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崛起大国在分享世界的权力,在侵蚀美国的影响力与控制权。欧洲与中国都有整合欧亚大陆的政治意志意愿,在摆脱对美的依赖政策上,中国正在帮助欧洲,与欧洲一道进行全球战略的再调整,以期与欧洲的战略相呼应,把欧亚大陆打造成为一个巨大的大市场。 美国对欧洲失去影响力,不是监听门事件诱发的。而是世界局势发展与欧洲战略的需要引发的。美国对欧洲的影响力已持续半过多世纪,自冷战以来,美国一直是欧洲的保护国,是欧洲的监护人,但这一现实已经发生改变,欧洲正成为全球新的力量极。 欧洲与中国都有整合欧亚大陆的政治意志意愿,在摆脱对美的依赖政策上,中国正在帮助欧洲 监听门使得欧洲对美国失去信任,并且使得双方产生政治裂痕和嫌隙。使得双方失去了信任的基础与合作的诚意。监听门也变相推动欧洲去美国化的步伐。 美国的监听使得欧洲对美国的政治信心受挫,欧美之间的同盟关系和相同的体制。发生兄弟相隙的尴尬。最近欧盟的自建独立的情报系统,就是摆脱对美国的情报依赖,打破美国情报对垄断地位与优势地位。欧洲在逐渐摆脱的美国的依赖。 美国的监听使得欧洲对美国的政治信心受挫 欧洲在技术上也摆脱对美国合作的依赖,中欧的太空合作,相关的军事技术合作,这些都是欧洲无需美国的参与下进行的,在与美国的技术合作上,中欧之间会更加平等,更加公平。 美国国际地位的下降,在中东的战略受挫,国内政治的撕裂。美国的自虐的政治战略行为。削弱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在欧洲的金融危机期间,美国不负责任的宽松货币行为,使得欧洲的经济雪上加霜,给欧洲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增长带来困难与阻力。 新兴崛起大国在分享世界的权力。在侵蚀美国的影响力与控制权。欧盟在世界银行的地位被美国剥夺。美国削弱欧洲的力量,来成全自己的优势。使得欧洲失去世界银行的投票权。美国处处自私,处处削弱欧洲的影响力。催使欧洲对美离心离德。滋生欧洲内部对美国的不满和去意。 欧洲在金融危机后逐渐恢复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在潜行之中摇摆,美国的市场不是欧洲的唯一,在新兴大国与中国的崛起与国内消费增长与发展的情形下。欧洲无需依赖美国的市场,美国的市场法规与保护主义政策。 对欧洲的出口形成阻力,即使欧洲与盟国在谈判所谓的TTIP。美国的市场对欧洲也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新兴市场填补了大部分的空缺。甚至于外贸政策比美国更宽松。 德国在欧洲的强势崛起,使得德国在欧洲的影响力如日中天。德国正带领欧洲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致力于把欧洲打造成为世界新力量的一极。德国已经调整欧洲的政策,致力于把欧洲打造成为一个政治,经济,金融统一政治实体。 美国谚语:要让鹿群强壮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狼群与他们住在同个草原。 记者:俄国与美国都是中国潜在对手,我希望德国人能够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探讨一下中国的军事发展战略,我们依然记得德国在二战中曾经帮助过中国制定军事战略,请您谈谈这方面看法。 伯格教授:你知道我是个陆军历史专家,谈到海军的时候并不多,因此就我目前所了解的简单谈谈。 的确中国军事学者的观点大多出于美国提供的观点与研究结果,其中当然有许多是美国人有意释放出来的,这造成了中国学者跟着美国意图思考的弊病。 德国军事教育一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与德国的民族主义与民族性有很大关系,这也让德国在二战中付出了惨重代价。 我父亲直到去世那天还戴着当兵时的手表,而且时间指针永远停在当年进攻苏联的那一刻,这种情结让德国与美国和俄国都保持着某种距离。 德国人承认二战罪行,但不承认自己比苏联人或美国人差,而日本人表面不肯承认罪行,但内心对美国、俄国乃至中国有深刻恐惧感。 中国军事学者不但与西方军事教育脱节,而且也与中国老一辈军事家思想脱节,其中明显一点就是缺少必胜精神,顾忌太多,自己吓唬自己。 如今中国学者们在思考国际力量对比时常犯一个错误,那就是没有学会从对手的角度看问题,一味强调自身的弱点而畏惧对抗,这本身就是中了对手的讹诈之策。 就保卫钓鱼岛战略而言,中国人并没有看清美日对中国的恐惧,处处强调韬晦,这导致丧失战略主动权。 记者:您很理解这种状况。您研究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非常有成就,他的军事战略思想是整个西方军事思想的基础,请您从战略与战术层面给中国读者谈谈如何运用西方军事思想保卫钓鱼岛与南海吧。 伯格教授:首先,应当了解中国的对手战略意图,然后评估对方的战斗意志与方式,再然后评估敌我实力对比,之后才能制定战略战术。我们明白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战争看成独立的东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为政治服务的。 战争爆发之后,并未脱离政治,仍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剑代笔的政治。美英两国在二战中就建立了所谓“围堵欧亚大陆”的战略同盟,那时对手是德国,德国与苏联交火让英美趁机攻入,最终德国失败。 在二战后,那时的假设敌人包括了俄国与中国这两个潜在超级大国,一旦其中一个大国与其他一个大国开战,美国就将选其中一个联合制服另一个,从而用最低成本掌控两个超级大国。 美国对于俄国和中国的经济与军事战略围堵计划依然有效,但其中外部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有些不知所措。这个战略弱点有两个:一是伊斯兰国家的崛起造成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冲突升级,这带来了从来未有过的新挑战;二是欧盟、俄、中三国相互依赖加强,美、英、日联合向心力减弱。 美国十分担心俄国与中国会因为发生动乱而走向伊斯兰式极端主义,故此并不敢相逼太甚,而且会继续制约日本与韩国的军事冒险。很大程度上,美国不敢真正触动中国的霍姆斯海峡与马六甲海峡生命线,担心中国背水一战造成美日韩战线彻底被摧毁。 美国从中国历史中得出一个结论:每次中国打仗就会促进民族大团结,同时解决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中央集权相应大大加强,相比之下,美国日本韩国这些民主国家主动发动战争将极大的激怒国民。因此美国希望中国继续和平演变而对美国有利。 从经济学角度讲,战争恢复能力比打赢战争本身更重要,看看德国与日本就是这样崛起的,再看看那些没有参战的南美洲国家,一个都没崛起,因为他们被既得利益集团拖住了。 记者: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政治目的即是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必然要通过武力决战,通过战斗才能达到,它是一种比其他一切手段更为优越、更为有效的手段。消灭敌人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个方面。他还认为,进攻和防御是战争中的两种基本作战形式。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整体为防御,局部可能为进攻。您可否能谈谈中国能从中采用什么战术战略? 伯格教授:我读过一些中国现代军事著作。就目前美俄中平衡的格局看,中国相对最强的战争要素就是武器,尤其是核武器,这就是不怕打输的底牌,这让对手们明白无论战争如何发展中国都不会输,更不会割地赔款。 中国最弱的是缺少实战经验和军事思想训练,在常规武器系统中缺少某些关键技术,但这些都可以通过实践迅速取得。 因为中国对这些方面过多的顾忌,因此南海各国对中国不断讹诈,比如,越南每次向中国要钱之前必定先在南海制造事端,强化姿态,而后从中国把钱拿走,这和从前匈奴人逼迫中国提供物资钱粮有何区别? 菲律宾也在试图用同样的方式从中国得到好处。其实,我预料今后在钓鱼岛和南海更多出现的武器是“冷兵器”,也就是装甲舰艇相互冲撞,这属于心理战范畴。 日本人也在试图对中国实施心理战,他们正通过媒体与巡逻强化一个假象,那就是“日本对于钓鱼岛掌握实际控制权”,日本人使用这个心理战术的原因是他们认定中国人是农耕民族,农耕民族往往误用陆地划分的思维划分海洋,让中国人心理上接受日本的战略主动权。 伯格教授:日本债务深重、韩国惧怕朝鲜、越南经济依赖中国、菲律宾是个变相美国殖民地、印度本身陷于民族与社会危机,故此中国相对是形势最好的国家,仍在上升之中,没有必要惧怕他们。 美国越是打压中国就越造成中国冷战思维加剧,这对于美国非常可怕。中国最可怕的就是畏惧本身,没有听说一个13亿人的国家整体怕失去朋友的。只要有“以战止战”的决心,没有哪个国家敢得罪中国,谁也不敢与永远无法消灭的中华民族战斗到底。 外界一致传说的美国国会会在9日对叙利亚是否实施打击进行的表决并未如期来到,两则新闻的出现却令人产生很多遐想: 据外媒报道,美国国务卿克里9日称,只要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在一个星期内交出所有的化学武器,就可以避免遭到外国的军事打击。但他强调说,他肯定阿萨德不会这么做。 据外媒报道,美国国务卿克里9日称,解决叙利亚国内冲突的方式必须是政治方式,而不是军事方式,但国际社会不能对阿萨德政府使用化学武器袖手旁观。 两则新闻的突然出现,一改美国政府态度,此前奥巴马立马要打、不打不足以主持世界正义的味道大大减退,似乎又给了世界一种猜想:美国不打了。果真如此乎?非也,能够启动美国这架战争机器的总统奥巴马还没有正式说出“解决叙利亚国内冲突的方式必须是政治方式,而不是军事方式这句话”。而且,克里的以上两个发言确实尽显外交辞令本色,对实质性的问题采取“有罪推定”方式(这两天新闻出错率比较高,我们假定上述两则新闻全部属实),可谓“话中有话”: 两则新闻均在事实未有确切结论的情况下,完全“推定”叙利亚政府军拥有化学武器。第一则几乎以无可争辩的口气,让叙利亚“一星期内交出化学武器”作为“免受外国军事打击”的交换,而这种说法的大前提就是:美国已经完全肯定叙利亚拥有化学武器。结果则是:叙利亚如果不在一星期内交出化学武器美国的军事打击就合乎道义和法律。 当然,叙利亚在交出美国认为的一部分“化学武器”后,美国仍然可以裁定叙利亚拥有一部分化学武器没有交出,那么军事打击叙利亚还是合情合理合“法”,此为美国第一要想世界表达的思想。 第二则新闻则是比较圆滑的说法,首先是肯定中国等国提出的“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否定“军事方式”。但同时以“国际”名义提出不会容忍叙利亚政府使用化学武器。既断然判定叙利亚使用过化武,又否定军事方式解决此事。让人多少觉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搞不清美国要干啥。但仔细一分析,却不难发现:美国还是在向世界说明叙利亚政府违法使用过化学武器!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