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华盛顿时报》网站8月19日报道,原题:《妖魔化中国的企图》,作者为美国印中美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丹·斯泰因博克。 文章说,哈佛商学院教授彼得·纳瓦罗得在最近的文章中说:“购买‘中国制造’的产品,无论是桥梁所用的钢铁还是给孩子们的玩具,都会带来巨大代价……损害我们的国家,扼杀我们的经济。”这篇文章的激烈言辞并不新鲜。 但是,这一观点发布在《纽约时报》评论版却是罕见的。这种声音并不代表美国大多数人的观点。但是,它们也不再是边缘化的声音。 纳瓦罗有关中国的评论文章来源于他2008年出版的《即将到来的中国战争》一书,以及2011年更极端的《致命中国》。《致命中国》是纳瓦罗与格雷格·奥特里合着的,而奥特里代表的是“建设繁荣美国联盟”和“美国就业联盟”,这些组织都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路线。 文章说,这些着作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劝说,而不是摆事实讲道理。纳瓦罗在书中提出的说法都是非常具有误导性的。事实上,质量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中国的出口产品中一半以上都是在中国经营的外国跨国公司生产的。 报道指出,纳瓦罗的反华着作促成了后来的《致命中国》这部纪录片。但是,是谁为这部纪录片出资的?为什么? 在大衰退前,美国最大的钢铁制造商纽克尔公司利润丰厚。到2008年年中,其股价涨到了75美元,后来在2009年2月暴跌至不到34美元。 这一年,纽克尔公司损失了2.93亿美元。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公司的执行董事长丹·迪米科和纳瓦罗开始共同撰写一些专栏文章,指责美国的贸易逆差是因中国操纵货币造成的,谴责中国的“大规模制造武器”,并敦促华盛顿对中国“强硬起来”。 迪米科曾到国会就中国的货币政策作证。纳瓦罗则执笔写了《致命中国》。工业保护主义和企业游说让人回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崛起和有关竞争力的辩论。 文章提出,在美国,在经济关系中宣扬更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利益集团包括没有为全球竞争做好准备的大公司、无法应对具有竞争力的进口产品的中小型制造企业,以及人数大幅下降的工会工人。这些组织得到了贸易上的鹰派、新保守派以及他们在学术界的同仁的支持。 在美国历史上,一些艰难时期往往会催生仇外情绪、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反华议案,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反日情绪都可以看出这一点。文章说,如今妖魔化中国基于的是对经济数据的狡猾操纵、对政治情绪的利用、人们的社会成见和偏见。 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8月13日刊载美国东亚问题专家唐纳德-科克的文章称,就中国、印度和日本正在进行的“航母竞赛”,介绍了这三个国家的“航母”发展情况,并指出中印日的“航母”力量都难以与美国竞争。 科克称,日本已经拥有排水量为1.95万吨的“出云”号直升机母舰。日本人虽然没有过多吹嘘,但该舰被认为是为应对中国唯一一艘航母“辽宁”号而研发。 虽然这艘战舰将在两年后投入使用,但是它现在已经成功减少了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对日本产生的压力。没有人会怀疑日本的造船厂能够生产出更多“出云”号级别的战舰,甚至是更完备的航母。 同时,科克指出,印度大肆吹嘘在本月下水的排水量为3.75吨的“维克兰特”号航母,这是印度第一艘国产航母——完全由印度自己设计和制造。但是由于功能不完备,这艘航母还不能真正投入使用。 科克还称,即使印度拥有很长的海岸线,但是长期以来它并不是一个着名的造船国,所以“维克兰特”号航母下水让印度人产生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但是,“维克兰特”号航母在没有驱逐舰保护和补给船支援的情况下还不能投入作战。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