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言论NPO”和中国日报社发布的舆论调查显示,90上的中日国民都对彼此抱有不好的印象。主要原因是中日两国在领土问题上的分歧以及日本对历史问题的态度。日本人对中国印象不好最大的原因是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日两国处于对立状态。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日本人对中国有很多误解,尤其是误解中国的政治体制。 中日两国政治体制不同,日本言论界认为,“中国是特殊的国家,存在很多问题”,根据这种思想发表评论,就会强调中国的负面地方。日本老百姓受其影响,就认为中国是比较危险的国家。中国无疑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日本人对社会主义的了解不全面,因此难以正确理解中国的路线和政策。笔者认为,日本人对中国政治有以下几点误解。 长期以来,日本国内充满反共产主义的思潮,积极压制共产党以及共产主义思想。二战前日本共产党作为非法政党从事革命运动,战后日本作为西方国家阵营的成员,警惕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目前在日本外交中美国因素的影响还是很大,国内充满反华情绪。 许多日本国民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政治上实行个人专制压制人民,经济上实施缺乏效率的计划经济,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也是这样。事实上中国没有盲目照搬国外的理论和经验,不断创新自己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理论不同。 因此,日本国民对中国的看法也是片面的。 许多日本人认为,中国是没有民主的国家。个人专制是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训之一。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和毛泽东时期的中国都存在个人崇拜的做法。改革开放后,中国吸取毛泽东时代的教训,积极排除过去的个人专制因素,继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因此,认为中国还采取斯大林式的个人专制是错误的。 右翼人士经常说,中国继续扩大军备,会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威胁周边国家。中日两国在领土问题上发生分歧后,右翼进一步强调这样的提法,并发表类似评论,影响到一些日本国民的看法。 其实,许多日本人不太了解,中国外交政策是和平发展永不称霸。有的日本人说,目前中国积极扩张军备,中国可能走上大日本帝国的道路,走向侵略。从目前情况看并没有这样的现象。反倒是日本自卫队的军备力量位于世界前列,而且日本国内有美军基地,所以对中国来说,日本的军事力量是有威胁的。 有的日本人认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采取自私行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曾有一段左的外交路线,一度搞“输出革命”让邻国很担心。而改革开放后,中国采取重视协调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体,今后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上,中国要发挥的作用更大,不会采取自私的做法。 目前中日关系处于脆弱阶段,缺乏政治上的相互信任以及相互理解。为消除双方的误解,民间交流,尤其是知识分子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双方“知中派”和“知日派”人士需多做工作,帮助两国国民形成正确的中国观和日本观 《曼谷邮报》8月4日刊载文章称,由于中日在东海领域的争端和日朝两国的紧张局势,日本正乘机加强军事化。日本财政大臣麻生太郎近来宣称,日本应该学习纳粹如何规避宪法的手法,虽然日本官方没有改写“二战”后由美国设计的宪法条款,但是麻生太郎的说辞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寻求放松对日本军事限制的承诺如出一辙。 文章称,安倍上台以来,不断重申将加强军事化建设作为防务方针的重点,旨在实现防卫独立,摆脱对其盟友美国的依赖。实际上,日本军费开支数目相当惊人,大约500亿美元。虽然宪法只允许其拥有防御性的军事力量,禁止开发或购买攻击性武器,但这条规定模糊不清。 文章注意到,安倍政府拒绝承认日本军事已由防御性转变为攻击性,这一界限因上个月日本防务省发布的关于加强军力的报告而更加模糊不清。该报告涉及购买侦察机,组建一支海军陆战队以及考虑防备弹道导弹打击内容。 但文章声称,“毫无疑问,日本的强硬立场是由中日岛屿争端所致”。文章还称,有些人认为日本出于安全顾虑采取强硬行动是合法的,而日本加强军事化建设能够平衡中国在亚洲日益增长的军事影响力。 然而,几乎可以肯定,日本不顾宪法限制,执意加强军事化最终会加剧紧张局势。一旦局势失控,地区乃至全球性的军备竞赛将不可避免。 文章由此指出,凭借先进的科技和工业力量,日本只要有意愿,很快就可以成为军事强国。但是由于缺乏民众的支持,尽管军费预算数目庞大,日本政府似乎并不愿公然发展军事。 不过,中国一直担心日本有朝一日成为全球军事强国。除中日岛屿主权争端外,中国对日本在“二战”中罪行的不满以及日本的态度也加深了两国的隔阂。 文章最后指出,“二战”之后近60年来,日本一直被强制要求采取非军事化的措施。如果所有发动过侵略战争的国家都能自觉接受制裁,这个世界将会更加安全,更加美好。 不幸的是,这在短期内不会实现。对此,中国应该意识到防范日本军事化的最聪明的做法是降低中日在东海的对抗水平。 安倍拒承认钓鱼岛争议 中日首脑谈无可谈 中新网7月30日电 对于安倍提出期望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不设前提条件”的“推心置腹”的对话,香港《文汇报》援引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观点表示,安倍此言就是在设置条件,日本若仍坚持所谓中日之间没有主权争议、没有达成搁置主权争议的共识,一厢情愿追求形式上的会面,只会导致中日双方“谈无可谈”。 刘江永指出,中日对话能否达成主要在于日本自己是否在钓鱼岛问题上预设前提。刘江永认为,无论是中日两国元首见面,还是外长及其他级别的外交人员见面,都需要确定会谈议题,并不能为了见面而见面。在钓鱼岛主权争议问题上,日本坚持没有主权争议、坚持两国没有达成搁置主权争议的共识,以此态度,双方见面也是谈无可谈。 去年11月,时任中国政府总理的温家宝在亚欧首脑会议上同时任日本首相野田佳彦擦肩而过,但并未展开交谈,野田希望与中国领导人“偶遇”会谈的计划落空。未来中日元首在三个场合还有可能会面:9月在俄罗斯举行的20国集团峰会、10月东亚领导人峰会、以及APEC会议。 当天时地利都具备时,会晤能否进行的关键点就落在了日本是否真的怀有“推心置腹”的对话态度。刘江永表示,“如果日本坚持只要中方谈钓鱼岛问题我就不谈,或是各说各话,那就无法达成元首会谈应有的目的”。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