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对美国航母突击群来说,中国“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就是死刑判决。这种可能仿制美国30年前的“潘兴-2”中程弹道导弹的武器系统,能够借助各种侦察手段,及时发现并迅速摧毁任何现代化战舰。 1983年12月美国在西德部署第一个MGM-31C“潘兴-2”中程战略导弹连。这种由马丁-玛丽埃塔公司研制的机动式武器系统使用二级固体燃料弹道导弹,最大射程1770公里,不仅大幅减少飞临时间,从莱茵河畔飞到莫斯科仅需10分钟,而且大幅提高了命中精度,圆概率偏差降至难以置信的30米。 它的主要秘密在于使用机动式战斗部,采用惯性和雷达数字区域匹配复合制导方式,能在飞行途中调整航向,高度由300公里降至15公里,速度降到2-3马赫时,能够重新定向,调整轨迹,能在大约1公里的高度得到最后校正脉冲指令后沿弹道轨迹向选定目标俯冲,精确消灭敌方防护水平较高的指挥所、通信枢纽、重要军事和民用基础设施。 它成为美苏80年代中导谈判的焦点之一,成为悬在苏联欧洲部分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只需上百枚导弹就能在几分钟内解除苏联武装。在双方互相让步后,“潘兴-2”导弹于1988-1999年退役。 或许,“潘兴-2”正是猜测和推断中国“东风-21D”起源的最好证据。在切实落实武器装备领域大胆设想的道路上,中国没有任何禁忌,何况“潘兴-2”导弹早在30多年前就已出现,而且实践证明了自己较高的能力。中国研制反舰弹道导弹的想法是在“东风-21”中程导弹升级中出现的。中国军队从1996年开始装备“东风-21A”导弹,之后15年不断完善导弹性能,研制新改型产品,其中最新型号“东风-21C”已在2010年形成战斗力,其圆概率偏差小于40米。大约就在当时传来了似乎令五角大楼崩溃的消息:中国计划使用新型“东风-21D”作为反舰武器。 据悉,“东风-21D”研制者尝试了几种复合制导模式,包括惯性制导、GPS制导和主动雷达制导,最后选择了与美国“潘兴-2”相同的制导方式。在其他方面,“东风-21D”则是得到验证的“东风-21”系列导弹进化的新阶段,它采用机动式发射平台和中程弹头,导弹长约10米,发射重量在15吨以内,常规战斗部计算射程145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10马赫。 与普通反舰导弹相比,反舰弹道导弹具有一系列明显优势:第一,射程是苏联重型反舰导弹系列P-500/700/1000射程的2-3倍;第二,在近地轨道飞行时,弹道导弹的速度是普通反舰导弹难以想象的,而且尽管射程明显增加,飞临时间却仅为巡航导弹的几分之一;第三,在巡航段具有重要优势,对敌方防空兵器来说具有完全抗损能力,外大气层高度和高超音速速度使其不会被任何手段有效拦截。 美国海军虽然装备了能拦截低近地轨道目标的RIM-161“标准-3”拦截导弹,却无法使其成为对付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可靠盾牌。原因很简单:导弹飞临时间太短。即便借助F-35机载前景系统发现(实际上未必能够发现)“东风-21D”的起飞火炬,美国人也仅有8分钟反应时间。“宙斯盾”战舰雷达无法有效监视“东风-21D”射程内的空间,最好情况下仅能发现300-400公里内处于飞行轨迹下降段的来袭导弹,而此时已经太晚,指望在导弹飞行轨迹最后两分钟内发射动能拦截弹则是不现实的任务。 美国虽然展示过“标准-3”的能力,成功拦截了在247公里高度上以第一宇宙速度运动的一颗报废的USA-193卫星,但是这种成功的前提条件是事先知道目标轨迹,提前在需要的时刻出现在需要的位置,提前瞄准,然后准确发射,最终命中目标。整个准备行动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雷声公司、美国海军、美国宇航局300名专家组成的工作组花了一个半月时间准备了必要的数据和行动指导。如果面对是“东风-21D”导弹,时间优势将在中国手中。 “东风-21D”能在完成短暂的亚轨道反冲冲刺之后重返大气层,而“标准-3”最后一级是航天探测拦截器,只有在外空才有效,低空机动时就会束手束脚。另外,目前全世界仅有大约37艘军舰能使用“标准-3”拦截导弹,包括6艘日本驱逐舰,其他国家海军原则上没有任何有效手段拦截大气层上层目标,何况一枚动能拦截弹造价高达2400万美元。当然,美国可以尝试在中国反舰弹道导弹处于飞行轨迹末段,速度降至2-3马赫,开始借助弹载雷达寻找目标时进行拦截。美国现役地空导弹系统中最先进的RIM-156“标准2ER”Block IV的最大射高可达24400米,但是在极限高度的机动能力不强。被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瞄准的目标仍然处在极其不利的位置,因为从此时起,导弹飞临目标上空的时间不会超过30秒,而且“东风-21D”攻击目标的方向是头顶,在现代战舰所有雷达的扫描视野之外。 “东风-21D”弹道导弹命中舰船的实际概率有多大?舰艇的机动性能是否影响导弹完成使命的成功率?实际上,即便是最快速的航母突击群,在理想气候条件下的行进速度也不会超过30节(约56公里/小时),实际速度还会更低一些,这种速度与弹道导弹的速度相比微不足道。“东风-21D”能够相当迅速地接近目标,能使用与地表匹配相关的判读系统,航母突击群的移动不会对导弹自动导引头校正脉冲重新瞄准目标造成任何困难,自导头计算能力能够轻易完成类似任务,引导现代化超音速反舰导弹攻击目标。 “东风-21D”反舰导弹在一定程度上优于“潘兴-2”。美国中程弹道导弹需要在与其他地形细节对比中发现具体的目标,比如大楼、机库、平台等,为此需要在建筑物、森林、田野、山丘、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输电线路和铁路路基中寻找目标,地形匹配难度较大。而中国反舰导弹的任务较为简单,只需要在绝对单一的海面背景下传输330米长的庞大钢铁结构的画面即可。长达150米的驱逐舰很难隐身,而且从头顶正上方来看,它的所有隐身手段都会失效。 唯一可能对“东风-21D”造成问题的是舰载电子战设备,能为陷入中国导弹杀伤区的目标提供获救的机会,尝试对恐怖的来袭导弹雷达实施各种可能的干扰,使用偶极天线云和其他假目标,使其偏离轨迹。至于庞大的航母能否避免“东风-21D”的迎头痛击?现有电子战设备和干扰施放系统对付这种飞行轨迹非同寻常的弹道导弹是否有效?这些问题很难回答,但是无论如何,这都是美军航母避免灭顶之灾的唯一现实的机会,其他拦截系统根本无济于事。 至于中国能否及时发现1500公里内的目标,如何判断日行1000公里的航母突击群的大致坐标和区域,同样不是什么难题。中国通常会使用无线电截收站、超视距雷达和侦察卫星,有时还动用舰船、潜艇和航空装备搜索目标,主要由太空侦察设备负责。根据公开数据,从2006年4月至今,中国共向轨道发射了18颗“遥感卫星”系列成像、电子和雷达侦察卫星,除了配备普通光电设备和无线电截收系统之外,部分卫星还使用合成孔径主动侧视雷达,比如2008年12月15日发射的“遥感-5”卫星。现在的雷达侦察卫星已经不再需要极低轨道和原子能保障,从而大幅降低了卫星造价,提高了服役期限。 太空侦察系统能够搜索海上移动目标及其蔓延十来海里的纵队行驶痕迹,探测舰船热辐射,确定船载无线电辐射源方位。雷达卫星能够在全天任何时候,在任何气象条件下,使用有源雷达,独自探测目标。地面超视距雷达能够使用无线电波表面衍射空间判断目标性质。岸边无线电技术侦察站、飞机、舰船和潜艇阻截队,都能提供敌军航母和舰艇突击群的大致方位。 总之,中国的探测手段很多,主要问题在于相关侦察数据会迅速过时,毕竟航母突击群可能的位置会在一个小时之后变成方圆50公里的区域,此时“东风-21D”导弹自导头锁定目标的准确性能不为人所知,比如切入高度、敏感度、视界等,能否发现50-100公里内的目标等。但是,无论是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必须当机立断,可以通过齐射覆盖方形区域提高成功率,而且只要有一枚“东风-21D”导弹命中目标,就足够摧毁任何一艘现代化战舰。 中国的仿制和完善能力非常强。中国现在向全世界提供服装,供应所有生活必需品,从电熨斗到最复杂的个人计算机。中国能建造超级巨型油轮,建设世界最大最先进的港口,在西藏高原建设铁路运输线,在全国各地建设高铁,建造摩天大楼和其他神奇的工程设施。中国能够仿制美国“阿里伯克”级驱逐舰、俄罗斯S-300防空导弹系统和苏-33歼击机,建造完工并改装苏联航母,打造国产核潜艇舰队,发射航天飞船和月球探测器。 中国拥有欧美所有的技术潜力,能够制造各种导弹、直升机、汽车、道路工程设备,而且能在仿制的同时实现技术进步,持续发展和完善产品,最终研制出性价比超越原创产品的国产产品。因此,对中国是否有能力仿制“潘兴-2”导弹,能否以现代化电子元件为基础研制弹头自导头的怀疑是毫无根据的、幼稚的。中国从不畏难,从不怕辛苦怕流汗,总是习惯于克服任何困难。“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终将形成战斗力,成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海军新武器,就是一个明证。 惊曝!未来的中国航母载机群战斗力十分骇人 着名军事专家RichardDFisher在简氏防务周刊上刊登了以歼-31为基础进行改进的战轰版隐身平台,研制思路为提升现有的空优隐身战斗机最大起飞重量,可以充分发挥打击平台的高速、隐身、灵活等特点,弥补传统的双重任务战斗机作战半径短的缺点,减少对军事基地的依赖。 近几年,中国空军陆续试飞了两款隐身战斗机,最大起飞重量都达到30吨级左右,具备了进一步改进的潜力。 从战术层面上看,诸如B-1B这样的重型轰炸机在现代局部战争中的生存能力较差,尤其是在中高空区域防空导弹获得普遍装备的情况下,重型轰炸机的效费比不及苏-30或者F-15E这样的双重任务多用途战斗机。 但是基于三代机精确打击平台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至少在隐身性能方面远不适应高科技局部战争,因此一种基于空优隐身战斗机平台的隐身战斗轰炸机就可以执行更加灵活的作战任务,通过空中加油可以具备空袭关岛的能力。 目前我国空军的空对面打击平台主要有轰6、飞豹(改)、苏-30系列等,这三种可执行对地、对海攻击的机型在密集的防空网面前几乎无法执行对纵深目标的攻击,以苏-30系列为例。 其雷达反射面积达到20平方米左右,没有内置武器舱,现代防空雷达系统可以轻易捕捉并识别其信号,无法实现隐身突防,如果仅依靠该平台对敌纵深目标打击只能寄托于具备防区外发射能力的空对面武器,在对敌威慑力上较隐身作战平台逊色很多。 虽然说目前隐身无人机可以承担起一定的进攻任务,比如前不久刚刚试飞的“利剑”,但是隐身无人机研制的难度并不比隐身战斗机小,毕竟没有试飞员的情况下无法通过传统的观察、感觉来反馈飞行器试飞时的状态,美军的全球鹰也打磨了近十年之久。 隐身无人机的代表X-47B载弹量为2吨左右,远逊于隐身轰炸机,亚音速的突防速度在快速进入、退出的作战模式中不及超音速平台,且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无法做到完全取代有人驾驶的战斗机,基于空优平台上研制的超音速轰炸机可装备有源相控阵,具备超音速巡航的能力。 在突防攻击目标时还可以使用自身携带的空空导弹进行自卫,并且指挥隐身无人机进行协同作战,作战半径可达到3000公里以上,从福建机场起飞可对关岛进行空袭。 设想一下,一支由两款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最大起飞重量达到50吨级左右的超音速轰炸机以及可在航母上起降的隐身无人机组成的空中力量是多么的令人恐惧,进攻端拥有隐身超音速突防的能力,防御端由隐身空优战斗机拦截,其作战能力和战略威慑力是不言而喻的。 据英国媒体11月20日发表题为《中国媒体夸赞五代机歼-31可匹敌F-35》的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一家由政府控制的中国媒体对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第五代战斗机的性能进行吹捧。该媒体将此款飞机称为歼-31,并断言今后它将成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美式F-35联合攻击战斗机的市场竞争对手。 此报道称,沈飞集团研制的新型五代机(中国人称之为四代机)的“优异性能”将使其成为F-35的“有力竞争者”。根据此报道,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只不过是该战机“8月以来已经进行了三次以上试飞,试飞频率明显增加”。该机型去年10月31日首次试飞,当时官方媒体并未报道此事,而是由处于政府半控制状态的中国互联网传播开来,这与此前歼-20首次试飞消息披露的方式类似。 该报道还提到了歼-31,此前并无任何航空或政府官员使用过这一名称。有官员强调,目前这款战机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而非中国军方资助。报道还指出,歼-31的性能可匹敌F-35,载弹量方面,歼-31相比F-35将占上风。 报道援引匿名专家的话称:“歼-31未来必将走向国际市场,这无疑将抢走F-35的风头。可以说,中国的第四代机已经成为一些尚未决定采购F-35的国家一个新选项,而对于那些被美国排除在武器出口名单上的国家,中国的第四代机无疑将是非常诱人的。” 由于无处不在的政府保密规定,中国互联网上充斥着对中国军力的各种猜测,因此由一家政府控制的主要媒体披露机密武器项目新细节值得关注。 据悉,在去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中国官员确实提供了歼-31的基本性能数据,但并未透露有关其引擎、电子、武器或隐形系统的任何信息。而在今年6月的巴黎航展上,一名中国官员表示,中方将在下一届迪拜航展上公布一项新的军事项目,但这名官员拒绝提供细节。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