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媒体11月6日发表题为《中国应如何强化其在南中国海的领土主张》的文章,作者为中国南海研究院客座教授马克·巴伦西亚。文章称,中国在南中国海的主张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外交与法律困境。 其具有历史意义的“九段线”声誉不佳,模棱两可,其他声索国将其解读为中国的“国界”;或是认为中国对“九段线”内所有水域和陆地提出主权声索;或者较为乐观地解读为中国只是对“九段线”内岛屿、岩礁和水下物体提出主权要求。 文章称,前两种解读以及中国在南中国海频繁的、不断扩大的海军演习让较弱小的东南亚国家感到恐慌,也容易成为美日反华宣传的把柄。 中国在1996年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简称《公约》),但事实上,目前外界声称中国“违反”了《公约》,致使中国一直承受着政治和法律的指责。 菲律宾在美国默许支持下将中国诉至依据《公约》设立的国际海洋法法庭。中国拒绝应诉,并展开舆论攻势呼吁菲停止这样做。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7月通过的一份决议谴责中国在亚洲海域的做法,而中国认为这是在扞卫自己的主张。 同时,各争端方与美国等西方大国都批评中国在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一些行为妨碍航行自由。 文章建议中国发表一份声明,明确表示“九段线”与最乐观的解读是一致的,即中国的主权声索仅限于对“九段线”内法定岛屿和岩礁而提出。 根据《公约》规定,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必须能够维持人类居住或经济生活。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经济生活的岩礁,不应有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 在南沙群岛海域至少有13个岛屿符合这一定义,所以,中国可以声明本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主张是以这些岛屿为基础的,中国管辖范围与南中国海其他沿岸国家管辖范围之间的界线是合法岛屿与其大陆之间的中间线。 这一声明符合1982年《公约》,且不在国际海洋法法庭的仲裁范围之内,因为划界问题被排除在其管辖权之外。同样地,各方在岛屿主权主张上的冲突在没有得到各方同意的前提下不能提交国际法院。 结果将是维持现状,关于历史性水域和历史性权利的主张依旧存在,主权和边界争端不得不通过谈判或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调解去解决。 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主张出现重叠的海域内,共同开发或许具有可行性。对此发表一份官方声明能澄清中国的立场,而其主张与权益也不会遭到根本性的损害。 文章指出,发表这样一份声明有利于向中国民众解释政府的动向,更重要的是,将会把争端引入国际礼让与国际法语境的范畴中,纾缓拥有强大海军的国家对于中国可能妨碍“航行自由”的公开担忧。 中国可以通过这一简单而柔和的举动来安抚其批评者,让菲律宾提起的仲裁案引发政治争议,表明中国愿意恪守《公约》和现代国际法,并愿意和东南亚海上邻国建立互信。采取这一举措并不意味着未来会一帆风顺,但至少中国可以摆脱两难处境,并占据“高地”,掌握主动权。 在东南亚国家眼中,美国与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美国是基于地缘政治的影响力,中国是基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力。 顾名思义,美国可以根据自身战略需要随时选择前往或离开东南亚,而中国则是本土势力,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与其长期共存。 2013年,中美领导层和外交层迎来全面换届。值得关注的是,换届给中美关系带来变化,尤其两国以往在东南亚形成的竞争对立格局逐渐显现出改变迹象。 再来看中国。 一直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相处的主要模式多以经济以及地区内多边合作为主,而且在经济领域取得不错的共赢成果,东南亚一度流行“中国机会论”。 不过,近年来一些国家指责中国的强势外交,抱怨情绪直接蔓延到2012年7月的东盟外长会议,会上甚至形成亲华与反华两派。 以此为契机,中国的东南亚政策开始出现变化:新任外交部长王毅就任后,在5个月内3次访问东南亚;已举行两届中国-东盟外长会议;邀请越南国家主席访华…… 东南亚是连接东北亚与西亚、太平洋与印度洋、印度与中国的地区要塞,因此很容易成为中美“竞争与对立”的博弈“战场”。 但自去年11月东亚领导人峰会起,这种格局开始松动。奥巴马虽仍强调“重视亚洲”,但在争议最大的领土问题上只是要求有关方冷静,令“不惜一战”的菲律宾、日本等国十分失望。 今年6月,中美元首还在美国加州就“新型大国关系”达成共识。而东南亚国家深知与美国进行“安保合作”的局限性,遂一直没有削弱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中美角色的变化意味着很多。最重要的是,以往两大国的“政治博弈”格局有望向多国间的“经济博弈”格局转变。 具体而言,美国的战略向“和善的忽略”转变,中国则变得更“柔和”。 先来看美国。 在2010年东盟地区论坛上,前任国务卿希拉里与中国针锋相对,并纠集越南、菲律宾等国联合攻击中国。 而且,希拉里就任国务卿1个月便访问印尼,在任期间平均每年访问东南亚国家3-5次,灌输“中国威胁论”,凸显美国存在的价值。 与希拉里相反,现任国务卿克里就任后第一次访问东南亚是今年7月赴文莱参加东盟地区论坛,这与他之前已访问中东4-5次形成鲜明对比。 克里文莱之行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美国对东南亚关注度不高。 美媒:中国在东南亚“撒钱” 狙击美遏华战略 美国媒体称,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将代表美国总统奥巴马出席9日在文莱举行的东亚峰会,他正努力将侧重点从贸易转向地区安全问题。 据美国媒体10月8日报道,与8日在印度尼西亚闭幕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一样,许多领导人头脑中的问题都是,美国日益削弱的存在是否足以抵消中国的魅力攻势。 分析人士认为,没有奥巴马协助推动东南亚国家的议题,中国在会议上行事较之美国总统取消行程之前预期的会更容易。 报道称,这一次,美国的盟友想要在领土争端和其他潜在的一触即发的议题上引起重视的努力可能步履维艰。澳大利亚国防大学专家塞耶说:“只有美国能够在东亚峰会上推动就海上安全、网络问题和防止核扩散进行讨论,其盟友配合表达自己的支持。没有奥巴马,许多国家,包括澳大利亚,都不会主动出击。” 报道指出,文莱峰会上的问题将是,中国是否会兜售一项其提出的、拥有16个成员国、以亚洲为主导的自由贸易协定,推动重启停滞的世贸组织谈判,或是对于加入美国主导的贸易协定表现出兴趣。 报道还说,迄今为止,美国未能加入中国青睐的、以亚洲为主导的协定,即所谓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一协定要求与东盟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关系,而美国尚未建立这一关系。 另据美国媒体10月8日报道,奥巴马总统取消东南亚行程引人注目,但分析人士指出,南海领土争端将是此次东盟峰会的热点问题之一,而从长远趋势来看,影响亚太地缘战略格局的仍然是美国的亚太政策和中国影响力的不断增长。 俄罗斯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伊利亚·乌索夫认为,奥巴马政府重返亚洲,实现战略“再平衡”,并推动建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加强美国与东亚国家的双边战略盟友关系,而中国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在南海领土问题上争执不下,无疑对美国有利。然而,奥巴马缺席此次重要峰会,使很多国家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作用产生了疑问,也对美国是否能在南海领土争端中继续支持它们产生了疑问。 乌索夫表示,中国逐渐放弃过去对许多亚洲国家采取的强硬态度,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经济带来的“软性威胁”。中国的主要武器很简单,就是经济合作,例如习近平承诺到2017年将中国与马来西亚的贸易额增至目前的近三倍,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总额大约330亿美元的23个经济协议。预计中国在东亚峰会上还会放出更多的“经济胡萝卜”。 报道指出,尽管南海领土争端是地区热点问题,但预计此次东盟峰会和东亚领导人会议不会在这个问题上有任何实质性突破。中国方面明确表示,不赞成在东亚峰会上讨论南海问题。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