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下一张 矗立在基地广场上的“黄继光式的水下英雄”——机电长孟昭旭雕像。当年某核潜艇执行远航战备巡逻任务,动力系统突发故障。孟昭旭第一个冲进舱室排险,透支生命,积劳成疾,45岁时不幸牺牲。 惊涛骇浪铸忠诚——海军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官兵无私奉献践行使命纪实 本报记者张强 本报通讯员胡军 刘凯 时代先锋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对于海军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官兵来说,当党和人民需要时,当使命任务需要时,他们甘愿透支生命,甚至献出生命。 90昼夜长航、极限深海下潜、水下事故处置……多少次,他们在大洋深处与死亡擦肩而过;多少次,他们驾驭“黑鲨”与死神进行较量。“怕死不干核潜艇”,该基地一代代官兵把党交给的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把面对生死抉择、不顾个人安危视为“精神核动力”,用满腔热血写下不朽的光荣与辉煌! 大洋深处党是“航行罗盘” 上世纪60年代末,36名艇员毫不犹豫地听从党的召唤,组成中国核潜艇接艇部队,迈出了驾驭核潜艇的第一步; 已脱下军装多年的原子能专家、主持建造我国第一个核动力热工试验室的焦增庚,毅然放弃北京优厚的工作机会,投入到核潜艇事业中来,一干就是20多年; 基地总工程师姚青生,硕士毕业时被推荐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恰在此时,他收到“速回部队执行任务”的电报,当天就义无反顾返回部队; …… 他们说:“党把核潜艇交给我们,就要不受任何干扰,不畏任何困难,完成好任务,不辜负期望。” 核潜艇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力量。任务之中,交锋之时,是上浮还是下潜?是前出还是后撤?任何一个决策举措,都与国家政治外交大局息息相关;任何一个战术动作,都包含着极高的政治含量。特别是战略导弹核潜艇,驶向何方,打向哪里,必须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 上一张下一张 核潜艇动力兵身着专用服装通过潜艇核反应堆舱的情景。 大洋深处,党就是“航行罗盘”! 基地党委始终把“支部建在连上”作为重要原则,每次出海远航,均在任务艇上组建海上临时党委,一切行动都由临时党委按照上级党委决策指示展开。 在基地军史馆里,有几页泛黄的纸张,那是一份从深海大洋带回的临时党委会记录。透过字里行间,记者真切感到,面临紧急情况,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临时党委的决策过程如此坚决果断。 心中有忧患,无处不课堂。当潜艇驶过滔滔黄海,临时党委都会给艇员们讲一堂沉重的历史课:眼前这片海,曾是中国海军史上一片伤心之海。清末,从这里驶向渤海湾的八国联军战舰,炮轰我大沽口炮台;刘公岛,日本海军击垮了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从屈辱的历史讲到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航行一路,教育一路。 “水下长征”铸造“深海铁汉” 宋修贤,第一个申请到核潜艇服役的硕士。第一次出海,他就感觉自己进了一个“铁罐子”,高温、高湿、高噪音,浑身不自在。他想不明白:执行长航任务的官兵,要在这里待上数十个昼夜,还要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情况,这需要什么样的精神? 不久后,他亲身感受到了。那天,一条蒸汽管路突然发生了泄漏,炙热的蒸汽带着刺耳的尖叫,瞬间充满了整个舱室。正当他不知所措之际,他身边的战友坚决地冲进舱室,排成一队,轮番上阵,直至把故障排除。人人手上、脸上都被烫起了水泡。目睹此情此景,宋修贤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冲进了抢修的队伍。那一刻,这位硕士完成了从“象牙塔学子”到“深海铁汉”的转变。 每一次挑战极限,都是一次与死神的博弈。 那是一次带着试验任务的远航训练,验证复杂海况条件下核潜艇新型通信天线的可靠性,通信天线突发故障。指挥员果断决定:连夜浮起更换。艇长朱振国亲自带领突击队出艇。然而,他和航海长、值更官刚登上舰桥,就被大雨狂风给“推”了回来。“再上!”3个人紧紧抱在一起,粗大的绳子拴在腰里,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用绳子搭起了临时抢修的“通道”。 6名艇员顺着绑好的绳子,把自己绑在艇舷进行操作。大浪打到脸上,犹如刀锋划过般的疼痛;左倾右晃的艇舷,比坐过山车更加惊险。战友们喊着号子,相互鼓劲加油。3个小时之后,终于重新更换了通信天线。“嘀,嘀嘀……”一组组电文穿越万顷波涛,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上一张下一张 核潜艇官兵舱内抢修训练。 用生命诠释的使命责任 由于任务的保密性,官兵们时不时就要“失踪”几十天,电话打不通,问谁都不知道在哪里。军嫂们常念叨“两个不知道一个知道”,“我们不知道老公在哪里,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可我们知道自己该孝敬老人,该管好家庭,该干什么。” 给核潜艇人当媳妇,有自豪感,但压力也大。一天傍晚,士官徐吉华的家属张丽接到电话,说基地首长明天来慰问。电话挂断,张丽越想越怕,当场吓哭了,以为老公出了什么事。第二天领导来了才搞明白是例行节日慰问,张丽才破涕为笑。 正常情况下,核潜艇辐射防护水平是安全的。而且每艘艇上都有专职剂量兵,对可能存在辐射的舱室进行测量,推算可进入工作时间,不允许超过标准。但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守护核安全,他们无怨无悔地牺牲自己的健康,甚至付出生命。 在基地广场上,矗立着一位英雄的雕像。他就是“黄继光式的水下英雄”——机电长孟昭旭。一次某艇执行远航任务时,反应堆舱冷却系统突发故障。反应堆舱内存在放射性物质,长时间进堆舱抢险无异于用血肉之躯“堵枪眼”。艇上10名共产党员组成抢修队,孟昭旭挺身而出,排在第一个。冲进堆舱后,他很快就确定了故障部位,就在排故过程中时限到了,考虑到其他战友接手需要重新熟悉,他不顾舱外的一再催促,毅然决定把危险留给自己,一鼓作气排除故障。 45岁那年,孟昭旭永远倒下了。临终前,他反复说:“感谢党组织的培养,我选择干核潜艇无怨无悔,死而无憾。”还叮嘱年幼的儿子长大后要到核潜艇部队去当兵。 如今,英雄的儿子孟龙按照父亲的遗愿,成了一名光荣的核潜艇兵,补上了钢铁巨鲸上陨落的那颗“铆钉”。 42年来,该基地一代代官兵用生命铸就水下“核盾牌”,使我们享受了宁静安详的生活,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上一张下一张 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员在工作中(摄于1985年)。 上一张下一张 核潜艇艇员面向党旗宣誓。 上一张下一张 9月3日,迎着朝阳,导弹核潜艇悬挂满旗,官兵们在战艇上站坡。 上一张下一张 海军“十杰青年”、某艇员队电工班班长郭金海在战位上。 上一张下一张 深夜,基地警卫部队集合出发,准备开始执行巡逻任务。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