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媒体报道,尽管台湾“邦交国”数量在马英九上任后,没有任何改变,但实际上不少“友邦”对台方已貌合神离。报道称,中国大陆近期已拒绝5个有意与他们建交的国家,因为大陆方面希望用“胡萝卜”的利诱方式,来赢取台湾民众的好感。 路透社日前发表一篇名为“没建交?没问题,因为中国在向台湾仅存的盟友示好”报道,报道内容强调,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透过一系列投资,在中美洲取得更高影响力。这也迫使不少台湾“友邦”,有心转为和大陆建交。 报道指出,碍于目前两岸关系发展,大陆拒绝这些国家的要求,不过北京目前确实“手握王牌”,只要未来关系发生变化,大陆就能随时让台湾目前拥有的“邦交国”集体倒戈。 有专家估计,大陆至少已拒绝5个国家的建交请求,其中可能包括近来与台湾关系数度出现紧张的巴拿马。 顶着竹联帮大佬的名号,台湾统一促进党总裁张安乐高调返台后,强力宣扬“一国两制”理念,一时搅动台海舆论风暴。 为了宣扬一国两制,连续几天来张安乐对这套论述不知道说了多少次:“台独是不负责任的说法,中国大陆绝对不会接受,民进党人说要靠美国,要跟大陆打一仗,这说法行得通吗?” 熟读历史的张安乐用不着翻书,屈指便能细数美国在世界各地掀起的战争,“从国共战争、韩战、越战,美国在亚洲参与的战争,哪一次不是半途跑掉?” 他直说,美国是靠不住的老大,台湾不能凭恃美国来打独立战争,“中国和美国两股势力对抗,战场在台湾,再怎么说都不是台湾人民之福。” “从历史的轨迹来看,两岸统一是必然,现实是台湾海峡的屏障愈来愈不够了,不要再谈什么不统不独不武了,” 他的手势随着声调也愈来愈大,“大陆一直在成长壮大,对台湾来说,时间不站在我们这一方,谈判的筹码正在快速流失,对台湾愈来愈不利。” 在这本自己撰写的小册子里,张安乐提到,未来台湾与大陆统一之后,将可以保有自己的军事武力,有独立的司法终审权,民众生活的形态不会有所改变,中国将会为台湾撑起国际外交的一片天,而且中国的十三亿人口市场将会向台湾毫无保留地开放。 张安乐如台办官员的口吻说道,邓小平所提的一国两制,在这些年的讨论中愈显得这番创意的真知灼见,“一个中国的原则之下,什么都可以谈,国旗、国号、国歌,都可以谈。” 至于该如何落实,让两岸得以展开谈判,张安乐往后躺进椅背,叹了口气:“这就是我回台湾的目的,政治认同是一半热情、一半理性,我要用宗教的精神与热情,宣扬这个理念,让过半的民众认同一国两制的想法。” 张安乐的混帮派的经验,在此时竟也能接上轨:“以前我混帮派的经验,两帮相斗,若要和解,一定要各退一步,才有机会。要是有一帮一直成长,最后壮大到他可以一口吃掉另一帮,那你就没有谈判的机会了,两岸若用武力统一,之后一定是军政府管制。” 最后,他轻啜一口热茶,悠悠吐出:“那台湾人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是我最不希望看到的。” 专家评估,目前大陆希望透过让利“胡萝卜”利诱的方式,获得台湾民众的好感,大陆也从过去经验学到,文攻武吓并不是拢络台湾民心的最好办法。 美国国防大学助理教授埃文•埃利斯(Evan Ellis)则分析,大陆希望与台湾方面保持默契,同时有效地表明,他们随时有剥夺你所剩无几的“外交合法性”。 在北京举行的“筑信研讨会”,经过一天四个专题密集研讨,达成多项成果,并共同发表了一项共识声明。主办单位之一的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辛旗在闭幕式总结时说,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议题,是两岸之间还没有真正进入民间探讨的最后一个议题。经过一整天的讨论,取得几项重要成果: 第一,与会者以包容的心态,就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议题达成了共识。这些共识应该成为下一步推动两岸民间的对话、直接影响两岸执政方面推进政策的有益的参考。 辛旗说,两岸目前面临一个新的和平发展形势,特别是吴伯雄荣誉主席日前受马英九先生授权与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谈当中就一个中国的框架或一个中国的架构达成新的共识,同时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未来的前景作了新的规划。在这种背景之下,这一次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研讨特别有意义,会谈达成的共识内容,也体现了这次习吴会谈当中的重要的内容。 第二,此次研讨会固然有很多的共识,但是我们也不回避分歧。这些分歧对于两岸今后达成推进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有正面的建设性意义。在分歧当中,有几点值得重视:一个是立信与止戈的关系,二是军事互信机制目前尚未达成的责任;三是对台军事关系与军售的问题;四是两岸和解与统一的方式,以及不能回避的外国势力的干预问题。大家认为,对于这些分歧,两岸双方应该本着求同存异、务实合作的态度,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角度,去加以逐步的化解。第三,大家就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意见和建议,比如,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应否包含更广泛的非军事安全互信措施,以及要建立具有特色的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怎么样跟中国古代的文化以及目前两岸关系的发展都息息相关,这些远见卓识,可以为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前景。 第四,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符合双方利益,为两岸民众所期盼,更是两岸在大力推动过程当中一种哲学文化的思考。辛旗强调,中华文化是两岸之间战略互动或对抗的一个最好的范畴,同时,中华文化又是两岸之间解决一系列问题最终的精神纽带,为问题的的解决提供润滑济和缓冲地带。 辛旗说,以上几项成果,对两岸未来的研讨和合作,提供几点启示: 第一,要秉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排除外力的干扰,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一个民族,两岸是一家人,两岸的事是一家人的事。两岸之间的共同利益归根究底大于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所以自家的的事情要自家商量解决,两岸在目前西方及周边国家的战略调整和态势之下,没有理由不团结,没有理由不推动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大陆方面要充分考虑台湾的处境,要本着平等的原则推动相关的行动和协商谈判来解决问题,作出必要的折衷和调整。也就是说,大陆要体谅对方的困难,不能过急,过高,要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第三,台湾方面要把握时机,转换思路,积极主动。正如中山先生讲,要顺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调整长达半个多世纪以来形成的相互对峙,以及以美国为后循的与大陆周旋的传统思路,选择两岸共同造福于民,这样对台湾才中可长可大可久的办法。今天参加讨论的大陆将军和学者专家,对台湾的主事者,爱之深,责之切,也台湾来的学者专家和将领们多多体谅。 辛旗说,台湾的主事者,计利应计天下利,成名应成万世名;眼界决定境界,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同时,时不我待,岁不我已。所以,两岸军事议题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取决于两岸执政当局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意愿和目前的时势。 最后一点,要从务实合作开始入手,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许多事情要只做不说,多做少说,高做低说,重在操作和解决问题,不求轰动之效应。当然,还要焕醒民众、加强对两岸民众的宣传,比如两岸在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利益上,如何进行合作,目前来讲,大家提到的包括共同协防南海、东海、钓鱼台列屿,等等,用战略合作来达成军事互信,这也许是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的一个目前的捷径。 总之,不管是在军事议题上,还是在政治议题上,两岸都应团结起来,共谋和平,共谋发展,共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由大陆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与台湾两岸统合学会主办的“筑信研讨会”,昨天在北京饭店举行。两岸专家学者和退役将领共同公开讨论两岸军事安全议题。中共中央台办副主任孙亚夫在开幕致辞时说,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是稳定台海局势、改善发展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维护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一件大事。 建立这一机制,是为了追求两岸同胞的幸福,带给两岸同胞一个和平的台湾海峡,让两岸同胞生活在安宁祥和的环境中,以利于两岸同胞增进相互理解、加强彼此信赖,进一步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