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下一张 三大舰队同时参加机动5号实兵对抗演练 10月18日至11月初,中国海军三大舰队在西太平洋举行代号为“机动-5号”的联合演习。与三大舰队依次赴西太平洋海域例行训练不同的是,“机动-5号”是迄今为止中国海军在西太平洋举行的最大规模演习,被视为中国海军近10年来的一次大考。 “机动”演习首次瞄准远海 “机动”是解放军海军跨海区、跨舰队对抗演习的代号。1991年,我国三大舰队首次举行“机动-1号”演习,是我军首次跨舰队对抗大型综合演习。1996年,由于台海局势激化,我军举行“机动-2号”演习,系解放军在沿海地区一系列威慑性演习的组成部分。1999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台海局势再度紧张,三大舰队与负责对台作战的几大军区一同举行了“机动-3号”演习。2005年,海军在新装备更新入役情况下,举行了“机动-4号”演习。 1991年至今的22年来,“机动”系列演习平均4.4年举行一次。这意味着,“机动”演习并不是“年度例行性训练演习”,而是中国海军至少四年才会面对一次的战斗力“大考”。 根据海军发布的消息,“机动-5号”演习是海军深化拓展海上军事斗争准备的一次重要兵力行动和军事实践活动。演习将紧贴实战设置训练课题,立足现有作战指挥体系和武器装备,采取实兵检验性自由对抗的形式,演练远海作战和训练的重点难点问题。 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军社大校表示,此次演习实战性比较强,演习科目临时设置,将提高海军实际作战能力,提高对海、对空、对岸、对潜的作战能力。 在此次演习开始之初,中国海军就对外公布演习时间、地点及参演兵力。张军社说,对外披露的信息足够详细,这说明我国军队正不断走向透明化,也越来越有自信。 上一张下一张 “机动-5号”演习是海军深化拓展海上军事斗争准备的一次重要兵力行动和军事实践活动。 舰只不休整直赴西太平洋 18日上午,参加“机动-5号”的参演兵力分别前出预定海域。 就在此前一天,中国海军北海舰队动用水面舰艇和潜艇100余艘、飞机30余架等,在黄海展开导弹实射研练。 根据报道,东海舰队现代级导弹驱逐舰也参与了17日的研练。分析称,从时间上看,17日演习结束后,部分主力战舰将直接赴西太平洋指定海域参加“机动-5号”演习。 据悉,这是海军第二次参与重大演习后,不经休整、直接开展远海训练。第一次是在今年7月份,当时,北海舰队的5艘舰艇在“海上联合-2013”中俄联演之后,直接奔赴西太平洋地区执行远海训练任务。 张军社说,这种不休整、直接开展远海训练对副食、油水等后勤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检验了我海军的远海持续作战能力。 他表示,近海演习难度不大,因为参演兵力对水域等情况熟悉,侦察、通信、指挥体系也相对容易掌握。而西太平洋海域,对中国海军来说还是较为陌生的,气象、水文、海况情况复杂,对我军的指挥、通信体系是个考验,也是一次检验。 上一张下一张 与三大舰队依次赴西太平洋海域例行训练不同的是,“机动-5号”是迄今为止中国海军在西太平洋举行的最大规模演习,被视为中国海军近10年来的一次大考。 穿越第一岛链已成常态 近年来,中国海军奔赴西太平洋进行演习和训练已成为惯例,几乎实现了每月一次。仅仅今年,中国三大舰队分别在西太平洋就已经进行了七次海上演习和训练。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中国舰艇、飞机穿越宫古海峡、巴士海峡等第一岛链通道的新闻。 值得注意的是,“机动-5号”是首次三大舰队同时突破第一岛链奔赴西太平洋进行联合演习,其意义不言自明。 长期以来,中国海军扮演着“近岸海军”的角色,大部分海上训练和演习都局限在本国沿海,很少能够走出第一岛链展开活动。进入21世纪后,中国新一代战舰大批服役,不仅吨位更大,而且续航力更长。包括亚丁湾护航行动、舰艇出国访问、西太平洋训练在内,中国海军远洋行动次数极大增加。中国海军远洋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装备的改善,也是海军指挥、通信、导航等方面的巨大进步。 日本方面对这个变化最不适应,日本当局和媒体对中国海军频繁进入西太平洋不断做出“敏感”的反应,所谓“威胁论”和“不透明论”一再被炒作。 然而,包括美国在内,其他国家对中国海军的这个变化,却保持默认态度。因为,世界大部分国家都能够认识到,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应该拥有和自身实力匹配的强大海军。 上一张下一张 离港启航的海军舟山舰 上一张下一张 10月17日,舟山舰在“鹰击-45”实弹射击演练中发射红旗-16舰空导弹拦截高速靶弹 上一张下一张 这是海军第二次参与重大演习后,不经休整、直接开展远海训练。 上一张下一张 不休整、直接开展远海训练对副食、油水等后勤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检验了我海军的远海持续作战能力。 上一张下一张 西太平洋海域,对中国海军来说还是较为陌生的,气象、水文、海况情况复杂,对我军的指挥、通信体系是个考验,也是一次检验。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