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东方日报》1月5日文章 原题:进军 抄底后院 摘编如下:安倍上任首相之后,内阁阁员外访的第一站就是,在中国柔软的西南腹部猛击一拳,打响围堵中国的第一枪。中国在缅甸节节败退,今后西南地区必将永无宁日。 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金融担当大臣麻生太郎到访,表示要加强两国经贸等领域的合作关系,讨论了在工业、司法、投资、文化、体育、电力、教育、医疗和仰光市交通等各方面合作事宜,并参观日本将与缅甸合作开发的迪洛瓦经济特区。麻生此次访缅担负多项任务,一方面是为日本大规模投资缅甸,将在的产业转移做准备,另一方面是为安倍访缅打前站,以提升日缅的战略协作关系。麻生此行一石二鸟,可谓用心良苦。 在军政府统治时期,缅甸是的后院,中国是缅甸最大的外来投资者。但随着缅甸总统登盛决定倒向,中国对缅的三大投资项目中便有两个出现问题:投资三十六亿美元的密松大坝被叫停、投资十亿美元的莱比塘铜矿停工。近日,缅甸军方的战机更以打击克钦独立武装分子为名,不时窜入中国国境,炸毁云南民居。 资料图:缅甸装备的制强-5攻击机。 就在此时,乘虚而入。以2011至2012财政年度为例,缅日双边贸易额为8.22亿美元,比上一财政年度大幅增长超过六成。此外,日本政府鉴于中日关系持续紧张的态势,已决定将在华投资逐渐转移到缅甸等东南亚地区,意在降低日本的投资风险,同时扶植东南亚国家,并诱使它们加入美日主导的对华包围圈中。 当年,缅甸为反抗的殖民统治,昂山淑姬的父亲昂山将军曾借助日军的力量,与关系密切。如今昂山淑姬女承父业,在缅甸政坛重新崛起,急欲拉拢美日等势力为自己撑腰壮胆,而日本安倍政府亦大献殷勤,借机重返缅甸,以构筑反华包围圈,双方一拍即合,形成战略默契。 一旦日本在缅甸立稳脚跟,的地缘政治环境将严重恶化。若中日在钓鱼岛擦枪走火,日本可怂恿缅甸在西南给中国添烦添乱,鼓励及在南海搞风搞雨,使中国东西南北难以呼应,顾此失彼。另外,日本正积极拉拢东盟各国,希望做通东盟多数国家的工作,共同对付中国,今后在东盟与中日韩的十加三会议中更可登高一呼,声讨中国。 目前中国对缅甸政局的发展还处在观察分析期,并没有下定决心,如果任由事态发展,这个过去的中国后院很可能变成反华前线。
相关新闻: 干涉他国内政没啥了不起的 肯定要做 遍布世界的美军为干涉他国内政提供支撑,王小东认为:只要干涉得好,干涉得有道理,干涉得给世界人民带来福利,当然要干涉。特别是往西的那条线,一直走到非洲,我们将来肯定是要“干涉”的。 外交进入怎样的时代 赵可金(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外交要转型,大体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国家利益变了。过去讲国家利益,指的是在国界线之内的本土利益,现在的国家利益拓展到海洋、海外、太空、网络,传统的外交方式已经不足以保护这些利益。第二是国家的身份变了,过去中国是国际体系外的弱国,今天成为了体制内的强国,所承担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等都会发生变化。第三是国际环境变化了,国际政治社会化趋势使中国外交的对象不仅包括他国政府,也包括各种政治势力组成的“世界社会”。每个国家的老百姓都在批评自己的政府,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微博抗争。面对新社会生态,片面强调国土利益、仅仅依靠官方渠道去和其他国家打交道的传统方式已经捉襟见肘。中国的外交可能会进入继毛泽东“1.0时代”,邓小平“2.0时代”进入所谓的“3.0时代”,特征是强调做负责任大国,在外交姿态、心态和理念上更加开放包容,与各国的各种政治势力都发展外交关系,推进立体外交。 6月30日,在南海航行的美军“华盛顿”号航母。(资料图) 达巍(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外交转型有一个核心驱动因素,那就是中国自己变了。这一两年外交手段明显丰富,不仅有外交交涉,还有军事力量的非战争形态、执法力量、对外经济手段中强硬一面的运用。中国外交“2.0时代”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维稳导向”,就是我们的外交更愿意维持现状,而不愿见到改变,我们喜欢和熟悉的面孔打交道,哪怕这个人的政策未必对华友好。这导致我们的外交变成危机驱动型。二是我们不谈价值,只谈利益,至少是讲价值观时不够理直气壮,更不够让人信服。比如在公共外交当中,我觉得我们最大的问题不是传播的途径、媒介,而是传播的内容,我们没有内容给人家。中国外交的转型实际上在最近两三年已经开始了,今后,我们外交的手段会越来越丰富,会越来越愿意提出中国版普世价值观,外交的协调机制会越来越好。 王莉丽(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所研究员):要全面提高中国的软实力,一个关键途径是推进公众外交。而现在中国的公共外交存在着“逆差”。首先是机制的问题,现在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汉办、外交部,都在推进公共外交,但没有统一的战略,就像九龙治水,资源分散。另外,人家西方的公共外交,有多元化的行政主体,而我们是铁板一块,只有政府。西方的外交智库是国家的智囊团,是政策研究的中心,同时还是公共外交中重要的行动主体,同时还在全世界构建这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舆论传播的网络。中国公共外交领域思想库的建设,近些年发展得非常迅速,但是离真正发挥作用还远远不够。 梅新育(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从经济层面说,中国外交也需要转型。对于对外贸易非常少的国家来说,它的外交利益主要是政治利益。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前,就是这类情况。当一个国家的外贸已经发展到非常大的规模、对外直接投资或者说海外资产有相当高的增长,那么保证外贸商路的畅通和海外资产的安全和增值就将非常重要。另外,在下一个十年里,中国会从强调单纯与国际惯例接轨更多地转向推动建立国际经贸新规以适应我们的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十年,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繁荣与初级产品市场密不可分。但现在初级产品的超级周期已经结束,向熊市的方向走去。这对许多新兴国家将产生剧烈的负面影响,也势必影响我们未来的外交战略。
外交需要怎样的大战略 王小东(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刚刚大家讲到中国外交的1.0、2.0、3.0时代,说明一些重大因素发生了变化,即力量对比。中国的经济力量发展太快,而我们的思想跟不上。就好比肌肉长得太快了,脑瓜跟不上。现在中国的问题就是脑瓜适应不了力量。 坦率地说,我们以前国力很弱时候的一些口号应该淡化了。比如像“不干涉内政”,现在肯定要干涉了,没有什么了不起,干涉咱们内政多了!我们只要干涉得好,干涉得有道理,干涉得给世界人民带来福利,当然要干涉。特别是往西的那条线,一直走到非洲,我们将来肯定是要“干涉”的。 6月30日,在南海航行的美军“华盛顿”号航母。 今年3月,在南海航行的美军两栖攻击舰“拳师”号。 我认为现在面临的最大外交问题是在国内,民族主义者示威是次要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中国很多精英人士在政治上不喜欢我们的国家。如果一个国家连内部都团结不起来,你的软实力就是负的,这种情况还说要在外部世界发挥软实力,那就是瞎扯。如果高层精英都不一致,我们在海外怎么弄? 杨恕(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我觉得这些年中国外交有几个重要的变化,已经可以称之为转型层次上的变化。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过去的原则是安全重于领土主权,现在是领土主权重于安全,特别是领海问题上。前些时候有些人在使馆前游行,打出毛泽东像,意思是毛泽东硬,现在软,这完全是错误的想法。毛泽东当时的主导理念是安全重于领土主权。上世纪60年代我们和周边多个国家签了陆地边界条约,基础是传统习惯线。为什么要做这些让步?为什么中印边界战争打赢了之后又撤回来?因为那时的国内外条件和现在有很大不同,那时的原则是周边关系重于领土主权。现在这个原则显然已经开始变化。 在改革开放前,我们的外交基本原则有两条,一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另外一个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我们有没有一个主导理念?和谐世界算不算?思想、原则、方针、政策、措施,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设计,否则,老是被动。大国外交不能以实用主义为原则。
潘志平(新疆社科院中亚研究所所长):我们有外交大战略吗?我觉得没有。我们现在很多时候还是有一事应一事,只是应对。一个国家的大战略是什么?首先要有理念,要有观念,还要有战略构想以及实施这个构想的平台和手段。现在我们喊一些口号,比如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人家会说人没有利益吗?我们在国外、在周边,为什么不能讲权益?我们应该有公正的权益,应该理直气壮地说。为什么要羞羞答答,躲躲闪闪,让人家觉得你中国人特别虚伪。所以我认为现在不是转型,而是构建我们的外交大战略。比如我们应该明确,什么是极其重要的利益,什么是重要利益,什么是一般利益。咱们下个十年,和平崛起也好,和平发展也好,现在是时候该有一个大战略的构想了。 今年3月,在南海航行的美军两栖攻击舰“拳师”号。 美海军南海联合军演:图为美军“霍华德”号驱逐舰和“福特”号护卫舰进行火炮射击 吐尔文江·吐尔逊(新疆社科院副研究员):民族问题和我们的外交多多少少有一些关系。在这方面我觉得一是要在民族问题上做好工作,第二点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自信:民族问题毕竟是我们的内政问题,所以外国人颁什么奖我们根本不该拿它当回事。新疆现在的暴力恐怖活动,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跟“基地”组织相比的话还是小儿科。但如果我们的措施不当,它就会逐步向高处发展,所以今后面临这个方面的风险恐怕会增加,但是新疆从分裂根本不可能。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实力最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气势最盛之时新疆都没有分裂,现在当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新疆想要分裂是不可能的事。我们现在最担心的是,新疆有可能出现一种心理上的倾向,不同民族间有可能出现心理文化的隔离墙。像前不久发生的切糕事件就很明显。 未来外交的立足点在哪? 倪峰(社科院研究所副所长):在应对周边问题上,现在有两种逻辑在起作用。一种逻辑叫做“谋势”,营造对我有利的周边环境,从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基本上采取这种政策,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营造一种有利的周边环境,而且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近些年来我们的应对策略,越来越倾向于“谋利”。最近我们与周边国家的矛盾不少,且处在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尤其是近期钓鱼岛问题还在往上走,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这种谋利和谋势的关系,是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两个方面应该是兼顾的。
贺文萍(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对非政策是中国整体外交政策的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中国外交面临的主要问题。现在我们的实力增长了,中国越来越厉害,环顾左右,惟有自己独高,别人都小了一点,其实完全是自大主义的倾向,如果到国外走走,会感到民族素养和有序化是我们不知道还要发展多少年内功才能赶得上的,而不是说简单的GDP增长,谁有钱买东西。所以中国外交需要调适的第一个方向,就是源于实力增长与我们国际形象之间没有同步增长。现在我们被叫做崛起中的孤独大国,孤独这个词,指的是实力越来越强,但是朋友越来越少。现在提出的公共外交,就是怎么样把自己的朋友找回来。不能因为自己富了,就瞧不起非洲人。如果老朋友都没有了,新朋友又没能结交来,就会变成孤独的国家。 美海军南海联合军演:图为美军“霍华德”号驱逐舰和“福特”号护卫舰进行火炮射击。 今年6月10日,和海军在南海进行联合演习。图为“托尔图加”号两栖船坞运输舰发射靶机。 何茂春(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谈到我们未来外交的立足点,和其他发达国家毫无疑问是不得不面对的重点,但我们今后的真正舞台,能够征得人心的空间还是在发展家。现在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梦”心存疑虑。很多发展中国家并不认为我们的崛起和他们的梦能够一致,认为这是又一个新的大国甚至是殖民主义国家和霸权国家的崛起。以经济为例,我们考虑到和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的时候,忽略了和发展中国家的顺差。某些发展中国家敢怒不敢言,就等着折腾我们,他们跟着附议。所以我们今天的外交立足点应该是纵横并举,横是和强者结盟,纵是和弱者结盟。我们在经济外交上和发达国家协调的同时,也要格外注重和发展中国家的结盟,如果我们失信的话,会在将来的世界舞台上越走越狭窄。▲(2012年12月22日“环球时报年会2013:未来十年的中国和世界”在北京举行,夜话二“未来十年的中国外交转型”由何申权主持。)
相关新闻: 美:全球扩张 不干涉内政原则难以为继 作者:刘康 上海交大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 外交始终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尊重领土主权原则和韬光养晦的方针,对中东地区的政策也是如此。但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进行经济活动之际,中国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到全球事务中去。追逐利益或者说利益至上,对中国的不干涉原则形成了越来越大的挑战。 就拿为例,加总理哈珀访华的一项议题就是跟谈投资建设横贯东西的输油管的事情。这一项目受到了加拿大土著居民的抗议。《纽约时报》拿此做文章,认为中国的全球扩张使其不干涉内政原则难以为继。 外交部副部长翟隽会见反对派组织代表团
其实并不是个案。去年6月我曾与阿拉伯联盟驻华使团的22位大使就的中东政策做过深入交流。交流中发现阿拉伯驻华大使们都很焦虑,一方面他们一致认为中国已是一个“超级大国”,另一方面又害怕中国跟走得太近。这种焦虑始自中国在中东外交战略的不明朗。一位对中国寄予厚望的阿拉伯大使告诉我,既然中国是中东问题的一个重要参与者,那么中国在中东就不能一张牌都不打,而且中国不能光顾自己的利益,否则会被认为是一个只讲利益不讲信誉的国家。 最近在中东问题上频频出牌,尤其是与联手否决安理会由阿盟提出的决议等。中国立场受到西方政要和媒体的一片攻击和谴责,这点毫不足奇。国内有学者从中国利益出发,认为西方的攻击和反对大可不必理睬,中国只需要好好权衡一下中国自身利益的得失利弊就行了。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