)确保沙特等海湾石油国家的安全,控制海湾石油资源,维护美国和西方经济命脉。(3)利用海湾危机对沙特等国家造成的恐惧心理和现实威胁,促成它们同意美军大规模进驻,从而实现美国长期驻军海湾的计划。(4)显示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作用,重新确定美国在全球的支配地位,为建立冷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打下基础。 “沙漠盾牌”行动分为两个阶段。从8月7日到11月7日为第一阶段,即防御性快速部署阶段。在这一阶段,美国在海湾地区部署了陆军第82空降师、第101空中突击师、第24机械化步兵师、第1骑兵师和第3装甲骑兵团共11.5万余人的部队。海军陆战队有第1陆战远征部队和第4陆战远征旅等约5万人。海军共部署了70余艘舰艇。空军已经拥有各型飞机约1030架。美军总数达24万人。加上其他国家派出的部队,多国部队进驻海湾的人数达到40余万人,舰艇200余艘,作战飞机1300余架。多国部队在沙特建立起了牢固的防御体系。11月8日,布什总统宣布再向海湾地区增派20万部队及其装备,“沙漠盾牌”行动转入第二阶段,即进攻性快速部署阶段。在这一阶段,美国增派的部队有:驻欧洲的王牌部队第7军,驻本土的第1机械化步兵师,3个航空母舰战斗群,1艘战列舰,第5陆战远征旅和第3两栖舰大队,第2陆战远征部队的空中和勤务支援部队。到1991年1月15日,在海湾的美军总数达到43万,装备有坦克2000余辆,装甲车2000余辆,飞机1200余架,直升机1500架,舰艇100余艘。开战后美国继续增兵,使其最终参战兵力总数达到54.5万。 经过美国的外交努力,派兵参加多国部队的国家最终达到39个,计有西方15国: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比利时、澳大利亚、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德国和荷兰;阿拉伯9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卡塔尔、阿联酋、巴林、埃及、叙利亚和摩洛哥;东欧3国:匈牙利、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其他12国:土耳其、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塞内加尔、尼日尔、塞拉利昂、阿根廷、洪都拉斯、新西兰、韩国、新加坡。多国部队兵力达到76万(多国部队最终总兵力达80多万),装备作战坦克3700辆、作战飞机1700多架、各型舰艇200余艘。其中英军3.5万人(最终增至4.2万人)、法军2万人、埃及军队4万人、叙利亚1.43万人、沙特军队6.06万人、科威特7000人。 多国部队的地面部队主要部署在沙特,以装甲步兵为主组成第一梯队,以美军重型地面部队为主组成第二梯队,以美军轻型部队组成第三梯队,对伊军队形成了纵深、梯次进攻态势;空军主要部署在沙特、阿联酋、阿曼、卡塔尔、巴林、土耳其、吉布提和迪戈加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机场上;海军力量分别组成红海编队、波斯湾编队、中东编队、两栖特遣编队、后勤支援编队和地中海攻击大队。其中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的是红海编队和波斯湾编队,它们包括了美国6个战斗力较强的航母战斗群。多国部队在阿曼湾和阿拉伯海部署有军舰61艘。 经过多方协调,多国部队建立了以美军和沙特军队为首的两大平行指挥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部队由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指挥,人数最终达60万之多;来自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的部队由沙特空军司令哈立德?本?苏尔坦亲王指挥,人数约有20万左右。两人的地位虽然平行,但在作战计划和战争指导等方面,都是由美国人唱主角,最终的决定权在施瓦茨科普夫以及远在后方的鲍威尔和布什等人手中。 (二)多国部队的战争准备 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美国总统布什和军方领导人确定了速决战方针,其要点是:(1)速战速决,避免陷入越南式的战争泥潭。越南战争是美国战争史上败得最惨的战争之一,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拖得太久。因此,布什总统表示:“这次我们决不能重蹈越战的覆辙了,决不能无休止地拖长战期,务必速战速决。”(2)牛刀杀鸡,在决定性时刻投入决定性力量,力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美军一反越南战争的逐步添油的调兵方法,而是在短时间内抽调大规模的军队到海湾。(3)充分发挥海空优势和高技术优势,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美军决定避免与伊军正面近距离交战,而是凭借空中优势进行大规模、长时间的空袭,为地面的速决战打下基础。 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多国部队进行了全方位的、充分的战争准备。 首先,制订周密的作战计划。1990年8月4日,美国防部长切尼指示鲍威尔和施瓦茨科普夫,尽快制定出一个进攻伊拉克的作战方案。8月下旬,代号为“沙漠风暴”的综合作战方案初步形成。到12月,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这一计划。“沙漠风暴”作战计划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由4个主要作战计划组成,即总体作战计划、空中作战计划、海上作战计划及地面作战计划。总体作战计划拟分4个阶段进行,分别为:战略性空袭作战;夺取科威特战区制空权;战场准备;地面进攻。空中作战计划是整个“沙漠风暴”总体作战计划的核心。美军精心确立了空袭作战的5项目的和拟打击的12个目标群。第一项目的是孤立伊拉克政权,使其丧失指挥、控制能力,为此打击3个目标群:领导指挥设施;发电设施和预警雷达站;电信和C3I枢纽。第二项目的是获得和保持制空权,拟打击2个目标群:一体化战略防空系统;空军部队及机场。第三项目的是摧毁伊拉克核、生、化作战能力,打击的目标群为已确定的核生化研究、生产和储存设施。第四项目的是摧毁伊拉克主要用品生产工厂、基础设施和兵力投放能力,重点打击4个目标群:军用仓库和生产设施;“飞毛腿”导弹、发射架和生产与储存设施;石油提炼和输送设施;海军部队和港口设施。第五项目的是使伊驻科陆军及其机械化装备失去作战能力,拟打击2个目标群:铁路和桥梁;伊拉克陆军部队包括共和国卫队。 其次,加强后勤、情报和工程保障。美军组成了专门的精干机构,建立了与远离本土作战相适应的链条式保障体系,实施接力保障。充分利用民间运输力量,广泛利用盟国提供的设备、设施和运输工具为战争服务,还广泛启用沙特、阿联酋、巴林等海湾附近国家的基地、港口和物资。情报收集和工程保障也是多国部队备战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军在海湾部署了高、中、低三层侦察监视预警系统:空间使用的各种侦察卫星有数十颗;空中使用100余架各型侦察和监控飞机;地面沿科沙、伊沙边境部署了若干地面电子侦察站。美军还使用了3个军属工兵旅、11个师属工兵营和其它工兵分队,在沙特北部修筑了数百公里的应急公路,数十座兵营城,设置了必要的雷区和障碍。 此外,多国部队还加强训练和演习。10月2日,美海军陆战队第4远征旅的数千名陆战队员在阿曼湾举行了两栖登陆和城市巷战军事演习。10月30日,美海军陆战队又在阿拉伯海北部进行了长达10天之久、代号为“海上战士2号”的两栖作战演练。11月15日,美国和沙特军队联合进行了代号为“迅雷”的空降和两栖作战演习,美海军陆战队、海军、空军的1100架飞机和海军的16艘舰船参加了演习。这是多国部队规模最大的一次演习。11月以后,多国部队加强了进攻作战训练。 三、伊军的部署和战争准备 为了达到长久侵吞科威特的目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确立了持久战方针,要点是:用尽一切手段,以拖待变,力争制止或推迟战争的爆发,同时准备与多国部队打一场扩大的、持久的地面消耗战,保住侵科成果。为此,伊拉克采取了扣留人质、分化瓦解反伊联盟、与伊朗和解、紧缩经济等一系列对策,一定程度达到了拖延时间的战略目的。 针对多国部队的部署,伊拉克加紧进行战争动员,加强防御部署。伊拉克将全国18个省划分为5个战区,并命令预备役人员转为现役。1990年11月25日,伊拉克政府要求已解甲归田的农民重返军队。12月17日,伊拉克第三次征召后备役军人。通过多次动员和征兵,使伊拉克陆军从入侵科威特前的53个师增加到77个师。到1991年1月中旬,伊军现役总兵力达120万人,装备有770架作战飞机,5800辆坦克,5100辆装甲车,3.8万余门火炮,800余枚地对地导弹。此外,还组建各行政区人民军(民兵)指挥部,扩建民兵武装,实行全民皆兵。 伊军在科威特战区部署了43个师54万人,坦克4200余辆,装甲车2800余辆,火炮3000余门,“蛙-7”型战术火箭发射架27部,“蚕”式岸舰导弹发射架6部,“飞毛腿-B”型导弹发射架14部,武装直升机125架。伊军沿科沙、伊沙边界设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沿科沙、伊沙边界设置,兵力近30万,担负阻止多国部队正面突击的任务;第二道防线在科威特中部,由15万精锐的轻型突击部队组成,主要实施增援作战;第三道防线设在巴士拉以南至伊拉克边境一带,由精锐部队的共和国卫队担任战略预备队,负责阻止多国部队的地面部队进入伊拉克。伊军在一线部队的前沿修筑了一条长265公里、宽约7~8公里的多层次的“之”字形防线--萨达姆防线。防线最前方是数公里的保障地带,配置了若干警戒分队。其后是一层纵深800至6400米不等的障碍带,共有4道障碍:外围是高达3米的沙壁;第二道是宽7至20米、深4至7米的反坦克壕,壕沟内灌满了石油可燃液体;第三道是铁丝网;第四道是雷场。在第二道防线中则修筑了一道由许多个2到3公里的三角阵地组成的“沙漠要塞”,横跨科威特中部。第二道防线之后是科威特的大小油田和炼油厂、输油站。伊军在这里部署了地面部队和反坦克炮兵阵地,在油田布满了可塑炸药,一旦守不住时,便引爆炸药,点燃油田,形成火海。另外,伊军还在科威特海岸作了抗击多国部队两栖登陆的准备。 为保存实力,伊军还修筑了大量坚固的地下工事,对重要目标进行了伪装。为了隐蔽其作战飞机,伊拉克曾耗资数十亿美元建造了8个被称为“超级基地”的现代化空军基地。基地内修筑有坚固的飞机隐蔽部,可容纳飞机数百架。每个机库顶部有1.2米厚的钢筋混凝土,上层铺有很厚的沙层,能承受普通炸弹和导弹的直接攻击。在多国部队部署期间,伊军又对这些基地进行了加固。 伊军的企图是:依托既设阵地以藏避炸,保存实力,然后实施反击;依托坚固阵地,发挥兵力优势并利用日益严酷的天候,使战争长期化、复杂化,最终迫使敌人退却,以图永久占领科威特。另外,在北部战区,伊拉克部署了2个军约8个师的兵力,以备对付多国部队从北面的土耳其开辟第二战场;在西部战区(叙利亚和约旦方向)部署了1至2个步兵师;在中部军区部署了1个军。 另有1个师和4个旅部署在首都巴格达周围。随着战争的迫近,伊拉克加强了民防训练和临战演练。 1991年1月17日凌晨3时,夜幕低垂,古城巴格达正在沉睡中。突然,漆黑的夜空被无数的闪光照得通明,接着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美国的F-117A隐形战斗机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巴格达上空,袭击了伊拉克的电信大楼、空军司令部和雷达站等目标。从多国部队战舰上发射的“战斧”式巡航导弹也击中了伊拉克国防部大楼和其他目标。与此同时,美国总统布什宣布:“解放科威特的行动已经开始”。 “沙漠风暴”行动终于拉开了帷幕!震惊世界、划时代的海湾战争爆发了!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