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百姓的网上家园-互动交流平台!(0.0)=^_^=(00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反坦克武器:德国发明反坦克枪(1)

2014-1-14 00:00|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38| 评论: 0

摘要: 毛瑟公司的“T”型步枪即开始在部队中服役。“T”是代表“坦克”,德国人给这种枪起的名字叫“坦克-步枪(Tank-Gewehr)”,通常简称为“特-格(T-Gew)”。这种枪的全长为67 in(1701.8mm),全重26 lb(11.8kg), ...

毛瑟公司的“T”型步枪即开始在部队中服役。“T”是代表“坦克”,德国人给这种枪起的名字叫“坦克-步枪(Tank-Gewehr)”,通常简称为“特-格(T-Gew)”。这种枪的全长为67 in(1701.8mm),全重26 lb(11.8kg),它的射击机构与M98步枪十分相似

毛瑟公司的“T”型步枪即开始在部队中服役。“T”是代表“坦克”,德国人给这种枪起的名字叫“坦克-步枪(Tank-Gewehr)”,通常简称为“特-格(T-Gew)”。这种枪的全长为67 in(1701.8mm),全重26 lb(11.8kg),它的射击机构与M98步枪十分相似

在坎布里亚战斗中被击毁的英军坦克

在坎布里亚战斗中被击毁的英军坦克

    对于第一批英国坦克的外部特征,想必读者已经十分熟悉,这里仅做一个基本的介绍--它是由两个巨大的斜菱形侧舷和一个正方形箱体拼接而成。侧舷上安装着绕其转动的履带,箱体内容纳着乘员和发动机。火炮安装在突出于车体一侧的炮位上,其它武器安装在前后装甲板上。“雄性”(Male)坦克上装有2门发射6 lb重炮弹的老式海军炮,每个炮位上各装1门,同时还装有4挺霍奇基斯(Hotchkiss)或刘易斯(Lewis)机枪;“雌性”(Female)坦克上则仅装有6挺机枪。这两种坦克的最大时速为3.5mi(5.63 km),并且具有良好的越壕能力。但是在它们的悬挂装置上并没有设置弹簧,车体内部各部分之间也没有隔音设备。按照今天的标准看,车内乘员舱的空间非常大,发动机直立于舱底的前半部,发动机后面安装着变速箱。乘员共有8名,其中有4名射手坐在炮位上;另外4名乘员中,1名车长坐在左前方,1名驾驶员与车长并排而坐,另外2名是变速箱操作手。变速箱操作手位于发动机与变速箱的两侧,他们的任务是根据驾驶员发出的手势变换速度。 

    坦克行进时,乘员舱内活似一座人间地狱。发动机很快即可使舱内温度升高到华氏90度(摄氏32.2度)以上,而里卡多(Rickardo)发动机以冒发浓烟而声名狼藉,它所排出的浓烟充满了舱室,浓烟中含有一种有害气体,其不仅对人眼有强烈刺激作用,而且能使人头痛发恽、喉咙红肿。舱内的噪音更是大得无法形容,不仅发动机光秃秃地直接暴露在外,而且变速箱内使用的全都是直齿轮,其所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嘎吱声、履带所发出的吭镗咔嗒声,和来自座舱底板、顶篷和侧壁的震动声响,汇成了一股持续不断、震耳欲聋的噪音,根本不可能通过话语进行交流。由于光线只能从舱口和观察缝内射入,因此舱内一片昏暗,乘员之间利用手势进行交流也十分困难。在一些战例中,坦克之所以不能乘胜前进、扩大战果,或者说之所以不能对前进的命令做出反应的原因,就是因为乘员已经被机器弄得精疲力竭、力不从心。 

    在全车8名乘员中,只有车长和驾驶员2个人知道坦克目前的位置和行驶方向,驾驶员的视野通常仅限于从坦克到下一个障碍物之间几码(1yd=0.914m)远的距离。4名射手必须时刻盯着车外才能选定射击目标。如果车长需要调动某一门火炮向由他所选定的目标射击,那他就必须离开自己的座位,下爬到炮位上亲自给射手指明目标。由于行驶速度缓慢,所以坦克可以在行进间进行射击--即使在车体前后起伏、左右摇摆的情况下,打出一发炮弹并不是什么问题,但发射时的声响以及发射后火药的气味,会使舱内本来就已经十分恶劣的工作条件更为恶劣。这种坦克上并未安装强力通风设备,外界的新鲜空气只能凭自然流入车内。侧壁上的小门和顶部舱口都很小而且设计得很不合理,无论是爬进还是爬出坦克都很不容易。为要把一名伤员拖出车外,救护人员需费九牛二虎之力,而伤员本人也要挨很大折磨。车内既没有安装缓冲衬垫,也没有为乘员提供其它防护设备,当坦克在凸凹不平的地面上行驶时,乘员们由于被甩到遍布舱内的棱角与突出物上而负轻伤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在初期型号的坦克上,曾经安装过一具用于观察的小型潜望镜,但不久即被拆除,原因是当对方使用轻武器射击时,被打碎的玻璃镜片往往会飞到观察者的面部,因而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后来部队曾经试图用一组经过抛光处理的金属表面当做反射镜面,但没有取得成功。这样,开凿在装甲板上的粗糙的观察窗缝便成了当时的唯-观察手段,而这种观察手段在后来的战斗中使坦克乘员的士气遭受了严重挫伤。

    1916年9月15日,在索姆(Somme)河进行的首次战斗中,坦克破天荒第一次在战场上占据了主宰地位。59辆坦克在极其秘密的清况下被运抵法国,它们在战场上的突然出现在德军中引起了极大惊恐。在这59辆坦克中,有10辆因为机件发生故障而被留在后方作为“预备队”,有32辆到达进攻出发地域,其中有14辆按时离开了出发线,9辆离开的时间稍迟,有5辆在冲击中陷入泥潭内不能自拔,只有9辆圆满地完成了预定任务。15成功率虽然不可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但这种局部的成功已经足以使人激动不已。正是在这次战斗之后,坦克的发展计划才获得了英国将军们的支持。不过在首次坦克战斗中,坦克的主要敌人不是德军,而是自身机件的不可靠性。早在英国本土训练时,这些坦克多数实际上就已经损坏。根据战报记载,这次战斗中只有2辆坦克遭到了抵抗,意味深长的是这种抵抗是来自德军的野战炮。在古德科特(Gudecount)附近,1辆坦克曾经击毁了1门德军的77毫米野战炮,但后来这辆坦克自己也被消灭了。另外1辆坦克虽然曾被一发炮弹直接命中但却安然返回了部队。在这第一次坦克战斗中英军虽然并未大获全胜,但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而在1916年的最后几个月内发动的两次较小规模的攻击中,坦克同样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坦克的出现在德军中曾经造成了极度的惊恐,甚至在战斗结束了相当一段时间之后德军士兵仍然惊魂未定。这些初期的坦克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方面归功于它们对敌军武器的巨大破坏作用和机动作战能力,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它在德军士兵中所产生的巨大心理作用。第一次,强大的机动能力与火力、防护成功地合成了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进攻性武器,这样的武器在历史上的任何战争中还从未出现过。当这种隆隆而来的怪物步步逼近时,对位于第一线的步兵而言,一个紧迫的问题就是必须当机立断:要么想办法阻止坦克,要么举手投降,要么临阵脱逃。这里没有经验可资借鉴,也没有训练提供帮助,他手中拥有的武器在这种迎面开来的坦克面前已经变得毫无用处,而其伙伴们的处境也跟他彼此彼此。这种情况下,许多德国人选绎第二种和第三种办法显然是不足为怪的。因此德国人最初倾向于把坦克视为一种不正当的武器。在索姆河进行的第一次坦克战斗结束之后,德军第3军团的参谋长对其上级作了这样的报告:“在最近这次战斗中,敌人使用了一种新型作战武器,这种武器极为有效但又十分残酷。”

    但是,德军非常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后来的几次坦克进攻一直到1917年春天才得以发生,但在这些进攻中,英军的坦克都只是部分地取得了成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坦克乘员缺乏适当训练,另一方面是由于道路泥泞,还有就是步坦之间缺乏有效协同。在这次战斗中,德军步兵首次对英军坦克进行了反击。自1915年以后,德军曾经给其机枪射手和阻击手发放过一种特殊型号的子弹,这种子弹就是著名的“K”型子弹。K型子弹比普通子弹重,并且含有一颗碳化钨弹芯。这种子弹的加工非常精细,弹丸的重量与发射药的重量严格相匹配,这就使得所有这种子弹都具有相同的初速和弹道。它们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对远距离目标和带有防护的目标进行精确瞄准射击。这种重型碳化钨弹芯子弹的远距离射击精度比普通的铅芯子弹要高,这就给阻击手对800 yd(731.2m)甚至更远距离的目标进行射击提供了条件。在稍近于800yd的距离上可以穿透用以防护前沿堑壕内的哨兵与了望哨的薄纲板。但在阿拉斯(Arras)战斗中,德军意外地却发现这种子弹还能穿透英军MK I和 MK II型坦克的装甲板--这两种型号坦克的装甲薄得要命,它们的厚度在0.2-0.4in(5.98-10.16mm)之间,而且使用的是一种在商业上被称为“锅炉板”的软质钢板。在此之前,德军最高统帅部并不知道这种“锅炉板”的缺点,直到阿拉斯战斗已经开始2天之后--即在1917年4月11日,在布里阔特(Bullecourt)的一次猛烈反击中缴获了2辆英军坦克以后,K型子弹的实际效能才被德军发现。在此之后,为了对付坦克,德军最高统帅部立即给每个德军步兵战士发了5发K型子弹,而给每个机枪手则发给了-条满装K型子弹的弹链。

    除此之外,德军还意外地发现了另外一个情况,这就是普通的步枪和机枪射出的子弹所具有的“溅射”作用,同样具有杀伤坦克乘员的能力。在早期生产的坦克上,到处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孔洞,例如,装配不合理的车门、窥视孔、观察缝、枪炮发射孔、手枪射击孔等等--而处于烘热状态的熔化铅可以乘隙钻入车内。当带有铅芯的子弹命中坦克表面时,弹体首先被撞扁,接着铅芯被从壳体内挤出,形成一个以圆周状向外辐射的“溅射体”。这种高速运动的铅质流体可以通过各种裂缝进入坦克内部,在1 ft(0.305m)范围内具有致命性的杀伤效果。一旦进入坦克战斗室,无论是炮手还是车长都逃脱不了死伤的命运。这种作用对坦克兵的士气影响十分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试制过一种十分原始的防护面具。这种面具由一副护目镜和缝在皮革上的锁子甲面盾组成,并接在一个重量非常轻的头盔上。不过没有人会戴着它进行战斗,因为这会使本就模糊不清的观察视线和高温问题更加严重,坦克兵们宁愿冒伤亡的危险,也不愿使用这种东西。 

    1917年6月,英军在墨西尼斯(Messines)战斗中首次投入使用了MK IV型坦克,这种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有很大增强,足以抵御K型子弹。得知这一情报后,德国人立即着手执行一项新的计划,结果诞生了世界上第一种专用反坦克武器。当时,德国军方将这项任务交给了毛瑟(Mauser)公司,毛瑟公司采取的解决办法是将制式7.92毫米步枪按比例放大到13毫米。由于之前没用这种口径的大尺寸弹药,因此毛瑟公司专门生产一种子弹,同时为了制造这种大型枪枝,毛瑟公司还增添一些新的加工设备。整个项目的进展非常顺利,不到1年后,毛瑟公司的“T”型步枪即开始在部队中服役。“T”是代表“坦克”,德国人给这种枪起的名字叫“坦克-步枪(Tank-Gewehr)”,通常简称为“特-格(T-Gew)”。这种枪的全长为67 in(1701.8mm),全重26 lb(11.8kg),它的射击机构与M98步枪十分相似,但身管长度超出了比例,另外重新设计了手柄,并在枪托前安装了一个轻型双脚架。射击机构由一个转动式枪机进行闭锁,枪机的样式与7.92毫米步枪相同,只是没有弹仓。每发子弹都需用手装入枪尾。在120 yd(109.7 m)的距离上,只要子弹着角适当,这种步枪就可以穿透英国MK IV型坦克的装甲板,但在着角等于或小于45度时,它的子弹则连MK IV型坦克上最薄的装甲也打不穿,在60 yd(54.8 m)的距离上也是如此。这种枪的后座力大得惊人,有一份报告提到很多部队都不愿意使用这种武器,但由于它相当有效,因此仍然被大量地发放部队。 

    当时德国还有另外一种反坦克武器--轻型堑壕迫击炮。德国人在为制式迫击炮设计了一种新型炮架后,这种武器就具备了进行低射界射击的惊人性能。自然,这种迫击炮必需放在堑壕外射击,但只要能巧妙地选择场地,操作起来倒也非常容易。根据1918年8月21日一份德军文件的说法,在一些被认为是由野战炮所造成的坦克损失中,有一部分归因于堑壕迫击炮似乎更为合适: 

    在两个师中,用于执行反坦克防御任务的轻型堑壕迫击炮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其中有一个师,由于是使用火炮、堑壕迫击炮和机枪同时射击,所以无法对射击效果进行精确分析。而另外一个师,即192师,则作了如下报告:

    (1)那些装甲已经被打穿的坦克着了火,似乎无论是英国坦克的侧装甲还是炮塔装甲都没有得到加强;

    (2)在500m的距离上,轻型堑壕迫击炮射击精度非常好,在这个距离上坦克肯定会被消灭。在稍远的距离上,即在500-800m距离上,迫击炮的火力同样非常有效,结果,敌人的坦克不得不调头逃跑……

    同一份报告又继续说到,坦克机枪的压制火力,只是在300m距离以内才比较准确。这就意味着一个堑壕迫击炮的炮手班,可以在距“雌性”坦克火力200yd(182.8m)以外的地方将坦克击毁,而自己则并不存在任何危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英国坦克的最大威胁来自德军的野战炮,只要野战炮命中一发炮弹,坦克就难以幸存,不存在任何希望。英国MK I和MK IV式坦克的长度和高度已分别超过20 ft(6.1m)和8 ft(2.44m),而且外部装甲都是垂直布置,要想在大面积上布置更厚的装甲会在本已超重的车体上额外增加重量,而在地面车辆上使用倾斜装甲是若干年之后才出现的事情。德国的M1896型77毫米野战炮是一种理想的反坦克火炮。按照当时的标准衡量,它相当轻便,并且能够发射15 lb(6.81kg)重的炮弹,只要命中一发就可将坦克彻底击毁。德军很快就学会了在靠近前沿的相互支援阵地上使用这种火炮的方法,他们在阵地上不仅可以用77毫米野战炮对付迎面开来的坦克,而在等待坦克接近的间隙还可作为近距离支援火炮使用。但德国人也注意到不能赋予它们太多的火力支援任务,否则,在与敌坦克正式开始作战之前这些火炮就很可能已被对方炮兵连的火力所消灭。德军的每个步兵师还从其预备队中抽调出一部分野战炮,并且始终使火炮跟前车挂在一起,骡马也做好了可以随时出战的准备,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只要一声令下火炮立刻就可出动。在这些值班火炮的前车上备有钢质尖头穿甲弹,这就组成了一支可以随时奔赴任何危险地区的“游击小队”。这种安排虽然十分周密,但却给炮兵增加了额外负担,而且,能够用于执行通常射击任务的火炮数量被大量削减。

    在英国皇家坦克团的战史上,充满着关于英军坦克遭到德军野战炮袭击的记述,这些野战炮对坦克所产生的多种作用之一就是使坦克起火燃烧。在早期的坦克上,用作发动机燃料的汽油盛装在战斗室前半部两侧的2个大型油箱内,每侧各安有1个,因此在这个区域的任一部位上命中一发炮弹就足以能使坦克烧毁。野战炮挫败坦克进攻的一个最著名的战例是1917年11月20日,英军在坎布里亚(Cambrai)的战斗中对福莱斯可威斯(Flesquieres)所发动的进攻。当时,英国皇家坦克团第5坦克营的坦克与其随伴步兵被割断了联系,而当他们在越过一座位于村庄边缘的小山时,遭到了德军为执行反坦克任务而专门配置在一旁的数个野战炮兵连的猛烈而准确的射击。英军有16辆坦克被迅速击毁,而在这些被击毁的坦克中,有5辆是由一名叫克鲁格(Kruger)的勇敢的下级军官单人操纵的野战炮消灭的,此人因此而一举成名,他的事迹被立即刊登在当天的《黑格电讯新闻》(Haig's despatch)上,他的照片也被收录在官方出版的战史中,并被授予“福莱斯可威斯”炮手的荣誉称号。这个故事的悲剧就在于这样惨重的伤亡本来可以避免,因为英军事先已经知道德军在那里布署了野战炮。在这场地面战斗开始之前,英国皇家空军的第64飞行中队(萨普威斯·卡密尔斯中队)曾奉命前往侦察,并使用机枪和20 lb(9.08kg)重的“库帕”(Cooper)炸弹对这些野战炮阵地进行扫射和轰炸,但由于这些野战炮伪装得十分巧妙,在英国空军长达3天的侦察中只发现了一、两门火炮的位置。如果坦克的步兵伴随没被切断的话,或许就不致于蒙受如此惨重的损失。虽然在这次战斗中,德军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们的野战炮被英军悉数缴获,但对英军来说这次战斗确实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使英军坦克遭受损失的因素并不单单只是来自野战炮。德国人很快就认识到每一个步兵都必须为对付坦克而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而到1918年年中,在凡是英军坦克有可能通过的地方,都已建造了专用的反坦克碉堡。建造碉堡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碉堡里面放置着大量的、能够收集到的反坦克枪和迫击炮,同时还有少量野战炮。进驻碉堡的部队都经受过特殊的反坦克训练,并且被要求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阻止坦克继续前进。曾有这样的记载:一些德国士兵三五成群地蜂拥到坦克上,用他们的手枪对着坦克装甲上的各种孔洞向车内射击。另一些战例中,他们则把集束手榴弹放到坦克顶部,将装甲顶部炸扁。还有一、两个例子,就是德军士兵曾经用手抓住机枪,试图将其拖出车体之外。有1辆坦克是被含磷手榴弹消灭的,这种手榴弹通过窒息作用杀死了坦克的全体乘员。当时,德军的统帅鲁登道夫(Ludendorff)十分强调跟坦克作战,1918年8月21日他在一项命令中宣布,凡是在反坦克作战中表现出色的个人,都将被登在《每日通讯》上,并将被授予勋章或荣誉称号。 

    对于同盟国来说,反坦克问题,在当时尚不十分紧迫,因为德军当时只研制了20辆他们自己设计的坦克,另外就是缴获的大约12辆英国坦克。这些坦克总共才参加过10-11次战斗,并且每次都是以很少的数量支援步兵进行冲击。这些德军坦克所取得的效果与英国坦克大体相同,堑壕内的英国步兵对它们几乎是束手无策,但不管什么时候,只要野战炮一出现,坦克肯定会被消灭。但这种局面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因为当时英国已经装备了一种新颖的反坦克武器--利用步枪发射的反装甲榴弹:No.44型榴弹,这种榴弹自1918年4月开始在英军中服役。它的弹体是一种利用马口铁片制作的圆柱体,里面装11.5 oz(326g)阿马吐炸药和一枚着发引信。它是一种长杆式榴弹,有一根短钢杆旋在弹体后部,射击时,射手将钢杆插入步枪枪口,然后用空包弹将它发射出去。飞行时榴弹后面拖着一个丝织“裙”带,用于保持飞行稳定,并可确保弹头始终朝前。有关这种榴弹的情况人们了解得甚少,大概总共只生产过15000-20000发,到1919年,只剩下不到10000发,后来就退出了现役,至于它的效能如何,现在已无从查考,甚至在它是否参加过实战这一点上也无法调查清楚。不过可以认为,这么一丁点炸药量不会坦克产生很大作用--当时德国人已经发现,为了使它们的长杆式手榴弹能够对坦克产生效果,必需把几枚手榴弹捆在一起作成集束手榴弹使用。No.44式枪榴弹之所以出名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是反坦克枪榴弹这一武器系列中的第一种型号,而这个武器系列至今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在蓬勃向前发展。

    法国人在其专用反坦克武器的生产上并未下多大功夫,因为当时他们已经拥有一种小型火炮可以满足应需要,这种火炮即M1916型37毫米“皮托”(Puteaux)火炮。作为首批37毫米口径系列的火炮,这种火炮从完成设计到投入使用前后居然经历了30年时间(法国人一如既往的毛病)。“皮托”火炮最初是由陆军少校加尼尔(Garnier)在1886年作为一种轻型步兵支援火炮设计的,但设计完成以后即被弃之一旁,一直到1915年堑壕战斗正式开始,法国步兵迫切需要发展一种能够消灭机枪掩体的武器的时候,人们才想到了加尼尔的设计。小巧轻便的“皮托”火炮非常适合于完成此种任务,它所发射的实芯弹头足可穿透厚度不大的钢板,作战距离也比较合适。全炮重340 lb(154.36kg),它的外形看起来非常像是75mm野战炮的一个缩影。当美国陆军参战时,他们也选中了“皮托”火炮,并根据许可证在美国进行了特许生产。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共有600门“皮托”火炮在法国国土上服役,而其前后总共生产过884门,这些火炮几乎没有被用于反坦克作战。战争一结束它们就被淘汰,并封存于军械仓库内。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反坦克武器的发展工作也随之陷入停顿状态。整个20年代,各国的反坦克武器与一战相比基本没有什么进步。直到30年代,突然之间,各国又开始了反坦克炮的研制。这些扎堆出现火炮们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大同小异的设计--基本都跟航空机炮和“皮托”火炮沾亲带故;二是极其统一的口径--最早是20毫米,随后是37毫米。在37毫米反坦克炮大规模装备后,反坦克枪作为反坦克炮的支援再次受到青睐。在这一点上,各国的步调惊人地一致--这或多或少是西班牙内战的影响。西班牙内战为稍后爆发的二战留下了众多诸如空地协调、装甲作战等先进经验,唯独在反坦克方面留下了一个陷阱,这个陷阱让行将卷入二战的国家对自己的反坦克能力充满了自信。直到希特勒的装甲部队横扫西欧时,各国(甚至包括德国在内)才发现,他们原本的预见是何等的乐观,他们的部队又是何等的脆弱,而他们的设计师们为行将开始的一场装甲战争--闪击战--所做的准备工作又是何等的低劣。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0社区

GMT+8, 2023-1-31 10:34 , Processed in 0.04337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