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百姓的网上家园-互动交流平台!(0.0)=^_^=(00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中国何时该动用核武器不妨讲清楚 让对手知道底线

2013-7-16 15:28|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9| 评论: 0

摘要: 从过去美苏对峙的历史经验来看,核武器起到了阻止两大国热战发生的关键作用。虽然当今世界大国间经济高度相互依存,但核威慑仍是防止大国战争的最有效手段。只有增加核政策的清晰度和可操作性,提高核政策的可信度, ...
    从过去美苏对峙的历史经验来看,核武器起到了阻止两大国热战发生的关键作用。虽然当今世界大国间经济高度相互依存,但核威慑仍是防止大国战争的最有效手段。只有增加核政策的清晰度和可操作性,提高核政策的可信度,才能保证中国核威慑的有效性。

    2005年国防大学教授朱成虎少将曾表示,如果中美两国因问题发生军事冲突,“别无选择,只能动用核武”。其实他的观点并不是要与打核战争,而是把核政策清晰化,让对手知道中国的底线在哪里,从而增加中美关系的战略稳定性。

    的核政策应该做到“战略清晰,战术模糊”。用与不用,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属于战略层次问题,可以完全清晰;如何使用、在多大范围内使用,用多大当量的核武器,用潜艇、飞机还是导弹投送,这属于战术问题,必须模糊。

第二炮兵是中央军委直接掌握使用的战略部队,是中国实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第二炮兵是中央军委直接掌握使用的战略部队,是实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第二炮兵部队从20世纪50年代筹划组建通过不断的经营建设,至90年代已初步具备核反击能力。进入90年代后随着常规战术导弹的服役,二炮部队步入了核常兼备的发展阶段,二炮不仅由此具备了战略核打击能力,也具有了战术打击能力。

    中国“始终恪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事实上,我们使用核武器政策应限于不用核武器攻击别国,但可用于保卫自己。曾经有军事专家建议攻击三峡大坝,若真的炸开三峡大坝,其破坏远大于几枚核武器。因此,应明确宣布把“敌方炸毁三峡大坝视同为核攻击”,中国将肯定使用核武器报复。明确不首先使用和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前提,让任何外国不敢对中国本土实施任何形式的军事打击。

    中国承诺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但如果无核国家运进核武器,或为他国对中国核打击提供基地,那么这个国家就不再是无核国家,也是中国核报复的对象。另外,等有关核武器国家一直在开发“战术核武器”,试图要让核武器成为可用的武器。如果中国遭受战术核武器的攻击,中国要使用核武器报复吗?战术和战略核武器之间的界限又在哪里?

    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中国能否提供核保护伞。中国周边有关国家因为面临外来军事威胁,欲通过发展核武器来保证国家安全。中国若能提供可靠的核保护伞,可以提升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正当性,有助促使有关国家放弃核计划,降低周边核热点。若邻国遭受外来核打击,不但其灾难性后果会波及中国,还会破坏中国周边和平稳定的大环境,核保护伞可以阻止外来势力把战争强加于中国周边。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对我们的核政策加以完善,不改变中国不使用核武器的基本精神,而进一步增加核政策的可信度和可操作性,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维护世界和平。▲(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

    核武器隧道长达3000英里 传藏有3600枚核弹

    原标题 [防法案要求考虑打击地下核武库]

    防务新闻网1月5日报道称,奥巴马总统于1月2日签署的最新《国防授权法案》要求美国战略司令部在8月15日递交一份有关核武器地下隧道网络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中国核武器地下隧道网络和利用常规及核武力量“消除”这些网络及武器的能力。

    以菲利普?卡伯教授为首的华盛顿乔治城大学团队历时三年研究,撰写报告称已打造了长达3000英里的复杂核武器地下隧道网络。这份题为《中国地下长城的战略影响》的报告得出结论称,情报机构估算的中国核武器数量并不准确。据其团队估计,中国在位于其境内若干地点隐藏了3000枚核弹头。而美国情报则认为中国最多拥有300枚核弹头。

资料图:“地下长城”部署核武。

资料图:号称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的816军工洞体被称地下核武库。

    2013年国防授权法案第1045、1271和3119条都凸显了美国国会对中国核武库及军事现代化努力的关注。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中国专家邦妮?格拉泽指出,该授权法案中的这些条款将会对中美关系构成重大影响。格拉泽认为,2013年《国防授权法案》的最新要求,就是对卡伯教授研究发现的回应——该研究发现使卡伯成为暗示美国情报机构估算有误的少数挑战者之一。

    新《国防授权法案》要求美国战略司令部必须在其递交的报告中包括以下内容:明确有关这种核武器项目的认知空白,并就这种空白对美国安全的影响展开讨论。该报告还必须对中国核威慑战略进行评估,包括这种战略产生的历史和地缘政治因素,还要详细描述中国的核武库,包括可由洲际弹道导弹运载的核弹头数量。报告还必须对比中美两国核力量,预测中国未来核武库的可能性,描述指挥与控制功能和差距,评估中国裂变材料储备以及其民用和军用生产能力与实力。

    许多人把2013年《国防授权法案》的最新要求称为“卡伯效应”,但卡伯教授却认为该要求是由一系列事件催生的,特别是测试与发展新武器。不过,反对卡伯结论的人比比皆是。科学家联合会核信息项目主任汉斯?克里斯藤森表示,《国防授权法案》中的条款反映了许多事情。其中包括:美国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极大关注和“迷恋”、卡伯的研究结论及退役上将维克托?耶欣有关中国拥有3600枚核弹头的言论产生的余波(克里斯藤森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有关“把中国视为一个“小苏联”的游说,以及美国情报机构和军方无法探秘中国核能力的挫败感。

    克里斯藤森称,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提高中美爆发竞争的风险。他说,中美两国正在跳一支会加剧军事紧张并有可能会在太平洋催生小型冷战的危险舞曲。克里斯藤森指出,大部分海军弹道导弹潜艇力量部署在太平洋,核轰炸机中队会周期性的部署到关岛,最近部署周期从三个月延长到了六个月,而且美国正将更多海军力量向太平洋转移。

资料图:“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内部。

资料图:洞内建成大型洞18个。.

    许多分析家可能会问到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如何利用常规及核力量“消除”这种隧道,这种隧道内究竟储藏着什么?B61-11“地堡终结者”等低当量钻地核武器试验的结果令人失望,其钻地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不清楚美国坚实型核钻地核弹(Robust Nuclear Earth Penetrator,RNEPs)或B61-12型寿命延长项目是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考虑到卡伯在其报告中提到的隧道位置、长度和不同深度,要摧毁这种核威胁,美国需要利用多枚核弹。

    那么,国会为何如此恐惧的地下隧道?这是因为卡伯教授在其报告中给出了类似《末日危途》(THE ROAD)的结论:如果用来攻击,中国核武库会造成5000万人直接伤亡,约五成上下的人会患上从身体衰弱到寿命缩短等辐射病,7569家医院中会有2/3被摧毁或无法运行,半数医生本身就会成为伤亡者。全国1/3发电能力和40作物用地会被摧毁或暴露在残余辐射当中。在遭到核攻击后的前十年,1000万美国人会面临饥荒。卡伯教授称,至少会有2000万人死亡,幸存的美国人将生活在黑暗当中,生活方式和平均寿命接近欧洲中世纪。

    外媒:建造海上核武库 超百枚核弹威慑美军

    科学和政治基金会12月14日文章,原题:和导弹防御,阻挡或包围的工具?

    被《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视为“核武器国家”的5个成员中,是唯一一个正在提高核力量的。1993年时任总统叶利钦与北约秘书长谈论俄加入北约的前景时表示,唯一担心的就是中国。20年后,类似担忧仍然存在。在中国核威慑能力的压力下,计划在亚太设置导弹防御系统,并在研制全新的反导拦截弹,用于防御洲际导弹。

    的核威慑力在亚太地区不断增长,其防御中程导弹和洲际导弹的能力也已形成。未来北京将把发展洲际导弹作为战略核武器系统的重点,从而对形成威慑。在东亚,(中国的)中程导弹将发挥重要作用,应对可能出现的地区危机。解放军正在进行广泛的现代化和装备升级,特别是核规模的扩大在亚太造成紧张。亚洲邻国正“积极地”依赖美国的防御系统———这些防御系统反过来间接刺激了中国核武库的升级。

    核武对北京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具有重要但有限的影响。它是国际地位和大国的象征,也是威慑别国的工具。情报机构估计,到2020年中国可威胁到美国的核弹头将超过100枚。中国还在建造海上核武库,以确保威慑能力。未来两年内,中国将把弹道导弹安置在潜艇上。

网友绘制的中国未来核潜艇图被外媒引用

美报告:中国研巨浪-2遇“重重困难”

外媒刊出的谷歌地球拍摄的中国晋级核潜艇

    中国安全最严重的威胁是“台独”。过去,许多人认为在台海危机中不会轻易冒险支持,但如今美国不断增长的导弹防御能力让这成为可能。美国在亚太仍具有强大的威慑力和采取行动的能力,而中国军队仍然太弱,恐无法有效应对。华盛顿应继续进行新的裁军,但同时不要忽视对中国武器的控制。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0社区

GMT+8, 2023-1-31 10:39 , Processed in 0.0439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