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纬66度以北大片地区,争夺北冰洋冰层迅速消退后暴露出来的石油、天然气、矿产、鱼类和其他资源的行动早已开始。 目前,在建造新式核动力破冰船。在绘制鱼类迁徙图用于潜在的新渔业。在新建一个北极训练基地,以及组建一支巡逻船队。石油巨头谋求开挖试探性的油气井。而派出了旗舰破冰船沿“北方航海道”航行。 的最北端——位于东北的黑龙江一带——距离北极圈至少1000英里。去年,北京派出“雪龙号”破冰船,从上海经北方航海道抵达。北方航海道与北极海岸线平行,有可能成为从东亚至欧洲更短、成本更低的商品运输线。中国已申请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北极研究所执行理事马尔特·洪佩特表示,中国还斥资2.5亿美元,在的雷克雅未克修建一座新大使馆。
那么,的种种举动背后有何动机?不难看出,中国显然想要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资源。但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观点是,北京显然想要马六甲海峡之外的另一条航道。马六甲海峡是尼西亚与之间的瓶颈,每年有6万艘船通过。洪佩特表示:60船是驶往中国的,其中80载着中国经济引擎所需的燃料。中国领导层十分担心这一战略软肋。 但在洪佩特看来,上述理由也不能完全令人信服。最有道理的原因是,同现今许多政策一样,中国人着眼长远:将其视为全球新兴大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他说,中国“扩展至非洲、西南太平洋;北极只是具有地缘政治重要性的最新地区。他们今天作最低限度的投资,二三十年后将收获强大影响力”。 “中国想要拥有一席之地,想加入北极理事会,是新兴大国。”他说,“他们知道,北极可能是21世纪的一个热点地区。”(作者迈克·埃克尔,乔恒译) 德媒:对北极有战略兴趣 周围邻国感到不安 《明镜》周刊1月24日文章,原题:在北极:雪龙驶向北方 图克托亚图克的人以前从没听到过中文。因此, 1999年夏当来自的科考船“雪龙”号抵达北部这个昏昏欲睡的小村时,当地震动了。如今这种情况可能不会再出现,但怀疑者仍在审视来自远东的客人。 的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最近就下了结论:中国对北极地区怀有战略兴趣。这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警惕。但对北京来说,那里并非其外交政策的优先地区。
资料图:雪龙号破冰船。 为了不给北极国家带来更多不安感,中国人做出细致的解释。“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在北极地区任何地方进行矿产资源勘查”,中国驻大使在特罗姆瑟举行的“北极前沿”会议上表示,相反,他们想与其他国家一起研究“跨区域问题”。传统上,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为证明自己对遥远的北方产生兴趣的理由,来自北京的大使表示,中国东北地区在北纬50度以北,所以他的国家是“近北极国家”。 巨人中国让自己变“小”,但不能否认它对该地区有极大兴趣。南森研究所所长列夫·朗德说:“他们在小心翼翼地传递外交信息。”。 中国公司当然也明白,北极的石油和天然气可以长期供应中国,不过成本并不低。中国的北极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它在的岛上建立了研究站,在上海的极地校园培训科研人员,在帮助下正在建造一艘120米长的破冰船。“与北极相比,中国的南极研究投入更大”,列夫·朗德如是说。但几十年后,情况可能就不同了,“中国人正在为遥远的北方做准备,他们总是考虑得很长远。”(作者克里斯托弗·塞德勒尔,青木译) 相关阅读 支持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
外交大臣艾德21日在挪威北部城市特罗姆瑟说,挪威支持申请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 艾德在签署建立北极理事会秘书处的协议后举行的记者会上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说,对增加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持支持态度,正同其他成员国共同努力,以便在今年5月举行的北极理事会部长会议上就此作出决定。 艾德说,愿意与所有相关国家讨论与北极相关的重要议题,毫无疑问是一个进行此类对话的国家。 、、和已正式向北极理事会提出永久观察员国申请。 北极理事会1996年9月在渥太华成立,其宗旨是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促进该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福利方面的持续发展。其成员包括、、、、、加拿大、和。 “北极梦”路指何方? 作为一个北极“圈外国家”,在北极不拥有任何主权权利。中国政府所希望的是成为北极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影响国际社会对极地地区治理的讨论。
除“神舟”系列飞船、航空母舰外,近年来人的另一项科技进步骄傲就是“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雪龙号”代表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朴素梦想,也承载了中国在极地资源开发、全球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多重寓意。在国际政治舞台中,中国能否如愿像“雪龙号”一样进发北冰洋? 国际和平研究所学者Linda Jakobson()和Jingchao Peng()的研究,就中国政府在北极地区的诉求和可能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分析。 两位研究者认为,政府的“北极梦”基础在于大量可期的利益诉求。 一方面,全球变暖、北极冰盖消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例如极端天气以及因此造成的粮食生产困难乃至粮食安全问题;另一方面,环境变化导致北冰洋在夏季适合人类活动的时间更长,在运输、渔业和能源开发方面,北冰洋能够提供可观的经济利益。 中国经济仰赖出口。世贸组织一份2003年的研究报告曾提到,当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与国际航运紧密相关。通过北冰洋,连接上海、纽约以及鹿特丹的航路,比经过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要短。同时,基于海湾地区的安全形势,传统航路的保险费增速惊人,北冰洋航路的价值更加凸显。当然,北冰洋航路仍处于“概念化”讨论,毕竟这一地区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恶劣天气、浮冰都是航路上的重要障碍。 另外,全球未发现的30天然气和13石油可能蕴藏在北极,那里还可能存在大量有色金属资源。这些资源开发潜力,对于经济增长迅速、消耗大量资源的中国有特殊意义。 一些中国学者还提到,对北冰洋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自然科学方面。由于航路和能源潜力,北冰洋还具备重要的军事和战略价值。 当然,不只中国认识到北冰洋的巨大潜在价值。2007年在北冰洋插上了国旗;随后,包括、、、在内的北冰洋沿岸国家,都宣称他们对北冰洋有主权要求。围绕北冰洋,展开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政治博弈。 从国际法来看,中国有参与北极地区国际治理的法律基础。作为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和1920年斯瓦尔巴条约签约国(有权通过领土斯瓦尔巴群岛进入北冰洋),中国有权享受北冰洋公海权益。 事实上,中国“下手”不晚。中国是世界上极地研究最先进的国家之一。1995年科考队员首次徒步到达北极;1999年、2003年、2008年、2010年,“雪龙号”四次出征北冰洋,进行大规模海洋科考。中国眼下正建造新的破冰船,以替代1993年购于的“雪龙号”。从2007年开始,中国政府定期大规模资助全国范围的北极研究项目。另外,中国还积极参加国际科考合作。 过去五年中,中国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推进“北极梦”。首先,中国不断加强自身科技能力以应对北极变暖的影响;其次,确保中国通往北极的航线畅通;第三,作为一个北极圈以外的国家,中国不断加强获取北极能源和渔业资源的能力。 在中国行政体系中,国家海洋局下辖的极地海洋办公室以及海洋监测部门掌管对极地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研究。同时,军方在北极科考中也扮演着积极推动的角色。此外,多个研究机构和相关产业利益集团也积极推动中国“北极梦”。 不过,作为一个北极“圈外国家”,中国在北极不拥有任何主权权利。中国政府所希望的是成为北极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影响国际社会对极地地区治理的讨论。例如,中国政府一直希望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永久观察员。尽管这种地位没有投票权,但能够获取北极理事会会议和各类活动的邀请,在参与这些活动时有机会影响决策过程。 中国政府强调,北极冰盖消融造成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全球强国,中国反对由北极地区国家单独决定北极事务,其理由是包括中国在内的非北极国家都将受到北极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也基于此,中国政治分析人士如今把中国视为“近北极国家”或“北极利益相关方”。 在围绕北极的政治博弈中,中国仅仅和、建立了双边定期对话机制;2012年4月,中国与签订了北极合作框架协议,但实质性介入不多。在参与北冰洋议题的讨论时,中国政府极力避免过分刺激,后者对北冰洋的领海和资源要求一直较为激进。 在“北极政治”中,中方所希望的是尽量避免北冰洋沿岸国家对大陆架的主权要求得到国际法保障,因为一旦如此,国际社会在北冰洋公海上的权利将大为缩减。两位研究者认为,基于在北冰洋地区的利益,中国政府会持续向北极地区国家施压,要求他们平衡自身利益和国际社会对北冰洋公海的利益追求。 但研究者同时指出,中国长期以来坚持主权原则,同时在南中国海和东海问题中保持强硬的主权立场,所以在与北冰洋沿岸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中国也将会坚持保护主权的基本立场。在中短期内中国不可能在这一地区做出太多动作。同时,中国担心过于激进的立场会招致反感,一些学者因此建议,避免能源勘探等敏感话题,而将关注集中在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建设性地参与北极国际合作。 到达极地、穿越极地是理想主义的洁白梦幻;参与开发、参与治理是国际政治的现实召唤。中国影响力的上升,不可避免地要求中国参与国际合作。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时代,北冰洋资源、气候议题一方面彰显国家实力,另一方面体现利益诉求。中国的“北极梦”是参与全球治理、争取国际利益的重要缩影,会是新时代政府外交能力的衡量标杆之一。 政府官员和官方学者31日反驳再度抬头的一项国际舆论指控,称中国在北极圈内的活动完全是出于常规的环境科学考察和商业投资的目的,与资源掠夺和战略控制等图谋没有任何关联。 《产经新闻》在其28日的一篇报道中指责称,“贪婪的目光丝毫没有离开过北极这片肥肉”,它借科学考察为名在北极地区进行地质勘探,企图掠夺丰富的油气资源,并通过投资北欧国家构建北极战略据点,控制未来冰川融化后的亚欧北极航线主导权。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表示,媒体的这篇报道充满主观臆测之词,它无非是想在北极圈国家和中国之间制造猜忌、离间关系,干扰中国的正常活动。
作为北半球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北极地区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有直接而快速的影响。曲探宙表示,在全球关注如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开展并加强北极科考活动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中国的北极科考重点研究北极地区海-冰-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北极海冰变化的机理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北极地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及对中国气候与环境的影响等。 “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也不仅仅关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上也是为人类加深对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北极地区快速变化的科学认知与了解作贡献。”曲探宙说。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